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頁
而那些站在一旁的前朝文官們,此時也都紛紛附和了,「請陛下罷免辜娘子梨園使之職,匡正梨園風氣。」
皇帝被架在了火上,進退維谷。思忖再三隻得稍作妥協,「此事朕還要嚴查,辜大人暫且待職,梨園事物交太常寺代掌,過後再行決議。」
等待結果的武將們仍是不滿意,「梨園使指揮緹騎搜查將軍府,可算越權?梨園的職責是專司禮樂,什麼時候變成了辦案的衙門?大梁律對官員越權的處罰,寫得明明白白,官各有辨,非其官事勿敢為,若有犯,罷官、杖責、禁錮,缺一不可。」
皇帝的臉色變得肅穆起來,「梨園有樂師失蹤,梨園使帶領緹騎四處尋訪是朕准許的。如此看來並非梨園使越權,是朕失當了,朕看諸位大人不是要梨園使認罪受罰,而是要朕下罪己詔吧。」
此話一出,後果很嚴重,滿朝文武立刻向上長揖,「臣等不敢,臣等死罪。」
可蘇月知道,再這樣拉扯下去,只會令皇帝更為難。遂上前兩步叩拜下去,「臣擅用緹騎,辜負了陛下的信任,情願領受杖責。」
皇帝無言地望著她,心裡湧起巨大的無力感,誰說皇帝能夠翻雲覆雨,一手遮天?當這些臣僚合起伙來向你施壓,你得顧全大局,得以穩固朝綱為重。
但杖責她,怎麼做得到呢。他猶豫良久,無法痛下決心,尚書省的官員也勸他以大局為重,拱著手,殷切地望著他。
被逼到最後,他長嘆了一聲,「本月二十八,是朕向梨園使提親的日子。原本龍光門上的緹騎,將來都是小君的護衛,不想提前調用,竟激發了滿朝文武如此大的反應,看來是朕錯漏了。既然是朕之過,那杖責不該是梨園使領受,應當是朕。」他站起身,摘下了通天冠,「官員越權,杖責二十,這二十由朕領受,滿朝文武都可督刑。」
這話終於嚇到了朝堂上的文臣武將,皇帝領笞杖,這是亘古未有的事,人君受罰,那作為臣子豈不是該死了?
藉機試圖鬧一鬧,引起朝廷重視的前朝武將們,這下是真的傻了眼。水花是撲騰起來了,也徹底得罪了皇帝陛下,往後只要有半分風吹草動,想獲恩赦恐怕是不能夠了。
尚書省和御史台的官員見狀,自然要化解朝堂上的劍拔弩張,急忙調轉了話風,「陛下是我大梁的天子,萬不該如此。」
皇帝說:「天子犯錯,與庶民同罪,這罰朕甘願領。不過今日之事也讓朕明白了一個道理,寵愛過甚易引發禍端,朕是個不擅用情的人,連此一人都管束不好,將來妃嬪眾多,恐怕會引發更大的亂子。」
陛下是懂得反思的,反思得那些指望他立後之後,再納幾個寵妃的三公九卿們沒了指望,這矛盾轉眼又轉變成了新舊兩派的矛盾。最後只能由太師出面調停,梨園使停職作為懲處就罷了,棍棒相加累及君王是為大不敬,滿朝文武也無人敢督刑,請陛下收回成命。
皇帝垂下手,指尖撫觸過通天冠上的二十四梁,沉聲道:「果然不罰了嗎?朕欲領罪,可不是鬧著玩的,是實心實意知錯了,請諸位臣工督促。」
太傅忙道:「陛下切莫折煞臣等,錯在梨園使,受罰的卻是陛下,本就於理不合。臣仗著年紀大,要說上一句公道話,梨園使固然有錯,但多次在陛下面前諫言,輕徭役、廢酷刑、安養百姓,如今這笞杖卻要打到她身上,著實有些諷刺了。依臣之見,暫且將功抵過了吧,若再犯,嚴懲不貸,諸位可有異議?」
那些咄咄逼人的武將們不再吭聲了,於是最後的定奪,是暫免了蘇月的梨園使之職,禁足在梨園官捨不得外出。今日的朝堂上,似乎對她的懲處才是最大的議題,議完了就該散朝了,文武大臣依序都退出了乾陽殿。
蘇月還在那裡跪著,木登登地,也鬧不清自己在想些什麼。直到皇帝上來攙扶她,她才踉蹌著站起來,心裡委屈,卻又不知該如何辯解,只是看他一眼,眼淚就滾滾落了下來。
皇帝嘆息不止,「又沒打你,你哭個什麼呢。梨園使當不成了,還能當朕的皇后,官兒不是更大嗎,還不夠你得意的?」
越說她越是啜泣,「我就想當梨園使,我想做出些名堂來。這乾陽殿和我有仇,每回來,都沒什麼好事,上回挨罵,這回又是挨罵……我以後都不想來了,不過……可能也來不了了。」
她悲悲戚戚,沒有放聲大哭,但就是這樣隱忍的委屈,更讓他覺得心疼。
「好了。」他胡亂替她抹了兩把臉,「這陣子不是很忙嗎,正好休息兩日,等風頭過了,朕讓你官復原職。」
可這樣的官復原職不得那些官員的認可,就真的徹底淪為她和他之間的遊戲了,就算繼續執掌梨園,恐怕也不能服眾。
抬抬眼,她裹著淚說:「多謝你剛才袒護我,但我覺得你是皇帝,不能代我受刑,連說都不該說,有損君威。」
皇帝說:「你還挑眼起朕來。朕知道不好,可又不能看著你挨打。你知道殿外那些掌刑的緹騎打人有多疼嗎?他們不會裝樣子,是實打實地打,五杖下去能把人打死。朕要是不護著你,今日你就回不了家了,朕娶親這件事,豈不是又沒著落了?」<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皇帝被架在了火上,進退維谷。思忖再三隻得稍作妥協,「此事朕還要嚴查,辜大人暫且待職,梨園事物交太常寺代掌,過後再行決議。」
等待結果的武將們仍是不滿意,「梨園使指揮緹騎搜查將軍府,可算越權?梨園的職責是專司禮樂,什麼時候變成了辦案的衙門?大梁律對官員越權的處罰,寫得明明白白,官各有辨,非其官事勿敢為,若有犯,罷官、杖責、禁錮,缺一不可。」
皇帝的臉色變得肅穆起來,「梨園有樂師失蹤,梨園使帶領緹騎四處尋訪是朕准許的。如此看來並非梨園使越權,是朕失當了,朕看諸位大人不是要梨園使認罪受罰,而是要朕下罪己詔吧。」
此話一出,後果很嚴重,滿朝文武立刻向上長揖,「臣等不敢,臣等死罪。」
可蘇月知道,再這樣拉扯下去,只會令皇帝更為難。遂上前兩步叩拜下去,「臣擅用緹騎,辜負了陛下的信任,情願領受杖責。」
皇帝無言地望著她,心裡湧起巨大的無力感,誰說皇帝能夠翻雲覆雨,一手遮天?當這些臣僚合起伙來向你施壓,你得顧全大局,得以穩固朝綱為重。
但杖責她,怎麼做得到呢。他猶豫良久,無法痛下決心,尚書省的官員也勸他以大局為重,拱著手,殷切地望著他。
被逼到最後,他長嘆了一聲,「本月二十八,是朕向梨園使提親的日子。原本龍光門上的緹騎,將來都是小君的護衛,不想提前調用,竟激發了滿朝文武如此大的反應,看來是朕錯漏了。既然是朕之過,那杖責不該是梨園使領受,應當是朕。」他站起身,摘下了通天冠,「官員越權,杖責二十,這二十由朕領受,滿朝文武都可督刑。」
這話終於嚇到了朝堂上的文臣武將,皇帝領笞杖,這是亘古未有的事,人君受罰,那作為臣子豈不是該死了?
藉機試圖鬧一鬧,引起朝廷重視的前朝武將們,這下是真的傻了眼。水花是撲騰起來了,也徹底得罪了皇帝陛下,往後只要有半分風吹草動,想獲恩赦恐怕是不能夠了。
尚書省和御史台的官員見狀,自然要化解朝堂上的劍拔弩張,急忙調轉了話風,「陛下是我大梁的天子,萬不該如此。」
皇帝說:「天子犯錯,與庶民同罪,這罰朕甘願領。不過今日之事也讓朕明白了一個道理,寵愛過甚易引發禍端,朕是個不擅用情的人,連此一人都管束不好,將來妃嬪眾多,恐怕會引發更大的亂子。」
陛下是懂得反思的,反思得那些指望他立後之後,再納幾個寵妃的三公九卿們沒了指望,這矛盾轉眼又轉變成了新舊兩派的矛盾。最後只能由太師出面調停,梨園使停職作為懲處就罷了,棍棒相加累及君王是為大不敬,滿朝文武也無人敢督刑,請陛下收回成命。
皇帝垂下手,指尖撫觸過通天冠上的二十四梁,沉聲道:「果然不罰了嗎?朕欲領罪,可不是鬧著玩的,是實心實意知錯了,請諸位臣工督促。」
太傅忙道:「陛下切莫折煞臣等,錯在梨園使,受罰的卻是陛下,本就於理不合。臣仗著年紀大,要說上一句公道話,梨園使固然有錯,但多次在陛下面前諫言,輕徭役、廢酷刑、安養百姓,如今這笞杖卻要打到她身上,著實有些諷刺了。依臣之見,暫且將功抵過了吧,若再犯,嚴懲不貸,諸位可有異議?」
那些咄咄逼人的武將們不再吭聲了,於是最後的定奪,是暫免了蘇月的梨園使之職,禁足在梨園官捨不得外出。今日的朝堂上,似乎對她的懲處才是最大的議題,議完了就該散朝了,文武大臣依序都退出了乾陽殿。
蘇月還在那裡跪著,木登登地,也鬧不清自己在想些什麼。直到皇帝上來攙扶她,她才踉蹌著站起來,心裡委屈,卻又不知該如何辯解,只是看他一眼,眼淚就滾滾落了下來。
皇帝嘆息不止,「又沒打你,你哭個什麼呢。梨園使當不成了,還能當朕的皇后,官兒不是更大嗎,還不夠你得意的?」
越說她越是啜泣,「我就想當梨園使,我想做出些名堂來。這乾陽殿和我有仇,每回來,都沒什麼好事,上回挨罵,這回又是挨罵……我以後都不想來了,不過……可能也來不了了。」
她悲悲戚戚,沒有放聲大哭,但就是這樣隱忍的委屈,更讓他覺得心疼。
「好了。」他胡亂替她抹了兩把臉,「這陣子不是很忙嗎,正好休息兩日,等風頭過了,朕讓你官復原職。」
可這樣的官復原職不得那些官員的認可,就真的徹底淪為她和他之間的遊戲了,就算繼續執掌梨園,恐怕也不能服眾。
抬抬眼,她裹著淚說:「多謝你剛才袒護我,但我覺得你是皇帝,不能代我受刑,連說都不該說,有損君威。」
皇帝說:「你還挑眼起朕來。朕知道不好,可又不能看著你挨打。你知道殿外那些掌刑的緹騎打人有多疼嗎?他們不會裝樣子,是實打實地打,五杖下去能把人打死。朕要是不護著你,今日你就回不了家了,朕娶親這件事,豈不是又沒著落了?」<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