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李治的心病
第327章 李治的心病
李治抵達幽州後,依然不進城,而是在桑乾河東岸,駐紮行營。
桑乾河上游經過黃土高原,水面渾濁,有小黃河之稱,有如一條蒼龍,沖入群山,形成有名的幽州峽谷。
這日清晨,李治帶著幾位嬪妃去幽州峽谷遊覽。
行營之中,孫思邈正在研讀醫書,費十三忽然走了進來,說道:「師傅,甄大師要見您。」
這次出行,孫思邈只帶了費十三,而將孟十一留在了長安。
孫思邈道:「快請他進來吧。」
不一會,甄廣舟進來了。
孫思邈讓徒弟奉了茶,詢問他的來意,甄廣舟卻沒有做聲,只用眼睛著費十三。
孫思邈遂讓費十三出去守著,朝甄廣舟道:「甄御醫,你找老夫到底何事?」
甄廣舟面色凝重,沉聲道:「孫公,您是醫道前輩,陛下又將頭疾之事,交由您全權負責,晚輩本不敢質疑,然而,有一事晚輩不解。」
孫思道:「甄御醫請講。」
甄廣舟沉聲道:「通過遊覽名山大川,讓病者身心得到放鬆,這種治療方法,家父醫書之中,也有記載,名為「行療』。」
孫思道:「此法本就是古之流傳,令尊醫術廣博,知道也不奇怪。」
甄廣舟望著他,道:「可根據家父對此法記載,行療之法在於緩,緩行有利,疾行有弊。孫公制定的行程,是否太過倉促?如此對陛下的身體,未見得是好事!」
根據甄立言的記載,天下山河風景,環境差異很大。
驟然從一處地方到另一處地方,不僅不會對身體有利,還容易造成弊端。
也就是通常說的水土不服。
很多人一輩子待在一個地方不會出問題,然而突然到另一個地方,很快染病逝世,這便是環境所造成。
故而甄立言記載的「行療法」,遊覽山河,需得緩行,讓身體慢慢適應環境變化,如此才能起到有益作用。
甄廣舟見皇帝行程如此之快,早就暗暗見疑,只是不敢說。
這些日子以來,一直心中不安,想到皇帝若是出事,大唐必定陷入混亂,終於想不過去,過來找孫思邈質問此事。
孫思邈沉默良久,緩緩道:「甄御醫並未說錯,若是一路緩行,每一處逗留一兩月,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
甄廣舟驚道:「那你為何不用此法呢?」
孫思邈反問道:「甄御醫,你每日也有替陛下診脈,依你之見,陛下眼下病情如何?」
甄廣舟沉吟道:「陛下之弦脈,日趨和緩,長穩平滑,這是見好之態。」
孫思邈微笑道:「既然陛下情況已在好轉,甄御醫何必追問不休呢?
一,
甄廣舟正色道:「此事關乎我大唐天子,我醫術不精,總覺得裡面有隱患,
若不問個清楚,如何能安心?」
孫思邈盯著他看了一會,緩緩道:「甄御醫,能否陪老夫出去走走。」
甄廣舟點頭道:「好。」
兩人當即離開軍營,來到附近一座小山,沿著崎嶇的山道走了良久,甄廣舟已經有些氣喘吁吁了。
孫思明明比他大了幾十歲,卻依然步履矯健,甄廣舟也不得不佩服了,喘著氣道:「孫公,我走不動了。」
孫思邈四顧看了一眼,朝西邊一片碎石地走了過去,道:「去那邊說話吧。」
甄廣舟見孫思邈如此小心翼翼,顯見其待會要說的話,必定十分驚人,一顆心怦怦直跳,跟隨他走了過去。
孫思邈在一塊山壁突出的石岩上坐下,凝視著甄廣舟。
「甄御醫,這些話老夫從未告訴任何人,希望你聽完後,也不要說出去,否則對陛下的治療不利。」
甄廣舟在一塊黃土小丘上坐下,喘著氣道:「若您真是為陛下身體著想,晚輩絕不透漏出去。」
孫思邈點點頭,斟酌了一會措詞,緩緩道:「甄御醫,你行醫多年,可否見過那種身上找不到病因,卻依然出現症狀的病人?」
甄廣舟愣了一下,道:「晚輩並未遇到過,不過從家父記本中看到過,這叫做心病!」
孫思邈捻須道:「不錯,心病是因人焦慮過甚,導致經脈凝滯、氣血堵塞形成,並無病因,卻引發病症。此病無法用藥治好,需得排解病者心中的憂慮,方可痊癒!」
甄廣舟吃了一驚,道:「您是說,陛下得的是心病?不對啊,脈象明明顯示,陛下確有頭疾啊!」
孫思邈道:「不錯,陛下確有頭疾,但也有心病。」
甄廣舟證證不語,一時聽糊塗了。
孫思邈望著空中的白雲,緩緩道:「自老夫入宮之後,便一直在觀察陛下的病情。很快,老夫就發現一件奇怪的事。」
甄廣舟問:「何事?」
孫思邈花白的眉毛皺成一團,道:「陛下對自己的頭疾,有一種奇怪的偏執,不知為何,他似乎認定此病非常嚴重,甚至可能要了他的性命!」
甄廣舟默然不語,他只顧著調養皇帝身體,從未去觀察皇帝的心態。
孫思邈道:「這種焦慮持續久了,便在陛下心中形成一種心病。陛下身體強健,縱是天疾,在這麼多御醫調理下,也該控制住才對。」
「然而陛下的頭疾還是惡化了,你不覺得很奇怪嗎?」
甄廣舟低聲道:「晚輩並未想那麼多。」
孫思邈道:「原因就在陛下的心態上,陛下對此疾執著過甚,將其當做洪水猛獸,人之情緒變化,對頭疾影響極大,故而病情才開始惡化。」
甄廣舟若有所思道:「所以這次外出治療,主要是為了治陛下的心病?」
孫思邈點頭道:「正是如此。只要讓陛下覺得,他的頭疾正在治療中,而且慢慢轉好,才能化解這份焦慮。」
甄廣舟終於明白,為何孫思邈將此事隱藏。
這種心理治療,最忌諱被病人知道,否則心態便不能像這般放鬆自然。
他沉吟片刻,又道:「陛下雖有心病,但頭疾也確實存在,若是緩行治療,
對身體也更有好處,為何您要急行呢?」
孫思邈道:「不錯,陛下心病為主,身病為次,緩行治療,確實是最佳選擇。然而為防止意外情況,這趟療程,需得加快!」
甄廣舟道:「什麼意外?」
孫思邈鄭重的道:「自然是長安發生意外。陛下是天下之主,倘若長安發生緊急之事,你說陛下還能安心療養嗎?」
甄廣舟深吸一口氣,道:「不錯,還是您考慮的周到。」
孫思邈道:「慢慢緩行,意外發生時,陛下就會覺得,自己剛開始治療,就被迫中斷,頭疾不可能治好,心中又會陷入焦慮。」
「若意外發生時,已走完大半療程,我等再安撫幾句,陛下就不會太過焦慮。治療此病之要,在於撫慰陛下心理,身體之治療,還在其次。」
甄廣舟拱手道:「晚輩受教了。孫公良苦用心,晚輩佩服,此事絕不會告訴任何人。」
孫思邈捻須笑道:「今後還需你我同心,一起將陛下的身病和心病,都治好才是。」
兩人當即一起下了山,回營帳的路上,忽聽身後傳來馬鳴之聲,轉頭一看,
卻是十幾名軍士,護送兩輛馬車過來了。
兩人讓到路旁。
那馬車靠近時,忽然停了下來,馬車內走下一名老者,朝二人拱手道:「孫神醫,甄御醫,劉某有禮了。」
來人正是劉仁軌,兩人也都拱手回禮。
劉仁軌向兩人詢問,皇帝行營是否在前方,孫思邈道:「就在前方河岸邊。」
劉仁軌便請兩人上了馬車,捎了他們一程。
來到天子營地,劉仁軌得知皇帝外出未歸,便帶著道琛和金燕在一間營帳內等候。
到了下午申時左右,李治才帶著眾人回營,他聽說劉仁軌來了,便在帳內接見了他。
劉仁軌來到帳內,將自己和金燕商議的計劃和李治說了。
李治聽完後,點頭道:「劉卿的計劃很好,百濟的使節已經來了嗎?」
劉仁軌道:「臣已經帶他們來了,金娘子也隨行其中。」
李治捏了捏下巴,道:「先冷落他們幾日吧,如此更加沒有破綻。」
劉仁軌原本就準備勸說皇帝冷落道琛和金燕,聽皇帝一瞬間便想到這一層暗贊一聲,道:「陛下聖明。」
過了三日,李治才終於召見了道琛和金燕,向兩人問起百濟情況。
道琛對大唐禮儀非常熟悉,行了三個稽首禮,這才抬起頭,說道:「上告皇帝陛下,我家將軍起兵對抗扶餘義慈,百濟如今已陷入內戰。」
李治道:「扶餘福信因何起兵?」
道琛正要開口,李治卻看向金燕,道:「金娘子,你來告訴朕。」
金燕道:「回上國皇帝陛下,是因義慈偷襲大唐失敗後,想將責任扣在福信將軍頭上,福信將軍這才背叛。」
道琛見金燕老老實實說出實情,暗暗皺眉。
若是他來說,便會說福信是因反對義慈對抗大唐,遭到義慈怨恨,這才藉機對付他。
李治又問:「既是你們內戰,來找朕做什麼?」
金燕道:「啟稟皇帝陛下,福信將軍希望帶領百濟,再次臣服大唐,將來也願意幫助大唐對付高句麗!」
李治淡淡道:「福信現在還未消滅義慈,無法代表百濟。你們是來請求朕幫忙的吧?」
金燕道:「不瞞陛下,我們確實希望獲得大唐幫助。」
李治目光閃動,沒有做聲。
道琛暗暗心急,怪金燕不會說話,大唐皇帝又不願聽他開口。
便在這時,劉仁軌忽然道:「陛下,臣聽說倭國正打算幫助義慈!」
李治冷哼一聲,道:「海島之國,也敢插手大陸之事?」
劉仁軌又道:「陛下,這位道琛外使,曾與玄奘大師討論過佛法,而且百濟帶來的禮物,也非常豐厚,足見其誠意。」
李治看了道琛一眼,道:「百濟外使,看在你們一片誠心,朕可以答應你們,倘若倭國出兵對付你們,我大唐可以派出援軍。至於附唐之事,容後再議。」
道琛也知道想成為大唐屬國,沒那麼容易。
見大唐答應出兵,心中喜不自勝,叩首道:「外臣叩謝皇帝陛下!」
道琛和金燕當即返回百濟,將出使結果告訴了扶餘福信。
福信大喜,有了大唐的出兵承諾,他便誰也不怕了,當即派人大肆宣揚,很快周邊幾國都知道了。
新羅王金春秋見大唐拋棄自己,轉頭跟百濟好上了,心中大為不忿。
不過讓他冒著與大唐開戰的風險攻打百濟,他又沒這膽子,只好忍氣吞聲,
暫且觀望。
高句麗的泉蓋蘇文年紀越來越大,已不如年輕時充滿雄心壯志。
自上次圖謀營州的計劃失敗後,他逐漸開始貪圖享逸,不理外事。
對於百濟之事,沒有太多關注。
只有倭國依然緊鑼密鼓的為戰爭做準備。
寶女王和中大兄王子都已經來到九州的筑紫朝倉宮,準備親自坐鎮前線,指揮這場戰爭。
聽說大唐已明確插手後,他們雖不打算放棄,卻也更加謹慎,在九州建水寨,操練水軍,調集軍糧、軍械,為長期戰爭做準備。
李治在幽州待了十日左右,又轉道向西,朝著河東道而去。
河北與河東隔著一座雄偉山脈,太行山脈。
要穿過這條山脈,路線不多,只有八條,被稱為「太行八陘」。
其中四路靠南,需繞道回去,李治並不考慮。
可供選擇的只剩北四陘,其中名聲最大的是井陘道。
此路位於交通要衝,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並陘道關口極多,最有名的是娘子關。
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因李治姑姑平陽公主曾在此鎮守,故改名娘子關,
有「」天下第九關」之稱。
井陘道東邊連著冀州,冀州有一座名山,名為盤山,很受帝王青睞,曹操和李世民都曾爬過此山。
李治既來到冀州,自不會錯過盤山,第二日便爬了盤山。
此山風景確實獨樹一幟,與關中河南皆不相同。
盤山的松、石、水俊秀異常,被稱為「三盤之勝」。
上盤松勝,蟠曲天;中盤石勝,怪異神奇;下盤水勝,濺玉噴珠。
李治喜愛盤山之景,便在冀州又逗留半月,臨近十一月,才朝井陘道進發。
井陘道形狀類似一個彈弓,靠近河北的是一條直道,然而到了中段,便朝南北分出兩條支道,一條向南,一條向北。
李治走的是北道,一來北道更寬,二來娘子關就在北道。
大隊從常山進入井陘道,一路西行,於十一月初,抵達娘子關。
這座關口確實雄偉壯闊,關勢險峻,關內還建有平陽公主的雕像。
李治在娘子關駐紮兩天後,繼續西行。
這一日,天空下起了雨,此時已是十一月初冬,天氣寒冷,雨水又冰又涼,
落地後結成冰霜,導致隊伍濕滑,走的很慢。
李治在龍琴中坐不住了,又披上雨具出去了。
這條道路非常狹窄,兩車無法並行,李治騎著馬行在一輛馬車旁,抬手就能碰到山壁。
這種逼仄的環境,再加上天空陰暗,烏雲低懸,很容易讓人心情低落。
李治回頭一看,望著排成一字長龍的巡狩隊伍,又見薛仁貴正在前方,指揮土兵們推車,腦海中忽然冒出一個想法。
若是在這種地方被敵人前後圍困,縱然是薛仁貴這種將領,也無力回天,只能認命了。
若是有人想要謀害他,這裡便是最好選擇。
正當他胡思亂想時,張多海淋著雨,快步而來。
「陛下,皇后殿下請您過去一趟。」他拱手道。
這胖內侍自從跟著李治出巡以來,整個人就瘦了一圈。
李治見他神情有異,問道:「出什麼事了嗎?」
張多海道:「貴妃娘子忽然染疾,發著高熱。」
李治吃了一驚,策馬過去,很快來到鄭貴妃的馬車旁。
只見武皇后、朱才人、劉充媛、楊才人幾人都站在車旁,臉色都有幾分焦急。
孫思邈和甄廣舟都已經來了,正在車內替鄭貴妃看病。
李治便沒有上車,只朝裡面望了一眼,只見鄭貴妃滿臉通紅,閉著雙眼,正在低聲呢喃著什麼。
八皇子李仁被劉充嬡抱在手中,一直不哭不鬧的他,似乎也知道母親身子不適,放聲大哭起來。
「到底怎麼回事,貴妃怎會突然染疾?」李治沉聲問道。
朱才人苦著臉道:「我們也不知道,昨日還好好的,今天早上,臉色就有點紅,她說沒事,我們就沒當回事,哪知突然就昏迷了。」
武媚娘柔聲道:「陛下不必擔心,有孫神醫在此,料來不會有事。」
過了半響,孫思邈和甄廣舟下了車,李治問道:「孫公,貴妃情況如何?」
孫思邈道:「陛下且寬心,貴妃只是水土不服,加上最近氣溫驟降,染了風寒。兩病撞在一起,故而發的很急,調養幾日,便無有大礙了。」
李治鬆了口氣,道:「那便好。」
當天晚上,隊伍來到桃河河谷,李治下令駐紮在谷內。
隊伍一共駐紮三日。
這三日內,由幾位嬪妃輪流照顧鄭貴妃,就連武媚娘也在病床前照顧了她半日,鄭貴妃的病情才終於好轉。
到了第四日,李治徵詢過孫思邈後,一聲令下,隊伍繼續向西,終於在十一月下旬,出了並陘道,抵達陽泉縣。
李治抵達幽州後,依然不進城,而是在桑乾河東岸,駐紮行營。
桑乾河上游經過黃土高原,水面渾濁,有小黃河之稱,有如一條蒼龍,沖入群山,形成有名的幽州峽谷。
這日清晨,李治帶著幾位嬪妃去幽州峽谷遊覽。
行營之中,孫思邈正在研讀醫書,費十三忽然走了進來,說道:「師傅,甄大師要見您。」
這次出行,孫思邈只帶了費十三,而將孟十一留在了長安。
孫思邈道:「快請他進來吧。」
不一會,甄廣舟進來了。
孫思邈讓徒弟奉了茶,詢問他的來意,甄廣舟卻沒有做聲,只用眼睛著費十三。
孫思邈遂讓費十三出去守著,朝甄廣舟道:「甄御醫,你找老夫到底何事?」
甄廣舟面色凝重,沉聲道:「孫公,您是醫道前輩,陛下又將頭疾之事,交由您全權負責,晚輩本不敢質疑,然而,有一事晚輩不解。」
孫思道:「甄御醫請講。」
甄廣舟沉聲道:「通過遊覽名山大川,讓病者身心得到放鬆,這種治療方法,家父醫書之中,也有記載,名為「行療』。」
孫思道:「此法本就是古之流傳,令尊醫術廣博,知道也不奇怪。」
甄廣舟望著他,道:「可根據家父對此法記載,行療之法在於緩,緩行有利,疾行有弊。孫公制定的行程,是否太過倉促?如此對陛下的身體,未見得是好事!」
根據甄立言的記載,天下山河風景,環境差異很大。
驟然從一處地方到另一處地方,不僅不會對身體有利,還容易造成弊端。
也就是通常說的水土不服。
很多人一輩子待在一個地方不會出問題,然而突然到另一個地方,很快染病逝世,這便是環境所造成。
故而甄立言記載的「行療法」,遊覽山河,需得緩行,讓身體慢慢適應環境變化,如此才能起到有益作用。
甄廣舟見皇帝行程如此之快,早就暗暗見疑,只是不敢說。
這些日子以來,一直心中不安,想到皇帝若是出事,大唐必定陷入混亂,終於想不過去,過來找孫思邈質問此事。
孫思邈沉默良久,緩緩道:「甄御醫並未說錯,若是一路緩行,每一處逗留一兩月,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
甄廣舟驚道:「那你為何不用此法呢?」
孫思邈反問道:「甄御醫,你每日也有替陛下診脈,依你之見,陛下眼下病情如何?」
甄廣舟沉吟道:「陛下之弦脈,日趨和緩,長穩平滑,這是見好之態。」
孫思邈微笑道:「既然陛下情況已在好轉,甄御醫何必追問不休呢?
一,
甄廣舟正色道:「此事關乎我大唐天子,我醫術不精,總覺得裡面有隱患,
若不問個清楚,如何能安心?」
孫思邈盯著他看了一會,緩緩道:「甄御醫,能否陪老夫出去走走。」
甄廣舟點頭道:「好。」
兩人當即離開軍營,來到附近一座小山,沿著崎嶇的山道走了良久,甄廣舟已經有些氣喘吁吁了。
孫思明明比他大了幾十歲,卻依然步履矯健,甄廣舟也不得不佩服了,喘著氣道:「孫公,我走不動了。」
孫思邈四顧看了一眼,朝西邊一片碎石地走了過去,道:「去那邊說話吧。」
甄廣舟見孫思邈如此小心翼翼,顯見其待會要說的話,必定十分驚人,一顆心怦怦直跳,跟隨他走了過去。
孫思邈在一塊山壁突出的石岩上坐下,凝視著甄廣舟。
「甄御醫,這些話老夫從未告訴任何人,希望你聽完後,也不要說出去,否則對陛下的治療不利。」
甄廣舟在一塊黃土小丘上坐下,喘著氣道:「若您真是為陛下身體著想,晚輩絕不透漏出去。」
孫思邈點點頭,斟酌了一會措詞,緩緩道:「甄御醫,你行醫多年,可否見過那種身上找不到病因,卻依然出現症狀的病人?」
甄廣舟愣了一下,道:「晚輩並未遇到過,不過從家父記本中看到過,這叫做心病!」
孫思邈捻須道:「不錯,心病是因人焦慮過甚,導致經脈凝滯、氣血堵塞形成,並無病因,卻引發病症。此病無法用藥治好,需得排解病者心中的憂慮,方可痊癒!」
甄廣舟吃了一驚,道:「您是說,陛下得的是心病?不對啊,脈象明明顯示,陛下確有頭疾啊!」
孫思邈道:「不錯,陛下確有頭疾,但也有心病。」
甄廣舟證證不語,一時聽糊塗了。
孫思邈望著空中的白雲,緩緩道:「自老夫入宮之後,便一直在觀察陛下的病情。很快,老夫就發現一件奇怪的事。」
甄廣舟問:「何事?」
孫思邈花白的眉毛皺成一團,道:「陛下對自己的頭疾,有一種奇怪的偏執,不知為何,他似乎認定此病非常嚴重,甚至可能要了他的性命!」
甄廣舟默然不語,他只顧著調養皇帝身體,從未去觀察皇帝的心態。
孫思邈道:「這種焦慮持續久了,便在陛下心中形成一種心病。陛下身體強健,縱是天疾,在這麼多御醫調理下,也該控制住才對。」
「然而陛下的頭疾還是惡化了,你不覺得很奇怪嗎?」
甄廣舟低聲道:「晚輩並未想那麼多。」
孫思邈道:「原因就在陛下的心態上,陛下對此疾執著過甚,將其當做洪水猛獸,人之情緒變化,對頭疾影響極大,故而病情才開始惡化。」
甄廣舟若有所思道:「所以這次外出治療,主要是為了治陛下的心病?」
孫思邈點頭道:「正是如此。只要讓陛下覺得,他的頭疾正在治療中,而且慢慢轉好,才能化解這份焦慮。」
甄廣舟終於明白,為何孫思邈將此事隱藏。
這種心理治療,最忌諱被病人知道,否則心態便不能像這般放鬆自然。
他沉吟片刻,又道:「陛下雖有心病,但頭疾也確實存在,若是緩行治療,
對身體也更有好處,為何您要急行呢?」
孫思邈道:「不錯,陛下心病為主,身病為次,緩行治療,確實是最佳選擇。然而為防止意外情況,這趟療程,需得加快!」
甄廣舟道:「什麼意外?」
孫思邈鄭重的道:「自然是長安發生意外。陛下是天下之主,倘若長安發生緊急之事,你說陛下還能安心療養嗎?」
甄廣舟深吸一口氣,道:「不錯,還是您考慮的周到。」
孫思邈道:「慢慢緩行,意外發生時,陛下就會覺得,自己剛開始治療,就被迫中斷,頭疾不可能治好,心中又會陷入焦慮。」
「若意外發生時,已走完大半療程,我等再安撫幾句,陛下就不會太過焦慮。治療此病之要,在於撫慰陛下心理,身體之治療,還在其次。」
甄廣舟拱手道:「晚輩受教了。孫公良苦用心,晚輩佩服,此事絕不會告訴任何人。」
孫思邈捻須笑道:「今後還需你我同心,一起將陛下的身病和心病,都治好才是。」
兩人當即一起下了山,回營帳的路上,忽聽身後傳來馬鳴之聲,轉頭一看,
卻是十幾名軍士,護送兩輛馬車過來了。
兩人讓到路旁。
那馬車靠近時,忽然停了下來,馬車內走下一名老者,朝二人拱手道:「孫神醫,甄御醫,劉某有禮了。」
來人正是劉仁軌,兩人也都拱手回禮。
劉仁軌向兩人詢問,皇帝行營是否在前方,孫思邈道:「就在前方河岸邊。」
劉仁軌便請兩人上了馬車,捎了他們一程。
來到天子營地,劉仁軌得知皇帝外出未歸,便帶著道琛和金燕在一間營帳內等候。
到了下午申時左右,李治才帶著眾人回營,他聽說劉仁軌來了,便在帳內接見了他。
劉仁軌來到帳內,將自己和金燕商議的計劃和李治說了。
李治聽完後,點頭道:「劉卿的計劃很好,百濟的使節已經來了嗎?」
劉仁軌道:「臣已經帶他們來了,金娘子也隨行其中。」
李治捏了捏下巴,道:「先冷落他們幾日吧,如此更加沒有破綻。」
劉仁軌原本就準備勸說皇帝冷落道琛和金燕,聽皇帝一瞬間便想到這一層暗贊一聲,道:「陛下聖明。」
過了三日,李治才終於召見了道琛和金燕,向兩人問起百濟情況。
道琛對大唐禮儀非常熟悉,行了三個稽首禮,這才抬起頭,說道:「上告皇帝陛下,我家將軍起兵對抗扶餘義慈,百濟如今已陷入內戰。」
李治道:「扶餘福信因何起兵?」
道琛正要開口,李治卻看向金燕,道:「金娘子,你來告訴朕。」
金燕道:「回上國皇帝陛下,是因義慈偷襲大唐失敗後,想將責任扣在福信將軍頭上,福信將軍這才背叛。」
道琛見金燕老老實實說出實情,暗暗皺眉。
若是他來說,便會說福信是因反對義慈對抗大唐,遭到義慈怨恨,這才藉機對付他。
李治又問:「既是你們內戰,來找朕做什麼?」
金燕道:「啟稟皇帝陛下,福信將軍希望帶領百濟,再次臣服大唐,將來也願意幫助大唐對付高句麗!」
李治淡淡道:「福信現在還未消滅義慈,無法代表百濟。你們是來請求朕幫忙的吧?」
金燕道:「不瞞陛下,我們確實希望獲得大唐幫助。」
李治目光閃動,沒有做聲。
道琛暗暗心急,怪金燕不會說話,大唐皇帝又不願聽他開口。
便在這時,劉仁軌忽然道:「陛下,臣聽說倭國正打算幫助義慈!」
李治冷哼一聲,道:「海島之國,也敢插手大陸之事?」
劉仁軌又道:「陛下,這位道琛外使,曾與玄奘大師討論過佛法,而且百濟帶來的禮物,也非常豐厚,足見其誠意。」
李治看了道琛一眼,道:「百濟外使,看在你們一片誠心,朕可以答應你們,倘若倭國出兵對付你們,我大唐可以派出援軍。至於附唐之事,容後再議。」
道琛也知道想成為大唐屬國,沒那麼容易。
見大唐答應出兵,心中喜不自勝,叩首道:「外臣叩謝皇帝陛下!」
道琛和金燕當即返回百濟,將出使結果告訴了扶餘福信。
福信大喜,有了大唐的出兵承諾,他便誰也不怕了,當即派人大肆宣揚,很快周邊幾國都知道了。
新羅王金春秋見大唐拋棄自己,轉頭跟百濟好上了,心中大為不忿。
不過讓他冒著與大唐開戰的風險攻打百濟,他又沒這膽子,只好忍氣吞聲,
暫且觀望。
高句麗的泉蓋蘇文年紀越來越大,已不如年輕時充滿雄心壯志。
自上次圖謀營州的計劃失敗後,他逐漸開始貪圖享逸,不理外事。
對於百濟之事,沒有太多關注。
只有倭國依然緊鑼密鼓的為戰爭做準備。
寶女王和中大兄王子都已經來到九州的筑紫朝倉宮,準備親自坐鎮前線,指揮這場戰爭。
聽說大唐已明確插手後,他們雖不打算放棄,卻也更加謹慎,在九州建水寨,操練水軍,調集軍糧、軍械,為長期戰爭做準備。
李治在幽州待了十日左右,又轉道向西,朝著河東道而去。
河北與河東隔著一座雄偉山脈,太行山脈。
要穿過這條山脈,路線不多,只有八條,被稱為「太行八陘」。
其中四路靠南,需繞道回去,李治並不考慮。
可供選擇的只剩北四陘,其中名聲最大的是井陘道。
此路位於交通要衝,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並陘道關口極多,最有名的是娘子關。
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因李治姑姑平陽公主曾在此鎮守,故改名娘子關,
有「」天下第九關」之稱。
井陘道東邊連著冀州,冀州有一座名山,名為盤山,很受帝王青睞,曹操和李世民都曾爬過此山。
李治既來到冀州,自不會錯過盤山,第二日便爬了盤山。
此山風景確實獨樹一幟,與關中河南皆不相同。
盤山的松、石、水俊秀異常,被稱為「三盤之勝」。
上盤松勝,蟠曲天;中盤石勝,怪異神奇;下盤水勝,濺玉噴珠。
李治喜愛盤山之景,便在冀州又逗留半月,臨近十一月,才朝井陘道進發。
井陘道形狀類似一個彈弓,靠近河北的是一條直道,然而到了中段,便朝南北分出兩條支道,一條向南,一條向北。
李治走的是北道,一來北道更寬,二來娘子關就在北道。
大隊從常山進入井陘道,一路西行,於十一月初,抵達娘子關。
這座關口確實雄偉壯闊,關勢險峻,關內還建有平陽公主的雕像。
李治在娘子關駐紮兩天後,繼續西行。
這一日,天空下起了雨,此時已是十一月初冬,天氣寒冷,雨水又冰又涼,
落地後結成冰霜,導致隊伍濕滑,走的很慢。
李治在龍琴中坐不住了,又披上雨具出去了。
這條道路非常狹窄,兩車無法並行,李治騎著馬行在一輛馬車旁,抬手就能碰到山壁。
這種逼仄的環境,再加上天空陰暗,烏雲低懸,很容易讓人心情低落。
李治回頭一看,望著排成一字長龍的巡狩隊伍,又見薛仁貴正在前方,指揮土兵們推車,腦海中忽然冒出一個想法。
若是在這種地方被敵人前後圍困,縱然是薛仁貴這種將領,也無力回天,只能認命了。
若是有人想要謀害他,這裡便是最好選擇。
正當他胡思亂想時,張多海淋著雨,快步而來。
「陛下,皇后殿下請您過去一趟。」他拱手道。
這胖內侍自從跟著李治出巡以來,整個人就瘦了一圈。
李治見他神情有異,問道:「出什麼事了嗎?」
張多海道:「貴妃娘子忽然染疾,發著高熱。」
李治吃了一驚,策馬過去,很快來到鄭貴妃的馬車旁。
只見武皇后、朱才人、劉充媛、楊才人幾人都站在車旁,臉色都有幾分焦急。
孫思邈和甄廣舟都已經來了,正在車內替鄭貴妃看病。
李治便沒有上車,只朝裡面望了一眼,只見鄭貴妃滿臉通紅,閉著雙眼,正在低聲呢喃著什麼。
八皇子李仁被劉充嬡抱在手中,一直不哭不鬧的他,似乎也知道母親身子不適,放聲大哭起來。
「到底怎麼回事,貴妃怎會突然染疾?」李治沉聲問道。
朱才人苦著臉道:「我們也不知道,昨日還好好的,今天早上,臉色就有點紅,她說沒事,我們就沒當回事,哪知突然就昏迷了。」
武媚娘柔聲道:「陛下不必擔心,有孫神醫在此,料來不會有事。」
過了半響,孫思邈和甄廣舟下了車,李治問道:「孫公,貴妃情況如何?」
孫思邈道:「陛下且寬心,貴妃只是水土不服,加上最近氣溫驟降,染了風寒。兩病撞在一起,故而發的很急,調養幾日,便無有大礙了。」
李治鬆了口氣,道:「那便好。」
當天晚上,隊伍來到桃河河谷,李治下令駐紮在谷內。
隊伍一共駐紮三日。
這三日內,由幾位嬪妃輪流照顧鄭貴妃,就連武媚娘也在病床前照顧了她半日,鄭貴妃的病情才終於好轉。
到了第四日,李治徵詢過孫思邈後,一聲令下,隊伍繼續向西,終於在十一月下旬,出了並陘道,抵達陽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