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話事人是公主?
第223章 話事人是公主?
五月中旬,陰雨綿綿。
清晨時分,李治負手站在大帳門口,只見浙浙瀝瀝的雨點落在地上,在帳外行成一個個小水窪。
這裡已是鄯州地界,也是李治出巡的最後一個地方。
等武媚娘回來之後,他便打算返回長安了。
這兩個月的出巡,不僅考察了田制改革的效果,也讓他看到了很多以前看不到的東西。
假如他只是一名普通的鄯州百姓,別說發家致富了,就算他想去一趟長安城,也極為困難。
唐朝出行制度極為嚴格,要想出遠門,需要找一個極好的理由,向里正申請公驗。
里正再向縣衙申請,層層上報,光走流程就要等上好幾個月。
如果理由不充分,還會被駁回,又得重新申請。
有的人申請了一兩年,依然無法離開所在州縣。
就算申請成功,也會規定好出行時間,兩個月或三個月之內,必須返回,否則就會因公驗延期,被官府扣押。
正因如此,這個時期做商人也非常不容易,沒點關係,光是公驗這一關,就能把人卡死。
這是從隋朝繼承而來的制度,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也非常殘酷。
在隋唐以前,天下混亂了數百年,那個時期,別說安穩種田了,活下來便是一種奢求。
所以隋唐之後,為了地方穩定,防止有人聚眾造反,才制定了嚴格的出行制度。
對經歷過戰火的百姓們來說,能安安穩穩就已經很滿足了,這種對李治來說室息的出行制度,
他們也能安然接受。
至少武媚娘一路探訪下來,百姓們似乎對現在的生活,都很滿意。
李治感慨之餘,也明白一個道理,人的幸福感,是需要一個參照物的。
這個時期的百姓,因體驗過戰爭的殘酷,以此為參照,只要安寧的生活,就會感到滿意。
反之,若一個人的參照標準太高,縱然衣食無憂,出行自由,也會感到諸多不滿。
正當他思考人生時,不遠處,武媚娘在一群人簇擁下走了過來,張多海在一旁幫她撐著傘。
地面儘是淤泥水漬,武媚娘的裙擺儘是泥土,衣服上也有很多雨漬。
「媚娘,辛苦你了。」李治伸手拉住她的手。
武媚娘任由李治拉著自己進入帳內,笑道:「陛下,妾身這些日子尋訪下來,倒覺得挺新鮮的,一點都不覺得累。」
李治拉著她到帳內坐下,朝她問:「今日可有收穫?」
武媚娘脫下披風,遞給張多海,笑道:「一半一半吧。」
李治奇道:「此話怎講?」
武媚娘道:「根據妾身打探到的情況,鄯州土地兼併的情況不少,尤其是鄯州最西邊,大部分田地,都被某個世族給買下了。」
「哦,是哪個世族?」
武媚娘微笑道:「是陛下很熟悉的一個姓氏。」
李治捏了捏她的手,道:「別賣關子,說!」
武媚娘道:「長孫家。」
李治心中一凜。
長孫無忌雖被削職為民,國公府也收回了,卻並未抄家,依然有不少產業。
如今長孫無忌被罰守昭陵,長孫沖被貶到地方,也不知他們家族的產業,由誰打理。
「媚娘,長孫氏可配合田制改革?還是說,也和柳氏一樣搞小動作?」
武媚娘道:「所以妾身才說一半一半,他們之前確實在兼併田地,但陛下推行田制改革的最初幾天,長孫一族,就將田產全部還給鄯州百姓了。」
李治愣道:「歸還?」
「是的。」
李治點了點頭,道:「他們竟如此配合,如今長孫氏由誰當家,長孫沖嗎?」
武媚娘道:「長孫無忌去昭陵之前,召集長孫一族開了次族會,將族長之位,傳給了長孫詮。」
「那就難怪了。」李治先是點頭,隨意一愣,道:「等會,長孫詮不是在河北嗎?怎麼動作這麼快?」
武媚娘凝望著他,道:「陛下,長孫詮已經將族務,都交託給他的妻子了。」
「那不就是新城嗎?」李治訝道。
武媚娘笑道:「正是新城,便是她做主,將長孫氏各地的田產,全部還給百姓的。」
「長孫氏族人肯聽她的?」
「陛下,長孫一族的人可不傻,雖然眼下吃點虧,但從長遠來看,他們可是划算的很。」武媚娘似笑非笑的道。
李治稍一細想,便即明白了。
自長孫無忌被貶之後,長孫一族的地位不斷下跌。
站得越高,摔得越疼。
長孫無忌以前位高權重,不知得罪了多少人,而且得罪的都是些大人物,其中包括不少宗室親王。
如今長孫無忌垮台,長孫一族那些強大的對頭,難道會放過他們?
這就跟當初杜氏垮台一樣,因得罪的人太多,導致短短數月時間,杜氏便被除名世族長孫無忌的那些對頭都位高權重,就連李治眼前的武媚娘,也是其中之一。
他們甚至不需要親自出馬,只需一句話、或者一個態度,自有人幫他們報復長孫一族。
長孫詮眼下也不過是個小縣尉,自身難保,更保護不了族人。
他唯一能依靠的就是新城公主。
所以他將族務交給新城公主,是一步絕妙的棋。
新城公主身為皇帝最喜歡的妹妹,由她管理長孫一族事務,那些想報復長孫一族的人,就得掂量掂量。
可以說,正是因為新城公主的存在,再加上辛茂將等官員暗中保護,長孫一族才沒有步杜氏後塵。
之前新城公主只是受丈夫所託,名義上負責管理族務,並未直接管理。
如今因田制改革,她親自出面,這也對外宣告,長孫一族的事務,確由她管理,別人也只能打消幻想了。
李治不知道長孫詮這個決定,是否是長孫無忌指點。
對他來說,田制改革是否順利,才是最重要的。
長孫一族既然肯聽從新城公主的安排,他也懶得去多想他們的動機。
「罷了,既然他們肯讓新城主事,也沒什麼不好。」李治擺了擺手。
武媚娘也不糾纏此事,輕輕道:「陛下,是不是該返回長安了?」
李治正要回話,門外忽然來了一名內侍,與王伏勝附耳說了幾句話。
「伏勝,怎麼了?」李治抬頭問。
王伏勝快步過來,道:「陛下,靈州蝗災的事查清楚了,是永徽二年的事,當時不止靈州蝗災,關內道共有五州,都鬧了蝗災。」
李治道:「其他四州情況如何?」
王伏勝道:「在朝廷賑濟下,都挺過了蝗災。」
武媚娘訝道:「既是如此,為何靈州的賑濟糧不夠?」眸光一閃,道:「難道有人貪污了?」
王伏勝道:「回殿下,當時負責賑災的是靈州司戶參軍事,名叫李文琮,後來進入戶部,擔任倉部郎中。後來陛下整飾戶部時,此人被問罪革職,流放嶺表。」
李治腦海中隱隱浮現出一張面孔,記得他當初詢問長安倉情況時,召見過此人問對。
「如此來看,是此人貪污了?」
王伏勝低聲道:「應該是的。」
武媚娘道:「陛下,柳氏中人很可能是知道此事,才去購置靈州田產。」
李治點了點頭,道:「伏勝,派人去大理寺,給狄仁傑傳旨,讓他把此事調查清楚。」
王伏勝應諾一聲,轉身正要出帳,剛到門口,王及善與他擦肩而過,進入帳內。
「陛下,蘇毗傳來最新消息。」
李治道:「情況如何?」
王及善道:「祿東贊跑了,不過娘波部和達波部發現了吐蕃軍隊,正準備與他們交戰!」
李治道:「很好,把消息傳給薛仁貴和蘇定方,再傳朕旨意,允許他們自行決定進攻吐蕃的時機。另外,以後有任何消息,先向他們匯報,再傳消息回長安。」
王及善提醒道:「陛下,還有六詔和天竺。」
李治道:「六詔那邊,讓薛仁貴統一調度便可。天竺那邊,派人給王玄策傳話,只告訴他大唐即將攻打吐蕃,讓他見機行事就行了。」
王及善道:「臣領旨。」
李治走到大帳門口,望著外面還在不停下著的小雨,悠悠道:「媚娘,咱們可以回長安了。」
五月中旬,陰雨綿綿。
清晨時分,李治負手站在大帳門口,只見浙浙瀝瀝的雨點落在地上,在帳外行成一個個小水窪。
這裡已是鄯州地界,也是李治出巡的最後一個地方。
等武媚娘回來之後,他便打算返回長安了。
這兩個月的出巡,不僅考察了田制改革的效果,也讓他看到了很多以前看不到的東西。
假如他只是一名普通的鄯州百姓,別說發家致富了,就算他想去一趟長安城,也極為困難。
唐朝出行制度極為嚴格,要想出遠門,需要找一個極好的理由,向里正申請公驗。
里正再向縣衙申請,層層上報,光走流程就要等上好幾個月。
如果理由不充分,還會被駁回,又得重新申請。
有的人申請了一兩年,依然無法離開所在州縣。
就算申請成功,也會規定好出行時間,兩個月或三個月之內,必須返回,否則就會因公驗延期,被官府扣押。
正因如此,這個時期做商人也非常不容易,沒點關係,光是公驗這一關,就能把人卡死。
這是從隋朝繼承而來的制度,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也非常殘酷。
在隋唐以前,天下混亂了數百年,那個時期,別說安穩種田了,活下來便是一種奢求。
所以隋唐之後,為了地方穩定,防止有人聚眾造反,才制定了嚴格的出行制度。
對經歷過戰火的百姓們來說,能安安穩穩就已經很滿足了,這種對李治來說室息的出行制度,
他們也能安然接受。
至少武媚娘一路探訪下來,百姓們似乎對現在的生活,都很滿意。
李治感慨之餘,也明白一個道理,人的幸福感,是需要一個參照物的。
這個時期的百姓,因體驗過戰爭的殘酷,以此為參照,只要安寧的生活,就會感到滿意。
反之,若一個人的參照標準太高,縱然衣食無憂,出行自由,也會感到諸多不滿。
正當他思考人生時,不遠處,武媚娘在一群人簇擁下走了過來,張多海在一旁幫她撐著傘。
地面儘是淤泥水漬,武媚娘的裙擺儘是泥土,衣服上也有很多雨漬。
「媚娘,辛苦你了。」李治伸手拉住她的手。
武媚娘任由李治拉著自己進入帳內,笑道:「陛下,妾身這些日子尋訪下來,倒覺得挺新鮮的,一點都不覺得累。」
李治拉著她到帳內坐下,朝她問:「今日可有收穫?」
武媚娘脫下披風,遞給張多海,笑道:「一半一半吧。」
李治奇道:「此話怎講?」
武媚娘道:「根據妾身打探到的情況,鄯州土地兼併的情況不少,尤其是鄯州最西邊,大部分田地,都被某個世族給買下了。」
「哦,是哪個世族?」
武媚娘微笑道:「是陛下很熟悉的一個姓氏。」
李治捏了捏她的手,道:「別賣關子,說!」
武媚娘道:「長孫家。」
李治心中一凜。
長孫無忌雖被削職為民,國公府也收回了,卻並未抄家,依然有不少產業。
如今長孫無忌被罰守昭陵,長孫沖被貶到地方,也不知他們家族的產業,由誰打理。
「媚娘,長孫氏可配合田制改革?還是說,也和柳氏一樣搞小動作?」
武媚娘道:「所以妾身才說一半一半,他們之前確實在兼併田地,但陛下推行田制改革的最初幾天,長孫一族,就將田產全部還給鄯州百姓了。」
李治愣道:「歸還?」
「是的。」
李治點了點頭,道:「他們竟如此配合,如今長孫氏由誰當家,長孫沖嗎?」
武媚娘道:「長孫無忌去昭陵之前,召集長孫一族開了次族會,將族長之位,傳給了長孫詮。」
「那就難怪了。」李治先是點頭,隨意一愣,道:「等會,長孫詮不是在河北嗎?怎麼動作這麼快?」
武媚娘凝望著他,道:「陛下,長孫詮已經將族務,都交託給他的妻子了。」
「那不就是新城嗎?」李治訝道。
武媚娘笑道:「正是新城,便是她做主,將長孫氏各地的田產,全部還給百姓的。」
「長孫氏族人肯聽她的?」
「陛下,長孫一族的人可不傻,雖然眼下吃點虧,但從長遠來看,他們可是划算的很。」武媚娘似笑非笑的道。
李治稍一細想,便即明白了。
自長孫無忌被貶之後,長孫一族的地位不斷下跌。
站得越高,摔得越疼。
長孫無忌以前位高權重,不知得罪了多少人,而且得罪的都是些大人物,其中包括不少宗室親王。
如今長孫無忌垮台,長孫一族那些強大的對頭,難道會放過他們?
這就跟當初杜氏垮台一樣,因得罪的人太多,導致短短數月時間,杜氏便被除名世族長孫無忌的那些對頭都位高權重,就連李治眼前的武媚娘,也是其中之一。
他們甚至不需要親自出馬,只需一句話、或者一個態度,自有人幫他們報復長孫一族。
長孫詮眼下也不過是個小縣尉,自身難保,更保護不了族人。
他唯一能依靠的就是新城公主。
所以他將族務交給新城公主,是一步絕妙的棋。
新城公主身為皇帝最喜歡的妹妹,由她管理長孫一族事務,那些想報復長孫一族的人,就得掂量掂量。
可以說,正是因為新城公主的存在,再加上辛茂將等官員暗中保護,長孫一族才沒有步杜氏後塵。
之前新城公主只是受丈夫所託,名義上負責管理族務,並未直接管理。
如今因田制改革,她親自出面,這也對外宣告,長孫一族的事務,確由她管理,別人也只能打消幻想了。
李治不知道長孫詮這個決定,是否是長孫無忌指點。
對他來說,田制改革是否順利,才是最重要的。
長孫一族既然肯聽從新城公主的安排,他也懶得去多想他們的動機。
「罷了,既然他們肯讓新城主事,也沒什麼不好。」李治擺了擺手。
武媚娘也不糾纏此事,輕輕道:「陛下,是不是該返回長安了?」
李治正要回話,門外忽然來了一名內侍,與王伏勝附耳說了幾句話。
「伏勝,怎麼了?」李治抬頭問。
王伏勝快步過來,道:「陛下,靈州蝗災的事查清楚了,是永徽二年的事,當時不止靈州蝗災,關內道共有五州,都鬧了蝗災。」
李治道:「其他四州情況如何?」
王伏勝道:「在朝廷賑濟下,都挺過了蝗災。」
武媚娘訝道:「既是如此,為何靈州的賑濟糧不夠?」眸光一閃,道:「難道有人貪污了?」
王伏勝道:「回殿下,當時負責賑災的是靈州司戶參軍事,名叫李文琮,後來進入戶部,擔任倉部郎中。後來陛下整飾戶部時,此人被問罪革職,流放嶺表。」
李治腦海中隱隱浮現出一張面孔,記得他當初詢問長安倉情況時,召見過此人問對。
「如此來看,是此人貪污了?」
王伏勝低聲道:「應該是的。」
武媚娘道:「陛下,柳氏中人很可能是知道此事,才去購置靈州田產。」
李治點了點頭,道:「伏勝,派人去大理寺,給狄仁傑傳旨,讓他把此事調查清楚。」
王伏勝應諾一聲,轉身正要出帳,剛到門口,王及善與他擦肩而過,進入帳內。
「陛下,蘇毗傳來最新消息。」
李治道:「情況如何?」
王及善道:「祿東贊跑了,不過娘波部和達波部發現了吐蕃軍隊,正準備與他們交戰!」
李治道:「很好,把消息傳給薛仁貴和蘇定方,再傳朕旨意,允許他們自行決定進攻吐蕃的時機。另外,以後有任何消息,先向他們匯報,再傳消息回長安。」
王及善提醒道:「陛下,還有六詔和天竺。」
李治道:「六詔那邊,讓薛仁貴統一調度便可。天竺那邊,派人給王玄策傳話,只告訴他大唐即將攻打吐蕃,讓他見機行事就行了。」
王及善道:「臣領旨。」
李治走到大帳門口,望著外面還在不停下著的小雨,悠悠道:「媚娘,咱們可以回長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