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變得便利之處的地方不單單如此,還有迎春覺得十分好用的雨鞋。

  就算不是下雨天,用這個膠做鞋底,也有一番好處。

  要說起來,出門的馬車能被改造得那麼舒適,也少不了這橡膠的用處,不過因為這橡膠的產量還很稀少,價格十分昂貴,不是大富大貴之家還用不上這般的稀罕物,迎春本來也是買不起的,要等一些年,等那些蜂湧去南邊圈地種橡膠樹的貴人們種的橡膠可以產出了,她家才能用得起,但她和林家有親,林家給她送了一份,所以他們家早早就用上了。

  除此之外,在京城中能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全了,不管是天南還是海北,都能在京城見到,有些東西的價格也越來越實惠了,至於原因,迎春想了想,主要還是路況改善了以後周邊更多百姓願意費工夫、費時間把東西送到京城來售賣了,成本減少了,售價也隨之降低。

  就拿迎春自己來說,她的嫁妝里有個小莊子,距離京城有點遠,以前為了方便,都是就近賣出去,但如今拉到京城來費不了多大功夫,還能多賣點銀子,那自然就要走這一趟了。

  就近的是這樣,更遠的人就是各地的商隊了,他們來往京城的頻率都高了許多,尤其最近打通了一條往西方蔓延的水泥路之後,京城中胡商越發常見了。

  而迎春和黛玉閒聊的時候聽她說,以後京城會有越來越多南邊的、海外的稀罕物,因為這幾年造船的數量年年都在增長,供不應求。

  這些船有的是官府的,有的是海商的。

  不管它們的所有者是誰,都少不了要把東西送一些到京城來。

  現在有實力的人家多多少少都在出海方面摻和了一腳,就連她嫁的陳家也是,他們自己沒有足夠的財力物力獨立組建商隊,就和別人一起合夥入股。

  他們家的本錢比較少,所以出海的路線選擇的也比較穩妥,就在南邊就近的島嶼上往返做生意,把南邊海岸、海島上的好東西回來,因著這個緣故,迎春現在手裡攢了不少好木料,就是備著給孩子打家具、打嫁妝用的。

  從海外大批量往回運的,不單單有木材、香料等,還有白銀,說是在海外發現了銀礦,為此還出動了水軍「小打小鬧」了幾場,才順利拿下。

  不得不說,這些銀礦加快了大家積極參與到出海這一個有風險的投資的步伐,誰能對白花花的銀子有抵抗力?

  再是不屑提起銅臭味的文人,也是口是心非的。

  陳家家資普通,投的少,榮國府那邊投的多,榮國府的底子到底還是厚的,回報也十分喜人。

  不,早就不能說榮國府了,老太太去了以後就是將軍府了,只是迎春時不時還是會把榮國府幾字脫口而出。

  將軍府主要做的是布料生意。

  賈家的根基在金陵,雖然金陵那邊的族人被狠狠收拾過,元氣大傷,卻還是金陵的大族,而江南特產少不得要說到絲綢布料。

  現在布的價格年年下跌,而這些布料之所以賣不上價格,是因為她表哥組建的格物院裡改造出來的織布機,這改進後的織布機效率驟然提升,自那之後,普通的棉布等價格就開始下跌,這一下跌,雖然說一開始是減少了一些以此為生的百姓的收入,但效率提上去後,量上來了,還能出口海外,他們的收入也上來了,普通老百姓的穿著條件也得以改善。

  不知道後世會如何評價她這個表哥?

  迎春想,以他正當壯年的歲數,只要他晚年沒有昏頭,繼續穩紮穩打,若干年後,多半就是一名千古流芳的人物了。

  修路、改善民生、引進糧種……這些還不值得史書專門為他開一頁嗎?

  但也不是沒有礙眼的存在,南安郡王府致力於在每一次表哥出頭的時候挑刺,表哥不知道是出於什麼考慮,一直大度的沒有針對南安郡王府做些什麼,心胸開闊,讓人十分佩服。

  如果她這話問到了林燁跟前,林燁就要笑了,什麼心胸開闊?

  他沒有這個特質。只是他不可能讓朝堂中只有一個聲音,他要是想死的早點可以這樣做,但他還想長命百歲,所以要留下反對的聲音,而這一幕也是皇上樂見的,南安郡王府自從沒有了兵權以後,又沒有什麼出息的子弟扭轉乾坤,每一年都在倒退。

  越是倒退,在朝堂中對著林燁跳的就越厲害,面對這樣一個奈何不得自己,跳得高,能幫他分擔火力的存在,林燁不會下狠手讓他們消失。

  南安郡王府的衰落大家肉眼可見,他慢慢的鈍刀子割肉就好,等差不多了,就有新人上來了。

  林如海對此也是贊同的,他在兒子剛去戶部的時候還擔心兒子激進,聊過一次後他就徹底放心了,也遞交了致仕的摺子。

  他挑選的時機比較妙,正是兒子剛當上戶部尚書的時候,第一次皇上不允,打回來了,挽留。

  林如海又連著上了第二次、第三次。

  這也是大家的默契了,一般情況下都是連上三次,表示一番皇上的依依不捨,要是一遞交辭呈皇上直接答應了,那就說明皇上對這人有意見了,所以在第三次之後,加封了虛銜的林如海就退下來了。

  他退回來沒多久,兒子就進了內閣。

  兒子越發忙碌,林如海就開始在家含飴弄孫,兒子忙成這樣是不能對孫子的功課面面俱到了,正好他來接上,他大孫子這般聰慧,頗有乃父之風,可不能耽誤了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