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對於兩方勢力,此處的百姓沒有明確的歸屬感,從頭到腳都泡在苦海里的人,伸手能抓住哪根稻草,便將哪個視作救世主。而今相比遠在北境的皇太女,正往京師攻進的榮王更能夠承載他們的寄望。

  老嫗哭著沖西面跪下,既是拜神佛,也是拜榮王,求神佛與榮王早些收走那卞賊的性命。

  不知是否真的是上天有眼,聽到了蒼生的祈求——

  八月廿四日,重陽將近,大梁新帝卞春梁,突然暴斃。

  在此之前誰也不曾想到,這個鹽販出身卻屠盡世家貴族,一路浴血登基為帝,堪稱一代梟雄者,其離世的方式竟非是死於刀兵之下,而是咽氣於寢宮之中。

  正值壯年的卞春梁一向警惕,就連身邊再三篩選過的內侍也不全然放心,夜間就寢時從不允許宮人貼身侍奉。

  內侍是在次日清晨上前侍奉時,看到了於龍榻之上七竅流血而亡的卞春梁。

  內侍面色慘白,後退著跌坐在地,許久才得以發出驚叫,連滾帶爬地出去傳報。

  宮中霎時間大亂。

  卞春梁是死於毒殺,而昨晚宮中曾有一場宴飲。

  誰都知曉這位新帝的戒備程度,飲食從無馬虎……而此事最終查到了卞氏新朝的「二皇子」身上。

  卞春梁的長子卞澄死於岳州瘟疫,卞春梁登基後,便追封長子被大梁朝先太子。

  除了當初甘願赴死的長子外,卞春梁餘下的三個兒子也向來對他們的父親敬重有加,從不敢有忤逆之心,卞春梁對此也向來自信,因此他至死也未能想明白髮生了什麼。

  卞澄早死,二皇子身為長子,被立為儲君的可能最大。

  但卞春梁無意急著冊立太子,而在著手準備填充後宮,並打算擇選一位出身高貴的皇后,用來穩固並裝點自己的新朝。

  二皇子心中憂切自己的日後,但也遠遠未達對父親動殺心的地步……況且他又不是傻子,此刻榮王大軍將至,若他殺了父親,靠誰來支撐大局?靠他嗎?他但凡還沒瘋透,都不可能敢有這樣的妄想!

  可是那被驗出了劇毒的毒酒,的確是他親手斟給父親的!

  二皇子被指認之際,猛然想到了什麼,他道那壺酒是堂兄帶去宴上的,害死父親的不是他,而是堂兄!

  二皇子口中的堂兄名喚卞瓚,乃卞春梁親侄。

  卞瓚跟隨卞春梁征戰,生死關頭未曾離棄,立下過諸多戰功,也曾救過堂弟二皇子的性命,在卞春梁面前很有些地位。

  二皇子很信重依賴這位出色的堂兄,念及日後的儲君之爭,他想提早獲得堂兄的支持,因此待其十分親近,可謂言聽計從。

  宴飲當日,卞瓚帶來一壺好酒自飲,二皇子瞧見了也去打趣著討酒吃,一嘗果真是好酒只是烈了些,卞瓚便笑著將酒壺遞與他,讓他為喝慣了烈酒的叔父也斟一盞。

  彼時卞春梁已是微醉,面對次子的殷勤斟酒之舉,並沒有多想。

  面對二皇子的指認,卞瓚並無慌亂,他拿近乎判定的語氣道:那酒他自己喝過,二皇子也喝過,卻都安然無恙,唯一的可能便是二皇子在為陛下倒酒時做了手腳。

  二皇子驚怒交加,但是卞瓚並沒有留給他繼續爭辯的機會。

  一路帶兵殺入京師的卞瓚有兵權在握,二皇子當日便因弒父的罪名被其誅殺。

  卞春梁的部下對此卻是存疑,攜三皇子質問卞瓚,雙方爆發衝突,京師由此陷入內亂。

  榮王大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兵臨京畿。

  卞春梁分布在京師周圍的兵力固然不弱,但卞春梁已死,軍心已然潰散,根本無力支撐抵抗。

  不過短短兩日,京師沉重的城門便在李隱面前徐徐而開。

  從城中出來的是卞瓚,他手提卞氏三皇子的首級,在披甲坐於馬上的李隱面前跪下,卸下自己的刀,叩首行禮,以示將功折罪歸順之心。

  李隱接受了他的歸順,緩緩驅馬入城。

  駱觀臨跟隨在其身側,與浩浩蕩蕩的鐵騎一同踏過朱雀大街,往宮城方向而去。

  沿途多聞百姓喜極而泣之音,宮城外亦有官員含淚相候,他們大多是受卞春梁脅迫而為大梁新朝效力,自覺屈辱隱忍,此刻見得榮王大軍隊伍與李字大旗,皆涕淚俱下,跪身行大禮,以表對李氏王朝的忠心依舊。

  李隱下馬,將為首的官員扶起,未見分毫苛怪輕視。

  隨著李隱攜群臣踏入含元殿,各處繡有「梁」字的旗旌被撤去焚燒,僅存續了不足一載的大梁朝就此宣告滅亡。

  接下來數日,卞瓚奉李隱之命,清剿京師的卞軍餘孽。

  為安世人之心,李隱也親自巡視京畿內外,著眼於百姓之間,而非急於將目光流連於龍椅之上。

  九月百花殺盡,唯余菊香滿城。

  李隱緩行馬巡看京師,見得四下景象,對身側馬背上的駱觀臨道:「此番本王能以如此之小的代價取回京師,使百姓免於再陷入大的動盪,先生當居首功。」

  卞瓚毒殺卞春梁並非是偶然之下的決定。

  卞瓚也曾參與過抵擋榮王大軍的戰事,早在那時,李隱就已經動了在卞春梁身側行離間之計的心思,駱觀臨思慮之下,便提議不妨從此人身上下手。

  之後,駱觀臨自薦,同卞瓚此人私下見了一面,並以攻心之策成功地說服了對方。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