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李治的全盤謀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61章 李治的全盤謀劃

  七月下旬,關中地區連下了幾天雨,導致入關之路堵塞,糧價上漲,突破到了三十文一斗。

  長安倉很快放糧,米價回落,倒也並未造成太大影響。

  不過因氣候突然變幻,長安城很多人都染了風寒,楊夫人便是其中之一。

  武媚娘聽說母親病了後,便來到武府看望。

  「媚娘啊,敏之已經去了很久了吧?」

  「母親,他才離開兩個多月呢。」

  「唉,我怎麼感覺他都走了快有一年了。」

  「母親不必掛懷,好好養病,等今年歲末他回京後,女兒讓他留在長安便是。」

  「啊,那可太好了。」

  「母親,您休息吧,三妹,照顧好母親。」

  哎呀一聲,武媚娘推門出來了,沿著走廊快步而行,很快離開武府,坐著鳳琴朝皇宮返回。

  正行之間,窗外忽然傳來張多海的聲音。

  「殿下,賀蘭郎君派人送來急信。」

  武媚娘掀開車簾,從張多海手中接過信,看完之後,問道:「狄仁傑是不是已經回長安了?」

  張多海道:「回殿下,狄寺卿未曾回京。」

  武媚娘微微皺眉。

  從賀蘭敏之的書信中,狄仁傑已經破案離開萊州,應該比送信之人,先一步回到長安。

  怎麼賀蘭敏之的信都到了,狄仁傑卻還沒回來呢?

  她按下心中疑問,吩附隊伍加快速度回宮。

  半個時辰後,鳳駕回到太極宮,武媚娘先回立政殿更衣補妝,這才前往甘露殿。

  來到寢殿之外,卻得知李治並不在殿內,而是去了禁苑。

  武媚娘又來到禁苑,從禁苑內侍口中得知,皇帝去了長樂宮。

  長樂宮原本是秦朝時期的興樂宮,漢滅秦後,在蕭何建議下,劉邦在興樂宮基礎之上,重新修建此宮。

  長樂宮一直都是漢朝太后的住所這座宮殿曾被赤眉軍焚毀,隋朝時期楊堅下令重修,列為離宮。

  此地東臨滬河,北靠渭河,風景優美,是一處絕佳的宮殿,唐高祖和唐太宗都曾在這裡住過。

  然而李治卻很少來這裡。

  不僅是長樂宮,禁苑中的其他宮殿,李治都很少前往,他更喜歡禁苑中山丘林木。

  所以武媚娘聽說李治去了長樂宮後,非常意外。

  這座長樂宮各宮殿和門樓的名字,依然保留漢朝時期的舊名。

  武媚娘從最西邊的霸城門進入長樂宮,很快在殿北一座大屋前,看到了王伏勝等侍從。

  這說明皇帝就在屋子裡。

  武媚娘來到屋外,朝王伏勝道:「王大監,陛下可在殿內?」

  王伏勝點點頭,輕聲道:「陛下獨自在殿內,不讓任何人打擾呢。」

  意思就是,武皇后最好也別進去。

  武媚娘自然不會聽他的,輕輕推開門,進入殿內,王伏勝也無可奈何。

  這間屋子是漢朝太后的寢殿,名為長信宮。

  武媚娘進屋之後,發現李治竟然坐在台階上,望著殿內一盞宮燈出神。

  武媚娘輕手輕腳的走了過去,來到旁邊時,側頭打量著李治。

  李治只覺一股幽香傳來,頓時驚醒過來,側頭一看,道:「媚娘,你怎麼來了?」

  武媚娘在他旁邊的石階上坐下,觀察著他的表情,道:「陛下,您怎麼了?」

  李治笑了笑,道:「沒什麼,朕原本是想去未央宮的,經過長樂宮時,順便進來瞧瞧,結果想起一些事情,就入了神。」

  武媚娘點點頭,站起身,在屋子裡轉了一圈,似在打量屋子的結構。

  李治問道:「媚娘,你知道這裡曾經住過誰嗎?」

  武媚娘伸手撫摸一根朱漆房柱,說道:「漢朝許多太后,應該都曾住在這裡吧?」

  李治道:「最有名的一位是誰呢?」

  武媚娘側頭道:「孝文竇太后?」

  李治點點頭,道:「正是如此,朕曾在漢書中,看到一則有趣的記載。據說漢武帝剛剛繼位時,想要加強皇權,施行新政,啟用了儒學大家趙縮和王臧,你知道後來發生什麼了嗎?」

  武媚娘既知李治喜歡歷史,自然不會忽略這一塊,漢書她已看了三遍,對此事知之甚詳。

  「那位竇太后不動聲色,暗中派人收集趙縮和王臧罪證,然後雷霆出擊,罷免兩人,還將年輕的漢武帝訓斥一頓。」

  李治感嘆道:「不錯,這位竇太后手腕非常高超。也正是她的壓制,才促成了後來的漢武帝。」

  武媚娘回到他身邊,伸手放在他肩膀上,問道:「下今日來漢朝舊宮,是因為想到了漢武帝嗎?」

  李治拍了拍她的手背,道:「媚娘,你真聰明,朕來這裡,確實是想緬懷一下漢武帝。」

  漢武帝這個人,最大的功績便是對外擴張,將漢朝的疆域擴大了兩倍以上。

  李治以前並不清楚開創與收復的區別。

  如今他自己做了皇帝,才明白這其中需要多麼寬廣的胸襟和氣。

  為什麼朝中武將,都支持攻打高句麗,卻反對攻打倭國?

  原因就在於,一個是開創,一個是收復。

  高句麗大部分土地,原本就是漢朝疆土,在每個人心中,只不過收復舊地而已,沒有心理上的那種障礙。

  漢朝既然統治過,大唐同樣也能統治。

  倭國就不同,群臣們總覺得倭國土地貧瘠,打下來沒有益處。

  然而真是如此嗎?

  當然不是。

  倭國土地以山地丘陵為主,確實不適合種植糧食,然而卻有著大量的金礦、

  銀礦、銅礦、藥材、海產。

  中原王朝從未統治過倭國,根本不清楚其具體情況,故而下意識,便會覺得是不毛之地。

  漢朝以前,估計漢朝的官員們,也都覺得朝鮮半島、南越、雲貴地區是不毛之地。

  然而當漢朝統治之後,後世朝代,便不會再嫌棄這些地方,都把收復舊土,

  當做自己的責任。

  這很正常,未知之事,容易令人不安。

  李治雖決定對倭國動手,心中同樣不安。

  這跟攻打吐蕃不同。

  在李治看來,吐蕃原本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心理沒有任何障礙。

  然而攻打倭國,卻是完全未知的,若是不小心像蒙古一樣,遭遇暴風雨,導致全軍覆沒,又該如何?

  就算真打下來,倭人肯定會反抗激烈,說不定打下沒多久,唐軍就被驅逐,

  又該怎麼辦?

  李治正是因這些不安,才來到漢朝舊宮,想感受一下漢武帝開疆擴土的雄心,讓自己平靜下來。

  武媚娘雖不明白李治的心思,卻也瞧出他心有憂慮,反手握住李治的手,柔聲道:「陛下,無論您想做什麼,妾身都會全力支持您。」

  李治深吸一口氣,道:「媚娘,朕已經下定決心了,為我大唐再開一塊疆土,以解千年之患!」

  武媚娘心念電轉,道:「九郎,你指的並非高句麗吧?」

  李治道:「不錯,朕要打下倭國!」

  武媚娘微微一驚,張口欲言,很快又閉了回去。

  李治微笑道:「你放心,朕也知道此事絕不會比攻打高句麗容易,朕會耐心謀劃,仔細準備。」

  武媚娘想了想,道:「九郎,你是想利用這次的軍械被劫之事,對倭國開戰嗎?」

  李治道:「不錯。」

  這時,王伏勝輕手輕腳的走了進來,拱手道:「陛下,鴻臚寺戴寺卿求見。」

  李治問:「何事?」

  王伏勝道:「好像是倭國人已經查出軍械被劫之事,並且找到證據,倭國使節想要求見陛下。」

  武媚娘目光一凜,側頭看向李治。

  若是倭人能證明不是他們劫的軍械,李治便沒有出兵的理由了。

  李治卻很平靜,問道:「狄仁傑回京沒有?」

  「還未回京。」

  李治道:「那就告訴戴至德,朕這幾日很忙,沒空見倭國使節!」

  王伏勝應諾退下。

  武媚娘隨李治返回後宮的路上,思緒便沒有停下過。

  李治既然下定決心要打倭國,那麼就不應該派狄仁傑去調查此事。

  否則調查結果不是倭國,反而會壞事。

  那就只剩下一種可能。

  狄仁傑早已得到李治的命令,帶回的調查結果,一定是李治想要的。

  從賀蘭敏之的消息來看,狄仁傑出了一次海就將案子查清楚,這速度未免太快了。

  若是狄仁傑並非為了查出真相,那就說得通了。

  這時,兩人已經穿過玄武門,回到了後宮。

  李治轉頭看了她一眼,道:「媚娘,你這一路上,都在想什麼?」

  武媚娘輕輕道:「妾身在想,就算狄仁傑查出此事是倭國所為,要想攻打倭國,還有一個難題。」

  李治目光微閃,盯著她道:「你怎麼知道,狄仁傑會查出此事是倭國所為?」

  武媚娘笑道:「若非如此,陛下就不會派他去了。」

  李治捏了捏她的手,無奈道:「媚娘,朕好像什麼都瞞不過你。」

  武媚娘抿嘴一笑,道:「那是因為陛下並不打算瞞妾身。」

  李治道:「那你說的難題又是什麼?」

  武媚娘正色道:「陛下,朝中武將以李為首,邊關武將以劉仁軌為首,只怕他們都更希望攻打高句麗。」

  大唐實力雖強,然而皇帝與將領若不能一條心,戰爭也可能遇到失敗。

  就連文臣之中,也有很多人更希望打高句麗,若是打倭國的話,糧草調度上,也可能出問題。

  李治表情卻很平靜,道:「那依你之見,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武媚娘觀察著他表情,笑道:「陛下既胸有成竹,何必還要為難妾身呢?」

  李治微微一笑,朝王伏勝道:「傳旨,召李入宮。」

  一個時辰後,臨近黃昏時,李來到寢殿。

  李治並不說明召他入宮的目的,命人擺開棋局,與他對榻而弈,武媚娘則站在一旁觀看。

  李似乎心事重重,棋至中局,「啪」的一聲,將一枚黑棋落在了棋盤上。

  這一步棋並不高明,甚至可以說是失誤。

  李治頓時看到機會,連連落子,攻勢凌厲。

  李一時手忙腳亂,被動防守。

  兩人下過很多次棋,雖說有輸有贏,但李每次都是遊刃有餘。

  像這次這般,李出現重大失誤,可以說是頭一次。

  李如此心不在焉,也是有原因的。

  他上午剛剛收到劉仁軌的回信。

  劉仁軌並沒有接受他的提議,還寫信暗示他,皇帝已有全盤安排,讓他切勿妄動。

  李一時無法判斷,皇帝是真的有了計劃,還是劉仁軌故意推脫。

  而且他剛剛得到消息,倭國使節已經對外宣布,他們已經調查出劫掠大唐三千鎧甲的國家。

  這個國家正是蝦夷!

  眼下局勢逐漸脫出掌控,由不得他不擔心。

  別的事他可以不管,唯有遼東戰事,是他心中的一根刺,他怎麼也放不下。

  就在他走神時,李治落下一子,道:「李公,您輸了。」

  李低頭一看,原來他的一條大龍不知不覺,已被皇帝給圍住了,再無生路「陛下棋藝又有精進,臣認輸了。」李拱手道。

  李治道:「並非朕有長進,而是李公心有煩惱,無法專注於棋局。」

  李嘆道:「陛下慧眼如炬,老臣確實有些擔心。」

  李治微笑道:「李公有何困惑,不妨向朕明言,也許朕能幫李公解除煩惱呢?」

  李望著李治泰然自若的神態,腦中又想起劉仁軌那封信,暗道:「難道陛下真的已有全盤計劃?」

  他深吸一口氣,道:「陛下,臣聽說倭國已經找到證據,證明軍械之事,是蝦夷國所為。」

  「蝦夷乃極北苦寒之地,又是海島,縱然打下,對我大唐也無益處。倘若不打,則有損國家威信。臣正是為此而煩惱。」

  李治緩緩道:「李公之言,朕深以為然,攻打蝦夷只會徒耗國家錢糧,而便宜倭國。」

  李問道:「那陛下可有應對之策?」

  李治道:「朕派狄仁傑前往萊州調查,狄仁傑已經派人回信,軍械被劫,是倭國所為!」

  李微微一驚,道:「真是倭國所為?」

  李治笑而不語。

  李眼中精光一閃,頓時明白過來,狄仁傑早已經和皇帝做好了局,讓結果指向倭國。

  然而攻打倭國,似乎也並非明智之舉。

  李治見他眉頭緊皺,接著解釋道:「李公,你不妨想一下,如果我們查出的結果是倭國,倭人會有什麼反應?」

  李想了想,道:「必定極力辯解吧?」

  李治道:「他們自己查出是蝦夷,我們查出是倭國,這種情況下,朕如果逼著倭國自證清白,他們會怎麼做?」

  李遲疑道:「陛下準備如何讓他們自證清白?」

  李治眯著眼道:「很簡單,他們只要能從蝦夷國,找到被劫掠的三千唐甲,

  這就是鐵證,朕自然相信他們了。」

  李細細一想,眼中開始閃著亮光。

  要想在蝦夷國找到三千軍械,只有一種辦法,出兵攻入蝦夷國境內。

  皇帝這是逼著倭國攻打蝦夷國。

  如此一來,既能懲罰蝦夷國,也不必勞師遠征,還能削弱倭國,稱得上一石三鳥。

  李治道:「李公覺得,咱們逼迫倭國的話,他們會不會出兵攻打蝦夷?」

  李眉頭舒展,捻須微笑道:「他們要麼與蝦夷開戰,要麼與我大唐開戰,

  臣相信他們會做出明智選擇!」

  李治笑道:「如此,李公還有憂慮嗎?」

  李站起身,拱了拱手,感慨道:「陛下深謀遠慮,老臣佩服。」

  李治道:「等狄仁傑返回後,朕會召開臨時朝會,召集各國使節,到時候,

  還望李公配合狄仁傑,將嫌疑指向倭國。」

  李拱手道:「老臣義不容辭。」告退離開了。

  武媚娘剛才一直默默聽著,並不插嘴,待李走後,才問道:「陛下,倘若倭國真的攻打蝦夷,咱們豈不是沒有攻打倭國的口實了?」

  李治眼中閃著冷光,道:「那是你還不了解他們。等著瞧吧,他們絕不會攻打蝦夷。」

  如今的大唐朝堂,都有種感覺,覺得倭國並不敢真的為了扶餘義慈,跟大唐開戰。

  然而李治卻很清楚,他們如果倭國不肯攻打蝦夷,那麼以李為首的將領們,也找不到理由,再阻止李治出兵倭國了。

  武媚娘感覺對李治的謀劃,已大致瞭然,然仔細一想,似乎還有很多細節不明。

  正當她仔細思索時,王伏勝走了進來,欣喜道:「陛下,狄寺卿回京了。」

  李治深吸一口氣,道:「很好,傳旨下去,明日在甘露殿召開臨時朝會,邀請各國使節,共商軍械被劫之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