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甘泉宮面聖
第206章 甘泉宮面聖
武媚娘披著杏黃色的外套,走到一張榻上坐下,早有婢女遞過來一個暖爐。
「說吧,這麼晚把吾叫醒,是出了什麼事吧。」武媚娘捧著暖爐,警了一眼侍立一旁的張多海。
張多海忙道:「殿下,一切都在您的掌握之中,那蕭氏造反了!」
武媚娘神色不變,淡淡道:「說清楚點,到底怎麼回事?」
張多海遂將蕭氏幾位首腦聚在一起商議謀逆,最後被蕭嗣業的親信將情況告訴蕭庶人。
蕭庶人從後門離開蕭府,前往金吾衛翊府告發了蕭氏。
張多海笑吟吟的道:「尉遲恭親自出動,將蕭氏所有人都拿入金吾獄。尉遲恭還連夜去了甘泉宮,再過一會,陛下應該也會知道了。」
武媚娘聽完後,卻緊眉頭,一言不發。
張多海愣道:「殿下,有什麼不對嗎?」
武媚娘冷哼一聲,道:「好一個蕭嗣業,竟能用這種法子,扭轉危局,吾倒是小看他了。」
張多海心中一凜,道:「殿下,您的意思是—————」
武媚娘警了他一眼,道:「你還沒瞧出來嗎?這是蕭嗣業的苦肉計,他這是置之死地而後生!」
張多海愣道:「苦肉計?難道蕭氏謀逆之事,只是他們演的一場戲?」
武媚娘手指在手爐上輕輕撫摸著,緩緩道:「蕭銳和蕭氏那五個族老謀逆應該是真,只不過,蕭嗣業應該很早就察覺到了。」
「他故意以身犯險,與他們攤牌,然後表現出寧死不屈的態度,跟他們劃清界限。你想想看,陛下若是知道他在蕭氏眾人謀逆時的態度,還會責罰他嗎?」
別說李治,張多海剛聽說時,也不由對蕭嗣業豎起大拇指,覺得他對大唐忠心耿耿。
「只怕陛下不僅不會懲罰他,還會嘉獎他。」張多海苦笑道。
武媚娘道:「你再想想,他如果提前就猜到蕭銳他們謀逆,有的是辦法報信,為何非要讓那賤人去報信?」
張多海愜了愜,咬牙道:「他這是給蕭庶人立功的機會?」
武媚娘冷哼道:「只怕陛下知道後,又會對那賤人生出好感,絕不會再懲罰她。」
「只要蕭嗣業和那賤人不受懲罰,蕭氏就垮不了,還會因舉報有功,獲得陛下的讚賞!」
張多海咬牙道:「蕭嗣業這老小子,好深的心機!」
武媚娘沉默半響後,站起身,道:「罷了,這次雖讓她僥倖逃過一劫,蕭氏在江南的根基可以徹底清除,也不算毫無收穫。」
張多海忙道:「您說的是。」
武媚娘對蕭嗣業並無惡感,所以才如此輕描淡寫的揭過,
如果這次逃過一劫的是蕭銳,她肯定還會有後續手段對付。
至於蕭淑妃,武媚娘雖然恨她,卻不敢明著對付她,以防引起李治不滿,只能作罷。
甘泉宮,李治被王伏勝從床上喊醒後,原本還有點迷迷糊糊,當得知尉遲恭連夜從長安趕來,這才驚醒。
李治用熱水洗了洗臉,來到外殿坐好,這才擺手道:「讓他進來吧。」
不一會,尉遲恭頂著一張大黑臉來到外殿,身後還跟著兩名內領衛。
「老臣尉遲恭,拜見陛下。事情緊急,打擾到陛下休息,請陛下降罪。」
李治打量著他表情,沉聲道:「尉遲卿這麼晚來找朕,可是長安城出事了?」
尉遲恭肅然道:「陛下,有人舉報蕭氏聚眾謀逆,臣帶人當場拿獲,特來向陛下稟告。」
李治吃了一驚,蕭氏竟因為蕭恕的案子,行謀逆之事?
「蕭嗣業也參與其中了嗎?」他問。
尉遲恭道:「蕭尚書並未參與,而且就是他派人舉報-—-—-」將蕭氏謀逆的詳細情況,仔細向李治說明。
「你是說,是蕭淑妃逃出府宅,向金吾衛舉報?」李治異道。
尉遲恭道:「正是。」
李治默然半響,緩緩道:「難得他們兩個沒有與蕭銳等人同流合污,既然是蕭氏自家人主動告發,那就別一桿子打死,把案子交給大理寺,只收拾那些參與謀逆之人,其他人可不予追究。」
尉遲恭道:「老臣領旨。」
李治微笑道:「老將軍辛苦了,今晚就宿在溫泉宮,明日一早,再回長安吧?」
「陛下明日不和臣一起回長安嗎?」尉遲恭一。
李治嘆道:「朕最近頭疾反覆,還是待在這裡調養為好。」
尉遲恭忙道:「是臣失言,陛下應以龍體為重。其實蕭氏的謀逆計劃並不充足,縱無人舉報,也可輕易平定。陛下完全不必擔心。」
李治微笑道:「有老將軍在,朕沒什麼可擔心的。」
尉遲恭笑道:「那老臣不打擾陛下休息了,老臣告退。」
王伏勝送尉遲恭離開後,回到屋內,只見李治坐在榻上,目光閃動,似乎在思索著什麼。
王伏勝原本有話說,見李治在沉思,也就不敢打擾。
過了好半響,李治緩緩道:「伏勝,明日派人回長安,告訴高有道他們幾個,任何與田制有關的奏章,不必閱覽,直接送到溫泉宮。」
王伏勝答應一聲。
他見李治起身朝寢屋而行,快步跟在後面,低聲道:「陛下,蕭氏謀逆未免太過突然,您說會不會有蹊蹺?」
李治側頭看了他一眼,道:「你懷疑皇后?」
王伏勝低著頭,道:「臣並無此意,只是剛才聽說時,有種難以置信的感覺。」
李治沒有聲,一路回到寢殿,走到床榻上坐下,才緩緩道:「朕一開始也和你差不多,覺得驚。可仔細一想,也就不足為奇了。」
「蕭恕的案子如果是真的,幾百條人命,朕絕不會輕饒蕭氏。他們也清楚這一點,自然孤注一擲。況且蕭氏基業在江南,謀逆的顧忌也更少一些。」
王伏勝道:「陛下說的是。」
李治緩緩道:「你懷疑皇后,也不算錯,她把這個案子拿出來,就是在逼蕭氏謀反。可案子畢竟是真的,所以皇后也不能算錯,你明白嗎?」
王伏勝忙道:「臣明白,蕭氏在江南胡作非為,是他們咎由自取!」
李治緩緩道:「他們造反,朕謀劃改田制之事,倒容易了些,現在就看經此一事,群臣態度是否有變了。」
次日清晨,蕭氏謀逆之事,便傳遍長安城。
要說此事最受震撼之人,還要數李敬業。
一切都因他跟蕭恕打了一場架開始,誰能想到,最後竟扯出一個謀逆大案。
于志寧、辛茂將、盧承慶、李義府等人因各種原因,都在關注此案,得知蕭氏謀逆後,全都吃了一驚,趕忙派人打聽情況。
尉遲恭一早就回到長安,將案子交給了狄仁傑,於是眾人紛紛派人去大理寺打探消息。
狄仁傑也沒想到蕭氏刺殺不成,竟膽大妄為,策劃謀逆。
一個侵田殺人案,瞬間變成謀逆大案。
幸好李治給過他密旨,不然他是真不敢查下去了。
盧照鄰得知此事後,心中微感不安,
前日他還代表叔父去勸說狄仁傑從輕處置蕭恕,若是被有心人彈劾,說他與蕭氏謀逆有牽扯,那真是跳進黃河都洗不清了。
這天上午,他批閱誥書時一直心不在焉,兩個時辰才批閱了十幾份誥書。
幸好高有道和杜易簡幫他分擔了很多,才沒有耽誤正事。
臨近中午時,一名內侍忽然來到偏殿,朝幾人說道:「聖人口諭,任何與田制有關的奏章,不必閱覽,直接送到溫泉宮。」
五人趕忙起身領旨。
不一會,午時鼓聲響起,三人一起出宮,在朱雀門外的橫街攤位上用食。
三人坐在一個湯餅鋪子裡,杜易簡一邊吃著湯餅,一邊說道:「你們有沒有發現,陛下最近很關注田制?」
盧照鄰嘆了口氣,道:「前陣子,陛下就提出要更改田制,被叔父他們給勸住了,只怕蕭氏謀逆之事,讓陛下對兼併田地更為惱怒,又琢磨著改田制了。」
高有道道:「依我之見,田制確實有問題,改了也無妨。」
盧照鄰沉聲道:「高兄,這種話可不能亂說啊!」
「對啊,高兄,均田制是祖制,不能輕易更改!」杜易簡道。
高有道吃了口湯餅,淡淡道:「科舉也是祖制,若不是陛下增設殿試,你我焉能入仕?」
盧照鄰和杜易簡都愣了一下。
高有道接著道:「祖制不能擅改,是為防止出現昏庸君王,毀壞大唐根基。
當今聖人英明,每次改制,都是深思熟慮,並非頭腦一熱做出決定。」
杜易簡低聲道:「高兄,還是算了吧。這事影響太大,倘若出了差錯,你我怎擔當的起?」
「況且你我並無上奏議政的權力,還是規規矩矩,做好分內之事吧。」
高有道嘆了口氣,沒再說什麼。
內侍傳達皇帝口諭的時候,不僅有高有道五人,還有不少內侍宮人在,況且是當眾宣布。
消息很快在朝堂傳開,群臣立刻就明白過來,皇帝因蕭氏謀逆,再次萌生出修改田制的想法。
這也正常,蕭氏謀逆的起因,就是因兼併土地,殺死施家莊數百口人。
皇帝自然認為問題出在田制。
盧承慶等人知道皇帝回長安後,肯定會重提舊事,都琢磨著這次怎麼才能勸住皇帝。
然而也有不少大臣開始考慮著,田制是否真有問題,要不然為何會產生如此惡劣的謀逆案呢?
怎麼修改田制,才能解除如今田制的弊端,以免出現類似之事,這樣的想法,已經出現在不少朝臣腦海中。
也有一部分大臣,單純是為了迎合皇帝的想法。
既然皇帝想改田制,那就修改好了,自己只要能藉此獲得皇帝青睞,那就不虧。
不過就算要改,也不是上奏表個態就完事,還需要解決修改由制會遇到的各種問題。
短短几日,竟真的出現不少跟修改田制有關的奏章。
高有道等人不敢怠慢,將這些奏章單獨列出,全部送到了甘泉宮。
數日之後,狄仁傑終於審清了蕭氏謀反之案。
這案子審起來很容易,一來蕭氏中人分成兩撥,沒有參與謀反的毫不留情的供出參與謀反之人,口供非常充足。
二來蕭氏幾位族老等主犯,表現的意外的配合,口供幾乎沒有錯漏。
三來,原本干擾狄仁傑斷案的外部勢力,全部收手,沒有誰再敢插手到蕭氏謀反案之中。
狄仁傑很快將審好的案卷,親自送到了溫泉宮。
當天晚上,皇帝便派人回到長安,傳達一道旨意。
明日下午,在兩儀殿舉行臨時朝會,在京官員皆要參加,共議蕭氏謀逆之案!
武媚娘披著杏黃色的外套,走到一張榻上坐下,早有婢女遞過來一個暖爐。
「說吧,這麼晚把吾叫醒,是出了什麼事吧。」武媚娘捧著暖爐,警了一眼侍立一旁的張多海。
張多海忙道:「殿下,一切都在您的掌握之中,那蕭氏造反了!」
武媚娘神色不變,淡淡道:「說清楚點,到底怎麼回事?」
張多海遂將蕭氏幾位首腦聚在一起商議謀逆,最後被蕭嗣業的親信將情況告訴蕭庶人。
蕭庶人從後門離開蕭府,前往金吾衛翊府告發了蕭氏。
張多海笑吟吟的道:「尉遲恭親自出動,將蕭氏所有人都拿入金吾獄。尉遲恭還連夜去了甘泉宮,再過一會,陛下應該也會知道了。」
武媚娘聽完後,卻緊眉頭,一言不發。
張多海愣道:「殿下,有什麼不對嗎?」
武媚娘冷哼一聲,道:「好一個蕭嗣業,竟能用這種法子,扭轉危局,吾倒是小看他了。」
張多海心中一凜,道:「殿下,您的意思是—————」
武媚娘警了他一眼,道:「你還沒瞧出來嗎?這是蕭嗣業的苦肉計,他這是置之死地而後生!」
張多海愣道:「苦肉計?難道蕭氏謀逆之事,只是他們演的一場戲?」
武媚娘手指在手爐上輕輕撫摸著,緩緩道:「蕭銳和蕭氏那五個族老謀逆應該是真,只不過,蕭嗣業應該很早就察覺到了。」
「他故意以身犯險,與他們攤牌,然後表現出寧死不屈的態度,跟他們劃清界限。你想想看,陛下若是知道他在蕭氏眾人謀逆時的態度,還會責罰他嗎?」
別說李治,張多海剛聽說時,也不由對蕭嗣業豎起大拇指,覺得他對大唐忠心耿耿。
「只怕陛下不僅不會懲罰他,還會嘉獎他。」張多海苦笑道。
武媚娘道:「你再想想,他如果提前就猜到蕭銳他們謀逆,有的是辦法報信,為何非要讓那賤人去報信?」
張多海愜了愜,咬牙道:「他這是給蕭庶人立功的機會?」
武媚娘冷哼道:「只怕陛下知道後,又會對那賤人生出好感,絕不會再懲罰她。」
「只要蕭嗣業和那賤人不受懲罰,蕭氏就垮不了,還會因舉報有功,獲得陛下的讚賞!」
張多海咬牙道:「蕭嗣業這老小子,好深的心機!」
武媚娘沉默半響後,站起身,道:「罷了,這次雖讓她僥倖逃過一劫,蕭氏在江南的根基可以徹底清除,也不算毫無收穫。」
張多海忙道:「您說的是。」
武媚娘對蕭嗣業並無惡感,所以才如此輕描淡寫的揭過,
如果這次逃過一劫的是蕭銳,她肯定還會有後續手段對付。
至於蕭淑妃,武媚娘雖然恨她,卻不敢明著對付她,以防引起李治不滿,只能作罷。
甘泉宮,李治被王伏勝從床上喊醒後,原本還有點迷迷糊糊,當得知尉遲恭連夜從長安趕來,這才驚醒。
李治用熱水洗了洗臉,來到外殿坐好,這才擺手道:「讓他進來吧。」
不一會,尉遲恭頂著一張大黑臉來到外殿,身後還跟著兩名內領衛。
「老臣尉遲恭,拜見陛下。事情緊急,打擾到陛下休息,請陛下降罪。」
李治打量著他表情,沉聲道:「尉遲卿這麼晚來找朕,可是長安城出事了?」
尉遲恭肅然道:「陛下,有人舉報蕭氏聚眾謀逆,臣帶人當場拿獲,特來向陛下稟告。」
李治吃了一驚,蕭氏竟因為蕭恕的案子,行謀逆之事?
「蕭嗣業也參與其中了嗎?」他問。
尉遲恭道:「蕭尚書並未參與,而且就是他派人舉報-—-—-」將蕭氏謀逆的詳細情況,仔細向李治說明。
「你是說,是蕭淑妃逃出府宅,向金吾衛舉報?」李治異道。
尉遲恭道:「正是。」
李治默然半響,緩緩道:「難得他們兩個沒有與蕭銳等人同流合污,既然是蕭氏自家人主動告發,那就別一桿子打死,把案子交給大理寺,只收拾那些參與謀逆之人,其他人可不予追究。」
尉遲恭道:「老臣領旨。」
李治微笑道:「老將軍辛苦了,今晚就宿在溫泉宮,明日一早,再回長安吧?」
「陛下明日不和臣一起回長安嗎?」尉遲恭一。
李治嘆道:「朕最近頭疾反覆,還是待在這裡調養為好。」
尉遲恭忙道:「是臣失言,陛下應以龍體為重。其實蕭氏的謀逆計劃並不充足,縱無人舉報,也可輕易平定。陛下完全不必擔心。」
李治微笑道:「有老將軍在,朕沒什麼可擔心的。」
尉遲恭笑道:「那老臣不打擾陛下休息了,老臣告退。」
王伏勝送尉遲恭離開後,回到屋內,只見李治坐在榻上,目光閃動,似乎在思索著什麼。
王伏勝原本有話說,見李治在沉思,也就不敢打擾。
過了好半響,李治緩緩道:「伏勝,明日派人回長安,告訴高有道他們幾個,任何與田制有關的奏章,不必閱覽,直接送到溫泉宮。」
王伏勝答應一聲。
他見李治起身朝寢屋而行,快步跟在後面,低聲道:「陛下,蕭氏謀逆未免太過突然,您說會不會有蹊蹺?」
李治側頭看了他一眼,道:「你懷疑皇后?」
王伏勝低著頭,道:「臣並無此意,只是剛才聽說時,有種難以置信的感覺。」
李治沒有聲,一路回到寢殿,走到床榻上坐下,才緩緩道:「朕一開始也和你差不多,覺得驚。可仔細一想,也就不足為奇了。」
「蕭恕的案子如果是真的,幾百條人命,朕絕不會輕饒蕭氏。他們也清楚這一點,自然孤注一擲。況且蕭氏基業在江南,謀逆的顧忌也更少一些。」
王伏勝道:「陛下說的是。」
李治緩緩道:「你懷疑皇后,也不算錯,她把這個案子拿出來,就是在逼蕭氏謀反。可案子畢竟是真的,所以皇后也不能算錯,你明白嗎?」
王伏勝忙道:「臣明白,蕭氏在江南胡作非為,是他們咎由自取!」
李治緩緩道:「他們造反,朕謀劃改田制之事,倒容易了些,現在就看經此一事,群臣態度是否有變了。」
次日清晨,蕭氏謀逆之事,便傳遍長安城。
要說此事最受震撼之人,還要數李敬業。
一切都因他跟蕭恕打了一場架開始,誰能想到,最後竟扯出一個謀逆大案。
于志寧、辛茂將、盧承慶、李義府等人因各種原因,都在關注此案,得知蕭氏謀逆後,全都吃了一驚,趕忙派人打聽情況。
尉遲恭一早就回到長安,將案子交給了狄仁傑,於是眾人紛紛派人去大理寺打探消息。
狄仁傑也沒想到蕭氏刺殺不成,竟膽大妄為,策劃謀逆。
一個侵田殺人案,瞬間變成謀逆大案。
幸好李治給過他密旨,不然他是真不敢查下去了。
盧照鄰得知此事後,心中微感不安,
前日他還代表叔父去勸說狄仁傑從輕處置蕭恕,若是被有心人彈劾,說他與蕭氏謀逆有牽扯,那真是跳進黃河都洗不清了。
這天上午,他批閱誥書時一直心不在焉,兩個時辰才批閱了十幾份誥書。
幸好高有道和杜易簡幫他分擔了很多,才沒有耽誤正事。
臨近中午時,一名內侍忽然來到偏殿,朝幾人說道:「聖人口諭,任何與田制有關的奏章,不必閱覽,直接送到溫泉宮。」
五人趕忙起身領旨。
不一會,午時鼓聲響起,三人一起出宮,在朱雀門外的橫街攤位上用食。
三人坐在一個湯餅鋪子裡,杜易簡一邊吃著湯餅,一邊說道:「你們有沒有發現,陛下最近很關注田制?」
盧照鄰嘆了口氣,道:「前陣子,陛下就提出要更改田制,被叔父他們給勸住了,只怕蕭氏謀逆之事,讓陛下對兼併田地更為惱怒,又琢磨著改田制了。」
高有道道:「依我之見,田制確實有問題,改了也無妨。」
盧照鄰沉聲道:「高兄,這種話可不能亂說啊!」
「對啊,高兄,均田制是祖制,不能輕易更改!」杜易簡道。
高有道吃了口湯餅,淡淡道:「科舉也是祖制,若不是陛下增設殿試,你我焉能入仕?」
盧照鄰和杜易簡都愣了一下。
高有道接著道:「祖制不能擅改,是為防止出現昏庸君王,毀壞大唐根基。
當今聖人英明,每次改制,都是深思熟慮,並非頭腦一熱做出決定。」
杜易簡低聲道:「高兄,還是算了吧。這事影響太大,倘若出了差錯,你我怎擔當的起?」
「況且你我並無上奏議政的權力,還是規規矩矩,做好分內之事吧。」
高有道嘆了口氣,沒再說什麼。
內侍傳達皇帝口諭的時候,不僅有高有道五人,還有不少內侍宮人在,況且是當眾宣布。
消息很快在朝堂傳開,群臣立刻就明白過來,皇帝因蕭氏謀逆,再次萌生出修改田制的想法。
這也正常,蕭氏謀逆的起因,就是因兼併土地,殺死施家莊數百口人。
皇帝自然認為問題出在田制。
盧承慶等人知道皇帝回長安後,肯定會重提舊事,都琢磨著這次怎麼才能勸住皇帝。
然而也有不少大臣開始考慮著,田制是否真有問題,要不然為何會產生如此惡劣的謀逆案呢?
怎麼修改田制,才能解除如今田制的弊端,以免出現類似之事,這樣的想法,已經出現在不少朝臣腦海中。
也有一部分大臣,單純是為了迎合皇帝的想法。
既然皇帝想改田制,那就修改好了,自己只要能藉此獲得皇帝青睞,那就不虧。
不過就算要改,也不是上奏表個態就完事,還需要解決修改由制會遇到的各種問題。
短短几日,竟真的出現不少跟修改田制有關的奏章。
高有道等人不敢怠慢,將這些奏章單獨列出,全部送到了甘泉宮。
數日之後,狄仁傑終於審清了蕭氏謀反之案。
這案子審起來很容易,一來蕭氏中人分成兩撥,沒有參與謀反的毫不留情的供出參與謀反之人,口供非常充足。
二來蕭氏幾位族老等主犯,表現的意外的配合,口供幾乎沒有錯漏。
三來,原本干擾狄仁傑斷案的外部勢力,全部收手,沒有誰再敢插手到蕭氏謀反案之中。
狄仁傑很快將審好的案卷,親自送到了溫泉宮。
當天晚上,皇帝便派人回到長安,傳達一道旨意。
明日下午,在兩儀殿舉行臨時朝會,在京官員皆要參加,共議蕭氏謀逆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