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頁
「既然首輔不避諱,草民亦敢明言。
謝氏一族罔顧君恩,謝錫任首輔期間以權謀私,對顧氏諸多異象包庇袒護,縱容謝時瞞報顧氏調換遺孤一事,謝昭更是與遺孤有私,任督察院、錦衣衛要職期間,不僅為顧氏結黨作掩護,更是假鳳虛凰,借賜婚之名,將遺孤納入後宅庇護……」
他所羅列,事無巨細。
也難為他費心查探,與事實倒也一般無二。
只是他每吐一句,朝臣頭就愈發心塞幾分。
膽子小的,恨不能鑿個洞鑽進去。
方白鹿對此一無所覺。
他握緊拳頭,俊俏的臉上因亢奮而扭曲。
似乎勝券已然在握。
欺君已是死罪,何況謝氏一欺欺了數十年。
他吃准謝氏功高蓋主,皇帝早生厭棄之情。
這次他甘作馬前卒,便是以為謝氏倒台,他簡在帝心,自會成為下一個謝昭。
若是神宗再年輕二十年,或許他能得償所願。
可惜寧樞日薄西山,回天乏術。
方白鹿始終是太年輕,並不知道謝昭的封神路,仰賴的從不是神宗,而是對天時地利和人心的運籌。
謝昭聽著也不惱,嘴角笑意還重上幾分。
只是望向青年的眼神,帶著一絲涼意。
他好脾氣聽完長長一串指控。
最終只笑著躬身,「臣惶恐,且問陛下怎麼看?」
這般恭敬有禮,卻是將逼宮做到了極致。
皇帝給他出的題,他坦然將問題拋回給皇帝。
神宗若是點頭應了方氏指控,那便是公然與他撕破臉。
原本皇帝費盡心思策劃一切,要的也是這結果。
可真等謝昭亮了底牌,神宗卻遲疑了。
對上青年寵辱不驚的雙眼,老皇帝隱隱有一種直覺,青年根本不懼他。
甚至希望他主動捅破這層窗戶紙,快些結束這場無聊的遊戲。
神宗老了,並不敢賭。
是以,在方白鹿震驚的眼神里,老皇帝啞聲開口。
「朕自是信得過謝家。
當年鐵嶺愍王嫡子屍身失竊,謝將軍如實上報。
這些年遺孤行蹤,錦衣衛也未曾有過隱瞞。
謝大人求取顧悄,亦在朕這裡過了明路。
顧氏靈牌,無名無姓,難作憑證。
朕既已替愍王平反,當年顧氏救下他遺孤就非罪事。
而族譜亦可假造。
只看老尚書賑災救難為朕奔波勞碌,就不該生疑寒了老臣忠心。
至於不惑樓……」
他拾起御案《熱點》,「顧氏有濟世之才,無藏私之心,吾朝青年才俊當多習時策,他日晉身方能替君主分憂,為萬民請命。」
他似是倦態至極,潦草宣道,「今日傳臚,便按長幼,賜宋如松狀元及第,賜黃煒秋榜眼及第,賜原疏探花及第。」
司禮太監得令,趕忙將甲次名單填上皇榜空處,並由尚寶司蓋上皇帝印寶。
一旁禮部郎中急忙起身,捧榜就要出奉天殿。
這要命的大殿,他是一秒都呆不下去了!
可他一腳才跨過門檻,就聽身後低沉一聲,「慢著。」
郎中生無可戀住腳,轉身,跪叩,聆聽聖意。
「你們說這些文章,均是出自顧悄之手?」
老皇帝點著文卷,問得隨意。
新進士們不明就裡,只齊齊應道,「正是。」
「如此人才,最是難得,朕依稀記得,南直鄉試便是他為了助泰王糾察科場,這才錯失良機?既是能教出一甲三元的奇人,朕便首開先例,特賜他為免考狀元、御封監學郎。
就令他專司大寧科學院事,天下學子可任其調用。
朕觀這應舉書目,章法明晰,厚積薄發,便一併領翰林編修之事,協學士陸淵儘快完成吾朝科舉範式《四書五經全集》修撰。
朕如此安排,首輔以為如何?」
謝昭斂眉聽完,略帶遺憾地碾過指尖田黃。
神宗比他以為的,還要謹慎善忍。
顧准緊趕慢趕,才進奉天殿就聽到神宗敕封。
這「其樂融融」的情景,老大人一看便知,他來!晚!了!
眼見謀逆一事,神宗輕描淡寫就要翻篇,如此翻案良機,錯過不知再等幾年!
老大人一邊恨自己腿短,一邊不顧臉皮撲至殿中,高呼「陛下,臣冤枉——」
神宗才生吞下如此大癟,本就怒意磅礴,見這老貨得了便宜猶在賣乖,頓時咬牙切齒。
「顧大人何冤之有?方氏攀咬並無確證,你還待如何?!」
是警告他息事寧人的意思。
方家還有用,神宗暫且不想棄這最後一車。
顧准聽不懂似的,只捧著一柄詔書直直衝到御前。
「臣不是替自己喊冤,臣是替師門喊冤——」
第177章 (補完)
當年神宗錘死雲鶴的鐵證有二。
其一, 是門生指認。
二王之亂時,一紙《代愍王討神宗不仁檄》悄悄流傳,伐檄人以雲鶴門生自居, 手持先王遺詔, 先後策動數十同門起事。
一夜之間, 神州大亂。
可惜文臣難成氣候。
很快, 朝廷便派大軍分三路平亂。
面對重兵圍剿, 門生無不頑守到死,誓與雲師共進退。
一些忠心尤甚的,斬首前亦不忘怒斥一句神宗倒翻天罡、不配為君。
謝氏一族罔顧君恩,謝錫任首輔期間以權謀私,對顧氏諸多異象包庇袒護,縱容謝時瞞報顧氏調換遺孤一事,謝昭更是與遺孤有私,任督察院、錦衣衛要職期間,不僅為顧氏結黨作掩護,更是假鳳虛凰,借賜婚之名,將遺孤納入後宅庇護……」
他所羅列,事無巨細。
也難為他費心查探,與事實倒也一般無二。
只是他每吐一句,朝臣頭就愈發心塞幾分。
膽子小的,恨不能鑿個洞鑽進去。
方白鹿對此一無所覺。
他握緊拳頭,俊俏的臉上因亢奮而扭曲。
似乎勝券已然在握。
欺君已是死罪,何況謝氏一欺欺了數十年。
他吃准謝氏功高蓋主,皇帝早生厭棄之情。
這次他甘作馬前卒,便是以為謝氏倒台,他簡在帝心,自會成為下一個謝昭。
若是神宗再年輕二十年,或許他能得償所願。
可惜寧樞日薄西山,回天乏術。
方白鹿始終是太年輕,並不知道謝昭的封神路,仰賴的從不是神宗,而是對天時地利和人心的運籌。
謝昭聽著也不惱,嘴角笑意還重上幾分。
只是望向青年的眼神,帶著一絲涼意。
他好脾氣聽完長長一串指控。
最終只笑著躬身,「臣惶恐,且問陛下怎麼看?」
這般恭敬有禮,卻是將逼宮做到了極致。
皇帝給他出的題,他坦然將問題拋回給皇帝。
神宗若是點頭應了方氏指控,那便是公然與他撕破臉。
原本皇帝費盡心思策劃一切,要的也是這結果。
可真等謝昭亮了底牌,神宗卻遲疑了。
對上青年寵辱不驚的雙眼,老皇帝隱隱有一種直覺,青年根本不懼他。
甚至希望他主動捅破這層窗戶紙,快些結束這場無聊的遊戲。
神宗老了,並不敢賭。
是以,在方白鹿震驚的眼神里,老皇帝啞聲開口。
「朕自是信得過謝家。
當年鐵嶺愍王嫡子屍身失竊,謝將軍如實上報。
這些年遺孤行蹤,錦衣衛也未曾有過隱瞞。
謝大人求取顧悄,亦在朕這裡過了明路。
顧氏靈牌,無名無姓,難作憑證。
朕既已替愍王平反,當年顧氏救下他遺孤就非罪事。
而族譜亦可假造。
只看老尚書賑災救難為朕奔波勞碌,就不該生疑寒了老臣忠心。
至於不惑樓……」
他拾起御案《熱點》,「顧氏有濟世之才,無藏私之心,吾朝青年才俊當多習時策,他日晉身方能替君主分憂,為萬民請命。」
他似是倦態至極,潦草宣道,「今日傳臚,便按長幼,賜宋如松狀元及第,賜黃煒秋榜眼及第,賜原疏探花及第。」
司禮太監得令,趕忙將甲次名單填上皇榜空處,並由尚寶司蓋上皇帝印寶。
一旁禮部郎中急忙起身,捧榜就要出奉天殿。
這要命的大殿,他是一秒都呆不下去了!
可他一腳才跨過門檻,就聽身後低沉一聲,「慢著。」
郎中生無可戀住腳,轉身,跪叩,聆聽聖意。
「你們說這些文章,均是出自顧悄之手?」
老皇帝點著文卷,問得隨意。
新進士們不明就裡,只齊齊應道,「正是。」
「如此人才,最是難得,朕依稀記得,南直鄉試便是他為了助泰王糾察科場,這才錯失良機?既是能教出一甲三元的奇人,朕便首開先例,特賜他為免考狀元、御封監學郎。
就令他專司大寧科學院事,天下學子可任其調用。
朕觀這應舉書目,章法明晰,厚積薄發,便一併領翰林編修之事,協學士陸淵儘快完成吾朝科舉範式《四書五經全集》修撰。
朕如此安排,首輔以為如何?」
謝昭斂眉聽完,略帶遺憾地碾過指尖田黃。
神宗比他以為的,還要謹慎善忍。
顧准緊趕慢趕,才進奉天殿就聽到神宗敕封。
這「其樂融融」的情景,老大人一看便知,他來!晚!了!
眼見謀逆一事,神宗輕描淡寫就要翻篇,如此翻案良機,錯過不知再等幾年!
老大人一邊恨自己腿短,一邊不顧臉皮撲至殿中,高呼「陛下,臣冤枉——」
神宗才生吞下如此大癟,本就怒意磅礴,見這老貨得了便宜猶在賣乖,頓時咬牙切齒。
「顧大人何冤之有?方氏攀咬並無確證,你還待如何?!」
是警告他息事寧人的意思。
方家還有用,神宗暫且不想棄這最後一車。
顧准聽不懂似的,只捧著一柄詔書直直衝到御前。
「臣不是替自己喊冤,臣是替師門喊冤——」
第177章 (補完)
當年神宗錘死雲鶴的鐵證有二。
其一, 是門生指認。
二王之亂時,一紙《代愍王討神宗不仁檄》悄悄流傳,伐檄人以雲鶴門生自居, 手持先王遺詔, 先後策動數十同門起事。
一夜之間, 神州大亂。
可惜文臣難成氣候。
很快, 朝廷便派大軍分三路平亂。
面對重兵圍剿, 門生無不頑守到死,誓與雲師共進退。
一些忠心尤甚的,斬首前亦不忘怒斥一句神宗倒翻天罡、不配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