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營帳內,探子才報草原雪融,總帥就不顧微弱的反對聲,一錘定音敲下反擊方案。

  才九死一生突破韃子圍剿撿回一命的顧情還想請他三思,就聽那五旬將軍不耐煩擺手。

  「顧家小將,你雖驍勇,可畢竟經驗不足。

  韃子們能與我軍拉鋸一冬,憑的無非是暴雪的掩護,他們慣會在雪中藏匿與追蹤,若不是吃了這虧,咱們早就大幹他們一場了!

  這時節東風起、冰雪消,韃子們失了優勢,正是反擊的好機會。

  要知道經冬鏖戰,不止咱們彈盡糧絕、兵士疲乏,韃子亦然,此時不戰,更待何時?」

  這番言論,得到營中大多將領的支持。

  短短三日,三十萬大軍集結完畢。

  陣前,總帥慷慨激昂,「眾將士聽令,今日決戰,誓必雪恥。爾等只管奮勇拼殺,回來本帥自當論功行賞,狗韃子,他娘的,咱一鼓作氣,殺他個亡族滅種!」

  哪知三日後,北境就傳來噩耗。

  原來韃靼早有準備,一路誘敵深入,只等大軍深入草原腹地,他們的輕騎兵卻從兩翼包抄,繞到了大軍身後,幾乎不費兵卒,一舉就破了長城。

  韃靼騎兵一入關內,如入無人之境。

  不過半月功夫,就一路攻城略地,直插京師。

  兵臨城下,不外如是。

  隔著一堵城牆,烏壓壓萬餘蒙古鐵騎,蹄鐵上血跡還未乾透。

  城內卻只有兩千護城防守,與皇帝手中的三千羽林。

  調兵的號令急急從兵部發出,可北軍擅自冒進又被截斷消息,回防無門。

  而中軍最快也要七天才趕得及勤王。

  一時間,內憂外患。

  大寧建朝百餘年,還是第一次陷入如此危機。

  京都百姓連夜收拾家當行李紛紛南下逃難。

  如此形勢下,抱病許久的神宗終於露面。

  臨朝第一件事,就是怒斥謝昭辦事不利、貽誤戰機,並責令他交出皇帝親掌的神機、火炮兩營調兵權,由他親自坐鎮迎敵。

  又借白幣事發難,以「首輔之疏忽,當親自補救」為由,遣謝昭南下福建徹查假。幣一案。

  謝昭神色坦然地領命,才摘下拇指田黃,就有近侍太監恭敬接過。

  那太監是個新人,十分會做人。

  這個時候,也不捧高踩低,反倒恭敬道了句,「謝大人,得罪了。」

  朝臣們還在奇怪,神宗用了幾十年的留仁大太監怎麼就換了人。

  就聽神宗不輕不重加了句,「朕冒天下之大不韙特封顧氏小子做監學,又立科學院遣新科進士供他調遣,便是希望他能網羅人才替朝廷分憂。眼下科學院開院兩月余,可有實策呈上?」

  朝臣們紛紛搖頭,有幾個落井下石的,還跳出來又告了幾狀。

  從科學院成日裡不務正業,告到科學院裡的人種種錯處。

  一個向來與南直不對付的北方老學究怒斥新科進士人品存疑。

  所舉例子便是宋如松老父春上新逝,他在京中卻佯裝不知參加新科,如此不孝不悌之人,當免去功名、永不錄用!

  也有人覺得新科狀元頗有才學,就這般棄而不用略有惋惜,便出言調和。

  「或許是新近之事,休寧路遠,未能及時知曉也未可知。」

  一番討價還價,皇帝金口玉言,就將這熱乎的狀元發配去了惠州。

  一人起頭,就有人跟風。

  不一會兒,原疏幼時入贅商戶、院試時又與周家不清不楚的黑歷史被挖出。

  黃五家舉族謀逆那檔子事兒也逃不開。

  另有其他諸如品行、家風等等真的、假的彈劾,叫神宗快刀亂麻地將新科顧氏一團人打了個七零八落。

  神宗拿捏著度,即未逼得人狗急跳牆,也沒留他們抱團的可能。

  一個早朝過去,才晴的天又烏雲密布、春雷陣陣。

  朝臣們遙遙望著走在最前頭的首輔,暗自打了個冷顫:天真要變了啊……

  第179章

  謝昭辭陛時, 老皇帝將人喊到御前。

  面前攤呈的,是一道傳位詔書。

  與高宗遺詔制式相似,唯有皇室專屬的金線雲紋防偽碼略有不同。

  文書寶印都已備好, 只是傳位給誰, 仍空著不曾寫明。

  「咳咳咳, 朕老了, 恐熬不過今夏。」

  幾日未見, 他被奇毒折磨得又憔悴許多。

  說一句風燭殘年、行將就木也不為過。

  謝昭只垂首應道,「陛下寬心,太醫院必會全力救治。」

  神宗急促地笑了一聲, 不置可否。

  「朕戎馬半生, 何其狂哉, 竟不知老之將至……也是時候, 將這江山託付後人了……」

  說著,他睨了謝昭一眼, 「我寧家子孫,唯剩五人。

  扶風三子,縱使陳氏刻意瞞報、你居中遮掩, 太醫院也不曾明著上醫案,但朕知他們……是不中用的。」

  提及親孫,他口中沉鬱不似作偽。

  雖然明孝的太子身份有陳氏算計,可他對明孝的愛護半點不曾摻假,連帶對明孝子嗣也多幾分疼寵。

  得知孫輩亦沒逃過毒害, 他心中悔恨又深一層。

  如此再看兄長劫後餘生的兩個後人,耐心也多不少。

  「大哥一脈, 寧昭雪畢竟為妾室所生,不曾受過皇嫡教養, 到底缺了為君的胸襟、眼界和氣魄,江山於他,終是負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