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頁
謝桐將軸畫收好,心中依舊舉棋不定,不知聞端是否會喜歡這個禮物。
但突然又想到此時距離臘月二十八隻有半個月的功夫了,聞端還留在北境遲遲不回,不禁隱隱氣悶。
從北境回程至抵達京中,尋常馬程也起碼要個七八日,更不提軍隊戰後疲累,歸來時肯定走得更加緩慢。
「朕倒看看,你究竟會不會食言……」
謝桐將匣子放回書架上,小聲嘀咕片刻,又忿忿想,若是聞端許諾了又做不到,過了臘月二十八還不見人影,那這生辰禮,不送也罷。
第62章 奔赴
過了數日, 又有捷報傳來。
「左賢王身死,匈奴軍立時潰散,林將軍、聞大人率兵追趕二十餘里, 俘虜匈奴兵逾七千人。匈奴王庭已遞降書,並自願奉上良馬五百匹、牛羊百匹、戰甲銀器等物,用以求和。」
朝上,謝桐聽了兵部尚書的總結,略一頷首,道:
「如今北境已入深冬,天寒地凍,再戰已非良策, 既然匈奴先行求和,這場仗, 就打到這裡吧。」
殿上的不少臣子聽見此言, 臉上都止不住地露出喜色。
大殷與匈奴交戰數年以來,似乎還未有過這樣的勝績。
左賢王已死, 想必匈奴王庭往後幾年, 都不敢再輕舉妄動,邊境終可盼來短暫的安寧之日了。
「傳朕的旨意,」
謝桐又道:「駐守於北境各處的士兵, 銜加一等;延寧城抵禦匈奴進犯的主力軍, 銜加三等, 各賜良田十畝, 白銀五百兩。其餘事宜,交由吏部、戶部、兵部核定。」
三部領了旨, 謝桐想了想,又慢慢開口:「如此大功一件, 若有戰功斐然的,也當赦免其原有罪責,以示獎賞。」
這話其實說得很明白,底下的臣子們互相對視了幾眼,皆是臉上猶豫。
最後是一從四品官員出列,拱手行禮,道:
「北境大捷,自然應論功行賞,只是……聞校尉一事,涉及先帝,此時罪名還未定論,貿然赦免,有些許不妥。」
謝桐微微笑了一下,換了個更舒服的姿勢,往龍椅上倚了倚,問:「何以叫罪名還未定論?」
那官員道:「先帝當年重病前,聞大人常入宮中探望,是否有過不當之舉,還未能徹底查明……」
謝桐嗓音淡淡:「朕早叫刑部查過,既然沒有證據,那就是未曾做過。怎麼,你憑著私心揣測,就要給聞端定弒君之罪麼?」
最後幾個字音剛落,殿內霎時鴉雀無聲。
「究竟是想查明真相,還是你利慾薰心,怕聞端回朝後,礙了你藉機往上爬的腳步?」
謝桐注視著底下跪著的官員,冷淡出聲。
那臣子臉色煞白,顫抖著跪地磕頭,連連道:「聖上明鑑,臣不敢有此妄想。」
謝桐的目光掃過殿內神色各異的官員,很輕地舒出一口氣,語氣平靜:
「朕知道你們這段時間,趁著這趟渾水,做了不少不該做的事。」
「聞端如今雖已不是太傅,也仍是朕的老師。」
謝桐垂下眼眸,視線掠過曾經放置著太師椅的最前方,不緊不慢道:
「他坐過的位置,不是你們能肖想的。」
「再有人以捕風捉影的事在朕面前搬弄是非,朕定不會輕饒。」
眾臣沉默跪地,再不敢多言。
*
延寧城諸事安置妥當後,無守關任務的將領士兵們,便收整軍隊,班師回朝。
謝桐看似淡定非常,實則心中暗暗數著日子,在臘月二十七這一日下午,終於忍不住蹙眉,問羅太監道:「還有多久抵達京城?」
羅太監笑呵呵的:「聖上,今晨兵部來報,軍隊已離京不足兩百里,想來歲除當日,正好可進京回朝,屆時就能喜上加喜,普天同樂了。」
謝桐:「……」
「聖上,怎麼了?」羅太監見他神色有異,於是主動問:「有何不妥?是……宮中過年的布置,哪裡還需改進麼?」
謝桐搖搖頭,許久後,很輕地嘆了一口氣。
「還要三日才能到啊……」他斂起眉,似有幾分無可奈何:「那明日,朕應是見不到老師了。」
羅太監以為他思念心切,於是又安慰道:「聖上,這就剩幾天,很快就見到了。」
謝桐沒說話。
聞端曾許諾,臘月二十八,他的生辰這一日,也定能回來與謝桐一同度過,如今眼看著就要食言了。
謝桐垂眼盯著案上的一沓信紙——都是這兩月以來,與聞端互通的書信,頗有幾分煩惱地捏了捏眉心,嘆道:「罷了,好歹能回來過年。」
等到夜裡,謝桐躺在寢殿榻上,卻始終翻來覆去的,難以入睡。
折騰了一個時辰,依舊毫無困意,謝桐索性坐起來,瞥了眼殿內的滴漏。
……已經是丑時了。
聞端的生辰日,已經到了。
他下了榻,赤著腳踩上殿內的軟絨毯,推開窗,卻見外面月色蒙蒙,下起了小雪。
凜凜寒風從外掠入,與室內的溫暖形成鮮明對比,謝桐兩手撐在窗沿上,思忖了一瞬。
片刻後,他收回手,轉身去取了外袍披在身上,又用髮帶將長發綁起。
守夜的宮人聽見動靜,輕叩門而入,低聲問:「聖上,有何吩咐?」
謝桐道:「洗漱更衣,朕要出宮一趟。」
天色未亮,羅太監聽聞消息趕來時,謝桐已經穿好了一整套冬衣,又披上帶帽兒的狐毛大氅,墨發用淺藍綢帶束好,窄瘦腰間用一條薄軟玉帶收勒,腳蹬高筒鹿皮靴,儼然一副要外出遠行的模樣。
但突然又想到此時距離臘月二十八隻有半個月的功夫了,聞端還留在北境遲遲不回,不禁隱隱氣悶。
從北境回程至抵達京中,尋常馬程也起碼要個七八日,更不提軍隊戰後疲累,歸來時肯定走得更加緩慢。
「朕倒看看,你究竟會不會食言……」
謝桐將匣子放回書架上,小聲嘀咕片刻,又忿忿想,若是聞端許諾了又做不到,過了臘月二十八還不見人影,那這生辰禮,不送也罷。
第62章 奔赴
過了數日, 又有捷報傳來。
「左賢王身死,匈奴軍立時潰散,林將軍、聞大人率兵追趕二十餘里, 俘虜匈奴兵逾七千人。匈奴王庭已遞降書,並自願奉上良馬五百匹、牛羊百匹、戰甲銀器等物,用以求和。」
朝上,謝桐聽了兵部尚書的總結,略一頷首,道:
「如今北境已入深冬,天寒地凍,再戰已非良策, 既然匈奴先行求和,這場仗, 就打到這裡吧。」
殿上的不少臣子聽見此言, 臉上都止不住地露出喜色。
大殷與匈奴交戰數年以來,似乎還未有過這樣的勝績。
左賢王已死, 想必匈奴王庭往後幾年, 都不敢再輕舉妄動,邊境終可盼來短暫的安寧之日了。
「傳朕的旨意,」
謝桐又道:「駐守於北境各處的士兵, 銜加一等;延寧城抵禦匈奴進犯的主力軍, 銜加三等, 各賜良田十畝, 白銀五百兩。其餘事宜,交由吏部、戶部、兵部核定。」
三部領了旨, 謝桐想了想,又慢慢開口:「如此大功一件, 若有戰功斐然的,也當赦免其原有罪責,以示獎賞。」
這話其實說得很明白,底下的臣子們互相對視了幾眼,皆是臉上猶豫。
最後是一從四品官員出列,拱手行禮,道:
「北境大捷,自然應論功行賞,只是……聞校尉一事,涉及先帝,此時罪名還未定論,貿然赦免,有些許不妥。」
謝桐微微笑了一下,換了個更舒服的姿勢,往龍椅上倚了倚,問:「何以叫罪名還未定論?」
那官員道:「先帝當年重病前,聞大人常入宮中探望,是否有過不當之舉,還未能徹底查明……」
謝桐嗓音淡淡:「朕早叫刑部查過,既然沒有證據,那就是未曾做過。怎麼,你憑著私心揣測,就要給聞端定弒君之罪麼?」
最後幾個字音剛落,殿內霎時鴉雀無聲。
「究竟是想查明真相,還是你利慾薰心,怕聞端回朝後,礙了你藉機往上爬的腳步?」
謝桐注視著底下跪著的官員,冷淡出聲。
那臣子臉色煞白,顫抖著跪地磕頭,連連道:「聖上明鑑,臣不敢有此妄想。」
謝桐的目光掃過殿內神色各異的官員,很輕地舒出一口氣,語氣平靜:
「朕知道你們這段時間,趁著這趟渾水,做了不少不該做的事。」
「聞端如今雖已不是太傅,也仍是朕的老師。」
謝桐垂下眼眸,視線掠過曾經放置著太師椅的最前方,不緊不慢道:
「他坐過的位置,不是你們能肖想的。」
「再有人以捕風捉影的事在朕面前搬弄是非,朕定不會輕饒。」
眾臣沉默跪地,再不敢多言。
*
延寧城諸事安置妥當後,無守關任務的將領士兵們,便收整軍隊,班師回朝。
謝桐看似淡定非常,實則心中暗暗數著日子,在臘月二十七這一日下午,終於忍不住蹙眉,問羅太監道:「還有多久抵達京城?」
羅太監笑呵呵的:「聖上,今晨兵部來報,軍隊已離京不足兩百里,想來歲除當日,正好可進京回朝,屆時就能喜上加喜,普天同樂了。」
謝桐:「……」
「聖上,怎麼了?」羅太監見他神色有異,於是主動問:「有何不妥?是……宮中過年的布置,哪裡還需改進麼?」
謝桐搖搖頭,許久後,很輕地嘆了一口氣。
「還要三日才能到啊……」他斂起眉,似有幾分無可奈何:「那明日,朕應是見不到老師了。」
羅太監以為他思念心切,於是又安慰道:「聖上,這就剩幾天,很快就見到了。」
謝桐沒說話。
聞端曾許諾,臘月二十八,他的生辰這一日,也定能回來與謝桐一同度過,如今眼看著就要食言了。
謝桐垂眼盯著案上的一沓信紙——都是這兩月以來,與聞端互通的書信,頗有幾分煩惱地捏了捏眉心,嘆道:「罷了,好歹能回來過年。」
等到夜裡,謝桐躺在寢殿榻上,卻始終翻來覆去的,難以入睡。
折騰了一個時辰,依舊毫無困意,謝桐索性坐起來,瞥了眼殿內的滴漏。
……已經是丑時了。
聞端的生辰日,已經到了。
他下了榻,赤著腳踩上殿內的軟絨毯,推開窗,卻見外面月色蒙蒙,下起了小雪。
凜凜寒風從外掠入,與室內的溫暖形成鮮明對比,謝桐兩手撐在窗沿上,思忖了一瞬。
片刻後,他收回手,轉身去取了外袍披在身上,又用髮帶將長發綁起。
守夜的宮人聽見動靜,輕叩門而入,低聲問:「聖上,有何吩咐?」
謝桐道:「洗漱更衣,朕要出宮一趟。」
天色未亮,羅太監聽聞消息趕來時,謝桐已經穿好了一整套冬衣,又披上帶帽兒的狐毛大氅,墨發用淺藍綢帶束好,窄瘦腰間用一條薄軟玉帶收勒,腳蹬高筒鹿皮靴,儼然一副要外出遠行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