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4頁
先前被關在大理寺牢房中,他們固然也曾以耳貼壁,嘗試分辨外面的動靜,但僅能聽到極細微雜亂的聲音,唯一可確定的是慘叫廝殺聲……他們下意識地只作是李隱的人在大開殺戒。
他們在牢房中痛斥大罵,吵嚷著要出去,約是過了正午,一名獄卒匆匆而來,隔著牢欄小聲告訴他們:切莫再衝動喧躁,是皇太女入京了!城中此時正在廝殺!大軍已往皇城去了!
眾人大感震驚,卻很難徹底聽信這獄卒之言——皇太女不是已經殞身北狄了嗎?怎可能突然出現在京畿!
他們向那獄卒追問詳細,那獄卒也答不出具體,外面殺得正是兇猛時,大理寺衙門緊閉,沒人敢在這等關頭出去探聽消息。
牢中眾人便更難信服了,直到天色黑下,牢房裡的喧譁才終於有減弱的跡象,如此折騰一整日,任誰也餓得沒氣力了。
有人向獄卒討要飯食,那獄卒倒也很好說話,不多時便帶著幾人提著幾隻裝滿了熱騰騰鹹粥的飯桶,一摞粗瓷大碗,隔著牢欄給眾人打飯。
餓得極了也顧不上挑剔滋味,一名身著長衫、身高近八尺的壯實文人,將空了的碗伸出去,拿一口齊魯口音要再來一碗。
那獄卒又給他添上幾勺,邊嘀咕一句:【閣下這飯量胃口可與常家郎君一較高下了……】
那文人聽著這句,不由問:【哪個常家郎君?】
獄卒卻顧不上與他細說什麼,已接著去前頭給其他人打飯去了。
分完飯食後,那獄卒離開,約過了一個時辰,去而復返,這次的語氣愈發篤定了,激動之情溢於言表:【打探清楚了,確是皇太女殿下入京了!】
又安撫眾人,此時外頭正在追捕李隱和他的殘部,待晚些局面穩當了,再放他們出去。
牢房中變得喧囂,本打算吃飽了睡一覺的人頓時精神百倍,雙手扒著牢欄與那獄卒詢問究竟。
獄卒眉飛色舞地向他們講述聽來的消息,包括城中無數人自發為太女開道的盛景。
眾人聽得又激動又嫉妒,牢欄都要摳爛了——若非被逮來此處,他們也會是為太女開道的那個人!
直到天色將亮,李隱已被太女親自拿下的消息傳來,而一支玄甲軍正式接管了大理寺。
那嗓子已經說啞了的獄卒跟著自己的上峰,伏地而跪:「小人願效忠太女殿下!」
說來慚愧,這類似的話,他這兩年可沒少說,卞軍入城時,李隱入城時……他都這樣跪下表過忠心。
他就是個懦弱的無名小卒,身後有一家老小,拋頭顱抗爭的事他做不來,也比不上那些一腔熱血被關在牢中的文士們。
獄卒將頭埋得很低,但從私心裡說,他這一回,跪得最是甘心。
皇太女四處平亂,他萬分欽佩這樣的人,就像先太子一樣。而他今日才知道,先太子竟也是女子,和皇太女一樣的女子。
獄卒支起耳朵聽著,聽到那群玄甲軍未有發難之意,便安心地鬆了一口氣。
之後,他奉命打開了牢門。
那些文人們湧出大理寺。
前後門處皆有玄甲士兵把守,天色尚未完全放亮,那些士兵們身上似乎還沾染著潮濕的血腥氣,叫人不自覺便生出畏懼。
有人向他們走來,卻是兩名女子。
走在前頭的是郝浣,她披著甲衣,除下了頭鍪,綁得很結實的髮髻稍有些凌亂,卻與她更添兩分英氣。
慢後她半步的是吳春白,她跟隨李歲寧自洛陽而來,一直在城外大軍中靜候消息,是晚間才入的城,行走各處安穩人心。
有文人認出了吳春白,她昔日為京師第一才女,常出入花宴詩會,讓人印象深刻,只是眾人都未曾想到這位閨閣才女,此時竟會與皇太女的大軍一同出現。
吳春白向那群文人們施了一禮,道:「太女殿下言,有如諸位寧將生死置之度外,也要為蒼生求公者,大盛興盛之日必不遠矣——」
「今日之戰承蒙諸位相助,我代殿下向諸位道謝。」
看著那再施禮的女子,聽著這一句「代殿下道謝」,眾人或受寵若驚,或覺自己當不起,更多的卻是難以言說的觸動。
他們今日經歷了一場生死,眼見高樓塌陷,震動悲怒卻也心生絕望。
而於這絕望之間,忽聞那救蒼生者自北狄歸返,力挽狂瀾,並救他們出生死牢獄,卻又反與他們道一句謝……此中心境,非親歷者無法體會言明。
他們終其一生,只怕也忘不掉這一句道謝,這一聲「承蒙諸位相助」了。
他們向吳春白深深施禮還之,有人灑下熱淚。
離開大理寺,長街之上格外寂靜空曠。
白日裡的那場混亂,有文人衣衫被扯破,髮髻散落,鞋履也不知所蹤,此際赤足奔走,卻未覺有失尊嚴。
今日時局既定,北狄之戰既勝,便無人可以奪去他們的尊嚴。
是以即便此一時衣冠不整,他們卻也自覺開闊落拓,於淚水中環顧四下,不禁啞聲高呼:「——天不亡大盛!」
霧藍天穹下,有人跪在長街之上,向天地以及這天地間殘留的血跡鄭重叩首。
他們堅信,這些血跡終會成為公道盛世的土壤。
登泰樓也終於打開了大門,那些文人們爭先恐後地涌了出去。
孟列目送那些激動的文人離去,讓掌柜的備酒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他們在牢房中痛斥大罵,吵嚷著要出去,約是過了正午,一名獄卒匆匆而來,隔著牢欄小聲告訴他們:切莫再衝動喧躁,是皇太女入京了!城中此時正在廝殺!大軍已往皇城去了!
眾人大感震驚,卻很難徹底聽信這獄卒之言——皇太女不是已經殞身北狄了嗎?怎可能突然出現在京畿!
他們向那獄卒追問詳細,那獄卒也答不出具體,外面殺得正是兇猛時,大理寺衙門緊閉,沒人敢在這等關頭出去探聽消息。
牢中眾人便更難信服了,直到天色黑下,牢房裡的喧譁才終於有減弱的跡象,如此折騰一整日,任誰也餓得沒氣力了。
有人向獄卒討要飯食,那獄卒倒也很好說話,不多時便帶著幾人提著幾隻裝滿了熱騰騰鹹粥的飯桶,一摞粗瓷大碗,隔著牢欄給眾人打飯。
餓得極了也顧不上挑剔滋味,一名身著長衫、身高近八尺的壯實文人,將空了的碗伸出去,拿一口齊魯口音要再來一碗。
那獄卒又給他添上幾勺,邊嘀咕一句:【閣下這飯量胃口可與常家郎君一較高下了……】
那文人聽著這句,不由問:【哪個常家郎君?】
獄卒卻顧不上與他細說什麼,已接著去前頭給其他人打飯去了。
分完飯食後,那獄卒離開,約過了一個時辰,去而復返,這次的語氣愈發篤定了,激動之情溢於言表:【打探清楚了,確是皇太女殿下入京了!】
又安撫眾人,此時外頭正在追捕李隱和他的殘部,待晚些局面穩當了,再放他們出去。
牢房中變得喧囂,本打算吃飽了睡一覺的人頓時精神百倍,雙手扒著牢欄與那獄卒詢問究竟。
獄卒眉飛色舞地向他們講述聽來的消息,包括城中無數人自發為太女開道的盛景。
眾人聽得又激動又嫉妒,牢欄都要摳爛了——若非被逮來此處,他們也會是為太女開道的那個人!
直到天色將亮,李隱已被太女親自拿下的消息傳來,而一支玄甲軍正式接管了大理寺。
那嗓子已經說啞了的獄卒跟著自己的上峰,伏地而跪:「小人願效忠太女殿下!」
說來慚愧,這類似的話,他這兩年可沒少說,卞軍入城時,李隱入城時……他都這樣跪下表過忠心。
他就是個懦弱的無名小卒,身後有一家老小,拋頭顱抗爭的事他做不來,也比不上那些一腔熱血被關在牢中的文士們。
獄卒將頭埋得很低,但從私心裡說,他這一回,跪得最是甘心。
皇太女四處平亂,他萬分欽佩這樣的人,就像先太子一樣。而他今日才知道,先太子竟也是女子,和皇太女一樣的女子。
獄卒支起耳朵聽著,聽到那群玄甲軍未有發難之意,便安心地鬆了一口氣。
之後,他奉命打開了牢門。
那些文人們湧出大理寺。
前後門處皆有玄甲士兵把守,天色尚未完全放亮,那些士兵們身上似乎還沾染著潮濕的血腥氣,叫人不自覺便生出畏懼。
有人向他們走來,卻是兩名女子。
走在前頭的是郝浣,她披著甲衣,除下了頭鍪,綁得很結實的髮髻稍有些凌亂,卻與她更添兩分英氣。
慢後她半步的是吳春白,她跟隨李歲寧自洛陽而來,一直在城外大軍中靜候消息,是晚間才入的城,行走各處安穩人心。
有文人認出了吳春白,她昔日為京師第一才女,常出入花宴詩會,讓人印象深刻,只是眾人都未曾想到這位閨閣才女,此時竟會與皇太女的大軍一同出現。
吳春白向那群文人們施了一禮,道:「太女殿下言,有如諸位寧將生死置之度外,也要為蒼生求公者,大盛興盛之日必不遠矣——」
「今日之戰承蒙諸位相助,我代殿下向諸位道謝。」
看著那再施禮的女子,聽著這一句「代殿下道謝」,眾人或受寵若驚,或覺自己當不起,更多的卻是難以言說的觸動。
他們今日經歷了一場生死,眼見高樓塌陷,震動悲怒卻也心生絕望。
而於這絕望之間,忽聞那救蒼生者自北狄歸返,力挽狂瀾,並救他們出生死牢獄,卻又反與他們道一句謝……此中心境,非親歷者無法體會言明。
他們終其一生,只怕也忘不掉這一句道謝,這一聲「承蒙諸位相助」了。
他們向吳春白深深施禮還之,有人灑下熱淚。
離開大理寺,長街之上格外寂靜空曠。
白日裡的那場混亂,有文人衣衫被扯破,髮髻散落,鞋履也不知所蹤,此際赤足奔走,卻未覺有失尊嚴。
今日時局既定,北狄之戰既勝,便無人可以奪去他們的尊嚴。
是以即便此一時衣冠不整,他們卻也自覺開闊落拓,於淚水中環顧四下,不禁啞聲高呼:「——天不亡大盛!」
霧藍天穹下,有人跪在長街之上,向天地以及這天地間殘留的血跡鄭重叩首。
他們堅信,這些血跡終會成為公道盛世的土壤。
登泰樓也終於打開了大門,那些文人們爭先恐後地涌了出去。
孟列目送那些激動的文人離去,讓掌柜的備酒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