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後宮膳食之爭
第287章 後宮膳食之爭
次日清晨,卯時不到,尚食局的御廚、內侍和女官們便早早起來,開始為宮中貴主們準備膳食。
宋尚食是尚食局首席女官,她從十二歲入宮後,便一直待在尚食局。
她如今四十多歲,不僅將尚食局各項事務,處理的並井有條,還有一手不遜色於御廚的精湛廚藝。
在後宮做事,不僅能力要強,也要有眼力勁。
宋尚食每天比普通女官晚起半個時辰,她每天起來後,第一件事便是詢問皇帝昨夜宿在何處。
皇帝宿在哪一宮,哪一宮的早膳就必須放在最優先的位置準備。
撇開皇帝的話,按照以往慣例,優先級從高到低,分別是:立政殿、薰風殿、蓬萊殿和承香殿。
最近又多了三位才人,導致尚食局出過一些亂子。
比如某一日,鄭才人想吃糖蟹。
因入宮胎教的武家三娘子很愛吃螃蟹,最近一段時間,立政殿經常傳糖蟹和糟蟹,導致螃蟹很緊俏。
有內侍便對鄭才人的侍女說,沒有螃蟹了。
鄭才人的侍女也是個狠角色,在尚食局大鬧一場,找到了幾筐螃蟹。
後來事情鬧大,被皇后知道,將宋尚食和鄭才人都喊過去,斥責了一頓。
因為這麼一鬧,尚食局也知道鄭才人不好惹,平日她想吃什麼,也不敢太刁難。
另一位朱才人因經常得皇帝寵幸,在尚食局的位次,已經排到了劉充媛前頭。
只剩下一位楊才人,性子較為柔弱,又從未得到皇帝寵幸,尚食局對她就比較敷衍了。
楊才人用膳的優先級,不僅比不上公主院、大吉殿,甚至還排在秦少監後面。
這日早上,宋尚食來到尚食局時,各宮的宮人紛紛來尚食局傳菜。
宋尚食進門時,剛好聽到朱貞蓮的婢女崔鶯正在喊道:「朱才人傳一道金乳酥、一道玉尖面。」
「好嘞!」有內侍喊道。
宋尚食知道朱才人是新寵,以後很可能會升位份,故而朝崔鶯笑著打了個招呼,拉近關係。
崔鶯離開後,宋尚食向一名女官問:「聖人昨夜宿在何處?」
女官道:「聽說是在蓬萊殿,由徐充容侍寢。」
崔鶯吩咐道:「今兒個蓬萊殿的膳食,需特別注意,五道檢查工序,一道也不許馬虎了!」
皇帝有頭疾,需要補藥膳,也需要注意那些對頭疾有害的食材,故而尚食局格外注意。
曾經便有御廚馬虎大意,險些上錯食材,被武皇后賞賜了五十大棍,逐出皇宮。
女官笑道:「都記著呢。
這時,楊才人的內侍氣喘吁吁的跑了進來,喊道:「楊才人傳一道烏骨雞湯!」
烏骨雞是一種很名貴的食材,在各大藥膳菜譜中,都是上等藥膳食材。
後宮內,不僅很多嬪妃喜歡烏雞湯,秦少監和張少監也都愛喝烏雞湯,故而烏雞是搶手食材。
當即有女官道:「沒有烏骨雞了,西域雪雞成不成?」
那內侍尖聲道:「我才不信沒有,楊娘子今日就要喝烏骨雞湯,你們看著瞧吧。」轉身大步離去。
眾人也沒當回事。
只有宋尚食暗暗疑惑,她隱隱覺得那內侍態度與平日不同,趾高氣揚的,於是派人去蓬萊殿打探。
一打聽後,果然有問題,原來皇帝正在蓬萊殿西院,也就是楊才人的屋子裡。
宋尚食趕忙命人優先做好烏雞燉湯,檢查五次之後,這才送到了蓬萊殿。
李治並不知道自己每日用的膳食,經過多麼嚴格檢查,也未覺得今日的早膳與平日有何區別。
他和楊才人一起用過烏雞燉湯後,便邁步朝著甘露殿而去。
來到外殿,軍事方面的奏章,已單獨放在桌案上,李治拿起來翻看著。
其中一部分與契丹有關,另一部分與高句麗和百濟有關。
契丹雖然現在弱小,將來卻是個隱患,這也是李治格外重視的原因。
昨日大臣們的意見都太過溫和,照抄回和吐蕃的戰後處置方法,並不合他心意,所以他沒表態。
今天大臣們上的奏章,態度都強硬了一些。
不過依然沒有人契合他的心思。
契丹人所占的土地,與漠北草原不同,水資源更加豐富,能直接轉化為農耕地區。
將來的遼朝,就曾開發過這些地區,利用數十萬宋人,渤海人奴隸,在科爾沁草原開荒,修築城池,劃分州縣。
開荒築城修路,這才是長遠之策,李治也打算效仿。
不過這事不必著急。
眼下契丹俘虜還沒到長安,等先處置了契丹人,再考慮契丹土地的開發也不遲。
其實東北最適合耕種的地方並不是契丹地區,而是營州東北方向的東北平原。
那裡土地肥沃,是一片最適合耕種的黑土地,將來可以發展成糧食基地。
兩漢時期,這片地區還由中原王朝控制,漢武帝滅衛滿朝鮮,在其地置漢四郡。
後來在魏普南北朝時期,逐漸被外族侵占。
唐太宗一心想打下高句麗,便有收復這片故土的心思。
這片肥沃土地,暫時被高句麗和勒分別占據。
再過不久,等大唐消滅高句麗後,便會在這裡建立渤海國。
後來的遼國,便是消滅渤海國後,得到這片肥沃土地,迅速發展壯大。
除了契丹外,奏摺中提到最多的便是高句麗。
可以看出來,消滅契丹後,武將們都很振奮,從字裡行間中,他們都希望討伐高句麗。
就連程知節和尉遲恭也都上了奏,希望對高句麗進行軍事打擊。
這次高句麗跟隨契丹攻唐,便是給了大唐出兵理由。
當年大唐多次討伐高句麗,都未能成功。
那些跟隨太宗皇帝出征過的文武大臣們,都將此事當做遺憾,心中都盼著消滅高句麗,全先帝之心愿,復兩漢之榮光。
然而在高句麗問題上,李治卻早有計劃。
再過幾年,等泉蓋蘇文死後,高句麗自已就會分裂,到時再出兵,便能不費吹灰之力。
只可惜,這些話不能跟大臣們明說。
眼下吐蕃平定,西域雖有大食這個敵人,戰場卻在西域小國的領土上,由安西都護府盯著就行,不必朝廷太過費心。
契丹這個二五仔剛剛被拍死,趁著兵鋒正盛,順勢攻打高句麗,在大臣們看來,是一個極佳的機會。
而且根據李治以往的作風,他們都覺得皇帝會同意攻打高句麗,故而連試探都沒有,就紛紛上奏。
李治翻看著群臣奏章,長嘆一口氣,一時也不知該找個什麼理由,駁回大臣們的意見。
他將奏章放下,打算去後宮逛一逛,放空心思。
剛出甘露殿,王及善忽然從遠處走了過來,拱手道:「陛下,臣有事稟告。」
李治腳步不停,揮手道:「說。」
王及善快步跟在他後面,說道:「陛下,您還記得那個百濟細作嗎?」
李治側頭道:「就是那個假死的女子?」
「正是。她已被策反,歸附咱們。而且此女身份特別,她母親是百濟王同父異母的妹妹。」
李治心中一動,道:「那她算是百濟郡主了,怎會被派來當細作?」
王及善道:「陛下有所不知,這女子和她母親,都有馬韓人血統———」
原來百濟上一任國王武王,本是王族一個沒落分支,在益山采參,娶了個馬韓庶女為妻。
後來因百濟貴族集團把持朝政,好幾任百濟王想要收復王權,都莫名其妙得病而死。
百濟貴族們便將采參的武王接到宮中,擁立他當國君。
這位采參國王極有手腕,成年之後,很快脫離貴族控制,奪回一部分王權。
金燕的母親,便是百濟武王與馬韓庶女所生。
而這一代的百濟王,卻是百濟武王與八大貴族中的真氏所生,名叫扶餘義慈,非常鄙夷馬韓血統。
而且那位馬韓血統的玉雅公主,在民間很有威望,已威脅到王權,故而被義慈王軟禁。
金燕也被調入百濟暗衛中,幾年前被派到長安。
李治聽完後,點頭道:「此女既有此經歷,就讓她留在內領衛吧,以後有時間,朕再見見她。」
王及善領命退下。
李治在後宮逛了一圈,又去禁苑跑了一會馬,心緒是放空了,但關於高句麗之事,卻還是難以決斷。
當天夜裡,李治回到甘露殿安寢。
次日是五日一次的常朝,李治早早起床,先去甘露殿附近晨跑了一會,用過早膳,又讓孫思邈把過脈,這才來上朝。
朝會之上,先是商議了契丹的事。
前日朔望朝,因李治沒有表態,群臣都知道他對先前的意見不滿意,於是都重新考慮了一番,提出新意見。
李義府最先出列,他提議將契丹劃分州縣後,等額收取賦稅。
這一點好是好,卻並不合實際。
像契丹這種遊牧民族,百姓們能養活自己都不容易,根本承擔不起太高的賦稅。
幾位戶部官員,紛紛出面駁回了這個提議。
接著,許敬宗也提出了意見。
他建議遷移一部分河北百姓,以免除十年賦稅為條件,讓他們在契丹富饒的水草區域,開荒屯田。
這個法子倒有幾分可行性,不少官員都表示贊同,連盧承慶和閻立本也出面附和。
連李治也頗為心動,這和他開發契丹的想法不謀而合。
長孫詮卻忽然出列,拱手道:「陛下,臣以為許尚書的法子雖好,卻可以稍做改進。」
李治問:「如何改進?」
長孫詮道:「普通百姓並不清楚契丹情況,強制遷移,可能招致民怨,何不讓營州軍隊駐紮在契丹,一來鎮壓契丹部落,防止反叛,二來可以由軍隊屯墾,
開闢農田。
「等田地開墾到一定程度後,再制定各種惠民政策,鼓勵河北百姓遷移到此地居住,繁衍生息,也就沒有隱患了。」
李治贊道:「這個改進果然不錯,諸卿以為如何?」
眾官員相互用眼神交流了一陣,都沒有反對。
李治道:「許卿,你以為呢?」
許敬宗笑眯眯道:「駙馬這個法子,確實比老臣考慮的更為仔細,老臣沒有意見。」
李治揮手道:「那就照此辦理。」
契丹的問題商議完畢,群臣的話題都轉移到對高句麗的戰事上。
李出列道:「陛下,老臣以為攻打高句麗的時機已經成熟,朝廷可以做戰前準備了。」
一名官員反駁道:「陛下,朝廷這幾年,年年用兵,剿賀魯、征鐵勒、伐吐蕃、打契丹,百姓們恐不堪忍受,還請停止用兵,安撫百姓!」
此人正是負責恢復秦嶺山脈的虞部郎中,張文。
于志寧慢悠悠道:「若能消滅高句麗,遼東再無隱患,到時候,河北百姓才能真正休養生息。」
程知節跟著道:「這幾年,我大唐雖用兵的地方不少,但戰必克,攻必勝,
繳獲的物資,足以抵消損耗,對百姓也沒有太大負擔才是。」
杜正倫道:「程老將軍此言不錯,攻打鐵勒和契丹,繳獲的物資都不少,足以彌補消耗。」
要時間,一眾太宗時期的老臣們紛紛出列,表示支持攻打高句麗。
李治見此,也只好問道:「李公,你可有攻打高句麗的良策?」
李當即道:「回陛下,依臣之見,我軍可以先走海路,消滅百濟,然後南北夾擊高句麗,必能取勝!」
李治暗暗感嘆,果然還是和歷史中攻打高句麗的戰略相同。
然而這樣打,只會便宜新羅。
百濟最終被新羅吞併,連高句麗的一半領土,也被新羅攻占。
況且泉蓋蘇文還沒死,這時候攻打高句麗,很可能出現類似太宗時期的情況,縱然攻到都城,卻無法徹底消滅高句麗。
蕭嗣業一直在觀察皇帝表情,見李治沉默不語,趕忙出列。
「陛下,臣以為應先解決契丹問題,高句麗的事,可將來再論。」
李治點頭道:「蕭卿之言有理,還是先等契丹俘虜抵達長安,再議別的事吧,退朝。」
揮了揮手,起身離開了大殿。
次日清晨,卯時不到,尚食局的御廚、內侍和女官們便早早起來,開始為宮中貴主們準備膳食。
宋尚食是尚食局首席女官,她從十二歲入宮後,便一直待在尚食局。
她如今四十多歲,不僅將尚食局各項事務,處理的並井有條,還有一手不遜色於御廚的精湛廚藝。
在後宮做事,不僅能力要強,也要有眼力勁。
宋尚食每天比普通女官晚起半個時辰,她每天起來後,第一件事便是詢問皇帝昨夜宿在何處。
皇帝宿在哪一宮,哪一宮的早膳就必須放在最優先的位置準備。
撇開皇帝的話,按照以往慣例,優先級從高到低,分別是:立政殿、薰風殿、蓬萊殿和承香殿。
最近又多了三位才人,導致尚食局出過一些亂子。
比如某一日,鄭才人想吃糖蟹。
因入宮胎教的武家三娘子很愛吃螃蟹,最近一段時間,立政殿經常傳糖蟹和糟蟹,導致螃蟹很緊俏。
有內侍便對鄭才人的侍女說,沒有螃蟹了。
鄭才人的侍女也是個狠角色,在尚食局大鬧一場,找到了幾筐螃蟹。
後來事情鬧大,被皇后知道,將宋尚食和鄭才人都喊過去,斥責了一頓。
因為這麼一鬧,尚食局也知道鄭才人不好惹,平日她想吃什麼,也不敢太刁難。
另一位朱才人因經常得皇帝寵幸,在尚食局的位次,已經排到了劉充媛前頭。
只剩下一位楊才人,性子較為柔弱,又從未得到皇帝寵幸,尚食局對她就比較敷衍了。
楊才人用膳的優先級,不僅比不上公主院、大吉殿,甚至還排在秦少監後面。
這日早上,宋尚食來到尚食局時,各宮的宮人紛紛來尚食局傳菜。
宋尚食進門時,剛好聽到朱貞蓮的婢女崔鶯正在喊道:「朱才人傳一道金乳酥、一道玉尖面。」
「好嘞!」有內侍喊道。
宋尚食知道朱才人是新寵,以後很可能會升位份,故而朝崔鶯笑著打了個招呼,拉近關係。
崔鶯離開後,宋尚食向一名女官問:「聖人昨夜宿在何處?」
女官道:「聽說是在蓬萊殿,由徐充容侍寢。」
崔鶯吩咐道:「今兒個蓬萊殿的膳食,需特別注意,五道檢查工序,一道也不許馬虎了!」
皇帝有頭疾,需要補藥膳,也需要注意那些對頭疾有害的食材,故而尚食局格外注意。
曾經便有御廚馬虎大意,險些上錯食材,被武皇后賞賜了五十大棍,逐出皇宮。
女官笑道:「都記著呢。
這時,楊才人的內侍氣喘吁吁的跑了進來,喊道:「楊才人傳一道烏骨雞湯!」
烏骨雞是一種很名貴的食材,在各大藥膳菜譜中,都是上等藥膳食材。
後宮內,不僅很多嬪妃喜歡烏雞湯,秦少監和張少監也都愛喝烏雞湯,故而烏雞是搶手食材。
當即有女官道:「沒有烏骨雞了,西域雪雞成不成?」
那內侍尖聲道:「我才不信沒有,楊娘子今日就要喝烏骨雞湯,你們看著瞧吧。」轉身大步離去。
眾人也沒當回事。
只有宋尚食暗暗疑惑,她隱隱覺得那內侍態度與平日不同,趾高氣揚的,於是派人去蓬萊殿打探。
一打聽後,果然有問題,原來皇帝正在蓬萊殿西院,也就是楊才人的屋子裡。
宋尚食趕忙命人優先做好烏雞燉湯,檢查五次之後,這才送到了蓬萊殿。
李治並不知道自己每日用的膳食,經過多麼嚴格檢查,也未覺得今日的早膳與平日有何區別。
他和楊才人一起用過烏雞燉湯後,便邁步朝著甘露殿而去。
來到外殿,軍事方面的奏章,已單獨放在桌案上,李治拿起來翻看著。
其中一部分與契丹有關,另一部分與高句麗和百濟有關。
契丹雖然現在弱小,將來卻是個隱患,這也是李治格外重視的原因。
昨日大臣們的意見都太過溫和,照抄回和吐蕃的戰後處置方法,並不合他心意,所以他沒表態。
今天大臣們上的奏章,態度都強硬了一些。
不過依然沒有人契合他的心思。
契丹人所占的土地,與漠北草原不同,水資源更加豐富,能直接轉化為農耕地區。
將來的遼朝,就曾開發過這些地區,利用數十萬宋人,渤海人奴隸,在科爾沁草原開荒,修築城池,劃分州縣。
開荒築城修路,這才是長遠之策,李治也打算效仿。
不過這事不必著急。
眼下契丹俘虜還沒到長安,等先處置了契丹人,再考慮契丹土地的開發也不遲。
其實東北最適合耕種的地方並不是契丹地區,而是營州東北方向的東北平原。
那裡土地肥沃,是一片最適合耕種的黑土地,將來可以發展成糧食基地。
兩漢時期,這片地區還由中原王朝控制,漢武帝滅衛滿朝鮮,在其地置漢四郡。
後來在魏普南北朝時期,逐漸被外族侵占。
唐太宗一心想打下高句麗,便有收復這片故土的心思。
這片肥沃土地,暫時被高句麗和勒分別占據。
再過不久,等大唐消滅高句麗後,便會在這裡建立渤海國。
後來的遼國,便是消滅渤海國後,得到這片肥沃土地,迅速發展壯大。
除了契丹外,奏摺中提到最多的便是高句麗。
可以看出來,消滅契丹後,武將們都很振奮,從字裡行間中,他們都希望討伐高句麗。
就連程知節和尉遲恭也都上了奏,希望對高句麗進行軍事打擊。
這次高句麗跟隨契丹攻唐,便是給了大唐出兵理由。
當年大唐多次討伐高句麗,都未能成功。
那些跟隨太宗皇帝出征過的文武大臣們,都將此事當做遺憾,心中都盼著消滅高句麗,全先帝之心愿,復兩漢之榮光。
然而在高句麗問題上,李治卻早有計劃。
再過幾年,等泉蓋蘇文死後,高句麗自已就會分裂,到時再出兵,便能不費吹灰之力。
只可惜,這些話不能跟大臣們明說。
眼下吐蕃平定,西域雖有大食這個敵人,戰場卻在西域小國的領土上,由安西都護府盯著就行,不必朝廷太過費心。
契丹這個二五仔剛剛被拍死,趁著兵鋒正盛,順勢攻打高句麗,在大臣們看來,是一個極佳的機會。
而且根據李治以往的作風,他們都覺得皇帝會同意攻打高句麗,故而連試探都沒有,就紛紛上奏。
李治翻看著群臣奏章,長嘆一口氣,一時也不知該找個什麼理由,駁回大臣們的意見。
他將奏章放下,打算去後宮逛一逛,放空心思。
剛出甘露殿,王及善忽然從遠處走了過來,拱手道:「陛下,臣有事稟告。」
李治腳步不停,揮手道:「說。」
王及善快步跟在他後面,說道:「陛下,您還記得那個百濟細作嗎?」
李治側頭道:「就是那個假死的女子?」
「正是。她已被策反,歸附咱們。而且此女身份特別,她母親是百濟王同父異母的妹妹。」
李治心中一動,道:「那她算是百濟郡主了,怎會被派來當細作?」
王及善道:「陛下有所不知,這女子和她母親,都有馬韓人血統———」
原來百濟上一任國王武王,本是王族一個沒落分支,在益山采參,娶了個馬韓庶女為妻。
後來因百濟貴族集團把持朝政,好幾任百濟王想要收復王權,都莫名其妙得病而死。
百濟貴族們便將采參的武王接到宮中,擁立他當國君。
這位采參國王極有手腕,成年之後,很快脫離貴族控制,奪回一部分王權。
金燕的母親,便是百濟武王與馬韓庶女所生。
而這一代的百濟王,卻是百濟武王與八大貴族中的真氏所生,名叫扶餘義慈,非常鄙夷馬韓血統。
而且那位馬韓血統的玉雅公主,在民間很有威望,已威脅到王權,故而被義慈王軟禁。
金燕也被調入百濟暗衛中,幾年前被派到長安。
李治聽完後,點頭道:「此女既有此經歷,就讓她留在內領衛吧,以後有時間,朕再見見她。」
王及善領命退下。
李治在後宮逛了一圈,又去禁苑跑了一會馬,心緒是放空了,但關於高句麗之事,卻還是難以決斷。
當天夜裡,李治回到甘露殿安寢。
次日是五日一次的常朝,李治早早起床,先去甘露殿附近晨跑了一會,用過早膳,又讓孫思邈把過脈,這才來上朝。
朝會之上,先是商議了契丹的事。
前日朔望朝,因李治沒有表態,群臣都知道他對先前的意見不滿意,於是都重新考慮了一番,提出新意見。
李義府最先出列,他提議將契丹劃分州縣後,等額收取賦稅。
這一點好是好,卻並不合實際。
像契丹這種遊牧民族,百姓們能養活自己都不容易,根本承擔不起太高的賦稅。
幾位戶部官員,紛紛出面駁回了這個提議。
接著,許敬宗也提出了意見。
他建議遷移一部分河北百姓,以免除十年賦稅為條件,讓他們在契丹富饒的水草區域,開荒屯田。
這個法子倒有幾分可行性,不少官員都表示贊同,連盧承慶和閻立本也出面附和。
連李治也頗為心動,這和他開發契丹的想法不謀而合。
長孫詮卻忽然出列,拱手道:「陛下,臣以為許尚書的法子雖好,卻可以稍做改進。」
李治問:「如何改進?」
長孫詮道:「普通百姓並不清楚契丹情況,強制遷移,可能招致民怨,何不讓營州軍隊駐紮在契丹,一來鎮壓契丹部落,防止反叛,二來可以由軍隊屯墾,
開闢農田。
「等田地開墾到一定程度後,再制定各種惠民政策,鼓勵河北百姓遷移到此地居住,繁衍生息,也就沒有隱患了。」
李治贊道:「這個改進果然不錯,諸卿以為如何?」
眾官員相互用眼神交流了一陣,都沒有反對。
李治道:「許卿,你以為呢?」
許敬宗笑眯眯道:「駙馬這個法子,確實比老臣考慮的更為仔細,老臣沒有意見。」
李治揮手道:「那就照此辦理。」
契丹的問題商議完畢,群臣的話題都轉移到對高句麗的戰事上。
李出列道:「陛下,老臣以為攻打高句麗的時機已經成熟,朝廷可以做戰前準備了。」
一名官員反駁道:「陛下,朝廷這幾年,年年用兵,剿賀魯、征鐵勒、伐吐蕃、打契丹,百姓們恐不堪忍受,還請停止用兵,安撫百姓!」
此人正是負責恢復秦嶺山脈的虞部郎中,張文。
于志寧慢悠悠道:「若能消滅高句麗,遼東再無隱患,到時候,河北百姓才能真正休養生息。」
程知節跟著道:「這幾年,我大唐雖用兵的地方不少,但戰必克,攻必勝,
繳獲的物資,足以抵消損耗,對百姓也沒有太大負擔才是。」
杜正倫道:「程老將軍此言不錯,攻打鐵勒和契丹,繳獲的物資都不少,足以彌補消耗。」
要時間,一眾太宗時期的老臣們紛紛出列,表示支持攻打高句麗。
李治見此,也只好問道:「李公,你可有攻打高句麗的良策?」
李當即道:「回陛下,依臣之見,我軍可以先走海路,消滅百濟,然後南北夾擊高句麗,必能取勝!」
李治暗暗感嘆,果然還是和歷史中攻打高句麗的戰略相同。
然而這樣打,只會便宜新羅。
百濟最終被新羅吞併,連高句麗的一半領土,也被新羅攻占。
況且泉蓋蘇文還沒死,這時候攻打高句麗,很可能出現類似太宗時期的情況,縱然攻到都城,卻無法徹底消滅高句麗。
蕭嗣業一直在觀察皇帝表情,見李治沉默不語,趕忙出列。
「陛下,臣以為應先解決契丹問題,高句麗的事,可將來再論。」
李治點頭道:「蕭卿之言有理,還是先等契丹俘虜抵達長安,再議別的事吧,退朝。」
揮了揮手,起身離開了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