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斬首兩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66章 斬首兩萬

  自倭軍出發後,中大兄一夜不眠,站在高崖之上,遙望北方。

  此時天色漸明,忽見中臣鐮足快步而來,面色蒼白,神情甚是慌急。

  中大兄情知有變,急問:「鐮足,出了何事?」

  中臣鐮足道:「王子,龜井館的唐人使節,逃跑了。」

  中大兄微微變色,道:「我給你三千人馬去抓他,他身邊只百餘人,如何逃脫?」

  中臣鐮足道:「我等抓捕之前,他便逃跑了。」

  中大兄臉色大變。

  唐人提前逃跑,說明猜到他們會動手,難道計劃已經泄露?

  「快追,出動所有人馬,務必抓到他們!」中大兄厲聲道。

  中臣鐮足領了命,正要離去,忽然呆呆盯著海面方向,瞪大眼睛。

  中大兄轉頭一看,整個人也石化在原地。

  只見海面上出現數十艘戰船,順風而來,隊形雜亂無章,船頭旗幟歪歪斜斜。

  出發時隊伍齊整,旗幟遮天,此時卻是這般模樣,不是打了敗仗逃回來,又是何故?

  中大兄飛奔下崖,來到水寨附近,抬頭一看,剛好瞧見一員大將從船上下來,乃是阿倍比羅夫。

  中大兄目眥盡裂,喝問:「阿倍將軍,這是怎麼回事?」

  阿倍比羅夫一點不客氣,手握刀柄,冷冷的道:「王子殿下好計謀,害的我們羊入虎口,中了唐人的圈套!」

  中大兄失聲道:「怎會如此?」

  這時,寶女王也得到消息,在侍從簇擁下而來,

  望著慘敗歸來的阿倍比羅夫等人,顫聲道:「阿倍將軍,怎會如此?」

  阿倍比羅夫伸手指著中大兄,咬著牙,道:「女王殿下,我們中了唐人的詭計,若非聽了王子殿下的話,我們固守倭國海岸,怎會遭此大敗?」

  中臣鐮足喝道:「當初你也同意,現在竟把責任推到王子殿下頭上?」

  阿倍比羅夫冷冷道:「那是因為女王殿下被王子蠱惑!」

  寶女王面色慘白,急問:「損失了多少人馬?」

  阿倍比羅夫回頭看了一眼,搖頭嘆道:「除了回來的這些,其他人都已沉入百濟海域。」

  寶女王身子一晃,差點摔倒。

  她深吸一口氣,慢慢轉動腦袋,凝視著中大兄。

  「事到如今,你還有何話說?」

  中大兄沉聲道:「母親,還請冷靜,眼下—」

  寶女王揮手怒斥道:「我不想再聽你解釋,來人,將王子帶下去,軟禁起來!」

  「嗆」的一聲,阿倍比羅夫拔刀出鞘,他帶回來的軍隊,很快將中大兄給包圍了。

  中大兄後背一涼。

  寶女王顯然是打算利用這次敗仗,將責任都推到他頭上,掃除他這個障礙,掌控倭國大權!

  中大兄身邊的護衛不多,動起手來,絕非對手。

  「都放下刀刃,我任憑母親處置便是。」中大兄揮了揮手。

  他心知這次冒險進擊,犯了大錯。

  寶女王雖不擅長國事,然而權謀爭鬥之能,果敢狠辣,今被她抓住機會,她必不會放過。

  兩名侍衛拿著鐵鏈,朝中大兄走了過來。

  就在這時,海面上駛過來一艘大船,有人驚呼:「是唐朝戰船,唐人來了!」

  「叮叮」兩聲,鐵鏈將大海人綁了個結實。

  村國男依大怒,拔刀出鞘,然而刀還未拔出,便見一人閃身過來,一腳踢在他握刀的手上,接著一記轉身掃腿,將他踢飛。

  大海人望著被李元芳擊飛的手下,驚怒道:「你們這是做什麼?」

  狄仁傑站在春明門下,抱著手臂,道:「大海人王子,您這是準備去哪?」

  大海人背過身子,將身後的弓箭展示給狄仁傑瞧,說:「我只是想出去狩獵而已。」

  狄仁傑道:「您出去狩獵之前,要把所有書信都燒了,還要將使節印信都帶在身上嗎?」

  大海人變色道:「你一直在監視我?」

  「倭國您是回不去了,還是先去牢里住上幾日吧,來人,押走!」狄仁傑揮了揮手。

  將大海人押入大理獄後,狄仁傑馬不停蹄,入宮向李治稟告。

  李治聽說大海人準備逃跑後,便知倭人已經動手。

  果不其然,六日之後,營州傳來八百里加急,說熊津港大捷,唐軍斬首兩萬多,俘虜近萬人。

  這一戰,倭國軍隊死亡超過五萬,大多是溺斃而亡。

  大唐以斬首記軍功,故而戰爭之後,唐軍會坐船搜索,將落水倭國屍體打撈上來,斬下首級。

  然而海流湍急,不少屍體被沖遠,難以找到,故而只得兩萬多首級和近一萬的俘虜。

  這場大捷傳到長安城時,長安百姓們都有些懵。

  他們只聽說倭人準備攻打蝦夷,並未想到倭人會突襲大唐,還被反殺。

  無論如何,總歸是一場捷報,並不妨礙皇帝在承慶殿設宴慶祝,也不妨礙這場捷報,成為大家過年的話題。

  十二月二十八,假前最後一日,姜恪返回長安。

  劉仁軌派人送來的急報,只簡單描述了戰鬥結果,過程卻一點沒提。

  姜恪卻親身參與此戰。

  李治當即召姜恪入宮,聽他詳細講述戰況。

  姜恪來到殿內,拱手道:「回陛下,敵人是在十二月十六日,襲擊熊津港。多虧內領衛提供情報,我等才能提前準備。」

  向一旁的王及善拱手致意,王及善拱手還禮。

  李治詢問戰況詳情。

  姜恪回答道:「倭軍攻到熊津港後,我軍詐敗,一路東逃,讓出港口,

  同時派人通知劉都督的營州水軍主力。」

  「等劉都督的船隊就位,我們才回身反殺,水路兩軍夾擊,廝殺一夜,

  擊潰倭軍。只可惜讓倭國主將逃跑了。」

  李治聽到此處,問道:「白江口那邊,戰況又如何?」

  姜恪笑道:「那邊打得更容易,孫仁師將軍率領三萬水軍,堵住江口,

  倭國直接與我軍在海上大戰。」

  「倭軍四次沖陣,皆被擊退,無法衝出海口。」

  「孫仁師將軍又使用連發火箭,順風投火,臣趕到白江口時,只見煙焰漲天,海水皆赤,除一支倭人部隊,奪船逃脫,其餘倭人,皆沉於江底。」

  李治道:「倭人奪下我軍戰船?」

  姜恪道:「是的,他們船隻被燒毀之後,便主動朝我方戰船靠攏,一來想引燃我軍戰船,同歸於盡。二來,想奪我軍戰船。」

  李治動容道:「我軍戰船可被點燃?」

  姜恪笑道:「陛下放心,孫仁師將軍提前便有準備,在戰船四周,裹住鐵皮,敵船無法引燃我軍戰船,也無法用鉤爪,爬上我軍戰船。」

  李治奇道:「那怎麼還有一艘船被奪了呢?」

  姜恪軒眉微皺,道:「倭人之中,有一群穿著鯊皮衣的倭人,他們善使一種套繩鉤爪,扔到船檐上鉤,攀爬上船。」

  「這群人身手靈活,應該是倭國精銳,不過他們也只奪下一艘大船,也就數百人逃走,其餘倭人皆被我軍消滅。」

  李治點了點頭,心情頗為暢快。

  這一戰結果比原來的白江口之戰,贏得還要徹底,看來他這幾個月的布置,並未白費!

  姜恪道:「我軍勝利的消息傳到百濟後,扶餘義慈極為害怕,擔心我軍趁勢攻打,逃到光州。」

  「黑齒常之領兵南下,三日之內,連克十多城,臣離開熊津港時,黑齒常之已打到金州,百濟六成領土,皆落入扶餘福信手中。」

  李治問道:「劉仁願將軍可順利逃出倭國?」

  姜恪遲疑了一下,道:「根據內領衛的消息,他已順利逃離龜井館,然而卻並未返回營州。」

  李治臉色一凝,道:「難道出事了?」

  姜恪道:「陛下不必擔心,劉都督說,他可能去了蝦夷。」

  李治奇道:「他去蝦夷做什麼?」

  姜恪道:「劉都督說,他臨行之前,給了劉仁願將軍一個錦囊,讓他危急之時打開。」

  「哦,錦囊中寫了什麼?」

  姜恪道:「錦囊中告訴劉將軍,倘若逃跑不順,海路不通,就通過陸路,沿倭國向北,逃去蝦夷人的地盤,倭國人一定猜不到。」

  李治摸了摸下巴,道:「咱們既跟倭國動手,料來蝦夷不敢為難劉將軍,這倒確實是個辦法。可劉仁願既然順利逃脫,為何還要去蝦夷?」

  姜恪搔了搔頭,苦笑道:「他可能是想說服蝦夷,與我們共同對付倭國吧?」

  李治頓時無語。

  他手下這些唐朝將領,一個個為了立功,好像都不要命似的。

  李治道:「倭國那邊,可傳來什麼最新消息?」

  姜恪笑道:「倭國那邊可熱鬧的很呢,根據內領衛消息,倭國女王將責任都推卸給中大兄,準備捉拿中大兄,趁機奪權。」

  「然而另有一群倭人,乘坐本朝戰船趕到,阻止了倭國女王的計劃。」

  李治心中一動,道:「莫非就是從白江口逃走的那群倭人?」

  姜恪道:「陛下聖明,正是他們。那群人的首領叫鬼島川川清,原本是一名海盜,他救下中大兄後,倭國兩派勢力,便開始內鬥!」

  李治道:「他們原本就有矛盾,只為對付咱們,才暫時聯合。如今打了敗仗,自要相互推卸責任了。」

  姜恪道:「陛下說的極是,他們這次內鬥非常激烈,據說筑紫朝倉宮內,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李治問道:「誰贏了?」

  姜恪道:「中大兄贏了。寶女王在阿倍比羅夫的保護下,逃出倭國,去了百濟。」

  李治愣道:「她去投靠扶餘義慈了?」

  姜恪笑道:「正是如此,估計是想藉助扶餘義慈的力量,東山再起,只可惜義慈也被福信打的節節敗退,無力幫她。」

  李治摸了摸下巴上的短須,露出思索之色。

  倭國女王雖爭鬥失敗,然其在國內,還有一定力量,將來要消滅倭國,

  也許可以利用一下這位女王。

  擊敗倭軍容易,要想攻入倭國領土,消滅他們,卻並非易事,還需仔細籌謀。

  無論如何,這一場大捷之後,主動權已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李治心情暢快之下,嘉勉了姜恪幾句,便讓他退下了。

  心緒紛飛之下,他在殿內坐不住了,披上一件斗篷,沿著一條小徑,在後宮散步。

  後宮中的花朵都已凋零,結了冰霜,樹枝上也掛著一根根冰凌,仿佛銀樹開花。

  李治卻感覺今年並無往年那般寒冷。

  「伏勝,今年還未下過雪吧?」他問。

  王伏勝輕聲道:「也就十二月中旬,下了陣雹子,之後就再未下雪了。

  李治眉頭一皺,長安每年冬日都會下雪,今年氣候異常,明年只怕會出現什麼災害。

  熊津港這一戰,雖打的時候只有一兩天,但前期準備上,消耗了不少錢糧,接下來不能光顧打仗,需得把這些錢糧補回來。

  補的對象自然是倭國。

  這一戰讓倭國元氣大傷,然而要想消滅他們,還需從內部消耗他們,簽訂戰爭賠償,便是第一步。

  不過這事不急,熊津港這一戰,幾乎將倭國精銳主力,消耗殆盡,這將打破地區平衡。

  接下來幾個月,各國都會有所行動,倭國內部,只怕也會出現動亂。

  等倭國形勢變得更加惡劣,內憂外患下,到時,才是威逼他們,簽訂賠款的最佳時機。

  李治一時想的太入神了,腳步較快,走到一處結冰的青磚上,打了滑。

  王伏勝動作極快,倏地上前,想去扶住李治,結果腳底也打了滑。

  他傾斜瞬間,手掌在地上一撐,朝前撲倒,李治倒下時,剛好摔在他背上。

  眾內侍宮人盡皆大驚,都上前去攙扶李治和王伏勝,便在這時,遠處傳來一陣「噗嗤」笑聲。

  李治轉頭一看,只見一名少女遠遠躲在假山後,亮晶晶的大眼睛,與他對視片刻,隨即轉身就跑。

  有內侍便要去追,李治站起身,說道:「不必追了。」將王伏勝拉了起來。

  「伏勝,剛才那少女是誰?看著不像是宮人吧?」

  王伏勝也瞧見那少女,皺眉道:「江尚宮、何尚宮調教的宮人,絕不會如此放肆!陛下,可要臣去調查一番?」

  李治搖了搖頭。

  武媚娘經常邀請命婦入宮,也許這少女是跟著哪位命婦入宮,不值得大驚小怪。

  他沿著小徑繼續前行,腳步放慢了一些。

  正行之間,忽見遠處快步過來一群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