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貞觀十年
第310章 貞觀十年
平康坊,清風樓。
「鄭老弟,我敬你一杯!」
「明府客氣了。」
二樓西邊的包房內,鄭鳴玉對姬思忠的熱情,頗有些不習慣。
姬思忠是周國夫人姬持的弟弟,當年劉仁軌整治吏部,姬思忠也受到牽連。
姬持入宮向武皇后求情,在武媚娘的建議下,姬思忠主動認罪,順利推進了吏部的整治。
雖然他當時被貶到外州,但鑑於他當初的功勞,李治終於將他調回,擔任萬年縣令。
姬思忠經歷這番磨難,也長進不少,再不敢仗著姊姊的身份,胡作非為。
他聽說自己手下的鄭縣尉是貴妃胞弟,便對鄭鳴玉極為熱情,下衙之後,拉著他一起喝酒,拓展人脈。
姬思忠笑道:「鄭老弟不必客氣,我姊姊前幾日,還去宮中見過貴妃娘子,
與令姊相談甚歡,你我也該多親近才是。」
鄭鳴玉勉強附和了兩句。
兩人正把酒暢談時,一名家僕進入屋中,朝姬思忠道:「阿郎,國夫人請您過府一趟。」
姬思忠皺眉道:「沒看到我正和鄭縣尉喝酒嗎?我喝完酒再去拜見阿姊。」
家僕道:「國夫人讓您立刻過去,似乎有緊急之事。」
姬思忠露出歉然之色,朝鄭鳴玉拱手道:「鄭老弟,實在對不住,改日我再請你喝吧。」
鄭鳴玉巴不得能夠免去應酬,忙道:「無妨,無妨,明府自去。」
姬思忠騎著快馬,很快來到周國夫人府。
來到門外,抬頭一看,只見姬持站在門口,旁邊還停著一輛馬車。
「怎地這麼慢?快隨我入宮。」她埋怨了一句,拉著弟弟上了馬車,命令車夫立刻出發。
姬思忠微微一愣,道:「阿姊,入宮做什麼?」
姬持警了他一眼,道:「皇后下旨,召我入宮。我順便帶你去拜見皇后總不會有壞處。」
姬思忠鄭重的點點頭,他知道自己能躲過一劫,重回長安,都是靠著這位皇后殿下。
馬車很快來到長樂門外,門口有立政殿的內侍等著,直接引著二人入宮。
來到立政殿,進入外殿,姬持行斂社禮,姬思忠則行叩拜禮。
武媚娘端坐上首,看了姬思忠一眼,詢問的目光投向姬持。
姬持微笑道:「殿下,這就是我那不成器的弟弟了,非說什麼您對他有恩,鬧著要拜見您。我只好冒昧帶他來了,還請殿下恕罪。」
武媚娘抬了抬手,道:「既是你弟弟,還與我客氣什麼,快讓他起來吧。」
姬持遂將弟弟拉了起來。
姬思忠趁著起身的功夫,悄悄瞄了武皇后一眼,看完後心中急跳了幾下,不敢再看。
武媚娘請兩人坐下,命人奉了茶。
姬思忠陪著說了兩句閒話,在姬持向他打眼色後,告退離開。
武媚娘這才言歸正傳,將話題引向鄧王李元裕。
「姬夫人,聽說您也曾做過鄧王的保傅,不知可有此事?」
姬持感嘆道:「殿下沒有說錯,其實說起來,妾身前半生命苦,幸虧後半生得遇幾位貴人,才能得享富貴。」
「哦,有哪幾位貴人?」
姬持道:「第一位貴人便是崔老太妃了,當時我受夫家牽連,沒罪入掖庭,幸得崔老太妃慈悲,讓我得脫困境,成為鄧王殿下的保傅!」
武媚娘訝道:「我怎麼聽說,是文德皇后救你出掖庭的?」
不僅是聽說,就連國史中的記載,也是姬持被文德皇后救出。
姬持微微低頭,道:「文德皇后也是妾身貴人,妾身跟著崔老太妃沒多久,鄧王就藩,崔老太妃也要跟隨。便將我舉薦給了文德皇后。」
武媚娘聽完後,目光閃動。
由此可見,確實是崔老太妃將姬持救出來的。
至於為何記為長孫皇后所為,顯然是編撰史書的官員,為討好太宗,故意將此事記在長孫皇后頭上,顯得她性子仁善。
武媚娘笑道:「如此說來,文德皇后也算是你的貴人了。」
姬持道:「您則是妾身第三個貴人。」
武媚娘輕笑著擺擺手,道:「那可當不起,依我看吶,真正幫你最大的人,
是崔老太妃。」
姬持道:「殿下說的極是。」
武媚娘緩緩道:「你既做過鄧王保傅,與他關係應該很親密吧。」
姬持輕輕一笑,道:「鄧王性子隨老太妃,對誰都好,從不擺架子,每次入京,也都會來看我。」
武媚娘眸光閃動:「聽說鄧王與盧照鄰關係不錯。」
姬持笑道:「他和我提過此事,當時盧照鄰在蜀地,受到一幫士子刁難,
鄧王正好路過,幫他解了圍,後來一番交談,發覺他極有才學,便將他請入王府。」
武媚娘仔細觀察著姬持表情,道:「後來兩人可發生什麼不快之事?」
姬持微微一愣,聽出皇后的問話不同尋常。
沉默了一會,道:「我並未聽鄧王提過此事,不過,前兩日,鄧王來拜訪我時,神色似乎有異。」
武媚娘追問:「怎麼有異?」
姬持見武皇后反應,便知她今日請自己入宮,就是為了鄧王。
她遲疑了片刻,道:「鄧王來找我時,心神不寧,好像在擔心著什麼。」
武媚娘道:「還有嗎?」
姬持皺眉道:「他當時還與我提到過盧照鄰,並且對他與公主的婚事,似乎有些—.」
「怎樣?」
姬持眉頭皺的更緊,道:「我也不好說,從他表情來看,應該是不希望兩人成婚。」
武媚娘喃喃道:「那就說得通了。」
姬持問道:「殿下,您在說什麼?」
武媚娘看了她一眼,道:「你最近聽說過關於盧照鄰的流言嗎?」
姬持道:「倒是聽弟弟提過,都是些無聊的話,不足為信。」
武媚娘緩緩道:「散布流言之人,就是鄧王!」
姬持臉色大變,張嘴欲要辯駁,話到嘴邊,卻無法說出口。
像武皇后這種人,絕不會拿假消息來騙她,她既然這樣說,此事十有八九是真的。
武媚娘也不說話,繼續喝茶,讓姬持自己消化這個信息。
殿內突然間陷入了安靜,姬持兩手緊緊絞在一起。
一時間,她又想起了當年文德皇后死後的那一年,整個後宮如同戰場一般的可怕情景。
當年發生的爭鬥太過兇險,她只是回想一下,就覺得不寒而慄。
貞觀十年,宮中突然暴斃的嬪妃就有三人,宮人太監更是死了十數人,還有不少人離奇失蹤。
現在回想起來,崔老太妃也死的離奇,僅僅幫先帝管理後宮不到一年,就精力衰竭而亡。
倘若這中間真有什麼隱秘,鄧王一反常態的行為,似乎也能找到理由。
「殿下,妾身能去勸說一下鄧王嗎?」
武媚娘道:「如何勸說?」
姬持低聲道:「如果真是他所為,妾身也許能問出原因,讓他向陛下認罪。」
武媚娘抬手道:「不行,在沒有弄清他目的前,不能讓他有所察覺。」
姬持心中一驚。
武皇后顯然已將鄧王視作危險人物,皇后既有這種想法,也代表了皇帝的心思。
她不由握緊手指,低聲道:「殿下,我想鄧王不至做出大逆之事。」
武皇后道:「人都是會變的,他如果真是你熟悉的鄧王,會散播盧照鄰的謠言嗎?」
姬持嘆了口氣,道:「妾身明白了。」
武媚娘微微一笑,道:「況且這些也都是我們的猜測,你先回去歇著吧,若是想到什麼,隨時來跟我說。」
姬持站起身,斂社告退。
武媚娘沒有耽擱,當即起身前往甘露殿,將剛才探知的情況,都跟李治說了。
李治聽完後,沉吟道:「照你這麼說,周國夫人也對鄧王的行為,覺得異?」
武媚娘道:「是的,妾身琢磨著,此事有可能與崔老太妃的死有關。」
李治道:「崔老太妃死於貞觀十年,當時盧照鄰還未成年,常山也就五六歲,怎麼會扯上關係呢?」
武媚娘恰好是貞觀十一年入的宮,她低聲道:「陛下,您知道趙美人嗎?」
「哪個趙美人?」
「常山公主的生母。」
李治在腦海中搜索了一番,總算在角落翻出唐高宗的記憶。
「朕想起來了,那位趙美人被打入冷宮,聽說不到一年就死了。」
武媚娘面色嚴肅,道:「妾身當時剛入宮,聽到些與她有關的事。」
李治道:「什麼?」
武媚娘道:「妾身聽人說,趙美人被打入冷宮,是因崔老太妃病重離京前,
向太宗皇帝要求的。」
李治動容道:「真有此事?」
武媚娘道:「妾身也是聽人說的,不過想確認也容易。」轉頭朝張多海問道:「宮中誰人對宮廷舊事,最為清楚?」
張多海道:「秦少監。」
武媚娘「嗯」了一聲,道:「讓他過來答話。」
過了不多久,秦少監顫巍巍的來到殿內,朝李治二人見了禮。
李治問起趙美人之事,秦少監便將當年的情況說了。
當年長孫皇后病死,李世民把崔老太妃從蜀地請入長安,讓她幫忙治理後宮。
結果不到一年,崔老太妃就重病不起。
太宗本想將她留在長安養病,崔老太妃卻執意返回蜀地,臨走前向太宗建議,將趙美人打入冷宮。
趙美人在冷宮中待了不到一年,便鬱鬱而終。
由此可見,趙美人肯定與崔老太妃有什麼恩怨,也許崔老太妃之死,便與趙美人有關。
鄧王因為此事,怨恨常山公主,故而阻止她與盧照鄰大婚,也就說得通了。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鄧王的做法雖有錯,畢竟情有可原。
李治剛剛下旨處死了淮南王,實在不願再對付另一位藩王。
「伏勝,你去一趟鄧王府,警告鄧王,他若肯就此收手,朕可以既往不咎。
」李治揮了揮手。
王伏勝正要領旨,外面忽然進來一名內侍,朝李治拱手道:「陛下,蔣王求見。」
李治對蔣王的印象,遠不如越王李貞,因為蔣王在地方上名聲太差,和滕王李元嬰差不多。
不過畢竟是自己兄弟,李治也不能不見。
他朝武媚娘道:「媚娘,朕過去見見蔣王,瞧他有什麼事,你先回立政殿吧,朕待會過去找你。」
邁步出去了。
武媚娘依然坐在榻上,等李治的腳步聲消失後,朝秦少監道:「秦業,吾沒記錯的話,蔣王的生母,也是死於貞觀十年吧?」
秦少監道:「是的,貞觀十年,共有三位嬪妃突然暴斃,蔣王的生母王美人,正是其中之一。」
江尚宮突然道:「殿下,奴婢曾聽人說過,那王美人似乎與常山公主的母親趙美人,是關係極好的姊妹。」
武媚娘望向秦少監,道:「是嗎?」
秦少監低聲道:「是這樣,兩位美人原本都是陰德妃身邊的宮人。」
武媚娘眯著眼道:「事情倒是越來越複雜了,秦業,貞觀十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和吾說一說吧。」
秦少監低聲道:「老奴當時也只是個八品內謁者,知道的也不太清楚。」
武媚娘擺手道:「無妨,你就把你知道的告訴吾就行了。」
秦少監應諾一聲,開始述說往事。
平康坊,清風樓。
「鄭老弟,我敬你一杯!」
「明府客氣了。」
二樓西邊的包房內,鄭鳴玉對姬思忠的熱情,頗有些不習慣。
姬思忠是周國夫人姬持的弟弟,當年劉仁軌整治吏部,姬思忠也受到牽連。
姬持入宮向武皇后求情,在武媚娘的建議下,姬思忠主動認罪,順利推進了吏部的整治。
雖然他當時被貶到外州,但鑑於他當初的功勞,李治終於將他調回,擔任萬年縣令。
姬思忠經歷這番磨難,也長進不少,再不敢仗著姊姊的身份,胡作非為。
他聽說自己手下的鄭縣尉是貴妃胞弟,便對鄭鳴玉極為熱情,下衙之後,拉著他一起喝酒,拓展人脈。
姬思忠笑道:「鄭老弟不必客氣,我姊姊前幾日,還去宮中見過貴妃娘子,
與令姊相談甚歡,你我也該多親近才是。」
鄭鳴玉勉強附和了兩句。
兩人正把酒暢談時,一名家僕進入屋中,朝姬思忠道:「阿郎,國夫人請您過府一趟。」
姬思忠皺眉道:「沒看到我正和鄭縣尉喝酒嗎?我喝完酒再去拜見阿姊。」
家僕道:「國夫人讓您立刻過去,似乎有緊急之事。」
姬思忠露出歉然之色,朝鄭鳴玉拱手道:「鄭老弟,實在對不住,改日我再請你喝吧。」
鄭鳴玉巴不得能夠免去應酬,忙道:「無妨,無妨,明府自去。」
姬思忠騎著快馬,很快來到周國夫人府。
來到門外,抬頭一看,只見姬持站在門口,旁邊還停著一輛馬車。
「怎地這麼慢?快隨我入宮。」她埋怨了一句,拉著弟弟上了馬車,命令車夫立刻出發。
姬思忠微微一愣,道:「阿姊,入宮做什麼?」
姬持警了他一眼,道:「皇后下旨,召我入宮。我順便帶你去拜見皇后總不會有壞處。」
姬思忠鄭重的點點頭,他知道自己能躲過一劫,重回長安,都是靠著這位皇后殿下。
馬車很快來到長樂門外,門口有立政殿的內侍等著,直接引著二人入宮。
來到立政殿,進入外殿,姬持行斂社禮,姬思忠則行叩拜禮。
武媚娘端坐上首,看了姬思忠一眼,詢問的目光投向姬持。
姬持微笑道:「殿下,這就是我那不成器的弟弟了,非說什麼您對他有恩,鬧著要拜見您。我只好冒昧帶他來了,還請殿下恕罪。」
武媚娘抬了抬手,道:「既是你弟弟,還與我客氣什麼,快讓他起來吧。」
姬持遂將弟弟拉了起來。
姬思忠趁著起身的功夫,悄悄瞄了武皇后一眼,看完後心中急跳了幾下,不敢再看。
武媚娘請兩人坐下,命人奉了茶。
姬思忠陪著說了兩句閒話,在姬持向他打眼色後,告退離開。
武媚娘這才言歸正傳,將話題引向鄧王李元裕。
「姬夫人,聽說您也曾做過鄧王的保傅,不知可有此事?」
姬持感嘆道:「殿下沒有說錯,其實說起來,妾身前半生命苦,幸虧後半生得遇幾位貴人,才能得享富貴。」
「哦,有哪幾位貴人?」
姬持道:「第一位貴人便是崔老太妃了,當時我受夫家牽連,沒罪入掖庭,幸得崔老太妃慈悲,讓我得脫困境,成為鄧王殿下的保傅!」
武媚娘訝道:「我怎麼聽說,是文德皇后救你出掖庭的?」
不僅是聽說,就連國史中的記載,也是姬持被文德皇后救出。
姬持微微低頭,道:「文德皇后也是妾身貴人,妾身跟著崔老太妃沒多久,鄧王就藩,崔老太妃也要跟隨。便將我舉薦給了文德皇后。」
武媚娘聽完後,目光閃動。
由此可見,確實是崔老太妃將姬持救出來的。
至於為何記為長孫皇后所為,顯然是編撰史書的官員,為討好太宗,故意將此事記在長孫皇后頭上,顯得她性子仁善。
武媚娘笑道:「如此說來,文德皇后也算是你的貴人了。」
姬持道:「您則是妾身第三個貴人。」
武媚娘輕笑著擺擺手,道:「那可當不起,依我看吶,真正幫你最大的人,
是崔老太妃。」
姬持道:「殿下說的極是。」
武媚娘緩緩道:「你既做過鄧王保傅,與他關係應該很親密吧。」
姬持輕輕一笑,道:「鄧王性子隨老太妃,對誰都好,從不擺架子,每次入京,也都會來看我。」
武媚娘眸光閃動:「聽說鄧王與盧照鄰關係不錯。」
姬持笑道:「他和我提過此事,當時盧照鄰在蜀地,受到一幫士子刁難,
鄧王正好路過,幫他解了圍,後來一番交談,發覺他極有才學,便將他請入王府。」
武媚娘仔細觀察著姬持表情,道:「後來兩人可發生什麼不快之事?」
姬持微微一愣,聽出皇后的問話不同尋常。
沉默了一會,道:「我並未聽鄧王提過此事,不過,前兩日,鄧王來拜訪我時,神色似乎有異。」
武媚娘追問:「怎麼有異?」
姬持見武皇后反應,便知她今日請自己入宮,就是為了鄧王。
她遲疑了片刻,道:「鄧王來找我時,心神不寧,好像在擔心著什麼。」
武媚娘道:「還有嗎?」
姬持皺眉道:「他當時還與我提到過盧照鄰,並且對他與公主的婚事,似乎有些—.」
「怎樣?」
姬持眉頭皺的更緊,道:「我也不好說,從他表情來看,應該是不希望兩人成婚。」
武媚娘喃喃道:「那就說得通了。」
姬持問道:「殿下,您在說什麼?」
武媚娘看了她一眼,道:「你最近聽說過關於盧照鄰的流言嗎?」
姬持道:「倒是聽弟弟提過,都是些無聊的話,不足為信。」
武媚娘緩緩道:「散布流言之人,就是鄧王!」
姬持臉色大變,張嘴欲要辯駁,話到嘴邊,卻無法說出口。
像武皇后這種人,絕不會拿假消息來騙她,她既然這樣說,此事十有八九是真的。
武媚娘也不說話,繼續喝茶,讓姬持自己消化這個信息。
殿內突然間陷入了安靜,姬持兩手緊緊絞在一起。
一時間,她又想起了當年文德皇后死後的那一年,整個後宮如同戰場一般的可怕情景。
當年發生的爭鬥太過兇險,她只是回想一下,就覺得不寒而慄。
貞觀十年,宮中突然暴斃的嬪妃就有三人,宮人太監更是死了十數人,還有不少人離奇失蹤。
現在回想起來,崔老太妃也死的離奇,僅僅幫先帝管理後宮不到一年,就精力衰竭而亡。
倘若這中間真有什麼隱秘,鄧王一反常態的行為,似乎也能找到理由。
「殿下,妾身能去勸說一下鄧王嗎?」
武媚娘道:「如何勸說?」
姬持低聲道:「如果真是他所為,妾身也許能問出原因,讓他向陛下認罪。」
武媚娘抬手道:「不行,在沒有弄清他目的前,不能讓他有所察覺。」
姬持心中一驚。
武皇后顯然已將鄧王視作危險人物,皇后既有這種想法,也代表了皇帝的心思。
她不由握緊手指,低聲道:「殿下,我想鄧王不至做出大逆之事。」
武皇后道:「人都是會變的,他如果真是你熟悉的鄧王,會散播盧照鄰的謠言嗎?」
姬持嘆了口氣,道:「妾身明白了。」
武媚娘微微一笑,道:「況且這些也都是我們的猜測,你先回去歇著吧,若是想到什麼,隨時來跟我說。」
姬持站起身,斂社告退。
武媚娘沒有耽擱,當即起身前往甘露殿,將剛才探知的情況,都跟李治說了。
李治聽完後,沉吟道:「照你這麼說,周國夫人也對鄧王的行為,覺得異?」
武媚娘道:「是的,妾身琢磨著,此事有可能與崔老太妃的死有關。」
李治道:「崔老太妃死於貞觀十年,當時盧照鄰還未成年,常山也就五六歲,怎麼會扯上關係呢?」
武媚娘恰好是貞觀十一年入的宮,她低聲道:「陛下,您知道趙美人嗎?」
「哪個趙美人?」
「常山公主的生母。」
李治在腦海中搜索了一番,總算在角落翻出唐高宗的記憶。
「朕想起來了,那位趙美人被打入冷宮,聽說不到一年就死了。」
武媚娘面色嚴肅,道:「妾身當時剛入宮,聽到些與她有關的事。」
李治道:「什麼?」
武媚娘道:「妾身聽人說,趙美人被打入冷宮,是因崔老太妃病重離京前,
向太宗皇帝要求的。」
李治動容道:「真有此事?」
武媚娘道:「妾身也是聽人說的,不過想確認也容易。」轉頭朝張多海問道:「宮中誰人對宮廷舊事,最為清楚?」
張多海道:「秦少監。」
武媚娘「嗯」了一聲,道:「讓他過來答話。」
過了不多久,秦少監顫巍巍的來到殿內,朝李治二人見了禮。
李治問起趙美人之事,秦少監便將當年的情況說了。
當年長孫皇后病死,李世民把崔老太妃從蜀地請入長安,讓她幫忙治理後宮。
結果不到一年,崔老太妃就重病不起。
太宗本想將她留在長安養病,崔老太妃卻執意返回蜀地,臨走前向太宗建議,將趙美人打入冷宮。
趙美人在冷宮中待了不到一年,便鬱鬱而終。
由此可見,趙美人肯定與崔老太妃有什麼恩怨,也許崔老太妃之死,便與趙美人有關。
鄧王因為此事,怨恨常山公主,故而阻止她與盧照鄰大婚,也就說得通了。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鄧王的做法雖有錯,畢竟情有可原。
李治剛剛下旨處死了淮南王,實在不願再對付另一位藩王。
「伏勝,你去一趟鄧王府,警告鄧王,他若肯就此收手,朕可以既往不咎。
」李治揮了揮手。
王伏勝正要領旨,外面忽然進來一名內侍,朝李治拱手道:「陛下,蔣王求見。」
李治對蔣王的印象,遠不如越王李貞,因為蔣王在地方上名聲太差,和滕王李元嬰差不多。
不過畢竟是自己兄弟,李治也不能不見。
他朝武媚娘道:「媚娘,朕過去見見蔣王,瞧他有什麼事,你先回立政殿吧,朕待會過去找你。」
邁步出去了。
武媚娘依然坐在榻上,等李治的腳步聲消失後,朝秦少監道:「秦業,吾沒記錯的話,蔣王的生母,也是死於貞觀十年吧?」
秦少監道:「是的,貞觀十年,共有三位嬪妃突然暴斃,蔣王的生母王美人,正是其中之一。」
江尚宮突然道:「殿下,奴婢曾聽人說過,那王美人似乎與常山公主的母親趙美人,是關係極好的姊妹。」
武媚娘望向秦少監,道:「是嗎?」
秦少監低聲道:「是這樣,兩位美人原本都是陰德妃身邊的宮人。」
武媚娘眯著眼道:「事情倒是越來越複雜了,秦業,貞觀十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和吾說一說吧。」
秦少監低聲道:「老奴當時也只是個八品內謁者,知道的也不太清楚。」
武媚娘擺手道:「無妨,你就把你知道的告訴吾就行了。」
秦少監應諾一聲,開始述說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