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武皇后的兩全之策
第329章 武皇后的兩全之策
越王離去後,韓王將留守京宅的主簿喊了過來,朝他問道:「魯王入京了嗎?」
主簿道:「回大王,魯王殿下十一月初就入京了。」
韓王頓時皺了皺眉。
往年,魯王李靈夔入京都比他晚,今年卻如此沉不住氣,十一月初就入京,很容易引人懷疑。
「去請他過來吧。」
魯王這幾天一直在王府等候韓王,聽說韓王請他過去後,騎著快馬,前來韓王府拜訪。
李元嘉將魯王帶到密室中,沉聲道:「你今年為何這麼早入京,這不是惹人懷疑嗎?」
魯王哼道:「我也是想過來瞧瞧,皇帝不在長安,這長安會混亂成什麼樣子,嘿,真叫人失望。」
李元嘉看了他一眼,道:「我倒是在來京的路上,聽到兩件事。」
魯王道:「我知道,你聽到的肯定是長孫無忌遭到刺殺,還有東宮牌符被盜之事吧?」
李元嘉道:「不錯,這兩件事可有後續情況?」
魯王搖頭道:「沒有,長孫無忌還活的好好的。東宮出事後,李勣將被盜的牌符全部停用,命將作監連夜做出一批新牌符替代,盜牌符之人算是白費功夫了。」
李元嘉道:「李勣不是一直抱病在家,不理政務嗎?怎麼突然這麼積極?」
魯王哼道:「聽說皇帝離京後,他便日日上朝坐衙,還經常去東宮給太子講學,精力旺健的很!」
李元嘉沉吟道:「定是皇帝離京前,交代過他什麼。」
魯王道:「真是奇怪,皇帝改革觸犯那麼多人利益,如今皇帝不在,這幫人竟還老老實實!」
李元嘉淡淡道:「從廢王立武開始,整個朝堂動盪不休,還能一直留在長安城的人,都是能隱忍的厲害角色。這些人就算想謀劃什麼,也不會輕易露出痕跡。」
魯王目光一亮,道:「你是說,他們已在暗中謀劃,只是還未發作?」
李元嘉道:「我不知道。不過如今這局面,無論誰想做點什麼,都必定小心翼翼,不會被人輕易發現。」
魯王笑道:「那倒也是,就比如咱們的計劃,誰都不知道。」
李元嘉沉聲道:「那也不見得。越王剛才就來找過我,還注意到孟雷不在我身邊了。」
魯王驚道:「他不會察覺到咱們的計劃了吧?」
韓王道:「應該不會,否則他的試探不會如此輕微。」
魯王忙問:「兄長,孟雷傳來消息沒有,皇帝是否抵達河東了?」
韓王搖頭道:「我也不清楚。我不敢讓他直接盯著,以免被羽林衛發現。都是委託綠林盜匪去辦。辦完之後,全部滅口,這樣不會有後患。」
魯王嘆道:「你辦事總是那么小心翼翼。我想皇帝應該已經過了井陘,現在就看他去不去漠北了。」
韓王聽了後,沉默不語。
魯王又問:「東突厥那邊,是不是該派人去了?」
韓王道:「我在入京路上,便已經派了。」
魯王吃驚道:「不是說好等確定皇帝去了河東,再派人去找突厥人嗎?怎麼這麼急?」
韓王沉聲道:「越王在暗中盯著我,我怕入京後再派人去,會被他發現端倪。」
魯王點點頭,臉上露出一絲忐忑之色,道:「兄長,你說突厥人會答應動手嗎?」
韓王道:「只要皇帝去了漠北,我相信溫傅會答應。突厥人喜歡冒險,此人又野心勃勃,絕不會放過這種天賜良機!」
魯王搓了搓手,道:「那就好,只要皇帝死在漠北,長安城那個小太子,就容易對付多了!」
韓王卻沒有那麼樂觀。
皇帝就算去了漠北,身邊還跟著薛仁貴和一萬多護衛,突厥人就算動手,也未必得手。
再者,就算突厥人得手了,也不一定會殺皇帝,而是拿做籌碼,與大唐談判。
最好的情況是,皇帝死於混戰之中,不過就算如此,朝中還有皇帝留下的一班大臣。
李勣、程知節、尉遲恭這些人,他都曾嘗試拉攏過,卻都起不到任何作用。
這些老臣安於穩定,肯定會扶持小太子,穩固長安,不會讓他輕易上位。
這種種情況都考慮進來的話,他成功的機會,十成中不到一成。
這便是謀奪至尊之位的難處,九死一生也不為過。
能做的已經都做了,眼下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先瞧瞧皇帝是否會前往漠北了。
……
李治的巡狩大隊出井陘之後,就在陽泉縣附近駐紮。
陽泉縣古稱「漾泉」,從名稱便可知,此處泉水極多,很多都是溫泉,正是療養的絕佳所在。
陽泉縣還有一處石炭礦,這也是李治重點考察對象,故而進入陽泉縣後,他便下旨在太行山腳紮營。
這一日清晨,李治帶人去石炭礦探訪去了,只帶了一名戶部的官員隨行。
剩下的官員,都聚在一間頗大的營帳內,處理長安送過來的各種奏報。
他們的任務,便是將各種奏報進行梳理,挑選出需呈奏給皇帝的消息。
今日送過來的奏報不多,這讓張柬之生出一絲憂慮。
明明快到歲末,皇帝又不在京中,長安城竟呈現一片太平景象,這太不正常了。
這幾年來,皇帝推行各種改革措施,觸犯了不少人的利益。
皇帝手腕強硬,坐鎮長安時,這些人不敢妄動,這可以理解。
如今皇帝已經離京,這些人還如此老實,這就不合常理了。
張柬之考慮事情,喜歡往最壞的一面考慮。
如果這些人的目標不是京中的太子,那麼很可能將主意打到皇帝身上。
房遺愛謀反之案距近不到十年,未必不會有膽大狂徒,趁著皇帝不在長安,謀劃傾天之變。
國家軍隊都掌握在一批忠誠的老將手中,還有薛仁貴率領一萬軍隊,隨行保護。
故而這些人就算想行刺殺之事,也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思來想去,唯一的隱患便是這些人勾結胡人。
河東道距離突厥人的居住地,已經不遠,若是皇帝繼續向西……
正考慮到此處時,旁邊忽然傳來一道聲音。
「張少卿,我們剛才問過了,陛下要下午才回營,我們準備去附近的翠楓山煮酒暢談,你可要同行?」
張柬之轉頭一看,說話的是薛元超。
這些官員還真把此次出行,當做郊遊了。
「你們自去吧,我還有事。」張柬之沉聲道。
薛元超笑道:「何必把自己繃得那麼緊?陛下既沒有吩咐,我等放鬆一下,有何不可?」
其實最開始,官員們還都老老實實,本分的處理政務。
後來見皇帝一路上游山訪水,遍顧名泉,也都放鬆心情,享受起這段旅程了。
張柬之沒有做聲,拿起一份奏章看了起來。
薛元超見此,搖了搖頭,與其他人一起離開了。
張柬之等他們走遠,才出了營帳。
他先去檢查了一下每日的物資消耗帳本,又去找尚輦局的隨行官員,察看每日龍輦的例行檢查帳冊。
河東道山多地險,若是龍輦車輪鬆動,在路上失控,很容易造成危險。
張柬之每日都要檢查一番,確認尚輦局的官員沒有偷懶。
隨即,他又命人將工部隨行的幾名文吏喊了過來,問他們最近河東地動的情況。
河東是全國地動最頻繁的地方。
既然來到河東,自然要避免皇帝前往那些曾發生過地動的地方,以免遇到天災。
正當他與幾名文吏們討論地動時,忽有文吏來報,說上官儀回來了。
張柬之心中一動,放下輿圖,離開了營帳,來到上官儀的帳外求見。
通報之後,進得帳內,只見上官儀一臉風塵僕僕的模樣,正在洗熱水臉。
張柬之拱手道:「上官侍郎,您一路辛苦了。」
上官儀笑道:「分內之事,算不上辛苦,陛下和貴主她們還好嗎?」
張柬之道:「一切安好。貴妃娘子過井陘道時,忽染突疾,幸得孫神醫妙手醫治,已然無礙。」
上官儀點點頭,問道:「陛下在營中嗎?」
張柬之道:「外出去了,估計要下午才回,您可先休息一會,到時再面聖。」
上官儀打量著他,道:「張少卿,你有話想對我說吧?」
張柬之點點頭,面色凝重的道:「上官侍郎,您覺得陛下巡狩河東道之後,會去哪裡?」
上官儀伸手請他坐下說話,沉吟了一會,緩緩道:「應該會去漠北地區吧。」
張柬之道:「下官也是這樣想。所以下官想與您一起,勸說陛下,不要前往漠北。」
上官儀微微一愣:「這是為何?」
張柬之道:「漠北地區廣闊,併入大唐不久,境內胡人極多,我擔心陛下安危難以保證。」
上官儀笑道:「張少卿多慮了吧,有薛大將軍領兵隨行,到時燕然都護府也會派兵隨駕。漠北胡人,怎敢犯駕?」
唐朝在漠北地區有兩大都護府。
一個是燕然都護府,位於漠北西邊,管理鐵勒人。
一個是瀚海都護府,位於漠北東邊區域,管理東突厥人。
瀚海都護通常由營州都督兼任,突厥人近年安分守己,瀚海兵力都被劉仁軌調到營州,對付遼東諸國。
故而需在漠北用兵時,通常考慮調用燕然都護府的兵力。
張柬之道:「小部落不行,大部落卻可以。」
上官儀心中一凜,道:「你指的是?」
「東突厥人!」
最⊥新⊥小⊥說⊥在⊥六⊥9⊥⊥書⊥⊥吧⊥⊥首⊥發!
上官儀皺眉道:「自高侃將軍抓捕車鼻可汗之後,東突厥一向安分守己,應該沒這個膽子吧?」
張柬之道:「上官侍郎,東突厥安分守己,已是過去的事了。如今東突厥內部,對我大唐已顯不滿。」
上官儀道:「這是你的猜測,還是有什麼根據?」
張柬之道:「我曾遍閱永徽元年以來,鴻臚寺內外使來京朝貢的記載,自永徽六年開始,東突厥來朝貢的酋長人數,攜帶的貢品,都在減少。」
自車鼻可汗被擒,東突厥暫無可汗,被大唐劃分為二十多州,刺史由各部酋長擔任。
每年歲末,都是由這些酋長組團來朝。
上官儀聽到此處,面色凝重了幾分。
「可知他們為何突然不滿?」
張柬之道:「一來,是對陛下羈縻政策改革不滿。二來,因我大唐不准他們在漠北以西放牧不滿。最重要的一點,是因他們已慢慢恢復元氣。」
上官儀怔了怔。
聽張柬之口氣,突厥人只要恢復元氣,就會對大唐不滿?這是對胡人有多麼不信任!
上官儀道:「就算如你所說,他們有幾個部落叛亂,也威脅不到陛下鸞駕吧?」
張柬之道:「若是東突厥部落全部叛唐呢?」
上官儀微微變色:「這怎麼可能?」
張柬之道:「事關陛下安危,我認為將情況往最壞的方向預測,並不為過!」
上官儀低頭想了想,點頭道:「好,我同意跟你一起勸說陛下,不過,需要先去見一個人。」
「誰?」
「薛禮大將軍!」
李治上午辰時出發,在石炭礦逛了一圈後,直到下午申時,才返回營帳。
這趟出行,收穫倒也不小。
如今官府採取的是僱傭礦工挖礦,雖然工錢不高,卻有額外福利,給工人發放石炭。
因此,應募挖礦的人很多,這處炭礦經營的不錯。
陽泉縣的縣令很懂得動腦筋,他為節約開支,上奏州府,請求給礦工發一批石炭。
州府上報戶部,戶部送到中書省,宰相們商議後,同意此事。
因是一件小事,並未送到甘露殿,李治也是直到今日才知道。
這個政策不壞,在河東這種苦寒地區,石炭是剛需品,有這種福利,百姓們便能節省買石炭的錢。
如此一來,對縣衙的財政負擔也輕一些。
李治在小本子上給陽泉縣令記上一筆,這才離開礦場,薛仁貴也跟著李治一起回來了。
皇帝回到龍帳後不久,便下旨召上官儀覲見。
薛仁貴隨行皇帝大半天,趁機回自己的營帳休息片刻。
正當他坐在椅子上擰動著脖子時,一名軍士來報,張柬之和上官儀求見。
薛仁貴頓感詫異,上官儀不是剛剛還在面聖,怎麼忽然來找自己?
當即揮了揮手,命人請他們進來。
兩人入內後,薛仁貴請他們坐下,又讓手下軍士奉上熱茶,茶畢,詢問兩人來意。
上官儀道:「薛大將軍,其實我二人是想向您了解一下東突厥的情況。」
薛仁貴道:「東突厥?」
上官儀道:「不錯,張少卿查閱鴻臚寺典記,認為東突厥並不安分,我們擔心陛下前往漠北的話,並不安全,故來請教。」
薛仁貴曾當過一年多的燕然都護,負責的轄區與東突厥相鄰,對突厥人的情況也有一定了解。
他聽兩人說東突厥人不安分,沉吟了一會,方才開口。
「據我所知,東突厥最大的兩個部落,是阿史德溫傅、阿史那奉職這兩部,這兩人若是叛唐,倒確實是個威脅。」
上官儀目光一閃,道:「您也認為他們有可能叛唐?」
薛仁貴道:「我看胡人時,不會看他們會不會背叛,只會看他們有沒有實力背叛。」
上官儀道:「您的意思是,他們已有實力了?」
薛仁貴點點頭,道:「高侃將軍當年雖擒車鼻可汗,卻並未打擊東突厥實力。經過近十年發展,如今各部男丁加起來,不比鐵勒九部差多少了。」
上官儀道:「那他們若是叛亂,將軍有把握擊敗他們嗎?」
薛仁貴沉吟不答。
若是皇帝不在,憑這一萬精銳羽林衛,再加上千牛衛、金吾衛,他完全有信心打贏。
可皇帝隨行,最優先事項就不是戰爭勝利,而是皇帝安全。
上官儀見他態度,心中也有了決斷,道:「薛將軍,我們準備勸說陛下,不要前往漠北,您可願與我們一起勸說?」
薛仁貴皺了皺眉,道:「陛下如果真要去的話,就算我們一起勸說,也沒有用。」
張柬之道:「那您有什麼辦法嗎?」
薛仁貴思索片刻,道:「在巡狩路線上,能影響陛下決定的只有兩人,要想勸說陛下,須獲得他們支持。」
上官儀心中一動,道:「您是說孫奉御和皇后殿下?」
「不錯。」
上官儀與張柬之對視一眼後,當即起身告辭,離開了薛仁貴營帳。
等他們離開後,薛仁貴喊來一名親兵,朝他吩咐道:「去一趟燕然都護府,讓周將軍注意東突厥動向。」
親兵領命去了。
上官儀和張柬之離開薛仁貴營帳後,先找上了孫思邈。
道明來意後,孫思邈十分痛快便答應了兩人,什麼話都沒有多問,倒是令兩人非常意外。
張柬之忍不住問:「孫公,您也覺得陛下不應該去漠北嗎?」
孫思邈捻須笑道:「老夫並無此意,只是陛下的療程極為順利,頭疾已得到控制,現在就算返回長安,也無問題。能不冒險,自然更好。」
兩人聽了此話,都各自點頭,如此勸說皇帝就更有把握了。
接著,他們又來找武皇后。
然而皇后並不在營帳,詢問後,才知道皇后去皇帝的龍帳了。
兩人原本還擔心皇后會留在龍帳過夜,幸好等了半個時辰後,皇后便回來了。
兩人在帳內見了禮,武皇后詢問兩人來意,他們便將情況說了。
武媚娘掃了二人一眼,淡淡道:「陛下若是真想去漠北,你等勸諫,不是攪擾陛下興致嗎?」
上官儀每次面對武皇后時,都會非常心虛,故而不敢答話。
張柬之見他不開口,只好硬著頭皮,道:「皇后殿下,臣等以為陛下安危更為重要。」
武媚娘問道:「你們擔心東突厥?」
張柬之道:「是的。」
武媚娘道:「那就傳旨瀚海都護府,命這些突厥酋長隨駕而行,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兩人聽了後,都是一愣。
這些酋長只要奉旨隨駕,下面的突厥人,自不可能輕舉妄動。
若是這些酋長不奉旨,那就是有謀逆之心,皇帝自然不會再去漠北,只會調兵平叛。
武皇后一瞬間,就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思維之敏銳,不得不令兩人欽佩。
張柬之拱手道:「是臣愚鈍,殿下這個法子極好,我等這就去安排此事。」
武媚娘揮了揮手,兩人一起告退離開。
(本章完)
越王離去後,韓王將留守京宅的主簿喊了過來,朝他問道:「魯王入京了嗎?」
主簿道:「回大王,魯王殿下十一月初就入京了。」
韓王頓時皺了皺眉。
往年,魯王李靈夔入京都比他晚,今年卻如此沉不住氣,十一月初就入京,很容易引人懷疑。
「去請他過來吧。」
魯王這幾天一直在王府等候韓王,聽說韓王請他過去後,騎著快馬,前來韓王府拜訪。
李元嘉將魯王帶到密室中,沉聲道:「你今年為何這麼早入京,這不是惹人懷疑嗎?」
魯王哼道:「我也是想過來瞧瞧,皇帝不在長安,這長安會混亂成什麼樣子,嘿,真叫人失望。」
李元嘉看了他一眼,道:「我倒是在來京的路上,聽到兩件事。」
魯王道:「我知道,你聽到的肯定是長孫無忌遭到刺殺,還有東宮牌符被盜之事吧?」
李元嘉道:「不錯,這兩件事可有後續情況?」
魯王搖頭道:「沒有,長孫無忌還活的好好的。東宮出事後,李勣將被盜的牌符全部停用,命將作監連夜做出一批新牌符替代,盜牌符之人算是白費功夫了。」
李元嘉道:「李勣不是一直抱病在家,不理政務嗎?怎麼突然這麼積極?」
魯王哼道:「聽說皇帝離京後,他便日日上朝坐衙,還經常去東宮給太子講學,精力旺健的很!」
李元嘉沉吟道:「定是皇帝離京前,交代過他什麼。」
魯王道:「真是奇怪,皇帝改革觸犯那麼多人利益,如今皇帝不在,這幫人竟還老老實實!」
李元嘉淡淡道:「從廢王立武開始,整個朝堂動盪不休,還能一直留在長安城的人,都是能隱忍的厲害角色。這些人就算想謀劃什麼,也不會輕易露出痕跡。」
魯王目光一亮,道:「你是說,他們已在暗中謀劃,只是還未發作?」
李元嘉道:「我不知道。不過如今這局面,無論誰想做點什麼,都必定小心翼翼,不會被人輕易發現。」
魯王笑道:「那倒也是,就比如咱們的計劃,誰都不知道。」
李元嘉沉聲道:「那也不見得。越王剛才就來找過我,還注意到孟雷不在我身邊了。」
魯王驚道:「他不會察覺到咱們的計劃了吧?」
韓王道:「應該不會,否則他的試探不會如此輕微。」
魯王忙問:「兄長,孟雷傳來消息沒有,皇帝是否抵達河東了?」
韓王搖頭道:「我也不清楚。我不敢讓他直接盯著,以免被羽林衛發現。都是委託綠林盜匪去辦。辦完之後,全部滅口,這樣不會有後患。」
魯王嘆道:「你辦事總是那么小心翼翼。我想皇帝應該已經過了井陘,現在就看他去不去漠北了。」
韓王聽了後,沉默不語。
魯王又問:「東突厥那邊,是不是該派人去了?」
韓王道:「我在入京路上,便已經派了。」
魯王吃驚道:「不是說好等確定皇帝去了河東,再派人去找突厥人嗎?怎麼這麼急?」
韓王沉聲道:「越王在暗中盯著我,我怕入京後再派人去,會被他發現端倪。」
魯王點點頭,臉上露出一絲忐忑之色,道:「兄長,你說突厥人會答應動手嗎?」
韓王道:「只要皇帝去了漠北,我相信溫傅會答應。突厥人喜歡冒險,此人又野心勃勃,絕不會放過這種天賜良機!」
魯王搓了搓手,道:「那就好,只要皇帝死在漠北,長安城那個小太子,就容易對付多了!」
韓王卻沒有那麼樂觀。
皇帝就算去了漠北,身邊還跟著薛仁貴和一萬多護衛,突厥人就算動手,也未必得手。
再者,就算突厥人得手了,也不一定會殺皇帝,而是拿做籌碼,與大唐談判。
最好的情況是,皇帝死於混戰之中,不過就算如此,朝中還有皇帝留下的一班大臣。
李勣、程知節、尉遲恭這些人,他都曾嘗試拉攏過,卻都起不到任何作用。
這些老臣安於穩定,肯定會扶持小太子,穩固長安,不會讓他輕易上位。
這種種情況都考慮進來的話,他成功的機會,十成中不到一成。
這便是謀奪至尊之位的難處,九死一生也不為過。
能做的已經都做了,眼下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先瞧瞧皇帝是否會前往漠北了。
……
李治的巡狩大隊出井陘之後,就在陽泉縣附近駐紮。
陽泉縣古稱「漾泉」,從名稱便可知,此處泉水極多,很多都是溫泉,正是療養的絕佳所在。
陽泉縣還有一處石炭礦,這也是李治重點考察對象,故而進入陽泉縣後,他便下旨在太行山腳紮營。
這一日清晨,李治帶人去石炭礦探訪去了,只帶了一名戶部的官員隨行。
剩下的官員,都聚在一間頗大的營帳內,處理長安送過來的各種奏報。
他們的任務,便是將各種奏報進行梳理,挑選出需呈奏給皇帝的消息。
今日送過來的奏報不多,這讓張柬之生出一絲憂慮。
明明快到歲末,皇帝又不在京中,長安城竟呈現一片太平景象,這太不正常了。
這幾年來,皇帝推行各種改革措施,觸犯了不少人的利益。
皇帝手腕強硬,坐鎮長安時,這些人不敢妄動,這可以理解。
如今皇帝已經離京,這些人還如此老實,這就不合常理了。
張柬之考慮事情,喜歡往最壞的一面考慮。
如果這些人的目標不是京中的太子,那麼很可能將主意打到皇帝身上。
房遺愛謀反之案距近不到十年,未必不會有膽大狂徒,趁著皇帝不在長安,謀劃傾天之變。
國家軍隊都掌握在一批忠誠的老將手中,還有薛仁貴率領一萬軍隊,隨行保護。
故而這些人就算想行刺殺之事,也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思來想去,唯一的隱患便是這些人勾結胡人。
河東道距離突厥人的居住地,已經不遠,若是皇帝繼續向西……
正考慮到此處時,旁邊忽然傳來一道聲音。
「張少卿,我們剛才問過了,陛下要下午才回營,我們準備去附近的翠楓山煮酒暢談,你可要同行?」
張柬之轉頭一看,說話的是薛元超。
這些官員還真把此次出行,當做郊遊了。
「你們自去吧,我還有事。」張柬之沉聲道。
薛元超笑道:「何必把自己繃得那麼緊?陛下既沒有吩咐,我等放鬆一下,有何不可?」
其實最開始,官員們還都老老實實,本分的處理政務。
後來見皇帝一路上游山訪水,遍顧名泉,也都放鬆心情,享受起這段旅程了。
張柬之沒有做聲,拿起一份奏章看了起來。
薛元超見此,搖了搖頭,與其他人一起離開了。
張柬之等他們走遠,才出了營帳。
他先去檢查了一下每日的物資消耗帳本,又去找尚輦局的隨行官員,察看每日龍輦的例行檢查帳冊。
河東道山多地險,若是龍輦車輪鬆動,在路上失控,很容易造成危險。
張柬之每日都要檢查一番,確認尚輦局的官員沒有偷懶。
隨即,他又命人將工部隨行的幾名文吏喊了過來,問他們最近河東地動的情況。
河東是全國地動最頻繁的地方。
既然來到河東,自然要避免皇帝前往那些曾發生過地動的地方,以免遇到天災。
正當他與幾名文吏們討論地動時,忽有文吏來報,說上官儀回來了。
張柬之心中一動,放下輿圖,離開了營帳,來到上官儀的帳外求見。
通報之後,進得帳內,只見上官儀一臉風塵僕僕的模樣,正在洗熱水臉。
張柬之拱手道:「上官侍郎,您一路辛苦了。」
上官儀笑道:「分內之事,算不上辛苦,陛下和貴主她們還好嗎?」
張柬之道:「一切安好。貴妃娘子過井陘道時,忽染突疾,幸得孫神醫妙手醫治,已然無礙。」
上官儀點點頭,問道:「陛下在營中嗎?」
張柬之道:「外出去了,估計要下午才回,您可先休息一會,到時再面聖。」
上官儀打量著他,道:「張少卿,你有話想對我說吧?」
張柬之點點頭,面色凝重的道:「上官侍郎,您覺得陛下巡狩河東道之後,會去哪裡?」
上官儀伸手請他坐下說話,沉吟了一會,緩緩道:「應該會去漠北地區吧。」
張柬之道:「下官也是這樣想。所以下官想與您一起,勸說陛下,不要前往漠北。」
上官儀微微一愣:「這是為何?」
張柬之道:「漠北地區廣闊,併入大唐不久,境內胡人極多,我擔心陛下安危難以保證。」
上官儀笑道:「張少卿多慮了吧,有薛大將軍領兵隨行,到時燕然都護府也會派兵隨駕。漠北胡人,怎敢犯駕?」
唐朝在漠北地區有兩大都護府。
一個是燕然都護府,位於漠北西邊,管理鐵勒人。
一個是瀚海都護府,位於漠北東邊區域,管理東突厥人。
瀚海都護通常由營州都督兼任,突厥人近年安分守己,瀚海兵力都被劉仁軌調到營州,對付遼東諸國。
故而需在漠北用兵時,通常考慮調用燕然都護府的兵力。
張柬之道:「小部落不行,大部落卻可以。」
上官儀心中一凜,道:「你指的是?」
「東突厥人!」
最⊥新⊥小⊥說⊥在⊥六⊥9⊥⊥書⊥⊥吧⊥⊥首⊥發!
上官儀皺眉道:「自高侃將軍抓捕車鼻可汗之後,東突厥一向安分守己,應該沒這個膽子吧?」
張柬之道:「上官侍郎,東突厥安分守己,已是過去的事了。如今東突厥內部,對我大唐已顯不滿。」
上官儀道:「這是你的猜測,還是有什麼根據?」
張柬之道:「我曾遍閱永徽元年以來,鴻臚寺內外使來京朝貢的記載,自永徽六年開始,東突厥來朝貢的酋長人數,攜帶的貢品,都在減少。」
自車鼻可汗被擒,東突厥暫無可汗,被大唐劃分為二十多州,刺史由各部酋長擔任。
每年歲末,都是由這些酋長組團來朝。
上官儀聽到此處,面色凝重了幾分。
「可知他們為何突然不滿?」
張柬之道:「一來,是對陛下羈縻政策改革不滿。二來,因我大唐不准他們在漠北以西放牧不滿。最重要的一點,是因他們已慢慢恢復元氣。」
上官儀怔了怔。
聽張柬之口氣,突厥人只要恢復元氣,就會對大唐不滿?這是對胡人有多麼不信任!
上官儀道:「就算如你所說,他們有幾個部落叛亂,也威脅不到陛下鸞駕吧?」
張柬之道:「若是東突厥部落全部叛唐呢?」
上官儀微微變色:「這怎麼可能?」
張柬之道:「事關陛下安危,我認為將情況往最壞的方向預測,並不為過!」
上官儀低頭想了想,點頭道:「好,我同意跟你一起勸說陛下,不過,需要先去見一個人。」
「誰?」
「薛禮大將軍!」
李治上午辰時出發,在石炭礦逛了一圈後,直到下午申時,才返回營帳。
這趟出行,收穫倒也不小。
如今官府採取的是僱傭礦工挖礦,雖然工錢不高,卻有額外福利,給工人發放石炭。
因此,應募挖礦的人很多,這處炭礦經營的不錯。
陽泉縣的縣令很懂得動腦筋,他為節約開支,上奏州府,請求給礦工發一批石炭。
州府上報戶部,戶部送到中書省,宰相們商議後,同意此事。
因是一件小事,並未送到甘露殿,李治也是直到今日才知道。
這個政策不壞,在河東這種苦寒地區,石炭是剛需品,有這種福利,百姓們便能節省買石炭的錢。
如此一來,對縣衙的財政負擔也輕一些。
李治在小本子上給陽泉縣令記上一筆,這才離開礦場,薛仁貴也跟著李治一起回來了。
皇帝回到龍帳後不久,便下旨召上官儀覲見。
薛仁貴隨行皇帝大半天,趁機回自己的營帳休息片刻。
正當他坐在椅子上擰動著脖子時,一名軍士來報,張柬之和上官儀求見。
薛仁貴頓感詫異,上官儀不是剛剛還在面聖,怎麼忽然來找自己?
當即揮了揮手,命人請他們進來。
兩人入內後,薛仁貴請他們坐下,又讓手下軍士奉上熱茶,茶畢,詢問兩人來意。
上官儀道:「薛大將軍,其實我二人是想向您了解一下東突厥的情況。」
薛仁貴道:「東突厥?」
上官儀道:「不錯,張少卿查閱鴻臚寺典記,認為東突厥並不安分,我們擔心陛下前往漠北的話,並不安全,故來請教。」
薛仁貴曾當過一年多的燕然都護,負責的轄區與東突厥相鄰,對突厥人的情況也有一定了解。
他聽兩人說東突厥人不安分,沉吟了一會,方才開口。
「據我所知,東突厥最大的兩個部落,是阿史德溫傅、阿史那奉職這兩部,這兩人若是叛唐,倒確實是個威脅。」
上官儀目光一閃,道:「您也認為他們有可能叛唐?」
薛仁貴道:「我看胡人時,不會看他們會不會背叛,只會看他們有沒有實力背叛。」
上官儀道:「您的意思是,他們已有實力了?」
薛仁貴點點頭,道:「高侃將軍當年雖擒車鼻可汗,卻並未打擊東突厥實力。經過近十年發展,如今各部男丁加起來,不比鐵勒九部差多少了。」
上官儀道:「那他們若是叛亂,將軍有把握擊敗他們嗎?」
薛仁貴沉吟不答。
若是皇帝不在,憑這一萬精銳羽林衛,再加上千牛衛、金吾衛,他完全有信心打贏。
可皇帝隨行,最優先事項就不是戰爭勝利,而是皇帝安全。
上官儀見他態度,心中也有了決斷,道:「薛將軍,我們準備勸說陛下,不要前往漠北,您可願與我們一起勸說?」
薛仁貴皺了皺眉,道:「陛下如果真要去的話,就算我們一起勸說,也沒有用。」
張柬之道:「那您有什麼辦法嗎?」
薛仁貴思索片刻,道:「在巡狩路線上,能影響陛下決定的只有兩人,要想勸說陛下,須獲得他們支持。」
上官儀心中一動,道:「您是說孫奉御和皇后殿下?」
「不錯。」
上官儀與張柬之對視一眼後,當即起身告辭,離開了薛仁貴營帳。
等他們離開後,薛仁貴喊來一名親兵,朝他吩咐道:「去一趟燕然都護府,讓周將軍注意東突厥動向。」
親兵領命去了。
上官儀和張柬之離開薛仁貴營帳後,先找上了孫思邈。
道明來意後,孫思邈十分痛快便答應了兩人,什麼話都沒有多問,倒是令兩人非常意外。
張柬之忍不住問:「孫公,您也覺得陛下不應該去漠北嗎?」
孫思邈捻須笑道:「老夫並無此意,只是陛下的療程極為順利,頭疾已得到控制,現在就算返回長安,也無問題。能不冒險,自然更好。」
兩人聽了此話,都各自點頭,如此勸說皇帝就更有把握了。
接著,他們又來找武皇后。
然而皇后並不在營帳,詢問後,才知道皇后去皇帝的龍帳了。
兩人原本還擔心皇后會留在龍帳過夜,幸好等了半個時辰後,皇后便回來了。
兩人在帳內見了禮,武皇后詢問兩人來意,他們便將情況說了。
武媚娘掃了二人一眼,淡淡道:「陛下若是真想去漠北,你等勸諫,不是攪擾陛下興致嗎?」
上官儀每次面對武皇后時,都會非常心虛,故而不敢答話。
張柬之見他不開口,只好硬著頭皮,道:「皇后殿下,臣等以為陛下安危更為重要。」
武媚娘問道:「你們擔心東突厥?」
張柬之道:「是的。」
武媚娘道:「那就傳旨瀚海都護府,命這些突厥酋長隨駕而行,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兩人聽了後,都是一愣。
這些酋長只要奉旨隨駕,下面的突厥人,自不可能輕舉妄動。
若是這些酋長不奉旨,那就是有謀逆之心,皇帝自然不會再去漠北,只會調兵平叛。
武皇后一瞬間,就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思維之敏銳,不得不令兩人欽佩。
張柬之拱手道:「是臣愚鈍,殿下這個法子極好,我等這就去安排此事。」
武媚娘揮了揮手,兩人一起告退離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