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宋顯乃狀元及第,年紀輕輕已幾經沉浮,人品德行皆被認可,此番更是得以隨同皇太女一同入京,來日前途是真正的不可限量,必然是無數人爭搶的佳婿人選。

  但彼時聽著譚離的打趣之言,宋顯未曾有半分自得自喜,反而有些心不在焉,正如此時。

  又走了十餘步,宋顯轉過頭,看向身側著女史袍服之人:「吳娘子——」

  他腳下不自覺微頓。

  吳春白便也停下腳步,轉回頭看他。

  女子眉眼端莊明朗,較之初識時多了一絲無聲的沉定,氣質仍是從容大方的,見他遲遲不語,才出聲問:「宋大人?」

  宋顯目光一錯,落在她身後遠處的天幕:「今日夕陽……很好。」

  吳春白便也轉頭望去,入目滿眼緋麗爛漫。

  她看夕陽時,宋顯才敢看她。

  但宋顯未敢多看,她微仰起的半張臉籠在霞光中,分外明艷好看,乃至讓他覺得自己的目光十分冒犯。

  宋顯強迫自己收回視線,下一刻,只聽她說:「往後這樣好看的夕陽,還有很多。」

  宋顯心間忽然盈滿難言的觸動。

  是,這樣的夕陽還有很多。

  他們會常常走在這條下值的路上,一同談論太平大小事,一同看很多次夕陽,春夏秋冬,來日方長。

  那他就再等一等。

  他知道,她此時的心思並不在婚嫁之事上。

  夕光中,二人的身影慢慢消失在甬道盡頭。

  春已盡,夏將立。

  是夜,沐浴後的李歲寧披衣盤腿坐在窗邊的矮榻上,焚著龍涎香,借著皎潔月色,執筆書寫,落筆先見四個端正大字:《祭駱公文》。

  兩世為人,這是李歲寧第一次這樣正式地寫祭文輓詞。

  她曾說過,她的詩詞造詣不算上佳,幸而文章寫得尚可,只是與駱先生相比,自認還是雲泥之別。

  是以她書寫間,認真自語道:「班門弄斧,貽笑大方,還望先生不要嫌棄啊。」

  被月色浸染的筆下,未見華麗詞藻,唯有平靜敘述。

  駱觀臨的出殯之期,在駱家人入京後的第十日。

  世人講求落葉歸根,李歲寧也曾詢問過駱家人是否要扶靈歸鄉,但金婆婆沒有遲疑地做出了決定,要將兒子葬在京師天子腳下。

  【天下之大,凡為其主所領,即皆為故土,其心安處,方為歸根。】

  【能伴在明君側,見太平繁華景象,便是他最大的福分造化了。】

  金婆婆含淚叩謝,如是說道。

  於是李歲寧便讓無絕和天鏡在京郊外為駱先生擇風水寶地,以澤及後代,造福來世。

  而一應喪儀規制,同公侯之禮。

  起先還有官員試圖勸阻,但見罷那一篇《祭駱公文》,便無人再敢多言了。

  那篇祭文中,交代了駱觀臨的一生。

  其上未曾刻意避開他曾跟隨徐正業起事的經歷,文中將此事稱之為:【於汲汲然救民之心中,茫茫然誤入歧途。】

  並且言明了駱觀臨在江都的另一重身份——錢甚先生。

  她告訴了世人,錢甚都做過哪些事,言其:【雖不多言,卻嘔心瀝血,從無藏私。】

  又言:【常存思過心,不改救民意。獨往投豺狼,以身折己罪。】

  末了,書:【今觀春滿京畿道,此為千古第一春。】

  此末句見哀思,先生作千古,這是先生離開的第一個春季。

  也見作此祭文者的雄心,這將是這塵埃落定的世間,開啟千古太平基業的第一春。

  這一篇足近千字的祭文,用詞多平實淡然,未見半字哀呼,卻也足以使人淚下,並讓人看到了那位儲君對這位駱先生的肯定及看重程度。

  含元殿駱觀臨之死,若無太女明言,沒人會擅自宣揚什麼。

  有官員便曾私下猜測,太女大抵不會正面認下駱觀臨所為,這沒有必要,也實無益處。

  許多君王登基前,常會想方設法否認銷去一切有污點嫌疑、有可能引起後世是非爭議的過往。

  不料,這位儲君親自作下這樣一篇祭文,明了了她曾救下罪人駱觀臨的內情,將駱觀臨原原本本的一生、連同錢甚這個身份,一併說與了眾人聽。坦坦蕩蕩,無懼無畏。

  後世是毀是譽皆隨意,她要為她的謀臣正名。

  她不單作下了這篇祭文,在駱觀臨出殯之日也親自到場。

  這是李歲寧入京後第一次踏出宮門。

  她入此宮門時,先生躺在含元殿中等她來。

  今出此宮門去,送先生最後一程。

  駱觀臨的棺木中,未曾有珠寶金銀玉器等陪葬之物。

  這同樣是金婆婆的決定,她兒一心贖罪,在江都時的俸祿也悉數捐入善堂,既如此,她便讓他乾乾淨淨地去。

  論起陪葬之物,僅此一物便勝過一切了——封棺前,金婆婆親手將一篇《祭駱公文》放入了棺中。

  棺槨入墓,在眾人的目送下,慢慢被泥土掩埋。

  有不少前來送行的官員權貴,將視線落在了那一雙披著喪服,無聲垂淚的駱家兒女身上。

  且看儲君這般態度,來日追封駱公嘉賞駱家是勢在必行之事,駱家子女必得厚待……

  而說到追封,那是唯有天子才有的權利。

  那件大事,似乎也該提上議程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