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1頁
或有人行於街道之上,忽然被人塞一沓入懷中,或在巷口處偶然拾得,不識字者遂交由識字者查看。
每張紙帛上的內容字跡皆是相同的,應是雕版拓印而來。
展閱,只一眼便叫人心驚肉跳。
此書竟為——《討李隱百罪書》!
其上歷數李隱百罪而討伐之……
眾文人墨客圍聚一處共讀,已無人敢大聲誦念。
其上所書,每一樁罪狀,都叫人震駭至極。
先太子效原為女子身,乃世人口中崇月長公主李尚是也……先太子李尚在北狄斬殺敵軍主帥,之所以揮劍自刎,實為遭李隱設計毒害!——這、這怎麼可能!
朔方節度使岳光,與嶺南節度使,皆死於李隱之謀……
段士昂謀逆,亦確為李隱唆使……
徐正業之亂,亦有李隱手筆……
再有,李隱弒君未遂!——未遂?女帝竟還活著?!
以及,勾結吐蕃!——叛國!
這每一樁都太過駭人聽聞,任誰也不敢輕信,然而卻見署名落筆處赫然驚現【褚晦】二字,其上加蓋數印,亦皆是褚晦之印!
這一則《討李隱百罪書》……竟出自褚太傅之手?!
那褚太傅他老人家……此時的處境豈非危險至極!
京中許多文人名士,皆是因聽聞了褚太傅為榮王所打動的佳話,才陸續入京而來,此時得觀此文,無不震驚憂切恐慌。
無數人自發地傳閱著,因散播範圍早有安排,前後幾乎只用了半個時辰,此則百罪書便紛紛揚揚如大雪一般,傳遍了整座京畿。
在太廟的大門合上之際,已有文人拔足狂奔,朝著安上門的方向自發涌去,要去見褚太傅。
也有人趕往了褚府,而前去抓捕褚家人的禁軍幾乎同時抵達,禁軍的出現等同印證了那封百罪書的真偽,文人們激憤不已,雙方爆發了衝突。
亦有持此書者,結伴去往大理寺,京衙,紛紛求問虛實,各處官員乍見此《百罪書》,同樣震詫難當,他們都意識到,今日出大事了,足以捅破天的大事!
城中巡邏的禁軍根本不知道那些突然傳開的文章究竟是由何而來,他們時刻提防著持械生事者,卻如何也不曾想到,變故會突然在那些長衫飄逸,吟詩作賦展望盛世重現的文人之間爆發。
有文人言行激憤,冷靜或沉著者卻也相互包庇傳播之人,禁軍根本無從追究無從下手,卻也不敢貿然血洗鎮壓這些文士。
此事傳稟到李隱耳中時,他剛行至含元殿外。
至此處,李隱身後隨著的官員宗室已不足起先的半數。
少數人留在了太廟中,更多的人不願輕易送死,卻也不甘屈服,他們離開太廟後,欲圖逃離皇城,禁軍們正在四處搜捕鎮壓。
這一切亂象未能讓李隱停下腳步,直到此時聽聞城中文人生亂,他駐足片刻,自嗓中發出了一聲情緒難辨的笑音,隨後下達了兩道命令。
其一,緝拿鬧事的文人,投入獄中。反抗者,以叛亂罪名誅殺。
其二,率重兵圍下國子監,問罪祭酒喬央。
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在文人間掀起這樣大的風浪,能做到悄無聲息私下雕版且藏有如此數量的紙帛……非國子監與喬央莫屬。
聽聞要用武力鎮壓文人,那餘下隨行的官員中再次有人面色巨變,紛紛出言阻止,然而李隱未予理會,徑直踏入含元殿。
再多的鮮血也終有被風乾之日,時間和教訓會代他這個天子來撫慰世人。
而負責授璽的官員再也無法可忍,入殿之後,他拒絕為李隱授璽朝拜——如今已是滿城風雨,任憑再如何鎮壓,消息也不可能瞞得住了!待到撥亂之師名正言順入京,為叛國者李隱授璽之人,必當遺臭萬年!
李隱的神情沒有變動,很快,有禁軍入內,將那名官員拖了出去。
李隱注視著那座龍椅,如同與執念對視,目不斜視地向它走去。
禁軍們得到命令,開始四處抓捕文人。
城中陷入混亂惶然,百姓惶然,披甲持刀造成了這場惶然的禁軍也同樣惶然,他們不確定自己所行之事的對與錯,此刻京畿上下幾乎所有人,都在經歷著十七年前喻增曾經歷的那場衝擊——「恩人」的轉變,沒有預兆,沒有過渡。
在半日前,甚至只在一兩個時辰之前,禁軍們以為自己效忠聽從的仁者即將成為名正言順的明君。
文人們準備好了絢爛的詩詞歌賦,準備為這場大典增添華彩。
而此時,有文人面對禁軍的圍捕,抵死不從之下,登上高閣,拋灑下一篇篇為新帝所作詩賦,而後將自己也如那些詩詞一樣拋灑下去,只高聲留下一句震耳發聵之言:「……太傅可死,吾亦可死!不敢言公道,作甚世間人!」
人的血是可以被燒熱的。
先太子竟為女身,先投身沙場定社稷,後委身北狄換取三年生息……一朝被毒害自刎而亡,真相卻於十七年後才被世人知曉!
而其師褚太傅,為阻蒼生繼續陷入不休的兵殺之中,為將此亂終結於京畿之內,敢以性命揭露偽善者竊世之真相!
在此等先賢召引之下,他們既聞真相,便不能視若無睹,一言不發!
激進的犧牲並非全無意義,激進者往前兩步,縱被逼退一步,尚可進一步!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每張紙帛上的內容字跡皆是相同的,應是雕版拓印而來。
展閱,只一眼便叫人心驚肉跳。
此書竟為——《討李隱百罪書》!
其上歷數李隱百罪而討伐之……
眾文人墨客圍聚一處共讀,已無人敢大聲誦念。
其上所書,每一樁罪狀,都叫人震駭至極。
先太子效原為女子身,乃世人口中崇月長公主李尚是也……先太子李尚在北狄斬殺敵軍主帥,之所以揮劍自刎,實為遭李隱設計毒害!——這、這怎麼可能!
朔方節度使岳光,與嶺南節度使,皆死於李隱之謀……
段士昂謀逆,亦確為李隱唆使……
徐正業之亂,亦有李隱手筆……
再有,李隱弒君未遂!——未遂?女帝竟還活著?!
以及,勾結吐蕃!——叛國!
這每一樁都太過駭人聽聞,任誰也不敢輕信,然而卻見署名落筆處赫然驚現【褚晦】二字,其上加蓋數印,亦皆是褚晦之印!
這一則《討李隱百罪書》……竟出自褚太傅之手?!
那褚太傅他老人家……此時的處境豈非危險至極!
京中許多文人名士,皆是因聽聞了褚太傅為榮王所打動的佳話,才陸續入京而來,此時得觀此文,無不震驚憂切恐慌。
無數人自發地傳閱著,因散播範圍早有安排,前後幾乎只用了半個時辰,此則百罪書便紛紛揚揚如大雪一般,傳遍了整座京畿。
在太廟的大門合上之際,已有文人拔足狂奔,朝著安上門的方向自發涌去,要去見褚太傅。
也有人趕往了褚府,而前去抓捕褚家人的禁軍幾乎同時抵達,禁軍的出現等同印證了那封百罪書的真偽,文人們激憤不已,雙方爆發了衝突。
亦有持此書者,結伴去往大理寺,京衙,紛紛求問虛實,各處官員乍見此《百罪書》,同樣震詫難當,他們都意識到,今日出大事了,足以捅破天的大事!
城中巡邏的禁軍根本不知道那些突然傳開的文章究竟是由何而來,他們時刻提防著持械生事者,卻如何也不曾想到,變故會突然在那些長衫飄逸,吟詩作賦展望盛世重現的文人之間爆發。
有文人言行激憤,冷靜或沉著者卻也相互包庇傳播之人,禁軍根本無從追究無從下手,卻也不敢貿然血洗鎮壓這些文士。
此事傳稟到李隱耳中時,他剛行至含元殿外。
至此處,李隱身後隨著的官員宗室已不足起先的半數。
少數人留在了太廟中,更多的人不願輕易送死,卻也不甘屈服,他們離開太廟後,欲圖逃離皇城,禁軍們正在四處搜捕鎮壓。
這一切亂象未能讓李隱停下腳步,直到此時聽聞城中文人生亂,他駐足片刻,自嗓中發出了一聲情緒難辨的笑音,隨後下達了兩道命令。
其一,緝拿鬧事的文人,投入獄中。反抗者,以叛亂罪名誅殺。
其二,率重兵圍下國子監,問罪祭酒喬央。
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在文人間掀起這樣大的風浪,能做到悄無聲息私下雕版且藏有如此數量的紙帛……非國子監與喬央莫屬。
聽聞要用武力鎮壓文人,那餘下隨行的官員中再次有人面色巨變,紛紛出言阻止,然而李隱未予理會,徑直踏入含元殿。
再多的鮮血也終有被風乾之日,時間和教訓會代他這個天子來撫慰世人。
而負責授璽的官員再也無法可忍,入殿之後,他拒絕為李隱授璽朝拜——如今已是滿城風雨,任憑再如何鎮壓,消息也不可能瞞得住了!待到撥亂之師名正言順入京,為叛國者李隱授璽之人,必當遺臭萬年!
李隱的神情沒有變動,很快,有禁軍入內,將那名官員拖了出去。
李隱注視著那座龍椅,如同與執念對視,目不斜視地向它走去。
禁軍們得到命令,開始四處抓捕文人。
城中陷入混亂惶然,百姓惶然,披甲持刀造成了這場惶然的禁軍也同樣惶然,他們不確定自己所行之事的對與錯,此刻京畿上下幾乎所有人,都在經歷著十七年前喻增曾經歷的那場衝擊——「恩人」的轉變,沒有預兆,沒有過渡。
在半日前,甚至只在一兩個時辰之前,禁軍們以為自己效忠聽從的仁者即將成為名正言順的明君。
文人們準備好了絢爛的詩詞歌賦,準備為這場大典增添華彩。
而此時,有文人面對禁軍的圍捕,抵死不從之下,登上高閣,拋灑下一篇篇為新帝所作詩賦,而後將自己也如那些詩詞一樣拋灑下去,只高聲留下一句震耳發聵之言:「……太傅可死,吾亦可死!不敢言公道,作甚世間人!」
人的血是可以被燒熱的。
先太子竟為女身,先投身沙場定社稷,後委身北狄換取三年生息……一朝被毒害自刎而亡,真相卻於十七年後才被世人知曉!
而其師褚太傅,為阻蒼生繼續陷入不休的兵殺之中,為將此亂終結於京畿之內,敢以性命揭露偽善者竊世之真相!
在此等先賢召引之下,他們既聞真相,便不能視若無睹,一言不發!
激進的犧牲並非全無意義,激進者往前兩步,縱被逼退一步,尚可進一步!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