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媚娘,僅此一次
第233章 媚娘,僅此一次
許圍師告退後,大殿內陷入了長時間的沉默。
狄仁傑察言觀色,見皇帝似乎還有交代,便沒有提出告退。
過了良久,只聽李治緩緩道:「狄卿,長安城內,像許自然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吧。」
狄仁傑道:「陛下,臣想應該有,但不會像他如此恣意。」
李治感嘆道:「這次的事,只是恰好被朕撞上了,又有多少百姓,受人欺凌,卻上告無門呢?」
狄仁傑拱手道:「臣失職,請陛下責罰。』
李治擺手道:「這不是你的問題,你去處理案子吧。」
狄仁傑拱手告退。
李治回到寢殿,在屋中來回步。
眼下他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
這次不僅誤會了賀蘭敏之,也錯怪了武媚娘,還冷落了她,李治心中也有幾分自責。
正當他琢磨著要不要去立政殿哄哄她時,內侍來報,皇后已經來了。
李治道:「快請皇后進來吧。」
未幾,武媚娘穿著一身紅色宮裝,風姿綽綽的走了進來,
她精心打扮過,額頭點著三片菱形花鈿,中間一片,左右各一片,比平日又多了幾分嫵媚。
李治沒有說話,也沒有致歉,靜靜望著她。
武媚娘走到李治身邊坐下,柔聲道:「陛下,妾身聽說敏之被放回來了。」
李治「嗯」了一聲,道:「踐踏莊稼的是許圍師的兒子,並非敏之,他們只是恰好談論到敏之了。是朕錯怪他了。」
武媚娘微笑道:「陛下也只是讓他去問話罷了,並未定罪,何談錯怪呢?」
李治咳了一聲,道:「媚娘,你總是這麼識大體。」
武媚娘忽然勾住他脖子,臉龐幾乎快貼到李治的臉,嫵媚的道:「陛下雖沒有錯怪敏之,卻錯怪了妾身呢。」
李治望著她的漆黑眸子,發覺她散發出一股與平日不同的氣質,乾笑道:「
哪有此事?」
武媚娘幽幽道:「陛下昨日在車上一句話不跟妾身說,下車後還說出那種冷淡的話,不是在怪妾身沒有管束好外甥嗎?」
李治確實有些理虧,便道:「罷了,是朕錯了,朕向你賠個不是好了。」
武媚娘伸出一根手指,輕輕搭在李治嘴唇上,微笑道:「九郎,光嘴上賠罪,妾身可不依哦。」
看來武媚娘這回真的有點生氣了,不再似平日那般溫順,多了幾分侵略性,
偏偏李治並不覺得討厭,反而多了幾分情趣的感覺。
「那你想如何?」
「妾身今晚要-—-—.」武媚娘整個身子貼在了李治身上,吐氣如蘭,聲音充滿了極致的魅惑。
李治嘆了口氣,笑道:「真是拿你沒辦法,罷了,僅此一次。」
武皇后今日很生氣,變得比平日狂野了很多。
到了子時,床榻才重新恢復了平靜。
李治靠在榻壁上,將武媚娘摟在懷裡,用手把玩著她滿頭青絲,享受著賢者時間。
武媚娘忽然道:「九郎,這次的事,其實我並沒有真的生氣。』
李治笑道:「哦,那剛才為何那般激烈?』
武媚娘橫了他一眼,道:「妾身指的不生氣,不是那方面。你昨日那般冷淡,害妾身傷心了一晚上呢。」
李治笑道:「好了,我剛才不是賠過罪了嗎。』
武媚娘道:「妾身說的不生氣,是指敏之被大理寺抓捕的事。」
「哦?為何?」
武媚娘感嘆道:「這次的事雖是虛驚一場,但也算是個教訓,以後妾身會更加嚴厲管教他,否則真的發生類似的事,悔之晚矣。」
李治點點頭,道:「你能這樣想,那就最好了。」
武媚娘道:「九郎,妾身琢磨著,其實長安城中,也許有很多類似的不公之事,只是被掩蓋在強權之下,我們不知罷了。」
李治見她思路跟自己一致,表情嚴肅了幾分,道:「不錯,我也這樣想。」
武媚娘微微側頭,凝望著他,笑道:「妾身想到一個法子,也許能改善這種局面。」
「哦,什麼法子?」
武媚娘笑道:「可以打造一隻銅,置於朱雀門外,百姓若有冤屈,便可置於內。」
李治聽了後,卻並沒有做聲。
這正是武則天稱帝之後的一個舉措,從結果來看,並未起到太大作用,反而造成長安城告密之風盛起,一班酷吏之臣,取代了大理寺和刑部的作用。
「九郎,這建議不妥嗎?」
李治緩緩道:「媚娘,你的想法是好的,可還是不現實。其實朱雀門外的登聞鼓和肺石,便有一樣的作用,最後也成了擺設。」
登聞鼓是周朝發展過來的一種直諫方式,讓平民百姓有上達天聽的渠道,
周朝時叫路鼓,漢普時期改名為登聞鼓。
後來的朝代時設時廢,隋朝也曾設立,律法規定:聽撾登聞鼓,有司錄狀奏之。
登聞鼓旁還有一塊紅色石頭,名叫肺石,作用和登聞鼓類似,有直抒心肺、
擊石鳴冤之意。
如今這兩樣東西,象徵意義多於實際意義,根本沒有百姓會來此處告狀。
武媚娘點點頭,道:「是妾身想的太簡單了。』
李治緩緩道:「其實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是御史台,監察御史巡視四方,是最有機會發現這些冤情的,眼下出現問題,說明御史台沒有盡到職責。」
武媚娘聽了後,眸光微閃。
御史台一直是擁武派官員所把持。
當然,如今也不存在擁武派官員,袁公瑜已經被外放了,御史台很多擁武派官員也被處置。
只有御史台的長官崔義玄,憑藉著見風使舵和明哲保身兩項本領,依然穩坐此位。
聽李治的意思,很可能要整治一下御史台了,崔義玄的首官位置,肯定也不保。
雖然武媚娘從未把擁武派太放在心上,然而崔義玄牆頭草的行為,也讓她頗為不喜,自不會幫他說話。
崔義玄畢竟是三品大員,御史台一把手,李治也不能因為一個踐踏莊稼的案子,就將他處置了,還需要找一個理由。
次日,李治召集了幾名大臣,將踐踏莊稼的案子與他們說了,詢問該如何處置許圍師。
其實他昨天那句讓許圍師不必再做吏部尚書的話,群臣早已知道了。
李義府當即出列,道:「陛下,此事性質惡劣,臣以為應該免去許圍師宰相之職。」
群臣紛紛附和。
李治點了點頭,道:「另外,此案也算給我們提了一個醒,為何百姓會上告無門,那些巡視地方的人,都幹什麼去了,是否沒有盡到職責?」
皇帝明顯話中有話,群臣離開甘露殿後,各自聚在一起,商議皇帝話中的意思。
李義府回到中書省後,朝一名文吏吩咐道:「去把張舍人請過來。」
張柬之是李義府最近拉攏的一名心腹。
此人和狄仁傑一樣,是被皇帝破格召入長安。
當其他人還在嫉妒他,又或者自持清高不搭理他時,李義府迅速出手,主動拉攏了他。
張柬之剛進中書省,也有幾分志志,皇帝無緣無故就召他入兩省,又並未單獨召見他,讓他實在琢磨不透聖意。
李義府這時來示好,幫他熟悉環境政務,又安撫他不必多心,讓張柬之非常感激,自然願意跟隨李義府。
兩人一拍即合,很快關係變得親密,
不一會,張柬之來到李義府的辦公房,李義府將皇帝剛才的話,原封不動的說了。
張柬之聽完後,沉聲道:「李公,聖人最後那番話,明顯是對御史台不滿了李義府微笑道:「我也是這樣想,那你說聖人只是隨口一提呢,還是想給御史台換一位主官?」
張柬之想了想,道:「應該是後者。」
「哦,為何?」
張柬之道:「這次許自然的事,很多衙門都有失職之罪,然而御史台是最失職的一個,崔義玄難辭其咎。」
李義府點點頭。
萬年縣不敢管此事,那說的過去,畢竟官職差距太大,職責也不同,他們主要管的是百姓之間的案件。
然而御史台不同,他們獨立於兩省六部,直接聽命於皇帝,監督的就是文武百官。
可以這樣說,如今長安城權貴驕縱恣意,便是因御史台玩忽職守,才助長了這股風氣。
張柬之接著道:「按理來說,陛下應該斥責崔義玄一頓,才是正常的行為。
然而陛下一字不提,說明對他徹底失望,已決定換人。」
李義府連連點頭,冷笑道:「崔義玄這斯,只知明哲保身,根本不配做御史大夫,早就該下來了。」
張柬之道:「正因此人精於明哲保身,聖人一時也找不到理由裁撤他,所以才故意說出那番話,希望有人能彈劾他。」
李義府捻須笑道:「柬之,你不愧是我的智囊,分析的很有道理,我若是這時候參他一本,一定合陛下的心意了。」
張柬之忙道:「李公,不可。」
李義府愣道:「為何?」
張柬之道:「聖人並不知您與崔義玄已經決裂,您若是彈劾他,聖人會覺得您是個無義之人,只知討好媚上,不利於長久。」
李義府心中一驚,道:「不錯,不錯,你提醒的很對,那—」
目光看向張柬之,道:「柬之,沒有人比我更清楚崔義玄的罪狀。我告訴你,你來彈劾他,如何?」
張柬之拱手道:「多謝李公美義,不過在下以微職進中樞,已遭人諸多非議,唯願以正途升遷。」
李義府知他很有原則,不願用這種彈劾別人、迎奉皇帝的方法升官,感嘆道:「好吧,只是這功勞,要讓許敬宗拿去了。」
「在下聽說,許敬宗與崔義玄私交不錯,他真的會彈劾嗎?」張柬之問。
李義府哼道:「許敬宗此人表里不一,而且一直想要拜相,他一定會的。」
張柬之道:「李公也不必擔心,許敬宗若彈劾崔義玄,會出現和您一樣的問題。」
李義府笑道:「不錯,他與崔義玄走的更近,若是翻臉不認人,陛下必定厭惡他,不會拜他為相。」
「不僅如此,如今崔義玄與盧承慶等人關係不錯,許敬宗若彈劾他,也會得罪盧承慶。」張柬之補充。
李義府笑道:「如此說來,這趟渾水,還是不趟為好?」
張柬之道:「正是。」
兩日後,許敬宗果然上奏彈劾了崔義玄,隨即崔義玄上奏請辭。
李治同意了崔義玄辭官的請求,將上官儀調到御史台,擔任御史大夫。
許圍師也被免職,由徐孝德接任吏部尚書。
最終,因許自然的一場橫行妄為,朝堂兩位三品高官落馬,此事也成為長安城裡坊之間,津津樂道的話題。
許圍師告退後,大殿內陷入了長時間的沉默。
狄仁傑察言觀色,見皇帝似乎還有交代,便沒有提出告退。
過了良久,只聽李治緩緩道:「狄卿,長安城內,像許自然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吧。」
狄仁傑道:「陛下,臣想應該有,但不會像他如此恣意。」
李治感嘆道:「這次的事,只是恰好被朕撞上了,又有多少百姓,受人欺凌,卻上告無門呢?」
狄仁傑拱手道:「臣失職,請陛下責罰。』
李治擺手道:「這不是你的問題,你去處理案子吧。」
狄仁傑拱手告退。
李治回到寢殿,在屋中來回步。
眼下他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
這次不僅誤會了賀蘭敏之,也錯怪了武媚娘,還冷落了她,李治心中也有幾分自責。
正當他琢磨著要不要去立政殿哄哄她時,內侍來報,皇后已經來了。
李治道:「快請皇后進來吧。」
未幾,武媚娘穿著一身紅色宮裝,風姿綽綽的走了進來,
她精心打扮過,額頭點著三片菱形花鈿,中間一片,左右各一片,比平日又多了幾分嫵媚。
李治沒有說話,也沒有致歉,靜靜望著她。
武媚娘走到李治身邊坐下,柔聲道:「陛下,妾身聽說敏之被放回來了。」
李治「嗯」了一聲,道:「踐踏莊稼的是許圍師的兒子,並非敏之,他們只是恰好談論到敏之了。是朕錯怪他了。」
武媚娘微笑道:「陛下也只是讓他去問話罷了,並未定罪,何談錯怪呢?」
李治咳了一聲,道:「媚娘,你總是這麼識大體。」
武媚娘忽然勾住他脖子,臉龐幾乎快貼到李治的臉,嫵媚的道:「陛下雖沒有錯怪敏之,卻錯怪了妾身呢。」
李治望著她的漆黑眸子,發覺她散發出一股與平日不同的氣質,乾笑道:「
哪有此事?」
武媚娘幽幽道:「陛下昨日在車上一句話不跟妾身說,下車後還說出那種冷淡的話,不是在怪妾身沒有管束好外甥嗎?」
李治確實有些理虧,便道:「罷了,是朕錯了,朕向你賠個不是好了。」
武媚娘伸出一根手指,輕輕搭在李治嘴唇上,微笑道:「九郎,光嘴上賠罪,妾身可不依哦。」
看來武媚娘這回真的有點生氣了,不再似平日那般溫順,多了幾分侵略性,
偏偏李治並不覺得討厭,反而多了幾分情趣的感覺。
「那你想如何?」
「妾身今晚要-—-—.」武媚娘整個身子貼在了李治身上,吐氣如蘭,聲音充滿了極致的魅惑。
李治嘆了口氣,笑道:「真是拿你沒辦法,罷了,僅此一次。」
武皇后今日很生氣,變得比平日狂野了很多。
到了子時,床榻才重新恢復了平靜。
李治靠在榻壁上,將武媚娘摟在懷裡,用手把玩著她滿頭青絲,享受著賢者時間。
武媚娘忽然道:「九郎,這次的事,其實我並沒有真的生氣。』
李治笑道:「哦,那剛才為何那般激烈?』
武媚娘橫了他一眼,道:「妾身指的不生氣,不是那方面。你昨日那般冷淡,害妾身傷心了一晚上呢。」
李治笑道:「好了,我剛才不是賠過罪了嗎。』
武媚娘道:「妾身說的不生氣,是指敏之被大理寺抓捕的事。」
「哦?為何?」
武媚娘感嘆道:「這次的事雖是虛驚一場,但也算是個教訓,以後妾身會更加嚴厲管教他,否則真的發生類似的事,悔之晚矣。」
李治點點頭,道:「你能這樣想,那就最好了。」
武媚娘道:「九郎,妾身琢磨著,其實長安城中,也許有很多類似的不公之事,只是被掩蓋在強權之下,我們不知罷了。」
李治見她思路跟自己一致,表情嚴肅了幾分,道:「不錯,我也這樣想。」
武媚娘微微側頭,凝望著他,笑道:「妾身想到一個法子,也許能改善這種局面。」
「哦,什麼法子?」
武媚娘笑道:「可以打造一隻銅,置於朱雀門外,百姓若有冤屈,便可置於內。」
李治聽了後,卻並沒有做聲。
這正是武則天稱帝之後的一個舉措,從結果來看,並未起到太大作用,反而造成長安城告密之風盛起,一班酷吏之臣,取代了大理寺和刑部的作用。
「九郎,這建議不妥嗎?」
李治緩緩道:「媚娘,你的想法是好的,可還是不現實。其實朱雀門外的登聞鼓和肺石,便有一樣的作用,最後也成了擺設。」
登聞鼓是周朝發展過來的一種直諫方式,讓平民百姓有上達天聽的渠道,
周朝時叫路鼓,漢普時期改名為登聞鼓。
後來的朝代時設時廢,隋朝也曾設立,律法規定:聽撾登聞鼓,有司錄狀奏之。
登聞鼓旁還有一塊紅色石頭,名叫肺石,作用和登聞鼓類似,有直抒心肺、
擊石鳴冤之意。
如今這兩樣東西,象徵意義多於實際意義,根本沒有百姓會來此處告狀。
武媚娘點點頭,道:「是妾身想的太簡單了。』
李治緩緩道:「其實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是御史台,監察御史巡視四方,是最有機會發現這些冤情的,眼下出現問題,說明御史台沒有盡到職責。」
武媚娘聽了後,眸光微閃。
御史台一直是擁武派官員所把持。
當然,如今也不存在擁武派官員,袁公瑜已經被外放了,御史台很多擁武派官員也被處置。
只有御史台的長官崔義玄,憑藉著見風使舵和明哲保身兩項本領,依然穩坐此位。
聽李治的意思,很可能要整治一下御史台了,崔義玄的首官位置,肯定也不保。
雖然武媚娘從未把擁武派太放在心上,然而崔義玄牆頭草的行為,也讓她頗為不喜,自不會幫他說話。
崔義玄畢竟是三品大員,御史台一把手,李治也不能因為一個踐踏莊稼的案子,就將他處置了,還需要找一個理由。
次日,李治召集了幾名大臣,將踐踏莊稼的案子與他們說了,詢問該如何處置許圍師。
其實他昨天那句讓許圍師不必再做吏部尚書的話,群臣早已知道了。
李義府當即出列,道:「陛下,此事性質惡劣,臣以為應該免去許圍師宰相之職。」
群臣紛紛附和。
李治點了點頭,道:「另外,此案也算給我們提了一個醒,為何百姓會上告無門,那些巡視地方的人,都幹什麼去了,是否沒有盡到職責?」
皇帝明顯話中有話,群臣離開甘露殿後,各自聚在一起,商議皇帝話中的意思。
李義府回到中書省後,朝一名文吏吩咐道:「去把張舍人請過來。」
張柬之是李義府最近拉攏的一名心腹。
此人和狄仁傑一樣,是被皇帝破格召入長安。
當其他人還在嫉妒他,又或者自持清高不搭理他時,李義府迅速出手,主動拉攏了他。
張柬之剛進中書省,也有幾分志志,皇帝無緣無故就召他入兩省,又並未單獨召見他,讓他實在琢磨不透聖意。
李義府這時來示好,幫他熟悉環境政務,又安撫他不必多心,讓張柬之非常感激,自然願意跟隨李義府。
兩人一拍即合,很快關係變得親密,
不一會,張柬之來到李義府的辦公房,李義府將皇帝剛才的話,原封不動的說了。
張柬之聽完後,沉聲道:「李公,聖人最後那番話,明顯是對御史台不滿了李義府微笑道:「我也是這樣想,那你說聖人只是隨口一提呢,還是想給御史台換一位主官?」
張柬之想了想,道:「應該是後者。」
「哦,為何?」
張柬之道:「這次許自然的事,很多衙門都有失職之罪,然而御史台是最失職的一個,崔義玄難辭其咎。」
李義府點點頭。
萬年縣不敢管此事,那說的過去,畢竟官職差距太大,職責也不同,他們主要管的是百姓之間的案件。
然而御史台不同,他們獨立於兩省六部,直接聽命於皇帝,監督的就是文武百官。
可以這樣說,如今長安城權貴驕縱恣意,便是因御史台玩忽職守,才助長了這股風氣。
張柬之接著道:「按理來說,陛下應該斥責崔義玄一頓,才是正常的行為。
然而陛下一字不提,說明對他徹底失望,已決定換人。」
李義府連連點頭,冷笑道:「崔義玄這斯,只知明哲保身,根本不配做御史大夫,早就該下來了。」
張柬之道:「正因此人精於明哲保身,聖人一時也找不到理由裁撤他,所以才故意說出那番話,希望有人能彈劾他。」
李義府捻須笑道:「柬之,你不愧是我的智囊,分析的很有道理,我若是這時候參他一本,一定合陛下的心意了。」
張柬之忙道:「李公,不可。」
李義府愣道:「為何?」
張柬之道:「聖人並不知您與崔義玄已經決裂,您若是彈劾他,聖人會覺得您是個無義之人,只知討好媚上,不利於長久。」
李義府心中一驚,道:「不錯,不錯,你提醒的很對,那—」
目光看向張柬之,道:「柬之,沒有人比我更清楚崔義玄的罪狀。我告訴你,你來彈劾他,如何?」
張柬之拱手道:「多謝李公美義,不過在下以微職進中樞,已遭人諸多非議,唯願以正途升遷。」
李義府知他很有原則,不願用這種彈劾別人、迎奉皇帝的方法升官,感嘆道:「好吧,只是這功勞,要讓許敬宗拿去了。」
「在下聽說,許敬宗與崔義玄私交不錯,他真的會彈劾嗎?」張柬之問。
李義府哼道:「許敬宗此人表里不一,而且一直想要拜相,他一定會的。」
張柬之道:「李公也不必擔心,許敬宗若彈劾崔義玄,會出現和您一樣的問題。」
李義府笑道:「不錯,他與崔義玄走的更近,若是翻臉不認人,陛下必定厭惡他,不會拜他為相。」
「不僅如此,如今崔義玄與盧承慶等人關係不錯,許敬宗若彈劾他,也會得罪盧承慶。」張柬之補充。
李義府笑道:「如此說來,這趟渾水,還是不趟為好?」
張柬之道:「正是。」
兩日後,許敬宗果然上奏彈劾了崔義玄,隨即崔義玄上奏請辭。
李治同意了崔義玄辭官的請求,將上官儀調到御史台,擔任御史大夫。
許圍師也被免職,由徐孝德接任吏部尚書。
最終,因許自然的一場橫行妄為,朝堂兩位三品高官落馬,此事也成為長安城裡坊之間,津津樂道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