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於是這樣天大的一件事,就被二人這樣愉快並偷偷地決定了。

  決定之後,要如何實施,也是個問題。

  李智也是在一刻鐘前,才真正鼓足勇氣,選擇在此時說出來。

  他很清楚自己的斤兩和臉面,過了今日,他只怕根本沒有辦法同時聚集這麼多人。

  而此事必須要在明面上敲定,他若私下提及,大臣也好聖人也罷,各方各有思量,必然不會給他在人前開口的機會……

  思來想去,就是今日了!

  趁著節使的歸宗大典,他務必要將自己從皇太子的位置上扒下來!

  李智從未這樣堅定地對待過一件事,但遲遲聽不到聖人的回應,他已然滿身冷汗。

  眾官員之聲各異間,忽有蒼老飄渺的笑聲響起,那聲音欣慰道:「太子殿下願順應天意,乃是蒼生之大幸也。」

  說話的在場唯一位於政治立場之外的局外人,天鏡。

  他不避世,也不避嫌,仿佛只代天意說話,正如他今日出現,先言此地有龍氣現世,之後便見天顯祥瑞。

  他不直接處在政治叢林之中,但他的話卻必然會帶來一定的政治影響。

  因此,他的這句「順應天意」,讓很多官員便再難直接說出勸阻之言。

  李智聞言心中甚是感激,趁機再次叩請。

  不少官員悄悄看向天子所在。

  至此,天子無可避免需要表態,哪怕搪塞過去,也需要幾句恰當的場面話。

  但天子未曾搪塞——

  聖冊帝緩聲開口,看向李智,語氣里有一縷嘆息:「太子李智勝在足夠仁厚,這也是朕一直以來最看中他的地方……但他仁厚有餘而膽魄不足,亦是不爭的事實。」

  「朕原本想,他還有足夠的時間來磨礪膽魄,但此時看來,卻是不能了。」

  嘆息斂去,聖冊帝的聲音逐漸有力:「值此動盪關頭,我大盛的確更需要一位有擔當有能力的儲君,才能令四方安心。」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天子看向了上方,徑直道:「朕如今既然尚是大盛天子,便責無旁貸當為大盛選立新任儲君——」

  「我大盛曾有選立皇太女之先例,而歲寧長公主為先皇血脈,出身正統,文韜武略皆備,堪為大盛儲君,可安天下民心!」

  「朕今日便做主,罷黜李智皇太子之位,另擇立長公主為皇太女——」女帝言畢,威嚴沉靜的視線看向突然寂靜的殿內諸人:「不知諸卿意下如何?」

  眾官員神情多顫動震惶。

  適才完成了歸宗大典,都還沒來得及給那位長公主正式定下封號……怎麼就突然要選立皇太女了?!

  第595章 皇太女

  而令眾官員們最為不解的是,在太子開口之時,聖人分明可以先搪塞過去——

  這位聖人向來心性堅定,絕不可能甘心輕易言敗,按說也不會如此輕易便被常歲寧震懾住,所謂權術不就是你來我往,竭力謀算足下每一寸領地嗎?而聖人為何會選擇順水推舟直接將對手推上儲君之位?!

  在常歲寧面前,聖人與朝廷本就已經處於被動,手中唯一的籌碼便是儲君之位了……那常歲寧也好李歲寧也罷若想名正言順登基,便和榮王一樣,註定越不過儲君與天子,如此之下,聖人才更該善加謀算利用這個籌碼才對!

  哪怕是場交易,也該談一談條件,而不是直接便將對方需要的雙手奉上……說一句切實之言,李歲寧若就此成為儲君,隨時都可以登基為帝,那便也意味著她再無需有任何顧忌,隨時可以除去天子!

  聖人怕是病得昏頭了,竟不知此中之大弊嗎?

  這一著棋,簡直是親手葬送後路……

  有天子近臣心下不安,遂示意馬相——或許聖人只是在以退為進,要讓他們這些做臣子的出言提出不妥之處呢?

  馬行舟未有開口。

  君臣多年,他待陛下也算有些了解……

  他能夠清楚地領會到,聖人順勢提議選立皇太女,乃是發自「真心」。

  聖人此舉固然有自毀城池之嫌,但他更願意相信聖人另有衡量。

  從今日站在這大殿之中開始,聖人便一直在「相助」常歲寧……或許,聖人眼中的得失,並非是他們看到的那樣簡單。

  馬行舟出列,抬手道:

  「陛下英明……臣,附議。」

  陛下要助,那他便助陛下去助。

  他是天子心腹,他出言贊成才能真正彰顯天子的誠意。

  眾臣見狀,一陣喧譁慌亂。

  宣安大長公主也站了出來:「如今放眼這李氏江山,唯有歲寧可擔此大任,我李容願尊其為皇太女!」

  大長公主府從來不插手政事,但這一次例外。

  李智心中已然喜極而泣,得了天子、馬相與大長公主贊成,他遂也不再等待其他官員們的表態——

  自袖中取出早已隨身備好的太子印,李智雙手高捧起:「李智懇求皇姊以江山為重,接此大任!」

  見太子當場便要交出太子玉印,殿內再起波瀾。

  有人不禁道:「如此大事,怎可如此草率……」

  然而轉念一想,他們丟了京畿,本已無體面可言……

  古來各朝京城被破,皇室逃亡途中,幾個官員臨時選立新帝的先例也不是沒有……相較之下,此時此景,有商有量,已然不算草率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