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頁
「為何?」
「陸大人自己遞了摺子,過了年便自請調任越州,兼任通議大夫,主理越州一帶的科考事宜。」梅毓悠悠說,「越州離錢塘才幾步路遠?你們回去了自相見便是。」
「……越州?」
梅硯沒說什麼,宋瀾卻是一臉愕然地看著梅毓,詫異道:「兄長不是說笑呢吧,宋南曛會讓陸延生走?」
「我也是這樣問陸大人的,可陸大人說……」梅毓嘆了口氣,「說是快受不了攝政王了。」
梅硯與宋瀾雙雙啞然,他們才離了盛京城幾日,這世道是怎麼了?
如果說梅硯和宋瀾打算先去找沈蔚、杭樾敘舊,那麼梅毓這番話就成功地讓他們揣著滿腹疑慮在次日去了國子監,完全忽視了東明迫切地想要見一見廖華的懇求。
陸延生見了人就要行禮,被梅硯一把拉住:「無官無名的,你拜什麼拜。」
陸延生虛虛一笑,依舊有禮有節,宋瀾卻不甚在意,只是端詳著陸延生的臉色看了會兒,「嘖」一聲:「這才多久不見,延生,你怎麼瘦了這許多?」
比起宋瀾做皇帝那會兒,陸延生的確是憔悴了,誰讓他是宋南曛的先生,從前教一個南曛郡還好說,如今教的是個攝政王,真是要了命。
陸延生請兩人坐了,然後逕自嘆了口氣,「瓊然真的是……太鬧了。」
宋南曛的這份鬧,並不只是字面意義上的鬧,尋常人家的貴胄子弟鬧起來不過是猖狂行事,堂堂攝政王鬧起來,卻是關乎朝堂動盪的。
自從宋南曛捧了玉璽開始監國,陸延生耳邊就沒了清淨的時候。
威風凜凜的攝政王一會兒要率軍攻打戎部,一會兒又要領兵剷平南詔,陸延生剛奪下了虎符又要去搶聖旨,苦不堪言。
陸延生說:「好在陛下的脾氣隨了他父親,是個穩重的孩子,並沒有聽瓊然的話,不然這朝堂豈不是亂了套?」
宋瀾與梅硯對視一眼,聽明白了,梅毓和陸延生反反覆覆說這幾句話只有一個目的——告狀。
宋瀾本不願再管朝堂上的事,如今不管卻不行了,當天下午就把宋南曛「請」到了國子監。
「皇皇皇皇兄,你和梅少傅回來怎麼也不事先說一聲啊。」
宋瀾冷笑一聲:「跟攝政王提前說一聲,好讓您有個心理準備?」
宋南曛臉上掛著的笑「唰」的一下就僵住了,「皇兄,您這話我怎麼敢當啊。」
「哼。」宋瀾瞪了他一眼,「攝政王都要攻打羌族剷平南詔了,還有什麼不敢當的?」
宋南曛心裡一緊,膝蓋一彎就要跪下,宋瀾眼疾手快地伸手將他攔住,語氣終於溫和了些:「你如今是攝政王,除了祈年和延生,不可跪旁人。」
宋南曛便只能抿著唇在宋瀾面前站著,臉色竟有些委屈,半晌才說:「臣弟只是想著大盛如今國力強盛,男兒何不帶吳鉤……」
「蠢話!」宋瀾呵斥一聲,皺起眉來看他,「如今的太平盛世來之不易,百姓安居樂業,是很想過一段安生日子的,羌族與南詔尤其安穩,不曾招惹我大盛,你若主動出兵,便是這太平日子裡的禍害。」
宋南曛默了默,話是聽進去了,但道理卻不太明白。
是梅硯淡淡地笑了笑,他叫不慣「王爺」,便索性喚了宋南曛的字:「瓊然自小金尊玉貴,不識民間百姓疾苦,便也不知道百姓們有多麼畏懼戰亂,這不妨事。」
他起身朝窗外看了一眼,說:「今日天色不早了,明日一早,你帶著陛下去景陽侯府一趟,給子春上柱香。」
「戰亂何其苦,萬骨枯埋,不是好事。」
宋瀾與陸延生自然知道梅硯用意何在,當下都沒有說話,宋南曛思量了片刻,然後點點頭,「是,我知道了。」
周子春是個情種,周子春也是個英雄。
他曾為了段驚覺勾結大盛,卻也曾為大盛陣前搏殺,他死後不曾染上污名,宋瀾也從未說過他叛國。
犯上作亂而已,他本也就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人。
宋南曛只要帶著梅祈年去上一炷香,便能記起當初那意氣風發的兒郎。
朝中人朝中事,宋瀾與梅硯不願再插手更多,與宋南曛分析完其中厲害便要告辭,陸延生一路將他們送出國子監,路上說:「你們何時啟程,若來得及的話,我同你們一道可好?」
梅硯擰眉看過來,「怎麼你還要去越州?」
陸延生點頭,知道梅硯不解的是什麼,索性說:「瓊然不小了,雖說此番明白了道理,但只要有我在他身邊,他便始終會覺得自己是個孩子,孩子心性,如何做好這朝堂上的攝政王,又如何助陛下穩固朝綱?」
「我只去越州待兩年,等瓊然穩重些便回來。」
陸延生說的不無道理,梅硯和宋瀾也不好再說什麼,末了是宋瀾嘆了口氣,「只是不知道你這一走,他會不會又把國子監砸了。」
陸延生回頭看了一眼略顯風霜的國子監,心中默默嘆了口氣,砸便砸吧,已經不會比這更破了。
宋南曛第二日如約帶著梅祈年去了景陽侯府,想是終於明白了宋瀾與梅硯的苦心,從景陽侯府出來的時候竟紅了眼眶。
稚嫩的小皇帝扯了扯他的袖子,「小舅舅,你怎麼哭了?」
宋南曛抬手抹了一把眼淚,略有些憤恨地:「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陛下,這個仗……咱們不打了!」
「陸大人自己遞了摺子,過了年便自請調任越州,兼任通議大夫,主理越州一帶的科考事宜。」梅毓悠悠說,「越州離錢塘才幾步路遠?你們回去了自相見便是。」
「……越州?」
梅硯沒說什麼,宋瀾卻是一臉愕然地看著梅毓,詫異道:「兄長不是說笑呢吧,宋南曛會讓陸延生走?」
「我也是這樣問陸大人的,可陸大人說……」梅毓嘆了口氣,「說是快受不了攝政王了。」
梅硯與宋瀾雙雙啞然,他們才離了盛京城幾日,這世道是怎麼了?
如果說梅硯和宋瀾打算先去找沈蔚、杭樾敘舊,那麼梅毓這番話就成功地讓他們揣著滿腹疑慮在次日去了國子監,完全忽視了東明迫切地想要見一見廖華的懇求。
陸延生見了人就要行禮,被梅硯一把拉住:「無官無名的,你拜什麼拜。」
陸延生虛虛一笑,依舊有禮有節,宋瀾卻不甚在意,只是端詳著陸延生的臉色看了會兒,「嘖」一聲:「這才多久不見,延生,你怎麼瘦了這許多?」
比起宋瀾做皇帝那會兒,陸延生的確是憔悴了,誰讓他是宋南曛的先生,從前教一個南曛郡還好說,如今教的是個攝政王,真是要了命。
陸延生請兩人坐了,然後逕自嘆了口氣,「瓊然真的是……太鬧了。」
宋南曛的這份鬧,並不只是字面意義上的鬧,尋常人家的貴胄子弟鬧起來不過是猖狂行事,堂堂攝政王鬧起來,卻是關乎朝堂動盪的。
自從宋南曛捧了玉璽開始監國,陸延生耳邊就沒了清淨的時候。
威風凜凜的攝政王一會兒要率軍攻打戎部,一會兒又要領兵剷平南詔,陸延生剛奪下了虎符又要去搶聖旨,苦不堪言。
陸延生說:「好在陛下的脾氣隨了他父親,是個穩重的孩子,並沒有聽瓊然的話,不然這朝堂豈不是亂了套?」
宋瀾與梅硯對視一眼,聽明白了,梅毓和陸延生反反覆覆說這幾句話只有一個目的——告狀。
宋瀾本不願再管朝堂上的事,如今不管卻不行了,當天下午就把宋南曛「請」到了國子監。
「皇皇皇皇兄,你和梅少傅回來怎麼也不事先說一聲啊。」
宋瀾冷笑一聲:「跟攝政王提前說一聲,好讓您有個心理準備?」
宋南曛臉上掛著的笑「唰」的一下就僵住了,「皇兄,您這話我怎麼敢當啊。」
「哼。」宋瀾瞪了他一眼,「攝政王都要攻打羌族剷平南詔了,還有什麼不敢當的?」
宋南曛心裡一緊,膝蓋一彎就要跪下,宋瀾眼疾手快地伸手將他攔住,語氣終於溫和了些:「你如今是攝政王,除了祈年和延生,不可跪旁人。」
宋南曛便只能抿著唇在宋瀾面前站著,臉色竟有些委屈,半晌才說:「臣弟只是想著大盛如今國力強盛,男兒何不帶吳鉤……」
「蠢話!」宋瀾呵斥一聲,皺起眉來看他,「如今的太平盛世來之不易,百姓安居樂業,是很想過一段安生日子的,羌族與南詔尤其安穩,不曾招惹我大盛,你若主動出兵,便是這太平日子裡的禍害。」
宋南曛默了默,話是聽進去了,但道理卻不太明白。
是梅硯淡淡地笑了笑,他叫不慣「王爺」,便索性喚了宋南曛的字:「瓊然自小金尊玉貴,不識民間百姓疾苦,便也不知道百姓們有多麼畏懼戰亂,這不妨事。」
他起身朝窗外看了一眼,說:「今日天色不早了,明日一早,你帶著陛下去景陽侯府一趟,給子春上柱香。」
「戰亂何其苦,萬骨枯埋,不是好事。」
宋瀾與陸延生自然知道梅硯用意何在,當下都沒有說話,宋南曛思量了片刻,然後點點頭,「是,我知道了。」
周子春是個情種,周子春也是個英雄。
他曾為了段驚覺勾結大盛,卻也曾為大盛陣前搏殺,他死後不曾染上污名,宋瀾也從未說過他叛國。
犯上作亂而已,他本也就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人。
宋南曛只要帶著梅祈年去上一炷香,便能記起當初那意氣風發的兒郎。
朝中人朝中事,宋瀾與梅硯不願再插手更多,與宋南曛分析完其中厲害便要告辭,陸延生一路將他們送出國子監,路上說:「你們何時啟程,若來得及的話,我同你們一道可好?」
梅硯擰眉看過來,「怎麼你還要去越州?」
陸延生點頭,知道梅硯不解的是什麼,索性說:「瓊然不小了,雖說此番明白了道理,但只要有我在他身邊,他便始終會覺得自己是個孩子,孩子心性,如何做好這朝堂上的攝政王,又如何助陛下穩固朝綱?」
「我只去越州待兩年,等瓊然穩重些便回來。」
陸延生說的不無道理,梅硯和宋瀾也不好再說什麼,末了是宋瀾嘆了口氣,「只是不知道你這一走,他會不會又把國子監砸了。」
陸延生回頭看了一眼略顯風霜的國子監,心中默默嘆了口氣,砸便砸吧,已經不會比這更破了。
宋南曛第二日如約帶著梅祈年去了景陽侯府,想是終於明白了宋瀾與梅硯的苦心,從景陽侯府出來的時候竟紅了眼眶。
稚嫩的小皇帝扯了扯他的袖子,「小舅舅,你怎麼哭了?」
宋南曛抬手抹了一把眼淚,略有些憤恨地:「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陛下,這個仗……咱們不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