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安撫武皇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95章 安撫武皇后

  高有道入宮之後,直接前往甘露殿面聖。

  穿甘露門,來到甘露殿,卻得知皇帝今日還並未過來,正在立政殿逗弄小公主。

  高有道只好先來到偏殿,與盧照鄰、杜易簡幾人會面。

  二人見他回來,都很喜悅,杜易簡又問起他這次公幹,到底所為何事。

  安西的戰爭已經結束,高有道便沒有隱瞞,據實跟他們說了。

  郭正一和元萬頃聽到與西域戰事有關,也都放下筆,側耳傾聽。

  眾人聽完後,都稱讚裴行儉謀略過人。

  便在這時,內侍來報,皇帝已經回到了正殿。

  高有道當即起身,命內侍通傳一聲。

  少頃,皇帝宣他覲見。

  高有道來到正殿,敘禮畢,將安西的情況全部跟李治匯報了。

  李治身體前傾,聽得很是仔細。

  雖說裴行儉已經上奏將此事跟他說了,但一些具體細節,卻一筆帶過。

  況且通過高有道,他也能判斷裴行儉上奏中,是否有誇大之詞。

  高有道的敘述大致和裴行儉吻合,李治點了點頭,道:「高卿,這趟辛苦你了。」

  高有道拱手道:「臣按照陛下的指示,在安西仔細查探民生狀況與西域情況,有兩件事,想向陛下匯報。」

  李治道:「講。」

  高有道道:「第一點,臣在庭州探訪時,發現庭州刺史崔知辯擔任刺史期間,積極幫助百姓解決困難,民間風評極佳。」

  李治點點頭:「此人去年考評就是上下,看來今年應該也能有個不錯的考評,實為各州刺史典範。」

  高有道接著道:「臣要匯報的第二件事,與西突厥有關。」

  李治奇道:「你說的是碎葉城外的五弩失畢部?」

  高有道道:「正是,臣聽說西突又不安分,強占了西域其他國家的土地正在悄然壯大。」

  李治問:「裴行儉可知此事?」

  「那臣就不知道了。」高有道低下頭。

  雖然西域小國百姓說裴行儉知道此事,並且偏突厥人,但此事並未得到證實。

  高有道不願用這種模稜兩可的信息,指責一位剛剛立下軍功的將軍。

  李治沉吟了一會,道:「這事朕會派人調查,你還有別的事情要匯報嗎?」

  高有道拱手道:「臣探訪的只有這兩件事。」

  李治笑道:「那好,你一路辛勞,且回去休息,朕准你一日沐假,後日再上衙吧。」

  高有道謝了恩,告退離開。

  今日的奏章並不多,按照經驗,李治一個時辰內,就能全部處理完畢。

  然而當他翻看到一份閻立本的奏章時,眉頭皺了起來。

  他緩緩起身,步離開了甘露殿,沿著千步廊,一路向北而行,腦中思緒紛飛。

  距離他離開長安城,只剩下一年左右的時間了。

  隨著這個時間臨近,他漸漸感受到一些令他不安的徵兆。

  就比如閻立本剛才的那份奏章,他提議給太子李弘加幾個老師。

  像這樣的奏章,最近已有好幾份了。

  要麼提議彈劾東宮某一位屬官,要麼提議給太子增加老師。

  表面上似乎是為太子好,其實是太子最近讓大臣們不大滿意,他們不敢直斥太子,只能將矛頭對準太子身邊的人。

  群臣不滿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質庫所的事。

  這事李治也知道,因李弘過於仁厚,下令返還那些抵債不還之人的抵押物。

  結果沒過多久,其他人得到消息,都去質庫所借物不還。

  這種情況下,用不了多久,質庫所就會無法經營。

  李弘畢竟是個孩子,也許慌了神,趕忙下令,超過時間不還之人,抵押物不再返還。

  治理天下,最忌諱朝令夕改。

  李弘這種行為,不僅讓大臣們不滿,連百姓們也不承情,民間風評,瞬間轉壞。

  這本是一件小事,孩子性格天真單純,況且李弘從小就比一般的孩子善良。

  然而李弘畢竟是太子,這件事又發生的太過突然,令李治覺得不對勁,

  儲君原本就是一個高危職業,任何有野心的人,都會盯著這個位置。

  要麼是想搶奪這個位置,要麼是想通過對付儲君,引起朝堂混亂。

  歷朝歷代,被廢掉的太子數不勝數。

  遠的不提,就說開唐以來,太子李建成、太子李承乾,都沒能落到好下場。

  就連李忠也是個剛剛被廢的太子。

  所以任何事情,只要與太子產生關聯,背後很可能就沒那麼簡單。

  眼下有他在,他還能幫李弘頂住這些大臣的壓力,讓李弘不受此事影響。

  然而一年之後,他離開長安,又遇到類似的情況,李弘是否還能承受住朝野的壓力呢?

  這一刻,李治深切體會到一個父親的無奈。

  他已隱隱察覺到,長安城平靜的水面之下,有一股勢力,已經將矛頭對準了李弘。

  李治雖有懷疑對象,卻並無任何證據。

  況且此事很可能牽扯到他其他兒子,讓他心中非常煩悶。

  他甚至產生過念頭,放棄頭疾的治療,繼續坐鎮長安,讓李弘能夠安然成長但理智又告訴他,過於呵護李弘,反而會讓他失去鬥爭能力。

  若是自己因頭疾早逝,李弘又沒有能力鎮壓局面,便會引發大亂子。

  這正是帝王之家的無奈,享受至高權利的同時,也因權利爭奪,難以避免骨肉相殘。

  正思索之際,一名內侍從遠處走來,朝王伏勝附耳說了幾句話。

  李治正覺煩悶,便開口問道:「伏勝,怎麼了?」

  王伏勝忙道:「陛下,臣手下的人,已查出來,質庫所之事,確有人在背後推波助瀾,把此事炒得人盡皆知。」

  李治軒眉一揚:「是誰?」

  王伏勝低聲道:「臣無能,對方手腳利落,將涉事之人全部處理乾淨,臣無法查出幕後之人。」

  李治心中一沉,道:「這說明他們提前就猜到司宮台會去調查,才能早一步應對。」

  能對朝堂如此熟悉之人,自然也是朝堂上的人。

  王伏勝低聲道:「陛下,有動機對付太子之人,不會太多,是否直接從有嫌隙之人查起?」

  李治沉默了一會,搖頭道:「那樣只會讓長安城風聲鶴喉,人人自危。若是長安城因此亂起來,這樣的事只會越來越多。」

  王伏勝遲疑了一下,道:「皇后那邊,似乎也在調查此事。」

  李治摸了摸額頭,頓時感到頭疼。

  武媚娘最近好不容易向好的趨勢發展著,若是因為此事,被激出狠辣本性,

  那就更麻煩了。

  他當即邁著步子,朝立政殿而去。

  王伏勝說的一點不錯,武皇后此時正在聽王洪匯報質庫所的事。

  「殿下,已經查清楚了,背後有人在敗壞太子名聲,實在可恨!」王洪咬牙切齒道。

  武媚娘一邊寫著書法,一邊問道:「是誰?」

  王洪低聲道:「沒能查出來。」頓了一下,道:「王大監那邊也沒查出來!」

  武媚娘道:「這不奇怪,對方既敢對弘兒下手,肯定有應對措施,不會那麼容易被查出來的。」

  王洪趕忙道:「臣已有懷疑對象了。」

  武媚娘側頭看了他一眼。

  「哦?」

  王洪道:「那幫賊子對付太子殿下,肯定是瞄準儲君位置,如今威脅太子地位的,只有大皇子、二皇子、三皇子和四皇子,他們背後之人,最有嫌疑。」

  武媚娘繼續寫著字,不置可否。

  王洪忽然又道:「對了,鄭貴妃已誕下一子,滎陽鄭氏也有嫌疑。殿下,不如先從這幾家調查吧?」

  武媚娘冷冷道:「那你有沒有想過,這是長安城外的勢力所為呢?」

  王洪愣道:「長安城外?」

  武媚娘道:「你以為那些李姓藩王,真那麼老實嗎?他們唯恐天下不亂,利用弘兒這事做文章,正合他們心思。」

  王洪想了想,道:「滕王李元嬰和虢王李鳳最有嫌疑,他們都曾遭到陛下斥責!」

  武媚娘放下筆,將手中紙遞給了王洪。

  「先從這幾個人身上查。」

  王洪接過一看,頓時暗暗心驚。

  紙上寫著李元嬰、李鳳、李靈夔、李元嘉四位藩王的名字。

  「殿下,李元嘉可是有名的賢王,您怎麼把他也寫上去了?」

  武媚娘冷然道:「這世上,越是大奸大惡之人,越喜歡裝作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樣,正因他太賢,吾才懷疑他。」

  王洪又問:「那長安城內的人,要不要查?」

  武媚娘沉默了一會,道:「先從外面調查吧,長安城內的事,且再瞧瞧。」

  她很清楚,李治最看重長安穩定,自己若胡來,很可能引起皇帝不滿。

  便在這時,內侍來報,皇帝正朝立政殿過來了。

  武媚娘暗嘆一口氣,道:「看來九郎還是放心不下我呢。」帶著人出殿迎駕不一會,李治駕到,武媚娘將他迎入殿中,將最近新調製的花酒倒給他品嘗。

  李治喝了兩杯後,便拉著武媚娘在懷裡坐下,有意無意的和他說起了李弘的事。

  武媚娘靠在他身上,柔聲道:「陛下不必擔心,妾身不是不知輕重的人,不會因此就在長安城胡來。」

  李治捏了捏她肩膀,道:「媚娘,你放心,只有有朕在,絕不會讓任何人動搖到弘兒儲君的位置。」

  武媚娘笑道:「陛下這麼說,妾身就安心了。」

  她拿起一個柑橘,一邊剝著,一邊說道:「其實妾身覺得,此事也不能全算壞事。」將一片剝好的柑橘,塞入李治嘴裡。

  李治張嘴吃下,好奇道:「此話怎講?」

  武媚娘道:「弘兒那孩子,從小生在深宮,把天下人都想的太好了。經此一事,也該讓他知道人心險惡了。」

  李治點頭道:「跟朕想到一起去了。要想讓弘兒成為一個合格的儲君,就不能把他保護的太好,他需要自己學會面對問題,才能成長。」

  兩人見意見相合,相視一笑。

  這時,保傅抱著太平公主和李旦過來了。

  李治立刻站起身,過去抱住太平公主,在她粉嘟嘟的臉上親了一下,笑道:

  「乖女兒,笑一個。」

  太平公主被他鬍子扎疼了,小手一擺,放聲大哭起來。

  一旁的李旦聽到妹妹哭聲,也跟著大哭。

  太平公主從出生之後,就特別愛哭。

  更有意思的是,只要她一哭,李旦就會跟著哭。

  每次兩個小娃哭起來後,李治只會哄太平公主,並不去管李旦。

  一旁的武媚娘抱起李旦,輕輕搖動著,嗔道:「陛下,您還真是偏心呢,只顧哄女兒。」

  李治哈哈一笑,道:「男孩哭一哭也沒什麼。」

  這時,王伏勝來到李治身邊,低聲道:「陛下,越王殿下入宮了,正在甘露殿候見。」

  李治點點頭,將太平公主遞給保傅,和武媚娘打了個招呼,朝甘露殿而去。

  李治先回了寢殿,命人召李貞來寢殿見面。

  李貞是所有藩王之中,和李治關係最好的一個。

  他的兒子李沖是李弘身邊的太子伴讀,和薛訥一樣,是李弘關係最好的小夥伴。

  李弘出了事,他甚至比李治還焦急。

  他剛跨步進入殿內,敘禮畢,就開門見山道:「陛下,太子的事情,恐怕有蹊蹺啊。」

  李治伸手請他坐下,緩緩道:「八兄也在調查此事嗎?」

  李貞聽皇帝這樣說,便知皇帝已經知道了。

  「太子是一國儲君,這事鬧大後,臣和十郎就暗中調查此事,顯然是有人在利用質庫所的事,攻擊太子名聲。」

  李治道:「八兄知道是誰幹的嗎?」

  李貞低沉著聲音,道:「陛下可還記得李元景?」

  這句話雖未直接回答,卻也代表,他懷疑的是和李元景一樣的叔字輩藩王。

  當初李元景造反前,便在民間貶低李治名聲,抬高吳王李恪的名聲,製造混亂。

  如今皇權穩固,若有心懷不軌之人,肯定不會再直接攻擊皇帝。

  矛頭對準太子,便是最好的選擇。

  李治沉聲道:「事關重大,還需查清楚才行,八兄,我有件事想要拜託你。

  工「陛下儘管吩咐。」

  李治緩緩道:「朕的眼睛,只看得到長安城內,長安城外的人,朕就看不清楚了。」

  李貞心中一動:「臣明白了,臣會替陛下盯住那些藩王。」

  李治道:「有個人,八兄要特別注意。」

  「誰?」

  李治道:「韓王李元嘉。」

  李貞聽了後,心中一驚。

  叔字輩藩王之中,他印象最好的只有兩人,一個是鄭王,另一個便是韓王李元嘉。

  他知道皇帝一定是知道了什麼,才這麼說,故而沒有多問,領了旨意。

  兄弟二人大半年不見,談了近一個多時辰,李貞才告退離宮。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