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朝野共慶 聖人憂心
第227章 朝野共慶 聖人憂心
唐朝節日很多,一年官定假日一百多天。
除了每月三天旬休外,正日、冬至休假七日,上元節、清明寒食休四日,夏至和臘日休三日。
其他如上巳、端午、七夕、重陽、各大節氣,都有假日。
除法定節假日,還有三月祭祀假、五月田假、九月授衣假。
授衣假每年九月末放,給官員們一日時間,準備過冬的衣服,準備迎接冬天的到來,以免生病。
明日便是授衣假,高有道三人申時中牌不到,便早早處理完了幾日的差事,
準備去痛飲一杯。
盧照鄰整理了一下衣服,起身笑道:「元兄,郭兄,我們在八仙樓訂了一間包房,準備飲宴一番,兩位可要同行?」
經過這一年多的同僚生活,元萬頃和郭正一與三人關係倒是熟悉了些,不過,卻總隔著一層距離。
「多謝盧兄邀請,不過我們已經和薛元超約好了,去芙蓉園賞菊,下次吧。
回答的是郭正一,這個下次他也不知說了多少遍,然而每次邀請,依然還是下次。
盧照鄰挑了挑眉,不再多言,轉頭朝一名內侍道:「康常侍,那我等告退了。』
那內侍是甘露殿四大內常侍之一,名叫康多福,負責左偏殿的管理,長的白白淨淨,笑起來一臉和善。
「幾位郎君請便,走的時候別忘了把衣袍帶上。」
授衣節不僅放假,皇帝也會給高品官員賜冬衣,按理來說,只有五品以上官員才有。
高有道幾人的衣服,是李治特意下恩旨賜下。
幾人從低級內侍手中接過冬衣,紛紛朝著正殿方向一拱手,這才離開了甘露殿。
沿著外宮道而行時,杜易簡忽然冷哼了一聲。
「這郭正一平日看起來謙卑,其實骨子裡根本瞧不起我們,盧兄每次邀請,
有時元萬頃都想同意了,他卻每次都拒絕。」
盧照鄰和高有道聽了後,都沒有做聲。
杜易簡是個很喜歡交朋友的人,然而遇到那些盛氣凌人的人,他也會非常記仇。
「哼,他們得意什麼,再過幾年,高兄的品級就能超過他們,盧兄更不用提了,尚了公主後,只怕要和狄兄一樣,連升十幾級!」
盧照鄰面色一紅,汕汕道:「別瞎說,公主殿下只是喜歡我的詩詞,我這樣的人,哪配得上公主呢?」
杜易簡微微一笑,道:「那可由不得你,公主若是看中你了,你跑也跑不了盧照鄰偏過頭去,假裝看風景。
高有道忽然道:「其實你錯怪郭正一了。」
杜易簡微微一愣,道:「此話怎講?」
高有道道:「出宮再和你解釋吧。」
三人沿著外宮道,一路向南急行,很快出了承天門,杜易簡再次詢問,高有道卻依然不答。
直到出了朱雀門後,穿過橫街,高有道才低聲道:「其實郭正一是故意跟我們保持距離。」
「故意?」
高有道緩緩道:「你仔細想一想,如果我們和郭、元二人關係親密了,會有什麼後果?」
杜易簡愜了愜,一時沒有領會過來。
盧照鄰卻恍然大悟,道:「不錯,是我孟浪了,不該邀請他。」
杜易簡這時也反應過來了。
皇帝之所以將他們五人分成兩組,就是為了相互監督,以免五人聯合起來,
蒙蔽聖聽。
雖說他們真的關係親密了,也沒那個膽子,可只要存在這種可能,皇帝就不可能坐視。
到時候,不是他們三人被調走,就是郭正一兩人被調走,必定會有新人取代一方。
杜易簡不敢再討論這個話題了,抬頭望著大街,笑道:「今日可真熱鬧。」
盧照鄰微笑道:「那是當然了,前線捷報不斷,馬上就要消滅吐蕃了,大家心裡都高興啊!」
七月初一,唐軍便進入吐蕃。
討伐的理由也很簡單,吐蕃贊普無道,無故征討蘇毗國,大唐應蘇毗女王之請,幫助蘇毗復國。
兩年前,大唐就跟吐蕃幹了一仗,當時是為了保護吐谷渾,薛仁貴也因此一戰成名。
唐朝百姓們都很關注武事,知道吐蕃吞併吐谷渾後,就會威脅到大唐,所以對此次攻打吐蕃,都非常支持。
戰事開始之後,結果卻令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尤其是在朝的官員。
大臣們都知道皇帝對吐番評價很高,一直把吐蕃當做勁敵。
誰知攻打之後,薛仁貴率領諸羌聯軍,一路勢如破竹,連克十城,朝著吐番都城不斷逼近。
不僅唐軍進軍順利,就連六詔國聯軍也節節獲勝,馬上就要跟唐軍會師了。
眾人驚訝之餘,還以為是皇帝過於高估了吐蕃,朝野上下,都一片喜慶,就等著薛仁貴攻破邏些城的捷報傳回。
杜易簡笑道:「聽說吐蕃發生內亂,軍隊沒有戰心,自然不是咱們對手了。
辦高有道看了他一眼,糾正道:「不僅是這個原因,最主要,還是因領軍將軍是薛將軍,若是別人領軍,未必能有此結果。」
杜易簡知他對薛仁貴極為推崇,若是說一句薛仁貴不好,他能跟你爭一天,
當即敷衍了一句。
「是是是,也多虧了薛將軍!」
「什麼叫也?」
說話間,三人已來到興道坊,遠處已能瞧見八仙樓,只見樓外竟有人在排隊。
杜易簡道:「哈哈,我就知道今天人一定會很多,幸好咱們提前預定了位置三人來到樓外,報了名字,得以進入樓內。
只見一樓已經全部坐滿,到處都是吆喝聲,跑堂的店伙腿都快跑斷了。
三人訂的包房在二樓,正要上樓梯時,忽聽身後傳來一陣呼喊聲。
「讓開讓開,都讓開,別擋道。」
高有道轉頭一看,只見四名豪奴開道,身後跟著幾名錦衣少年,全都在十五歲到二十歲左右。
瞧見這些少年郎後,高有道三人也只能讓路。
在天子腳下,權貴可謂一抓一大把。
然而所有權貴之中,最不好惹的並非那些紫袍大員、國公親王。
這些人縱然位高權重,出門在外時,卻不會太張揚,也還算講道理,不會平白欺負人。
真正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人的子孫。
尤其是家教不嚴、含著金鑰匙長大的少年,根本不知收斂為何物,行事毫無顧忌。
只要得罪他們,註定會惹上麻煩。
眼前便是這樣一幫人,領頭的是吏部尚書許圍師的幼子,名叫許自然。
此子極為蠻橫,又不講道理。
更關鍵的是許圍師對這個幼子極為疼愛,養成他一副肆意驕縱的性子。
長安城貴少之中,論及排場,也只有英國公府的長孫李敬業、以及武府的小郎君賀蘭敏之,能跟他相提並論了。
盧照鄰雖然不懼許自然,卻也不願跟他起衝突,默默讓開。
三人望著許自然和一幫貴少上了樓梯,這才拾級登階,來到二樓,進入包房等了不一會,狄仁傑也到了。
杜易簡打趣道:「狄大寺卿這次來的倒早,我們竟只等了你一刻鐘。」
狄仁傑笑道:「那就老規矩,一刻鐘一杯酒,我自罰一杯就是。」
倒了杯酒飲了。
四人圍坐在桌間,飲酒暢談,好不痛快,
酒過三巡,高有道忽然道:「狄兄,聽說最近大理寺在審理一樁侵田案子,
跟柳氏有關,是真的嗎?」
狄仁傑道:「高兄為何突然問起此事,莫非在柳氏中有什麼熟人嗎?」
高有道笑道:「我一介寒門,怎會認識柳氏中人,是鄭鳴玉托我問的。」
狄仁傑點點頭,道:「柳氏確實侵占不少田產,最重要的是,他們在暗中對抗聖人的田制改革,所以大理寺才親自過問。」
高有道搖頭嘆了口氣,沒有再問了。
杜易簡哼道:「眼下這種時局,連長孫一族都乖乖配合,他們竟還敢跟聖人唱反調,簡直不知死活。」
盧照鄰道:「行了,咱們今日是來慶賀的,就別提這些不高興的事了,來,
大家共飲一杯,慶祝前線大捷!」
朝野上下都在慶祝前線大捷時,大唐天子李治,卻站在臨湖殿的觀台上,望著水面,默默不語。
忽然間,他只覺身子一重,一件斗篷披在了肩上。
轉頭一看,武媚娘不知何時來到他身邊,旁邊跟著幾名宮人,其中一人還端著藥膳。
「陛下,該服用藥膳了。」武媚娘微笑道。
李治點點頭,走到桌邊坐下,一邊吃著藥膳,一邊思索,不發一語。
武媚娘靜靜坐在一旁,並不出聲打擾他。
過了不知多久,李治緩緩開口道:「媚娘,對於前線的戰事,你怎麼看?」
武媚娘想了想,道:「妾身聽說一切順利。」
李治搖頭道:「確實順利,但順利得過頭了。媚娘,朕有些不安。」
「陛下擔心吐蕃有什麼陰謀嗎?』
「你是不是覺得朕太多疑了?」
武媚娘凝思片刻,道:「其實妾身也覺得太順利了。妾身曾聽人說,吐蕃軍隊中,十人有五人披甲,就算敵不過我大唐銳士,也不該連六詔國都打不過。」
李治連連點頭,道:「不錯,然而群臣們都覺得,是因蘇毗內亂的緣故,導致吐蕃失去戰心。他們太小看吐番,也太小看欽陵了。」
武媚娘奇道:「陛下,您對欽陵的看重,似乎還要超過祿東贊呢。」
李治緩緩道:「祿東贊是政治上的人才,欽陵則是軍事上的人才。」
武媚娘更為奇怪了。
據她所知,欽陵被薛仁貴打敗一次,她也不知,李治為何依然對此人如此高的評價。
李治緩緩道:「我現在最擔心的是,吐蕃並非戰敗,而是主動收縮防線,如此一來,蘇定方的奇襲計劃,就難以成功了。」
武媚娘道:「陛下,依妾身拙見,薛仁貴大軍進軍順利,未必是壞事,到時候,三路大軍合圍,也能強行攻下邏些城。」
李治道:「話雖如此,但吐蕃人明知如此,卻依然這麼做,一定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緣故!」
便在這時,遠處一道人影快步而來,正是王及善。
「陛下,吐蕃傳來最新消息!」
「講!」
王及善道:「蘇毗部已被祿東贊率領五萬人馬剿滅!」
李治微微一驚,道:「五萬人馬,應該是吐蕃的一支主力軍了,難怪他們抵抗如此微弱,看來是選擇先解決內部問題。」
武媚娘問道:「王將軍,娘波金鳥和達波吾都死了嗎?」
王及善道:「在程務挺勸說下,兩人率領殘餘部隊,逃到了大雪山。」
頓了一下,又接著道:「陛下,殿下,還有一個消息,雖然暫時無法確定真假,但臣覺得非常重要。」
「什麼?」李治問。
王及善道:「有消息說,欽陵率領一支五萬人馬,在邏些城北面,打了一場大勝仗。」
李治臉色大變,一瞬間,還以為是蘇定方被打敗了。
但轉念一想,蘇定方應該剛穿越崑崙山,正在羌塘高原的無人區,不可能這麼快被發現。
如果不是蘇定方,那就只能是西域國家。
李治心中一動,問道:「欽陵這一戰的對手是誰?」
王及善道:「據說是大食國的軍隊!」
攻打吐蕃的三條路線中,其中一條從蔥嶺南下,經過大小勃律國,恰好這兩國都臣服了大食國。
換句話說,大食國完全有條件攻打吐蕃。
李治深吸一口氣,道:「立刻派人調查清楚,大食國是否真的入侵吐蕃!」
「是!」
唐朝節日很多,一年官定假日一百多天。
除了每月三天旬休外,正日、冬至休假七日,上元節、清明寒食休四日,夏至和臘日休三日。
其他如上巳、端午、七夕、重陽、各大節氣,都有假日。
除法定節假日,還有三月祭祀假、五月田假、九月授衣假。
授衣假每年九月末放,給官員們一日時間,準備過冬的衣服,準備迎接冬天的到來,以免生病。
明日便是授衣假,高有道三人申時中牌不到,便早早處理完了幾日的差事,
準備去痛飲一杯。
盧照鄰整理了一下衣服,起身笑道:「元兄,郭兄,我們在八仙樓訂了一間包房,準備飲宴一番,兩位可要同行?」
經過這一年多的同僚生活,元萬頃和郭正一與三人關係倒是熟悉了些,不過,卻總隔著一層距離。
「多謝盧兄邀請,不過我們已經和薛元超約好了,去芙蓉園賞菊,下次吧。
回答的是郭正一,這個下次他也不知說了多少遍,然而每次邀請,依然還是下次。
盧照鄰挑了挑眉,不再多言,轉頭朝一名內侍道:「康常侍,那我等告退了。』
那內侍是甘露殿四大內常侍之一,名叫康多福,負責左偏殿的管理,長的白白淨淨,笑起來一臉和善。
「幾位郎君請便,走的時候別忘了把衣袍帶上。」
授衣節不僅放假,皇帝也會給高品官員賜冬衣,按理來說,只有五品以上官員才有。
高有道幾人的衣服,是李治特意下恩旨賜下。
幾人從低級內侍手中接過冬衣,紛紛朝著正殿方向一拱手,這才離開了甘露殿。
沿著外宮道而行時,杜易簡忽然冷哼了一聲。
「這郭正一平日看起來謙卑,其實骨子裡根本瞧不起我們,盧兄每次邀請,
有時元萬頃都想同意了,他卻每次都拒絕。」
盧照鄰和高有道聽了後,都沒有做聲。
杜易簡是個很喜歡交朋友的人,然而遇到那些盛氣凌人的人,他也會非常記仇。
「哼,他們得意什麼,再過幾年,高兄的品級就能超過他們,盧兄更不用提了,尚了公主後,只怕要和狄兄一樣,連升十幾級!」
盧照鄰面色一紅,汕汕道:「別瞎說,公主殿下只是喜歡我的詩詞,我這樣的人,哪配得上公主呢?」
杜易簡微微一笑,道:「那可由不得你,公主若是看中你了,你跑也跑不了盧照鄰偏過頭去,假裝看風景。
高有道忽然道:「其實你錯怪郭正一了。」
杜易簡微微一愣,道:「此話怎講?」
高有道道:「出宮再和你解釋吧。」
三人沿著外宮道,一路向南急行,很快出了承天門,杜易簡再次詢問,高有道卻依然不答。
直到出了朱雀門後,穿過橫街,高有道才低聲道:「其實郭正一是故意跟我們保持距離。」
「故意?」
高有道緩緩道:「你仔細想一想,如果我們和郭、元二人關係親密了,會有什麼後果?」
杜易簡愜了愜,一時沒有領會過來。
盧照鄰卻恍然大悟,道:「不錯,是我孟浪了,不該邀請他。」
杜易簡這時也反應過來了。
皇帝之所以將他們五人分成兩組,就是為了相互監督,以免五人聯合起來,
蒙蔽聖聽。
雖說他們真的關係親密了,也沒那個膽子,可只要存在這種可能,皇帝就不可能坐視。
到時候,不是他們三人被調走,就是郭正一兩人被調走,必定會有新人取代一方。
杜易簡不敢再討論這個話題了,抬頭望著大街,笑道:「今日可真熱鬧。」
盧照鄰微笑道:「那是當然了,前線捷報不斷,馬上就要消滅吐蕃了,大家心裡都高興啊!」
七月初一,唐軍便進入吐蕃。
討伐的理由也很簡單,吐蕃贊普無道,無故征討蘇毗國,大唐應蘇毗女王之請,幫助蘇毗復國。
兩年前,大唐就跟吐蕃幹了一仗,當時是為了保護吐谷渾,薛仁貴也因此一戰成名。
唐朝百姓們都很關注武事,知道吐蕃吞併吐谷渾後,就會威脅到大唐,所以對此次攻打吐蕃,都非常支持。
戰事開始之後,結果卻令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尤其是在朝的官員。
大臣們都知道皇帝對吐番評價很高,一直把吐蕃當做勁敵。
誰知攻打之後,薛仁貴率領諸羌聯軍,一路勢如破竹,連克十城,朝著吐番都城不斷逼近。
不僅唐軍進軍順利,就連六詔國聯軍也節節獲勝,馬上就要跟唐軍會師了。
眾人驚訝之餘,還以為是皇帝過於高估了吐蕃,朝野上下,都一片喜慶,就等著薛仁貴攻破邏些城的捷報傳回。
杜易簡笑道:「聽說吐蕃發生內亂,軍隊沒有戰心,自然不是咱們對手了。
辦高有道看了他一眼,糾正道:「不僅是這個原因,最主要,還是因領軍將軍是薛將軍,若是別人領軍,未必能有此結果。」
杜易簡知他對薛仁貴極為推崇,若是說一句薛仁貴不好,他能跟你爭一天,
當即敷衍了一句。
「是是是,也多虧了薛將軍!」
「什麼叫也?」
說話間,三人已來到興道坊,遠處已能瞧見八仙樓,只見樓外竟有人在排隊。
杜易簡道:「哈哈,我就知道今天人一定會很多,幸好咱們提前預定了位置三人來到樓外,報了名字,得以進入樓內。
只見一樓已經全部坐滿,到處都是吆喝聲,跑堂的店伙腿都快跑斷了。
三人訂的包房在二樓,正要上樓梯時,忽聽身後傳來一陣呼喊聲。
「讓開讓開,都讓開,別擋道。」
高有道轉頭一看,只見四名豪奴開道,身後跟著幾名錦衣少年,全都在十五歲到二十歲左右。
瞧見這些少年郎後,高有道三人也只能讓路。
在天子腳下,權貴可謂一抓一大把。
然而所有權貴之中,最不好惹的並非那些紫袍大員、國公親王。
這些人縱然位高權重,出門在外時,卻不會太張揚,也還算講道理,不會平白欺負人。
真正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人的子孫。
尤其是家教不嚴、含著金鑰匙長大的少年,根本不知收斂為何物,行事毫無顧忌。
只要得罪他們,註定會惹上麻煩。
眼前便是這樣一幫人,領頭的是吏部尚書許圍師的幼子,名叫許自然。
此子極為蠻橫,又不講道理。
更關鍵的是許圍師對這個幼子極為疼愛,養成他一副肆意驕縱的性子。
長安城貴少之中,論及排場,也只有英國公府的長孫李敬業、以及武府的小郎君賀蘭敏之,能跟他相提並論了。
盧照鄰雖然不懼許自然,卻也不願跟他起衝突,默默讓開。
三人望著許自然和一幫貴少上了樓梯,這才拾級登階,來到二樓,進入包房等了不一會,狄仁傑也到了。
杜易簡打趣道:「狄大寺卿這次來的倒早,我們竟只等了你一刻鐘。」
狄仁傑笑道:「那就老規矩,一刻鐘一杯酒,我自罰一杯就是。」
倒了杯酒飲了。
四人圍坐在桌間,飲酒暢談,好不痛快,
酒過三巡,高有道忽然道:「狄兄,聽說最近大理寺在審理一樁侵田案子,
跟柳氏有關,是真的嗎?」
狄仁傑道:「高兄為何突然問起此事,莫非在柳氏中有什麼熟人嗎?」
高有道笑道:「我一介寒門,怎會認識柳氏中人,是鄭鳴玉托我問的。」
狄仁傑點點頭,道:「柳氏確實侵占不少田產,最重要的是,他們在暗中對抗聖人的田制改革,所以大理寺才親自過問。」
高有道搖頭嘆了口氣,沒有再問了。
杜易簡哼道:「眼下這種時局,連長孫一族都乖乖配合,他們竟還敢跟聖人唱反調,簡直不知死活。」
盧照鄰道:「行了,咱們今日是來慶賀的,就別提這些不高興的事了,來,
大家共飲一杯,慶祝前線大捷!」
朝野上下都在慶祝前線大捷時,大唐天子李治,卻站在臨湖殿的觀台上,望著水面,默默不語。
忽然間,他只覺身子一重,一件斗篷披在了肩上。
轉頭一看,武媚娘不知何時來到他身邊,旁邊跟著幾名宮人,其中一人還端著藥膳。
「陛下,該服用藥膳了。」武媚娘微笑道。
李治點點頭,走到桌邊坐下,一邊吃著藥膳,一邊思索,不發一語。
武媚娘靜靜坐在一旁,並不出聲打擾他。
過了不知多久,李治緩緩開口道:「媚娘,對於前線的戰事,你怎麼看?」
武媚娘想了想,道:「妾身聽說一切順利。」
李治搖頭道:「確實順利,但順利得過頭了。媚娘,朕有些不安。」
「陛下擔心吐蕃有什麼陰謀嗎?』
「你是不是覺得朕太多疑了?」
武媚娘凝思片刻,道:「其實妾身也覺得太順利了。妾身曾聽人說,吐蕃軍隊中,十人有五人披甲,就算敵不過我大唐銳士,也不該連六詔國都打不過。」
李治連連點頭,道:「不錯,然而群臣們都覺得,是因蘇毗內亂的緣故,導致吐蕃失去戰心。他們太小看吐番,也太小看欽陵了。」
武媚娘奇道:「陛下,您對欽陵的看重,似乎還要超過祿東贊呢。」
李治緩緩道:「祿東贊是政治上的人才,欽陵則是軍事上的人才。」
武媚娘更為奇怪了。
據她所知,欽陵被薛仁貴打敗一次,她也不知,李治為何依然對此人如此高的評價。
李治緩緩道:「我現在最擔心的是,吐蕃並非戰敗,而是主動收縮防線,如此一來,蘇定方的奇襲計劃,就難以成功了。」
武媚娘道:「陛下,依妾身拙見,薛仁貴大軍進軍順利,未必是壞事,到時候,三路大軍合圍,也能強行攻下邏些城。」
李治道:「話雖如此,但吐蕃人明知如此,卻依然這麼做,一定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緣故!」
便在這時,遠處一道人影快步而來,正是王及善。
「陛下,吐蕃傳來最新消息!」
「講!」
王及善道:「蘇毗部已被祿東贊率領五萬人馬剿滅!」
李治微微一驚,道:「五萬人馬,應該是吐蕃的一支主力軍了,難怪他們抵抗如此微弱,看來是選擇先解決內部問題。」
武媚娘問道:「王將軍,娘波金鳥和達波吾都死了嗎?」
王及善道:「在程務挺勸說下,兩人率領殘餘部隊,逃到了大雪山。」
頓了一下,又接著道:「陛下,殿下,還有一個消息,雖然暫時無法確定真假,但臣覺得非常重要。」
「什麼?」李治問。
王及善道:「有消息說,欽陵率領一支五萬人馬,在邏些城北面,打了一場大勝仗。」
李治臉色大變,一瞬間,還以為是蘇定方被打敗了。
但轉念一想,蘇定方應該剛穿越崑崙山,正在羌塘高原的無人區,不可能這麼快被發現。
如果不是蘇定方,那就只能是西域國家。
李治心中一動,問道:「欽陵這一戰的對手是誰?」
王及善道:「據說是大食國的軍隊!」
攻打吐蕃的三條路線中,其中一條從蔥嶺南下,經過大小勃律國,恰好這兩國都臣服了大食國。
換句話說,大食國完全有條件攻打吐蕃。
李治深吸一口氣,道:「立刻派人調查清楚,大食國是否真的入侵吐蕃!」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