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頁
第175章
第一卷, 宋如松。
蘇訓監察南直時,曾數次聽人提起他。
說他禪機佛緣絆身,註定一生孤苦坎坷, 與仕途無緣。
他嗤笑。
不過是一個因心障不得不止步府試的懦弱之人, 附庸什麼玄天鬼神。
這種人, 縱然有才, 可無馭才之能, 終歸是難堪大用。
徽州府試,青年答卷果不出眾。
誰成想不過半年,休寧那竿被風雪壓彎的瘦竹, 已然找到溫宜的土壤。
不止蠻橫生在, 更有與天爭命之相。
聽到自己名字, 青年頷首出列, 叩謝皇恩。
帝王御前,不驚不懼;撥得頭籌, 榮寵不驚。
擔得起「光華內斂、神物自晦」八字。
他的答卷一如其人。
整場當中,他是唯一一個敢議王政得失,還議得神宗無可指摘的士子。
「太祖治世, 一言以蔽之,政因時而異。
開元之初,治亂世則兵重;永平之後,治平世則德重。
是以政之得失不在於內外,在於世輕世重也。」
他並未莽撞直書二皇對錯, 反以太祖治國方略為鑑。
言外之意,既有太祖永平盛世在前, 高宗承其後,理應德治天下。
至於後來國本為何動搖, 神宗自己還不清楚嗎?
這一策既針砭時弊,亦叫神宗辯無可辯。
太祖功勳赫赫,他還沒有剛愎到敢否定他老子。
其實,這一場貢士們都誤會了他。
他借題發揮,不想殺人,只想求一個真相。
依稀卅載憶開元,遙念壬辰全盛年。
海宇承平娛旦暮,京華冠蓋萃英賢。【注】
不止士子朝臣,凡市井有人處,人人都在傳頌昔日繁華。
憶開元,念弘景,同時沉默著表達對當朝的不滿。
他是真想知道,他苦心經營三十七年,到底哪裡比不過兄長那短短三年。
可惜縱使牛犢,也知怕虎。
敢直言不諱的簡直鳳毛麟角。
他暗嘆一聲,示意下一卷。
窺了眼殿上,蘇訓接著拆第二卷。
這位更令他意外。
黃煒秋。
短短一年,昔日不學無術的皇商,一朝搖身成新科進士。
這跨度,豈止驚異,還有些驚悚。
他自入皇城起,一直在蘇侯偏院讀書,甚是低調。
不曾與京中舊識聯絡,是以這下出場,列班的大臣里,傳出幾聲抽氣。
實在是變化太大了。
只聽說科考班能讓榆木開竅,沒聽說過這班還能叫癩蛤ma換頭啊。
連神宗見到他都愣了一下。
早年皇商每每年末朝獻,宴上他對黃家那個肥胖醜陋得出奇的嫡子,有些印象。
「可是金陵黃家嫡子?」
「回陛下,正是。」
說不緊張是假的。
黃家通敵叛國的罪是坐實了。
雖說他急智,及時破財消災與那些個蠢貨撇清了關係。
可誰也拿不住皇帝他算不算舊帳。
通敵誅九族不是什麼新鮮事。
何況當時力排眾議輕判的太子已作古,誰知道老皇帝這會兒還認不認帳?
好在皇帝還是認的。
他淡淡應了句,「明孝當初留你一命,你當知感恩知報,今後要謹記先太子仁義,為大寧鞠躬盡瘁。」
「學生受教。」
黃五心中一松,以為面聖環節結束。
哪知老皇帝招了招手,竟對他卷子感起興趣。
蘇訓會意,忙將手中答卷呈上。
黃五跪在殿中,冷汗唰一下就流了下來。
千字文章,皇帝卻翻得尤為細緻。
他不緊不慢,黃五卻猶如被串了簽子架在火上炙烤。
他不住回想,作答時一心念著搶狀元,有沒有寫下什麼不當言辭。
可不論想幾遍,都沒有啊。
他慣愛劍走偏鋒。
這題不好答,他便乾脆拋開本朝不談,只從一個「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講起,將顧悄課上理出的歷代帝王簡介徹頭徹尾過了一遍,專挑開國前兩位皇帝歸類。
這位精明商人,用統計學的科學數據,揭開了一個真理。
凡二代皇帝要不暴戾短命,要不繼位之路極其坎坷,究其原因,群虎環伺,權力難以集中,是以新帝若不以武攝人、懷柔治世,大都江山撐不過兩代就要易主。
神宗閱過,龍心大悅。
他自行帶入:說高宗接不住江山,不就是變相承認他替他大哥守住了江山?
退一萬步,他替大哥斬殺雲門外戚權臣,瓦解周氏王朝舊勢,平定捲土重來的蒙古鐵蹄,怎麼不能算於大寧有功呢?
「呵,你文思倒是新奇。」
良久後,神宗放下答題卡,「只是對策部分,你所提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障措施,設想過於不經,便是再用上百年,恐朝廷財力也無法支撐。」
黃五小心翼翼答話。
「回稟陛下,學生以為只需十年。
最為耗費錢財的義務教育一事,太祖已經打下基礎。
至於醫療、養老,這些有進有出,如何推行,臣算了一筆細帳。」
說到興奮處,他逕自從胸口掏出一面金算盤。
啪啦啪啦敲敲打打起來。
嘴裡時不時蹦出幾句陌生名詞。
第一卷, 宋如松。
蘇訓監察南直時,曾數次聽人提起他。
說他禪機佛緣絆身,註定一生孤苦坎坷, 與仕途無緣。
他嗤笑。
不過是一個因心障不得不止步府試的懦弱之人, 附庸什麼玄天鬼神。
這種人, 縱然有才, 可無馭才之能, 終歸是難堪大用。
徽州府試,青年答卷果不出眾。
誰成想不過半年,休寧那竿被風雪壓彎的瘦竹, 已然找到溫宜的土壤。
不止蠻橫生在, 更有與天爭命之相。
聽到自己名字, 青年頷首出列, 叩謝皇恩。
帝王御前,不驚不懼;撥得頭籌, 榮寵不驚。
擔得起「光華內斂、神物自晦」八字。
他的答卷一如其人。
整場當中,他是唯一一個敢議王政得失,還議得神宗無可指摘的士子。
「太祖治世, 一言以蔽之,政因時而異。
開元之初,治亂世則兵重;永平之後,治平世則德重。
是以政之得失不在於內外,在於世輕世重也。」
他並未莽撞直書二皇對錯, 反以太祖治國方略為鑑。
言外之意,既有太祖永平盛世在前, 高宗承其後,理應德治天下。
至於後來國本為何動搖, 神宗自己還不清楚嗎?
這一策既針砭時弊,亦叫神宗辯無可辯。
太祖功勳赫赫,他還沒有剛愎到敢否定他老子。
其實,這一場貢士們都誤會了他。
他借題發揮,不想殺人,只想求一個真相。
依稀卅載憶開元,遙念壬辰全盛年。
海宇承平娛旦暮,京華冠蓋萃英賢。【注】
不止士子朝臣,凡市井有人處,人人都在傳頌昔日繁華。
憶開元,念弘景,同時沉默著表達對當朝的不滿。
他是真想知道,他苦心經營三十七年,到底哪裡比不過兄長那短短三年。
可惜縱使牛犢,也知怕虎。
敢直言不諱的簡直鳳毛麟角。
他暗嘆一聲,示意下一卷。
窺了眼殿上,蘇訓接著拆第二卷。
這位更令他意外。
黃煒秋。
短短一年,昔日不學無術的皇商,一朝搖身成新科進士。
這跨度,豈止驚異,還有些驚悚。
他自入皇城起,一直在蘇侯偏院讀書,甚是低調。
不曾與京中舊識聯絡,是以這下出場,列班的大臣里,傳出幾聲抽氣。
實在是變化太大了。
只聽說科考班能讓榆木開竅,沒聽說過這班還能叫癩蛤ma換頭啊。
連神宗見到他都愣了一下。
早年皇商每每年末朝獻,宴上他對黃家那個肥胖醜陋得出奇的嫡子,有些印象。
「可是金陵黃家嫡子?」
「回陛下,正是。」
說不緊張是假的。
黃家通敵叛國的罪是坐實了。
雖說他急智,及時破財消災與那些個蠢貨撇清了關係。
可誰也拿不住皇帝他算不算舊帳。
通敵誅九族不是什麼新鮮事。
何況當時力排眾議輕判的太子已作古,誰知道老皇帝這會兒還認不認帳?
好在皇帝還是認的。
他淡淡應了句,「明孝當初留你一命,你當知感恩知報,今後要謹記先太子仁義,為大寧鞠躬盡瘁。」
「學生受教。」
黃五心中一松,以為面聖環節結束。
哪知老皇帝招了招手,竟對他卷子感起興趣。
蘇訓會意,忙將手中答卷呈上。
黃五跪在殿中,冷汗唰一下就流了下來。
千字文章,皇帝卻翻得尤為細緻。
他不緊不慢,黃五卻猶如被串了簽子架在火上炙烤。
他不住回想,作答時一心念著搶狀元,有沒有寫下什麼不當言辭。
可不論想幾遍,都沒有啊。
他慣愛劍走偏鋒。
這題不好答,他便乾脆拋開本朝不談,只從一個「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講起,將顧悄課上理出的歷代帝王簡介徹頭徹尾過了一遍,專挑開國前兩位皇帝歸類。
這位精明商人,用統計學的科學數據,揭開了一個真理。
凡二代皇帝要不暴戾短命,要不繼位之路極其坎坷,究其原因,群虎環伺,權力難以集中,是以新帝若不以武攝人、懷柔治世,大都江山撐不過兩代就要易主。
神宗閱過,龍心大悅。
他自行帶入:說高宗接不住江山,不就是變相承認他替他大哥守住了江山?
退一萬步,他替大哥斬殺雲門外戚權臣,瓦解周氏王朝舊勢,平定捲土重來的蒙古鐵蹄,怎麼不能算於大寧有功呢?
「呵,你文思倒是新奇。」
良久後,神宗放下答題卡,「只是對策部分,你所提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障措施,設想過於不經,便是再用上百年,恐朝廷財力也無法支撐。」
黃五小心翼翼答話。
「回稟陛下,學生以為只需十年。
最為耗費錢財的義務教育一事,太祖已經打下基礎。
至於醫療、養老,這些有進有出,如何推行,臣算了一筆細帳。」
說到興奮處,他逕自從胸口掏出一面金算盤。
啪啦啪啦敲敲打打起來。
嘴裡時不時蹦出幾句陌生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