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欲令其亡,必令其瘋狂。

  劉寵終究是被逼到了這一步!

  他沒有選擇,也沒有退後的餘地,這是他最後瘋狂的一擊。

  第180章

  很多的事情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當中。

  張遼、呂布、秦峰,波才駐紮在冀州青州兗州,昭國軍隊並沒有南下,反而帶了大量的官吏去這三個州郡進行打土豪,分田地運動。

  這三個州可是關東士族的大本營,頑固守舊派勢力極其多。

  不過經歷一波大戰清洗,倒是清除了不少舊勢力,但這不代表就能夠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了,所以還得把軍隊駐紮在這三個地方。

  再接著讓官吏改革,這個過程當中有許多勢力反抗,不過有軍隊鎮壓影響不大。

  這些人最後要麼投降,要麼就是往南方跑。

  楊秋都直接對張遼和呂布他們說了,若真有人想要往南邊跑,給他們一個南下的機會,把這群人清出去了才好改革。

  而這一年的十月,之前冀州和兗州分別有兩個投降的將軍,因為被秦峰還有呂布賞識。

  所以在幫助他們理順了當地的事情之後,這兩人就被推薦到了長安來學習。

  其中一人就是當時投降於秦峰的張郃,這人在歷史上原本就有名氣,也不怪秦峰覺得此人可以在培訓一番。

  目前,投降的將領都要來昭國長安這邊重新學習一下昭國的軍隊軍紀,至於投降的兵卒,當然也要打亂整編。

  而另一人則是高順,大概是冥冥中的緣分,高順和呂布還是相遇了。

  此人原本就清白有森嚴,擅長作戰,是兗州士族出身的將領。

  而現在,高順也正式成為了昭國的將領,目前正在長安的軍事堂裡面學習。

  此人創造出的陷陣營可是留名在了史書上,值得培養一番。

  所以,昭國目前真沒有打算出兵南下,而是在消化這三個州的勢力。

  明眼人也看得出來,昭國接下來要為農耕做準備。

  畢竟占領了這麼大一塊地盤,肯定要先把這幾塊地方治理好才行。

  這讓豫州朝廷也鬆了一口氣。

  因此,得到圖紙的劉寵開始秘密召集了大量工匠,研究這火炮到底怎麼製作!

  而在長安這邊,因為今年天下形勢又出現了大變化,所以有一些隱藏在暗處的勢力開始蠢蠢欲動了。

  比如鄭玄這種大儒名士,眼看著昭國越來越有希望統一天下了,然而昭國治理天下用的卻不是他這一派的學識,這讓鄭玄怎麼可能鎮定?

  他都在長安太學免費講學了,怎麼這位昭王完全不在意,還任憑他在長安四處收徒?

  就一點不擔憂,他推崇的治國方法影響昭國嗎?

  鄭玄想不明白,於是楊秋的無視漸漸讓他失去了沉穩。

  到這一年十月,他這邊主動請求拜訪,想要見楊秋一面。

  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楊秋還有些驚訝,這麼快沉不住氣了?

  但想一想鄭玄的年齡,大概也怪不得他,七十歲的老人,恐怕他自己都不覺得還有多少年好活。

  這樣的天下大儒名士拜訪,自然是不能拒絕的。

  楊秋和對方定下了見面的時間,然後在那之前,她把蔡邕這個老頭子叫了過來。

  蔡邕這個人政治上的立場其實挺模糊的,所以他這個人交友交遍天下。

  在鄭玄來到長安之後,不管兩人政治理念是不是一致。

  但在學術研究上,這兩人倒是非常欣賞彼此,也算得上是一聲好友,所以關係還不錯。

  因此,楊秋想從蔡邕這裡打聽一下,鄭玄這一次到底想要聊什麼?

  蔡邕沒想到大王會關注這件事情。

  不過他和楊秋這些年比較熟,關係也比較隨意,所以這一刻,蔡邕回答得也比較直接。

  「鄭公此人,重視儒家禮教德治天下,倡導農桑為國之根本。

  然大王則重視商賈輕教化,昭國選拔官員之時,更側重於考試成績,而非品行德行,甚至對守孝之事不予重視,避諱之風亦被禁止……因此,鄭公對於這些事宜,恐怕都會有所議論。」

  楊秋麻了。

  這是要找茬嗎!

  在長安這麼久了,也應該明白這些話勸說了沒用啊。

  因為以前早就有人幹過這回事兒了,最後發現楊秋本人聽了就當沒聽。

  這是一個我行我素的君主,所以下面人最後也只能放棄,然後將目光放在下一代身上。

  因為還沒有生育子嗣的原因,好些人都圍在了楊冬的身邊進行洗腦。

  好在楊秋這個妹妹專注化學理工,從小就熱愛這方面的知識,楊秋也由得她折騰,導致那群人扼腕嘆息,下一代好像也洗腦不成。

  至於楊秋的父親母親,對不起,完全聽不懂這些人在嘮叨什麼。

  「鄭公是想勸說我,還是為了在史書上留個名?」

  鄭玄又不是傻子,應該知道自己勸說成功機率不大,但他還是決定做這件事情。

  要麼就是賭一把,要麼就是另闢蹊徑,在史書上留個勸諫美名,這是楊秋猜測的。

  「或許吧,若此生無緣一見,恐將成為終生之憾。

  畢竟,世人皆以為大王將來必能君臨天下。鄭公縱使不能左右大王的治國方略,至少也應在未來的史冊上留下自己的印記。」

  如此,這場見面就不會是緊張的辯論,反而可能只是平和的討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