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頁
原本劉昌以為很多人會選第一個,最終絕大多數卻選了第二個,她們都不是傻子,帶著錢財產業出宮聽起來很好,但是一個不好,這些就會被親族甚至是鄉鄰通過各種手段謀奪,哪有她們自主的份!而留在宮裡,除了沒有男人之外,跟以前也沒什麼區別。
一直到劉啟、劉武、劉揖兄弟三人陸續回到長安,關於劉恆的諡號和廟號才定了下來。那些想要投機的朝臣失算了,劉昌之前無非就是拿著這事在朝堂上釣魚,之後才擺出一副孝子的模樣,一個勁給劉恆要待遇,最終,太宗文皇帝的名頭就落到了劉恆頭上,這也算是一個風向標,劉昌登基之後,不會再拿著之前的事情追究相關的人了,連幾個自覺馬屁拍到馬腿上的馬屁精都鬆了口氣。一個寬厚的天子總比一個睚眥必報的讓人放心。
定下了劉恆的諡號和廟號,劉昌又命人前往代國將呂王后和幾個弟弟的屍骨遷過來,當然,不是為了跟劉恆合葬,這不是叫人死後也不安心嘛,要是真的死後有靈,估計能在地底下打起來,所以還是跟自己合葬比較合適。橫豎如今天子登基就會選定皇陵地址,選好了,先修建一個地宮,將呂王后母子四人放進去,以後再修其他的便是。
漢家修建皇陵為的也不是勞民傷財,而是強幹弱枝,最主要就是為了打擊地方豪強,免得這些人坐大。所以,劉昌並不打算廢棄陵邑制度,他可以跟劉恆一樣薄葬,但是皇陵該修還得修。
劉啟、劉武、劉揖兄弟三人對劉昌的幾道詔令都沒有提出什麼建議,他們如今感興趣的事,劉昌打算將他們移封道哪裡。之前劉昌就允諾過,自己登基之後,他們可以在大漢之外獲得真正的封國,除了要繼續對大漢這個宗主國有朝貢的義務之外,國內的一切均可自主,這才是正兒八經的裂土封王。
這幾位都不是什麼願意留在中原被約束的性子,能真正當家做主,幹嘛要看別人的眼色。
劉昌也沒有反悔的意思,直接拿出了地圖,將蔥嶺以西的地方劃出了三塊,其實就是後世的中亞地區:「這邊有著大片的草原還有礦產,糧食可以種麥子和旱稻,卻能種植各種經濟作物。回頭咱們先將鐵路鋪過去,再好好修建一些水利設施,不比中原差到哪兒去!當然,想要這裡,你們就得多等個幾年,若是不樂意,等趕走了匈奴人,漠北的地盤也可以隨便你們挑!」
這幾位對漠北興趣都不大,那邊自然資源的確很豐富,可是太遠了,之前遼國那邊如今都只能是通過分封貴族來開發,絕大多數人都不樂意過去。而中亞那邊,在大漢這邊其實就算是西域各國的地盤了,這裡既然原本就有許多大小城邦,可見這邊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劉昌還肯許諾幫著鋪設鐵路,興建水利,自己這一代人辛苦一些,卻是能給後人留下一處好基業。幾個人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熊熊燃燒的野心。
第133章
「號外!號外!南炎洲發現特大金礦!」
「什麼?金礦,給我來一份!」「也給我一份!」「還有我!」報童才吆喝了一嗓子,旁邊茶館裡的人立馬來了精神,當下都招呼起來,反正一份報紙也就一個子,看完了拿回去糊牆也不虧!
報童咧著嘴,忙不迭地將報紙送到各個茶桌上,收了錢,興高采烈地往前走了一段,又吆喝了起來。
有誰不喜歡黃金呢!這年頭事死如事生,就算是普通百姓,只要有條件的話,也是要陪葬一些財貨的。現在隨著不斷對外開拓,大漢百姓也富裕起來了,因此,民間即便陪葬不起金餅,但是弄點金飾什麼的也是正常操作,所以,黃金在市面上一直是供不應求。
劉昌對此也是無可奈何,劉恆薄葬,他自個也宣稱會薄葬,少府還燒制了各種陶器瓷器作為明器,但凡是人間有的東西,就沒燒制不出來的,偏生大家都是既要又要,陶瓷的莊園牲畜僕役得有,黃金更是得有,弄得劉昌恨不得先搞個摸金校尉出來,將埋在地底下的黃金弄出來重新利用。可惜的是,他還算是有底線,沒真的這麼做。
民間如今已經開始通行紙幣,黃金作為貨幣屬性的價值大大降低,但是,這玩意是工業上必不可少的原材料,都叫人埋地底下去了,那還怎麼搞!
像是現在,劉昌想要回收黃金,只能拿酹金做文章,自從抓了幾個酹金成色不足的徹侯奪爵罷官之後,大家在這事上都謹慎了許多,起碼近幾年是不敢在這等事情上玩貓膩了,可是,每年供奉宗廟的酹金比起民間陪葬的黃金,那真是差遠了。但是想要扭轉這等風向,真不是什麼容易得事情,還得潛移默化。
劉昌登基第二年,就改元建元,下達的第一條詔令就是攤丁入畝,永不加賦,還各種鼓勵生育,這麼多年下來,大漢人口持續爆炸式增長。反正按照現在大漢的政策,不論男女,只要你年滿十五歲,就能授田,無非就是授田的地方比較偏遠而已。到了地方之後,你可以選擇自個耕種,也可以選擇帶著自家的土地加入屯墾軍團。總之,現在根本不用愁生下來養不起,朝廷還廣建村學,為適齡兒童提供六年義務教育,不僅不用學費,還補貼一頓午餐。當然,想要繼續深造,就得要學費了。< ="<hr>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一直到劉啟、劉武、劉揖兄弟三人陸續回到長安,關於劉恆的諡號和廟號才定了下來。那些想要投機的朝臣失算了,劉昌之前無非就是拿著這事在朝堂上釣魚,之後才擺出一副孝子的模樣,一個勁給劉恆要待遇,最終,太宗文皇帝的名頭就落到了劉恆頭上,這也算是一個風向標,劉昌登基之後,不會再拿著之前的事情追究相關的人了,連幾個自覺馬屁拍到馬腿上的馬屁精都鬆了口氣。一個寬厚的天子總比一個睚眥必報的讓人放心。
定下了劉恆的諡號和廟號,劉昌又命人前往代國將呂王后和幾個弟弟的屍骨遷過來,當然,不是為了跟劉恆合葬,這不是叫人死後也不安心嘛,要是真的死後有靈,估計能在地底下打起來,所以還是跟自己合葬比較合適。橫豎如今天子登基就會選定皇陵地址,選好了,先修建一個地宮,將呂王后母子四人放進去,以後再修其他的便是。
漢家修建皇陵為的也不是勞民傷財,而是強幹弱枝,最主要就是為了打擊地方豪強,免得這些人坐大。所以,劉昌並不打算廢棄陵邑制度,他可以跟劉恆一樣薄葬,但是皇陵該修還得修。
劉啟、劉武、劉揖兄弟三人對劉昌的幾道詔令都沒有提出什麼建議,他們如今感興趣的事,劉昌打算將他們移封道哪裡。之前劉昌就允諾過,自己登基之後,他們可以在大漢之外獲得真正的封國,除了要繼續對大漢這個宗主國有朝貢的義務之外,國內的一切均可自主,這才是正兒八經的裂土封王。
這幾位都不是什麼願意留在中原被約束的性子,能真正當家做主,幹嘛要看別人的眼色。
劉昌也沒有反悔的意思,直接拿出了地圖,將蔥嶺以西的地方劃出了三塊,其實就是後世的中亞地區:「這邊有著大片的草原還有礦產,糧食可以種麥子和旱稻,卻能種植各種經濟作物。回頭咱們先將鐵路鋪過去,再好好修建一些水利設施,不比中原差到哪兒去!當然,想要這裡,你們就得多等個幾年,若是不樂意,等趕走了匈奴人,漠北的地盤也可以隨便你們挑!」
這幾位對漠北興趣都不大,那邊自然資源的確很豐富,可是太遠了,之前遼國那邊如今都只能是通過分封貴族來開發,絕大多數人都不樂意過去。而中亞那邊,在大漢這邊其實就算是西域各國的地盤了,這裡既然原本就有許多大小城邦,可見這邊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劉昌還肯許諾幫著鋪設鐵路,興建水利,自己這一代人辛苦一些,卻是能給後人留下一處好基業。幾個人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熊熊燃燒的野心。
第133章
「號外!號外!南炎洲發現特大金礦!」
「什麼?金礦,給我來一份!」「也給我一份!」「還有我!」報童才吆喝了一嗓子,旁邊茶館裡的人立馬來了精神,當下都招呼起來,反正一份報紙也就一個子,看完了拿回去糊牆也不虧!
報童咧著嘴,忙不迭地將報紙送到各個茶桌上,收了錢,興高采烈地往前走了一段,又吆喝了起來。
有誰不喜歡黃金呢!這年頭事死如事生,就算是普通百姓,只要有條件的話,也是要陪葬一些財貨的。現在隨著不斷對外開拓,大漢百姓也富裕起來了,因此,民間即便陪葬不起金餅,但是弄點金飾什麼的也是正常操作,所以,黃金在市面上一直是供不應求。
劉昌對此也是無可奈何,劉恆薄葬,他自個也宣稱會薄葬,少府還燒制了各種陶器瓷器作為明器,但凡是人間有的東西,就沒燒制不出來的,偏生大家都是既要又要,陶瓷的莊園牲畜僕役得有,黃金更是得有,弄得劉昌恨不得先搞個摸金校尉出來,將埋在地底下的黃金弄出來重新利用。可惜的是,他還算是有底線,沒真的這麼做。
民間如今已經開始通行紙幣,黃金作為貨幣屬性的價值大大降低,但是,這玩意是工業上必不可少的原材料,都叫人埋地底下去了,那還怎麼搞!
像是現在,劉昌想要回收黃金,只能拿酹金做文章,自從抓了幾個酹金成色不足的徹侯奪爵罷官之後,大家在這事上都謹慎了許多,起碼近幾年是不敢在這等事情上玩貓膩了,可是,每年供奉宗廟的酹金比起民間陪葬的黃金,那真是差遠了。但是想要扭轉這等風向,真不是什麼容易得事情,還得潛移默化。
劉昌登基第二年,就改元建元,下達的第一條詔令就是攤丁入畝,永不加賦,還各種鼓勵生育,這麼多年下來,大漢人口持續爆炸式增長。反正按照現在大漢的政策,不論男女,只要你年滿十五歲,就能授田,無非就是授田的地方比較偏遠而已。到了地方之後,你可以選擇自個耕種,也可以選擇帶著自家的土地加入屯墾軍團。總之,現在根本不用愁生下來養不起,朝廷還廣建村學,為適齡兒童提供六年義務教育,不僅不用學費,還補貼一頓午餐。當然,想要繼續深造,就得要學費了。< ="<hr>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