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尼克是一個非裔美國人,個子在175的樣子,四肢纖長,比例極好,他穿著黑色的緊身針織衫和同色西褲,肌肉線條流暢,看出有舞者的功底。

  「你好,很高興認識你。」尼克非常友好地和祝君安握手,然後重重地在萊恩背後拍了一下,「我從沒見過這傢伙這麼不好意思的樣子。」祝君安笑了笑,「我也是。」

  三人找了一家附近的小酒館,時間還早,人不算多,很安靜,爵士樂舒緩地在空氣中流淌。

  「怎麼樣?中國怎麼樣?巡演還順利嗎?老哥你怎麼比去中國前還tan(膚色黑)了。上次我在健身房碰到Kim,胖得我都沒認出來。之前我倆一個劇組的時候,別人都叫我們一對小猴子。Yulia的小猴子上次在《魔法壞女巫》里演得棒極了!我們都可驕傲了。聽他說懷特太太現在還老在課堂上提到咱倆當時的惡作劇呢,現在都氣得她牙痒痒。James!你好嗎!請把我上次那瓶酒找出來。祝,你喝得慣威士忌嗎,這還有很多別的。」尼克語速快極了,他一邊連珠炮似的問一邊把酒單遞給祝君安。

  「好得不能再好了了,在邁阿密抓緊曬了兩天,男人結婚就發福,Yulia給我發了好多視頻,我回來了他們卻去坎昆了,咱們當時真的是太淘了。要試試這酒嗎?那先來一點吧。」萊恩一面一一回應他一面給祝君安倒上酒,話題換得太快,把祝君安都聽暈了。

  好友之間好久不見,有說不完的話,萊恩和尼克暢快地聊著近況,也貼心地沒有讓祝君安覺得被排除在外,言語間,祝君安已經知道了他們兩個是在文化學校認識的,這所學校的對象就是主業從事表演藝術的孩子,比如萊恩這樣的舞者,還有尼克這樣從小就投身於百老匯音樂劇的演員。現在的尼克已經不再登台演出了,他轉行作了一個劇評家,還經常說說脫口秀,他的素材庫就是紐約的演藝圈。

  國內外的演藝圈是不同的土壤,祝君安對紐約的種種自然有著無限的好奇。「現在紐約人還會看報紙嗎?」

  「現在都有電子版了嘛。即使讀者不在意,創作者還是很在意的。」尼克答道,「以前百老匯的新劇首演完了以後,製作人、導演還有主要演員等等,反正是和新戲相關的一眾人吧,慶功宴開到再晚,早上也得爬起來看最新的《紐約時報》。當時我組裡哪個編劇,大鬍子馬克,你還有印象嗎?他每次都在after party上喝個大醉,後來我才他買醉是因為緊張,你看吧,他早上就睡在門廊那,報童剛把報紙扔他家門口,他立刻就爬起來,耳朵簡直比狗還靈!」

  萊恩和祝君安都笑了,尼克又啜了口酒,做了個鬼臉,「沒辦法,劇評太重要了,那些評論家,舌頭毒得狠,他們輕飄飄一篇短文章,能讓一個劇大紅大紫,也能讓製作人跳樓。Cats《貓》,那真是有九條命!大部分都又短命又賠錢,要不說紐約音樂劇叫cut-throat business(割喉生意)呢。」

  「你現在也是手握特權的人了。」萊恩打趣道,和他碰了個杯。

  「哦我還差得遠呢。而且現在報紙影響力也不如從前了,但是祝不是我嚇唬你,那些舞評家,尤其是來自倫敦那伙,他們舌頭真是刁鑽刻薄,你可要做好準備。」

  三人告別的時候已經快十二點了,看著尼克跳上了一輛計程車,祝君安打了一個長長的哈欠。

  「今天太晚了,還是酒店離劇場近,明天排練完我帶你去我家看看。」祝君安閉著眼靠在電梯的鏡子上,點了點頭。

  結果第二天他們也還是住在酒店,排練走台一開始,大家都忙得不可開交。雖然他們已經演了上百場,但是對於巡演最後一站,團里的上上下下都是非常的重視。芭蕾舞的受眾更少,影響力也更小,但是沒人敢說對外界的評論毫不在意,尤其首芭這次外出巡演是外交部批准的,還不能完全視作一場商演,需要一些好評作背書以便宣傳。

  好在《紐約時報》給了《鳳仙花》一篇振奮人心的好評。

  「Breath with China Ballet」紐約時報簽約舞評家大衛·洛克特在其專欄里寫道:「整個劇場都跟著演員的節奏呼吸。兩個小時的舞劇,從頭到尾,像是一場夢境,中央劇院的椅子還是該死的讓人難受,但是音樂一響,你便全不在意。」

  從舞蹈入門教程時開始,芭蕾老師總是強調呼吸,真正的演出時其實很難,高強度的動作,有時候還穿著緊得要命的衣服,呼吸不是一件易事。演員們常常只能憋著氣,背對著觀眾的時候才能猛吸一口,熬到到了後台,個個氣喘如牛,這或許是雙人舞都不長的原因。但是這都是側台才能看到的,觀眾們看到的演員始終都是那麼從容不迫,優雅輕盈。

  《On Point(足尖)》對舞劇本身一筆帶過,長篇大論的重點放在萊恩身上,「這不是放逐,是王者的回歸!」「萊恩·王這名天資卓越的舞者,以他奔騰敏捷的舞蹈節奏把我們迷住。我絕不濫用『偉大』一詞,尤其是用在這個只有26歲的舞者身上,但是王的演技確實給我的視覺帶來衝擊......」可以肯定這個評論人一定是萊恩的狂熱粉絲,因為他不止一次用到如「我的筆都在發燙」這樣誇張的形容表達他的激動之情。

  《大都會報》、《今日芭蕾》等報紙雜誌都盡以溢美之詞,《鳳仙花》美好獨特的東方風韻俘獲了一眾好評。批評的聲音也還是存在。《右岸之聲》是最不友好的,標題「Bring Ballet to New York」就暗含惡意,暗諷首芭bring coal to Newcastle是在班門弄斧。《Morden Dance》中的一則評論說:「音樂只是中華元素的堆疊,沒有發展,和芭蕾舞完全不適配。每一段舞都美如詩篇,只可惜完全缺乏連貫……」氣得邱律打電話跟祝君安罵「狹隘外國佬,他們懂什麼叫工商角子羽嗎?」但是總的來看,此次美國巡演離完美收官只差後面的幾場演出了,團里一派喜氣洋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