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熊津港駐軍
第352章 熊津港駐軍
清風徐徐,將小巷中的渾濁之氣,吹散了少許。
這裡是大業坊西街的一條小巷子。
大業坊位於長安城偏南地區,住在這裡的人,多是長安城普通民眾。
戴至德走在巷子裡,臉上帶著狐疑之色。
這是他第一次來拜訪張柬之,沒想到他堂堂四品的鴻臚寺少卿,住在這種地方。
不過仔細一想,也不奇怪。
張柬之襄陽寒門出身,家中絕不會富裕,長安城又寸土寸金,他這種外地官員,也只能買得起這種小院子。
戴至德其實並不喜歡張柬之這名下屬。
這倒不是他對張柬之的人品有什麼成見,而是張柬之說話太鋒銳,常常不留餘地。
在戴至德看來,張柬之去兵部做個侍郎可以,鴻臚寺的官員,不需這般張揚,要更看重說話的技巧。
綿里藏針可以,但咄咄逼人,有辱斯文,就難以展現出上朝天國的禮儀風采了。
今天上午,兩人就因為理念不和,因為百濟之事,發生爭吵。
皇帝下了旨意,可以援助百濟三千老舊鎧甲,具體如何談判,由鴻臚寺自己負責。
戴至德認為皇帝既然下旨,百濟又剛剛歸附,直接將這些東西給他們就行了。
張柬之卻反對。
他認為皇帝只是將大唐的底線告訴他們了,他們身為鴻臚寺官員,應該為國家多爭取利益。
戴至德覺得張柬之是想故意逞能。
最後利用職權優勢,大手一揮,強行做出了決定,兩人不歡而散。
然而峰迴路轉,局勢突變,戴至德無可奈何,下衙後飯也顧不得吃,只好來找張柬之求助。
按照一位老翁的指示,他很快拐過一道彎,經過三間屋子,在第四間屋子外停下,抬頭看了一眼後,敲了敲門。
不一會,門便開了,開門的正是張柬之。
張柬之瞧見戴至德後,也很詫異,沒想到他會來找自己,側開身子。
「戴寺卿大駕光臨,請進。」
戴至德拱手笑道:「叨擾了。」
進入院後,戴至德四顧看了一眼。
這間四合小院從裡面看的話,倒還不錯,乾淨整潔,院裡有一棵大槐樹。
正屋也很寬敞,屋內的飯桌上擺著飯菜,兩道小菜,一葷一素,外加半碗粟米飯。
張柬之問:「戴寺卿可用了飯?」
戴至德笑道:「來得匆忙,未曾用膳。」
張柬之朝廚房喊道:「李婆,再添碗飯過來。」
張柬之獨居長安,屋中除他之外,只有一個老僕和一個廚婆子。
廚婆很快端來一碗粟米飯。
不,準確來說,只有半碗。
戴至德愣了一下,有這樣招待客人的嗎?
張柬之忙道:「最近家中米快吃完了,一直沒來得及買,還請擔待。」
如今長安米價不高,況且朝廷發有俸米。
張柬之連米都吃不起,顯然是家中出了什麼困難,把米拿去賣了。
「張少卿,這些錢你且拿去。」戴至德從袖中取出一隻錢袋。
兩人理念雖不合,畢竟是同僚,該幫襯時總得幫襯一二,誰沒個窘迫的時候呢?
張柬之微笑道:「戴寺卿誤會了,在下並不缺錢,只因過上幾日,米價會跌,故吩咐家人,暫不買米,戴寺卿多吃菜吧。」
夾了一塊羊肉到他碗裡。
戴至德一拍腦門,暗罵自己糊塗。
張柬之若是真的家中困難,把俸米俸羊都賣了,哪還有羊肉吃。
「張少卿剛才說長安米價還要下跌,這是何故?」他轉移話題。
張柬之道:「在下也只是隨意猜猜。」
戴至德也不追問了,臉色嚴肅了幾分,道:「張少卿,白天那件事,老夫想再跟你商議一下。」
張柬之夾了口菜,道:「戴寺卿不是已經做了決定嗎?為何又來問下官?」
戴至德苦笑一聲,拱手道:「上午是老夫過激,給張老弟賠個不是,還請老弟幫幫我。」
張柬之忙拱手回禮。
「戴寺卿言重,到底出了何事,還請明言。」
戴至德嘆道:「是老夫疏忽了,沒想到百濟人會再提要求……」
當戴至德拿著大唐的援助跟道琛談判時,百濟人卻不太滿意,希望大唐再加一千鐵甲。
戴至德跟他費了一番口舌,最後總算讓他放棄索要鎧甲,而是再多援助一萬柄唐刀。
兵器與鎧甲不同,在府庫堆積如山,戴至德想著不過一萬柄唐刀,不算什麼。
然而當他把談判結果告訴皇帝後,李治似乎不太滿意,向他詢問張柬之是否也同意?
戴至德只好說,張柬之並不知情。
李治便讓他徵求張柬之的意見後,再來回話。
讓主官去徵求副官的意見,皇帝的意思很明顯了。
戴至德心中惶恐,只好過來找張柬之求助。
「哎,悔不聽老弟之言,沒想到百濟人竟然還再加條件。」
「我現在算明白了,老弟上午提出要百濟人用錢購甲,是為了跟他們討價還價,是我輕率了。」
張柬之給他倒了杯茶,道:「戴寺卿誤會了,我上午提出讓他們花錢購買,並非討價還價。」
戴至德道:「不是?」
張柬之道:「其實賣給他們,已經是一種優待,去年石國也想找咱們買三百架絞弩,陛下不也沒答應嗎?」
戴至德道:「那倒也是。」
張柬之問:「戴寺卿,我想問一下,你為何會答應百濟人,再增加一萬唐刀。」
戴至德老臉微紅,道:「其實是他們說倭國給義慈援助了大量鎧甲和倭刀,我這才同意了。」
張柬之目光閃動,道:「戴寺卿,請先用膳,膳後,我們一起去見百濟人,定讓他們答應條件。」
戴至德大喜,一把抓住他的手。
「老夫中午吃的多,現在不餓,咱們現在就去。」
張柬之朝家僕吩咐了兩句,隨戴至德一起離開巷子。
剛到十字街,忽見米鋪外一名男子大喊。
「米價又降了,十五文一斗,快來看,快來買啊!」
此話一出,周圍不少百姓都圍過去瞧熱鬧。
戴至德微微一驚,側頭看向張柬之。
「張老弟,真被你說中了,你怎知米價要降?」
張柬之道:「去年我隨陛下去河北考察時,便注意到,河北去年莊稼的長勢極好,又無水患,年底必定豐收。」
戴至德道:「既是去年豐收,為何直到現在才降價?」
張柬之道:「陛下改了稅制,百姓納糧後,官府需要到地方糧鋪售賣成銅錢,再運到長安。故而普通人並不知道收成情況。」
「下官這幾日經常去戶部關注此事,約莫就是這幾天,各地賦稅就會送到戶部。」
「只要戶部的賦稅消息傳開,糧商們就會知道各地豐收,糧鋪的糧價自然要猛降一波了。」
戴至德感嘆道:「老弟心細如髮,愚兄敬服。」
兩人繼續北行,不一會,各處響起了宵禁的鼓聲。
低沉的鼓聲響徹全城。
鴻臚寺就挨著朱雀門,鼓聲也格外響亮。
道琛站在窗邊,望著遠處的朱雀門方向,露出深思之色。
忽聽門外傳來敲門聲。
「請進。」
吱呀一聲,金燕推門進來了。
「左王閣下,那位戴寺卿還未過來,倘若他惱羞成怒,去皇帝面前說咱們壞話,只怕你我就要空手而歸了。」她提醒道。
道琛用百濟語道:「他不會。」
最⊥新⊥小⊥說⊥在⊥⊥⊥首⊥發!
「您怎麼知道?」
道琛道:「其實從大唐一開始就答應給咱們三千鎧甲,就能看出,在唐朝皇帝心中,我們非常重要。」
「試探出這一點後,我們自然要為國家謀取更多利益。一萬唐刀算什麼,等著瞧吧,我這次的胃口可不止這些。」
金燕沉默了一會,道:「您就不怕惹怒大唐皇帝,最後什麼也拿不到嗎?」
道琛微微一笑:「我剛才說了,在大唐皇帝心中,我們非常重要,他不會因為一點小事,就跟我們破臉。再者,我會小心注意尺度。」
金燕道:「直接拿三千鎧甲回去,不是更好,何必鋌而走險?」
道琛看了她一眼,道:「公主,你不要忘了,我們現在的處境並沒有那麼好,我們實力仍不如義慈,只要打一場敗仗,就可能失去一切。」
「眼下時節,多為泗沘城帶回些軍械,我軍獲勝的機會就大一點。為了這個目標,你我必須竭盡全力!」
「我知道了。」金燕點點頭。
一名百濟隨從忽然來報,說戴至德請兩人過去一趟。
道琛微笑道:「很好,看來他準備讓步了,待會看我眼色行事,看有沒有機會,再要些馬匹。」
兩人一起來到鴻臚寺內堂,朝戴至德見了禮。
戴至德笑道:「道外使,我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鴻臚寺張少卿。」
道琛看了張柬之一眼,行了拱手禮,沉聲道:「張少卿有禮了。」
張柬之開門見山道:「道外使,本官聽說,你這次出使大唐,想向我大唐要一萬鎧甲?」
道琛道:「不瞞張少卿,倭人剛剛援助了義慈兩萬具鎧甲,五萬倭刀,我家大王眼下形勢不好,故而來向大唐求援。」
張柬之眯著眼道:「竟有此事?」
道琛嘆道:「正是如此。而且義慈手下的軍隊,裝備也遠比我們精良,所以我們才厚著臉皮開口,又向戴寺卿要了一萬唐刀。」
「只不過,與倭國援助義慈的軍械相比,還是少了許多。當然了,我們並非抱怨,只是擔心接下來與義慈的戰爭,會變得異常艱難。」
張柬之忽然道:「你剛才說倭國給了扶餘義慈兩萬鎧甲?」
道琛面不改色道:「根據細作來報,應該不錯。」
張柬之道:「據我所知,倭國缺鐵,牲畜也少,國內戰甲極為稀缺,哪有多餘的給你們?」
道琛轉頭看向金燕,道:「難道是細作傳來的消息有誤?」
金燕道:「也有可能。」
張柬之又問:「你剛才說扶餘義慈手下軍隊,裝備精良,他們有多少鎧甲?」
道琛遲疑了一瞬間,道:「至少三萬多套。」
張柬之淡淡道:「你們百濟全國的鎧甲,都不到一萬,扶餘義慈哪來的三萬多套?」
道琛臉色陡變,張嘴欲要詢問,話到嘴邊,又吞了回去。
金燕也暗暗吃驚。
百濟內部的軍事機密,她知道的也不詳細,還在暗暗打探。
眼前這位官員,是如何知曉?還是說他故意用詐?
張柬之望著道琛,道:「你很奇怪,我怎麼知道的,對嗎?」
道琛忙道:「其實本人原是出家人,受大王禮請,還俗為大王效力,對這些情況,也不太了解,剛才之言,可能不太準確。」
張柬之並不理會他的解釋,接著道:「貞觀十九年,我大唐攻打高句麗,俘獲軍民六萬多人,其中,很多都是高句麗高級將領。」
「這些人,很多還在司農寺任官奴,我昨日去了一趟司農寺,向他們了解了百濟內部情況。」
道琛聽到此處,臉色蒼白。
百濟與新羅不同,高層都是扶餘人,與高句麗關係極為親密,尤其是軍事方面。
高句麗的軍官,對他們內部的虛實,可謂一清二楚。
百濟嚴重缺鐵,冶煉技術也很差,根本沒有能力自行生產鐵甲。
國內的幾百具鐵甲,也都是高句麗援助。
幸好百濟還有一定的畜牧業,能自行製造皮甲。
不過也不多,只有將領才能穿戴皮甲,鐵甲和皮甲加起來,也才數千。
張柬之冷冷道:「我大唐給你們的三千鎧甲,雖然老舊,卻有一千是鐵甲,用的是先進的灌鋼法煉製。」
「此等鐵甲,放眼各國,想買都買不到,你卻還在這挑三揀四,貪心不足。若是百濟都是閣下這種人,我定要上奏陛下,取消對你們的支持!」
道琛臉色慘白,顫聲道:「張少卿息怒,此事全是本人愚昧無知,自作主張,這才鬧了笑話,與我家大王無關,還請兩位恕罪。」
語畢,長身一躬。
張柬之道:「念在你們剛剛歸附,此事可以不予追究。那三千鎧甲是大唐支持你們的誠意,你們是不是也該展現出謝意。」
道琛忙道:「大唐肯饋贈如此厚禮,鄙國本該報以重謝。然而府庫中的財物,早已獻給大唐,還請張少卿見諒。」
「這樣,等鄙國擊敗義慈,收服全國後,一定再上呈給大唐一份重禮,以做答謝。」
張柬之道:「張某倒是有一個兩全其美的法子。」
道琛心中一咯噔,隱隱有不好的感覺。
「您的辦法是?」
「很簡單,你們允許我唐軍,駐紮熊津港五年,抽取海貿商稅。」
道琛變色道:「這……」
張柬之望著他,道:「我唐軍在熊津港駐軍,對貴國也有好處,倘若貴國戰事不利,我們也能儘快支援。」
道琛露出猶豫之色,朝金燕看了一眼。
後者點頭道:「正使,張少卿說的有理。」
道琛深吸一口氣,道:「此事我還需派人回稟大王,方能做決定。」
張柬之道:「也好。」
道琛不再多言,帶著金燕告辭離開。
戴至德試探道:「張老弟,你提出的這個條件,可是陛下的意思?」
張柬之道:「不,還未向陛下奏報。」
戴至德驚道:「那豈不是太莽撞了。」
張柬之笑道:「戴寺卿不必擔心,明日面見陛下時,我自有說辭,讓陛下同意。」
戴至德感慨道:「老弟之能,我已見識過了,沒什麼不放心,明日我和你一起面聖。」
……
(本章完)
清風徐徐,將小巷中的渾濁之氣,吹散了少許。
這裡是大業坊西街的一條小巷子。
大業坊位於長安城偏南地區,住在這裡的人,多是長安城普通民眾。
戴至德走在巷子裡,臉上帶著狐疑之色。
這是他第一次來拜訪張柬之,沒想到他堂堂四品的鴻臚寺少卿,住在這種地方。
不過仔細一想,也不奇怪。
張柬之襄陽寒門出身,家中絕不會富裕,長安城又寸土寸金,他這種外地官員,也只能買得起這種小院子。
戴至德其實並不喜歡張柬之這名下屬。
這倒不是他對張柬之的人品有什麼成見,而是張柬之說話太鋒銳,常常不留餘地。
在戴至德看來,張柬之去兵部做個侍郎可以,鴻臚寺的官員,不需這般張揚,要更看重說話的技巧。
綿里藏針可以,但咄咄逼人,有辱斯文,就難以展現出上朝天國的禮儀風采了。
今天上午,兩人就因為理念不和,因為百濟之事,發生爭吵。
皇帝下了旨意,可以援助百濟三千老舊鎧甲,具體如何談判,由鴻臚寺自己負責。
戴至德認為皇帝既然下旨,百濟又剛剛歸附,直接將這些東西給他們就行了。
張柬之卻反對。
他認為皇帝只是將大唐的底線告訴他們了,他們身為鴻臚寺官員,應該為國家多爭取利益。
戴至德覺得張柬之是想故意逞能。
最後利用職權優勢,大手一揮,強行做出了決定,兩人不歡而散。
然而峰迴路轉,局勢突變,戴至德無可奈何,下衙後飯也顧不得吃,只好來找張柬之求助。
按照一位老翁的指示,他很快拐過一道彎,經過三間屋子,在第四間屋子外停下,抬頭看了一眼後,敲了敲門。
不一會,門便開了,開門的正是張柬之。
張柬之瞧見戴至德後,也很詫異,沒想到他會來找自己,側開身子。
「戴寺卿大駕光臨,請進。」
戴至德拱手笑道:「叨擾了。」
進入院後,戴至德四顧看了一眼。
這間四合小院從裡面看的話,倒還不錯,乾淨整潔,院裡有一棵大槐樹。
正屋也很寬敞,屋內的飯桌上擺著飯菜,兩道小菜,一葷一素,外加半碗粟米飯。
張柬之問:「戴寺卿可用了飯?」
戴至德笑道:「來得匆忙,未曾用膳。」
張柬之朝廚房喊道:「李婆,再添碗飯過來。」
張柬之獨居長安,屋中除他之外,只有一個老僕和一個廚婆子。
廚婆很快端來一碗粟米飯。
不,準確來說,只有半碗。
戴至德愣了一下,有這樣招待客人的嗎?
張柬之忙道:「最近家中米快吃完了,一直沒來得及買,還請擔待。」
如今長安米價不高,況且朝廷發有俸米。
張柬之連米都吃不起,顯然是家中出了什麼困難,把米拿去賣了。
「張少卿,這些錢你且拿去。」戴至德從袖中取出一隻錢袋。
兩人理念雖不合,畢竟是同僚,該幫襯時總得幫襯一二,誰沒個窘迫的時候呢?
張柬之微笑道:「戴寺卿誤會了,在下並不缺錢,只因過上幾日,米價會跌,故吩咐家人,暫不買米,戴寺卿多吃菜吧。」
夾了一塊羊肉到他碗裡。
戴至德一拍腦門,暗罵自己糊塗。
張柬之若是真的家中困難,把俸米俸羊都賣了,哪還有羊肉吃。
「張少卿剛才說長安米價還要下跌,這是何故?」他轉移話題。
張柬之道:「在下也只是隨意猜猜。」
戴至德也不追問了,臉色嚴肅了幾分,道:「張少卿,白天那件事,老夫想再跟你商議一下。」
張柬之夾了口菜,道:「戴寺卿不是已經做了決定嗎?為何又來問下官?」
戴至德苦笑一聲,拱手道:「上午是老夫過激,給張老弟賠個不是,還請老弟幫幫我。」
張柬之忙拱手回禮。
「戴寺卿言重,到底出了何事,還請明言。」
戴至德嘆道:「是老夫疏忽了,沒想到百濟人會再提要求……」
當戴至德拿著大唐的援助跟道琛談判時,百濟人卻不太滿意,希望大唐再加一千鐵甲。
戴至德跟他費了一番口舌,最後總算讓他放棄索要鎧甲,而是再多援助一萬柄唐刀。
兵器與鎧甲不同,在府庫堆積如山,戴至德想著不過一萬柄唐刀,不算什麼。
然而當他把談判結果告訴皇帝後,李治似乎不太滿意,向他詢問張柬之是否也同意?
戴至德只好說,張柬之並不知情。
李治便讓他徵求張柬之的意見後,再來回話。
讓主官去徵求副官的意見,皇帝的意思很明顯了。
戴至德心中惶恐,只好過來找張柬之求助。
「哎,悔不聽老弟之言,沒想到百濟人竟然還再加條件。」
「我現在算明白了,老弟上午提出要百濟人用錢購甲,是為了跟他們討價還價,是我輕率了。」
張柬之給他倒了杯茶,道:「戴寺卿誤會了,我上午提出讓他們花錢購買,並非討價還價。」
戴至德道:「不是?」
張柬之道:「其實賣給他們,已經是一種優待,去年石國也想找咱們買三百架絞弩,陛下不也沒答應嗎?」
戴至德道:「那倒也是。」
張柬之問:「戴寺卿,我想問一下,你為何會答應百濟人,再增加一萬唐刀。」
戴至德老臉微紅,道:「其實是他們說倭國給義慈援助了大量鎧甲和倭刀,我這才同意了。」
張柬之目光閃動,道:「戴寺卿,請先用膳,膳後,我們一起去見百濟人,定讓他們答應條件。」
戴至德大喜,一把抓住他的手。
「老夫中午吃的多,現在不餓,咱們現在就去。」
張柬之朝家僕吩咐了兩句,隨戴至德一起離開巷子。
剛到十字街,忽見米鋪外一名男子大喊。
「米價又降了,十五文一斗,快來看,快來買啊!」
此話一出,周圍不少百姓都圍過去瞧熱鬧。
戴至德微微一驚,側頭看向張柬之。
「張老弟,真被你說中了,你怎知米價要降?」
張柬之道:「去年我隨陛下去河北考察時,便注意到,河北去年莊稼的長勢極好,又無水患,年底必定豐收。」
戴至德道:「既是去年豐收,為何直到現在才降價?」
張柬之道:「陛下改了稅制,百姓納糧後,官府需要到地方糧鋪售賣成銅錢,再運到長安。故而普通人並不知道收成情況。」
「下官這幾日經常去戶部關注此事,約莫就是這幾天,各地賦稅就會送到戶部。」
「只要戶部的賦稅消息傳開,糧商們就會知道各地豐收,糧鋪的糧價自然要猛降一波了。」
戴至德感嘆道:「老弟心細如髮,愚兄敬服。」
兩人繼續北行,不一會,各處響起了宵禁的鼓聲。
低沉的鼓聲響徹全城。
鴻臚寺就挨著朱雀門,鼓聲也格外響亮。
道琛站在窗邊,望著遠處的朱雀門方向,露出深思之色。
忽聽門外傳來敲門聲。
「請進。」
吱呀一聲,金燕推門進來了。
「左王閣下,那位戴寺卿還未過來,倘若他惱羞成怒,去皇帝面前說咱們壞話,只怕你我就要空手而歸了。」她提醒道。
道琛用百濟語道:「他不會。」
最⊥新⊥小⊥說⊥在⊥⊥⊥首⊥發!
「您怎麼知道?」
道琛道:「其實從大唐一開始就答應給咱們三千鎧甲,就能看出,在唐朝皇帝心中,我們非常重要。」
「試探出這一點後,我們自然要為國家謀取更多利益。一萬唐刀算什麼,等著瞧吧,我這次的胃口可不止這些。」
金燕沉默了一會,道:「您就不怕惹怒大唐皇帝,最後什麼也拿不到嗎?」
道琛微微一笑:「我剛才說了,在大唐皇帝心中,我們非常重要,他不會因為一點小事,就跟我們破臉。再者,我會小心注意尺度。」
金燕道:「直接拿三千鎧甲回去,不是更好,何必鋌而走險?」
道琛看了她一眼,道:「公主,你不要忘了,我們現在的處境並沒有那麼好,我們實力仍不如義慈,只要打一場敗仗,就可能失去一切。」
「眼下時節,多為泗沘城帶回些軍械,我軍獲勝的機會就大一點。為了這個目標,你我必須竭盡全力!」
「我知道了。」金燕點點頭。
一名百濟隨從忽然來報,說戴至德請兩人過去一趟。
道琛微笑道:「很好,看來他準備讓步了,待會看我眼色行事,看有沒有機會,再要些馬匹。」
兩人一起來到鴻臚寺內堂,朝戴至德見了禮。
戴至德笑道:「道外使,我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鴻臚寺張少卿。」
道琛看了張柬之一眼,行了拱手禮,沉聲道:「張少卿有禮了。」
張柬之開門見山道:「道外使,本官聽說,你這次出使大唐,想向我大唐要一萬鎧甲?」
道琛道:「不瞞張少卿,倭人剛剛援助了義慈兩萬具鎧甲,五萬倭刀,我家大王眼下形勢不好,故而來向大唐求援。」
張柬之眯著眼道:「竟有此事?」
道琛嘆道:「正是如此。而且義慈手下的軍隊,裝備也遠比我們精良,所以我們才厚著臉皮開口,又向戴寺卿要了一萬唐刀。」
「只不過,與倭國援助義慈的軍械相比,還是少了許多。當然了,我們並非抱怨,只是擔心接下來與義慈的戰爭,會變得異常艱難。」
張柬之忽然道:「你剛才說倭國給了扶餘義慈兩萬鎧甲?」
道琛面不改色道:「根據細作來報,應該不錯。」
張柬之道:「據我所知,倭國缺鐵,牲畜也少,國內戰甲極為稀缺,哪有多餘的給你們?」
道琛轉頭看向金燕,道:「難道是細作傳來的消息有誤?」
金燕道:「也有可能。」
張柬之又問:「你剛才說扶餘義慈手下軍隊,裝備精良,他們有多少鎧甲?」
道琛遲疑了一瞬間,道:「至少三萬多套。」
張柬之淡淡道:「你們百濟全國的鎧甲,都不到一萬,扶餘義慈哪來的三萬多套?」
道琛臉色陡變,張嘴欲要詢問,話到嘴邊,又吞了回去。
金燕也暗暗吃驚。
百濟內部的軍事機密,她知道的也不詳細,還在暗暗打探。
眼前這位官員,是如何知曉?還是說他故意用詐?
張柬之望著道琛,道:「你很奇怪,我怎麼知道的,對嗎?」
道琛忙道:「其實本人原是出家人,受大王禮請,還俗為大王效力,對這些情況,也不太了解,剛才之言,可能不太準確。」
張柬之並不理會他的解釋,接著道:「貞觀十九年,我大唐攻打高句麗,俘獲軍民六萬多人,其中,很多都是高句麗高級將領。」
「這些人,很多還在司農寺任官奴,我昨日去了一趟司農寺,向他們了解了百濟內部情況。」
道琛聽到此處,臉色蒼白。
百濟與新羅不同,高層都是扶餘人,與高句麗關係極為親密,尤其是軍事方面。
高句麗的軍官,對他們內部的虛實,可謂一清二楚。
百濟嚴重缺鐵,冶煉技術也很差,根本沒有能力自行生產鐵甲。
國內的幾百具鐵甲,也都是高句麗援助。
幸好百濟還有一定的畜牧業,能自行製造皮甲。
不過也不多,只有將領才能穿戴皮甲,鐵甲和皮甲加起來,也才數千。
張柬之冷冷道:「我大唐給你們的三千鎧甲,雖然老舊,卻有一千是鐵甲,用的是先進的灌鋼法煉製。」
「此等鐵甲,放眼各國,想買都買不到,你卻還在這挑三揀四,貪心不足。若是百濟都是閣下這種人,我定要上奏陛下,取消對你們的支持!」
道琛臉色慘白,顫聲道:「張少卿息怒,此事全是本人愚昧無知,自作主張,這才鬧了笑話,與我家大王無關,還請兩位恕罪。」
語畢,長身一躬。
張柬之道:「念在你們剛剛歸附,此事可以不予追究。那三千鎧甲是大唐支持你們的誠意,你們是不是也該展現出謝意。」
道琛忙道:「大唐肯饋贈如此厚禮,鄙國本該報以重謝。然而府庫中的財物,早已獻給大唐,還請張少卿見諒。」
「這樣,等鄙國擊敗義慈,收服全國後,一定再上呈給大唐一份重禮,以做答謝。」
張柬之道:「張某倒是有一個兩全其美的法子。」
道琛心中一咯噔,隱隱有不好的感覺。
「您的辦法是?」
「很簡單,你們允許我唐軍,駐紮熊津港五年,抽取海貿商稅。」
道琛變色道:「這……」
張柬之望著他,道:「我唐軍在熊津港駐軍,對貴國也有好處,倘若貴國戰事不利,我們也能儘快支援。」
道琛露出猶豫之色,朝金燕看了一眼。
後者點頭道:「正使,張少卿說的有理。」
道琛深吸一口氣,道:「此事我還需派人回稟大王,方能做決定。」
張柬之道:「也好。」
道琛不再多言,帶著金燕告辭離開。
戴至德試探道:「張老弟,你提出的這個條件,可是陛下的意思?」
張柬之道:「不,還未向陛下奏報。」
戴至德驚道:「那豈不是太莽撞了。」
張柬之笑道:「戴寺卿不必擔心,明日面見陛下時,我自有說辭,讓陛下同意。」
戴至德感慨道:「老弟之能,我已見識過了,沒什麼不放心,明日我和你一起面聖。」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