第378章 曲江池群芳薈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78章 曲江池群芳薈萃

  暮色下沉,城門已閉。

  若在平日,暮鼓聲已經響起,宣告著一天已經結束,長安城百姓們也自發返回里坊。

  然而今日不同,暮鼓聲竟消失了,只有各大寺廟之中,傳來陣陣暮鐘聲。

  從天空俯瞰,長安城各門各戶的人家,都提著燈籠,從家中走了出來,仿佛一天才剛剛開始。

  這也難怪,唐朝假日眾多,卻只有上元節這一日,不受宵禁所制,人們自然要享受這難得的一個夜晚!

  有人開始享受節日,也有人開始賺錢。

  大街兩旁,早已擺滿了地鋪,賣著繽紛多彩的各式燈籠。

  這些人大多都不是行商,只是利用上元節這個商機,發一筆小財罷了。

  長安城主街道上,人流涌動,導致李治的馬車也行走的格外緩慢。

  李治卻並不在意,拉開車簾,盡情享受著街上的熱鬧和喧囂。

  其實他是想在街上走走的,只可惜王伏勝和王及善死命勸諫,說今日人太多,容易出現突發危險。

  李治便也不再難為他們,反正坐在車中看也是一樣。

  旁邊的武媚娘手持一柄金剪刀,正在專心致志的裁剪一隻紙燈籠。

  馬車漫無目的的行在大街上,突然間,李治聽到車邊兩個人的對話。

  「斗舞?在哪裡斗?」

  「當然是在曲江池。平康坊第一花魁王小仙、康國舞姬瑤茹、還有那位最近才聲名鵲起的天水仙哥,都要參加呢!」

  「那還不去瞧瞧?」

  「哈哈,走,今日定要一飽眼福!」

  李治聽到此處,吩咐道:「去曲江池。」

  武媚娘抬眼掃了他一眼,似乎也聽到了剛才的話。

  李治笑道:「媚娘,你對斗舞可感興趣?」

  武媚娘道:「妾身看不看無所謂,九郎既想去看,去便是。」

  李治咳了一聲,道:「媚娘,你裁剪的是只龍嗎?」

  武媚娘道:「是的,再有一會就剪好了,九郎稍待片刻。」

  大半個時辰後,馬車來到芙蓉園。

  芙蓉園是皇家園林,只有特殊的日子才會對外開放,今日恰好開放,故而園內人特別多。

  曲江池之上,儘是樓船畫舫,每隻船上都掛著各種形狀的燈籠,燈火輝煌,有如一棵棵火樹銀花。

  曲江池南岸,有一座望春閣,與北岸的紫雲閣對江而望。

  這座紫雲閣與太極宮的紫雲閣結構類似,但其下方,有一個三丈多高的台座,故而更顯得奇偉壯麗。

  紫雲閣是皇家建築,並不對外開放,百姓們也只能站在望春閣之上,瞻仰一下皇家的氣派。

  兩樓之間,有一片寬闊水域,上面停泊著七八艘畫舫。

  這些畫舫與別處畫舫不同,最頂端都架著一個一丈高的木台,四周插著彩旗,掛著燈籠,每根彩旗上寫著一個名字。

  此處正是斗舞之所,而每一根彩旗上的名字,便是參加斗舞的人選。

  李治和武媚娘以前來過芙蓉園,每次去的都是紫雲閣。

  故而這次他們去瞭望春樓,上到最頂樓。

  雖沒有紫雲閣居高臨下,將四周一切風景盡收眼底的優勢,但聽到周圍百姓歡聲笑語,議論紛紛,別有一番樂趣。

  此時斗舞已經開始,第一個跳舞的是一名男子,名叫石伽,是石國人。

  他跳的舞曲,名為「胡騰舞」,只見他繞圈急行,舞步變化多端,時而剛毅奔放,時而柔軟瀟灑。

  與女子舞蹈相比,此舞更加雄健明快,迅疾如風,以急速多變的騰跳、踢踏、旋轉為風格特點,表現出一種豪健、狂放的特點。

  一曲跳完,眾人不住稱好。

  第二個跳舞的依然是胡人,是一名女子,名叫康柔,是一名康國人。

  這些西域舞者,都是西域各國君王所派,將文化傳播長安,增強本國在長安城的影響力,從而促進兩國關係。

  康柔跳的舞蹈赫然是胡旋舞,也就是安祿山最擅長的舞蹈。

  胡旋舞講究以輕盈、快速的舞步,高速旋轉,而且必須在一塊叫作「舞筵」的小圓毯子上碾轉騰踏,不能出去。

  那毯子直徑只有一米左右,由此可知此舞難度。

  不過,也不知是康柔水平不行,還是胡旋舞此時知名度不高,她跳完之後,喝彩聲並不多。

  李治覺得康柔與石珈各有千秋,卻不知旁人為何這般反應,便問武媚娘。

  「媚娘,你覺得這曲胡旋舞如何?」

  武媚娘此時戴著面紗,鳳眉微皺,沉吟了一會,道:「此舞甚怪,妾身以為,比不上剛才的胡騰舞。」

  李治聽她用怪來形容,頓時明白了。

  古人接觸的舞蹈不多,故而對新出現的舞蹈,會出現一種觀望排斥的心態。

  他則不同,早已在後世見過各種類型的舞蹈,所以接受起來更加容易。

  第三個斗舞的終於是唐人,而且是一名容貌極美的女子。

  她一出場,還未行舞,周圍便是一片人聲鼎沸,由此可見,大唐人依然更支持本國舞姬。

  那女子名叫王小仙,是平康坊有名的花魁,她跳的舞蹈名為《春鶯囀》。

  武媚娘忽然瞥了李治一眼,眼角帶著笑容。

  不怪乎她如此,因為此舞是李治所創,準確來說,是唐高宗命樂工白明達所作。

  《春鶯囀》是一種柔舞,風格以舞袖、運腰、求輕、重柔為核心,有如一朵蓮花,在水面上蕩漾搖擺。

  這位王小仙跳的雖不錯,也就後宮舞姬的平均水平,比不上楊才人,更比不上鄭貴妃。

  其他人的眼光自然沒李治那麼高,紛紛歡呼喝彩,聲勢遠勝方才。

  接下來斗舞的又是胡姬,名為瑤茹,她跳的舞蹈李治也很熟悉,正是拓枝舞。

  這個時期,長安城最流行的就是拓枝舞,故而她獲得的喝彩聲,遠勝於剛才的胡旋舞。

  第五個獻舞的又是唐女,此女剛走上高台,便見周圍男子都瘋狂的呼喊。

  「天水仙哥!是天水仙哥!」

  李治微感奇怪,那女子和武媚娘一樣帶著面紗,根本看不清容貌,為何如此受歡迎?

  「喂,兄台,那天水仙哥是什麼人?」他朝身邊一名男子問。

  那男子看了他一眼,似乎十分驚訝,道:「你連天水仙哥都不認識?莫非是外地人?」

  李治咳了一聲,道:「在下是長安人,不過平日很少出門。」

  在長安城中,很少出門的男子都是在家中寒窗苦讀,為了考取功名。

  那男子頓時對他多了幾分敬重,微笑道:「這天水仙哥是一位奇女子,去年末,才從天水來到長安,精通各種舞蹈和樂器,據說容貌秀美,不遜色於鄭氏那位三娘子呢。」

  鄭氏三娘子李治也見過,容止確實美,看來此女確實不一般。

  那男子又道:「這位天水仙哥與別的花魁不同,生性高傲,對達官顯貴,也不假以顏色,據說她是為了找一個人,才來到長安。」

  李治問:「找誰?」

  那男子搖頭道:「那就不清楚了,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她的背景很不簡單。」

  李治問:「何以見得?」

  那男子道:「你想啊,在平康坊那種地方,再驕傲的花魁,面對那些權貴子弟,也只能曲意迎逢。天水仙哥卻對他們不屑一顧。」

  「據說有一次,一個姓覃的世家子弟,花重金請平康坊坊正帶路,去北里找那天水仙哥,結果她連坊正面子也不給,將兩人拒之門外。」

  坊正雖只是一個大吏,權力卻很大,尤其是負責平康坊這種富庶的里坊,不僅需要手腕能耐,還要有很深的背景。

  在平康坊這一畝三分地,得罪三品以上的朝中大員,未必會有事,但若是得罪坊正,通常都沒有好下場。

  原因也很簡單,三品大員未必會跟你一個小老百姓計較。

  坊正卻不同,他需要樹立威信,才能管理好里坊,否則人人都敢挑戰他的權威,那他的官也做不長。

  兩人對答間,天水仙哥已經開始起舞,她跳的是西涼樂舞,融合了唐風和胡風,確實舞姿動人。

  不過李治現在對天水仙哥本人的興趣,已經超過了她的舞,朝那男子問:「那後來呢,平康坊正報復她沒有?」

  那男子頗有一心二用的能耐,一邊欣賞舞蹈,一邊回答李治的問題。

  「當然沒有,甚至還對她很客氣呢,所以大家才猜測她背景很深,平康坊正也不敢得罪她。」

  李治點了點頭,正要問天水仙哥在哪座青樓,忽然猛地驚覺,側頭瞥了武媚娘一眼。

  她看起來似乎正在專心致志的欣賞天水仙哥的舞蹈,然而她的眉毛卻挑的很高,顯然情緒不太好。

  李治微微一笑,不再多問,也欣賞起天水仙哥的舞姿。

  只見她的舞姿在不斷變化,時而柔曼典雅,映襯著騰躍之態,時而鴻驚燕飛,烘托著驚雷之勢。

  這時,李治另一邊,有兩個男子望著天水仙哥的舞姿,如痴如醉,忘乎所以。

  一人感嘆道:「唉,真美啊,只怕已不遜色於宮中那些嬪妃娘子了,我要能見她一面,這輩子算值了。」

  另一人似乎還保留幾分理智,點評道:「美則美矣,不過肯定比不上宮中那位貴妃殿下,據說貴妃殿下的舞,才是真正的仙舞。」

  「那倒也是,滎陽鄭氏隨便一女子,都是罕有的美人,貴妃殿下是滎陽鄭氏第一美人,自然不凡。聽說皇后殿下比貴妃殿下更美,也不知她的舞姿又如何?」

  那理智男子低聲道:「嘿嘿,這你就想錯了吧,皇后殿下美則美矣,卻並不擅蹈舞。」

  「你如何知道?」

  「嘿嘿,我一個遠房表兄可是在宮中……」

  兩人雖喝醉了,也不敢大聲議論宮廷之事,聲音越來越低,漸不可聞。

  不過因離的近,前面那些話,還是傳入李治和武媚娘的耳中。

  李治瞥了武媚娘一眼,見她臉色比剛才更加難看,便道:「媚娘,咱們回去吧。」

  武媚娘點點頭,低聲「嗯」了一聲。

  兩人很快坐著馬車,朝皇宮返回。

  一路之上,李治故意說了些笑話逗她開心,武媚娘情緒似乎恢復了些,和李治有說有笑。

  然而當回到皇宮,她與李治分手,回到立政殿後,一張臉頓時陰沉了下來。

  她一言不發的坐在榻上,似在沉思,殿內下人們都屏氣凝神,大氣也不敢喘。

  李顯原本還準備進來請安,剛邁步進入殿內,就察覺到不對勁,急忙轉身,一溜煙就跑了。

  過了好半晌,武媚娘終於開口了,朝張多海道:「去把眾藝台和教坊司的名冊,給吾拿來。」

  張多海急忙答應了,飛一般離去,不到兩刻鐘,又飛一般回來了,滿頭大汗。

  武媚娘拿著名冊,又取了玉筆,一邊翻看,一邊在上面勾畫,有時候,一次勾一整頁。

  不一會,她便在上面勾了兩百多個名字,吩咐道:「傳吾旨意,明日讓這些人,辰時之前,全部在彩絲殿侯見。」

  張多海領命去了。

  對李治來說,這次的上元節等會,不過是小小消遣,放鬆一下心情罷了。

  他並沒有注意到,自己那位自尊心極高的皇后,因為此事,受到很大的刺激。

  杜正倫之事也已經解決,李治如今的精力,又回到倭國上面。

  倭國使節這次來大唐朝拜,送上貢品,李治也答應派人前往倭國,跟他們談判,只要談得攏,就可以不打倭國。

  如今已過了上元節,各國使節都開始返回本國。

  鴻臚寺也傳來消息,倭國使節似乎也打算返回了,他們希望帶著大唐使節一起回倭國。

  關於戰爭賠款的事情,李治極為看重,這是消滅倭國的一個重要環節,在使節人選上,他非常慎重。

  一個優秀的外交官,是能夠憑著一張嘴,為本國謀求最大的利益,其重要性,不亞於一場戰爭。

  最好的人選自然是張柬之,他能言善辯,又不卑不吭,尤其是他對蠻夷態度,甚合李治脾胃。

  不過這次出使的是倭國,一個毫無底線的國家,李治並不想讓張柬之冒險。

  除張柬之外,李治一時也想不到好的人選,故而他最終下了一道旨意,讓官員們毛遂自薦。

  危險有時候也是機遇,李治希望借這個機會,發現更多的年輕人才。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