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8頁
「是啊,如此大事,節使為何至今才吐露?」
「若能早些言明,說不定此時受天下人相請、以李氏正統之名出兵京師的便不是益州榮王府了……」
「此言差矣。」駱觀臨正色道:「唯有此時才是最好的時機——」
「不同於榮王十餘年暗中經營,節使起勢不過短短數年,若於根基未穩之時貿然宣明身份,累積聲名是虛,成為眾矢之的為實。」
「未行至高處,尚無自保之力,便將所懷寶物示出,如小兒持金過鬧市,只會招來殺身之禍——」
「正明李氏血統,乃是大事中的大事,務必要有德高望重者與皇室中人出面證實,才能順理成章真正服眾。而節使若無今時之勢,換作從前,又有誰願意承認節使的身份?那時等著節使的,恐怕是一紙冒充混淆皇室血脈的問罪書!」
「姓氏一字之差,便是天地之別,若世人早知節使身份,各方勢力必將節使視作心腹大患,榮王府對待節使的手段,也絕不會如此前那般『和風細雨』了——」
「榮王府已然動兵又如何?」駱觀臨話至此處,有一聲擲地有聲的冷笑:「就是要讓他動兵才好!狡詐之敵者由暗轉明,既動兵便意味著大計方向已定,而再無更改方向的餘地,看似占儘先機實則也被這先機束住了手腳,縛於人前明面之上!節使在此時正明身份,便可真正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此時此刻,天時地利人和皆備,如何不是最好的時機?!」
隨著駱觀臨一席話落音,堂內眾聲鼎沸,恍然附和聲無數,皆贊主公沉穩英明,人心一時澎湃沸騰到了頂點。
「依節使之令,速傳告四下,節使將設歸宗大典——」駱觀臨目色堅毅,向上側方做拱手之態:「遂迎天子,入太原!」
他話中是「迎」而非「請」,並無相商的打算。
官吏鄭重應下,眾聲依舊嘈雜間,駱觀臨大步而出。
一名官吏跟上詢問:「先生要親自去面見天子?」
「天子與儲君處,爾等使人傳告即可——」駱觀臨腳下未有停留。
如今的天子哪裡值得他親自去請,他要去見一位更重要的人。
駱觀臨坐上馬車,趕去褚太傅處。
車內再無方才的喧囂人聲,猛然清淨下來,卻讓人心間的喧囂愈發無處躲藏。
駱觀臨緩緩呼出一口氣,儘量平復著劇烈涌動著的心緒——節使竟然果真採納了他那個大逆不道的提議,就此答應冒充李氏血脈!
這個大逆不道的想法,是駱觀臨特意為自家主公與榮王對峙而量身定做的——想要削弱對手的優勢,最好用的辦法便是將對方的優勢據為己有,唯有如此方能徹底拉平差距。
身世與血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塹鴻溝,既然天然不可跨越,那便索性人為填平它!
節使如今以雄踞之姿,得以手握話語權,便理應擅用,利己而利蒼生,彌天大謊又如何?
姓氏為字,造字便是拿來用的,節使僅用此「李」之一字即可免去千萬萬生靈塗炭,依他看來,這分明是「李」姓之幸,榮幸之至也!
且節使與榮王對峙,也算是為李家清理不肖子孫了,收些報酬也是應當。
至于歸宗大典選在太原也無不妥,雖說冒充人家後人,還在人家祖根兒墳頭上大肆吹打慶賀的舉動略顯囂張……但節使也是出於天下大局而慮,榮王不是號稱要迎回天子與儲君嗎,天子儲君即將移駕太原,且迎去吧!
駱觀臨心間激盪而暢快,忽然想到袖中那封單獨給自己的信,這才顧得上拆開來看。
信上是熟悉的漂亮字跡,說到認祖歸宗之前,寫信之人先驚嘆讚賞了駱觀臨選擇不動兵,而迎天子與儲君入洛陽之舉,將此稱之為:【先生未費一兵一卒,僅以一計,便與榮王府平分功與利,實乃大智大妙也。】
又言:【得大才如先生者,實為吾三生之幸。】
看著那些讚譽之言,駱觀臨面色無波,一目三行掃過,在看到後面的話時,神態卻忽然怔了一下。
他這主公沒別的,向來很擅長誇人,夸罷他在洛陽的種種決策,又誇起他那大逆不道的提議,但誇讚只是開場白,之後她言:【先生之提議甚妙,深得我心,恰與我之打算不謀而合。】
又言:【先生德行厚重,卻願為我行欺世之舉,此心叫我觸動非常。】
再言:【不過巧得很,我剛好是李家人,先生不必為我而向世人行騙了。】
駱觀臨怔然驚愕片刻,瞭然抬眉——這就開始習慣上新身份了是吧?
噢,是當如此,真正高明的謊言,理應先騙過自己,再騙世人。
說來,方才他向那些同僚們解釋「節使先前何以秘而不宣」以及「節使何故選擇在此時宣明」時,也頗有種越說越真,就連自己也要信了的感覺,有一剎那,他甚至覺得節使真的就是李家人,真的就是這樣思慮的……
不,不是他覺得,而是這就是真的!
從今日起,此事只能是、也務必是真的!
駱觀臨心間一派清明堅定,向車夫催促道:「再快些!」
馬車很快來到褚家人的住處,駱觀臨下車後便快步而行,去見褚太傅。
路上,駱觀臨想了許多,他猶豫要不要將「真相」透露給太傅,他可以矇騙世人,但恐怕騙不過太傅……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若能早些言明,說不定此時受天下人相請、以李氏正統之名出兵京師的便不是益州榮王府了……」
「此言差矣。」駱觀臨正色道:「唯有此時才是最好的時機——」
「不同於榮王十餘年暗中經營,節使起勢不過短短數年,若於根基未穩之時貿然宣明身份,累積聲名是虛,成為眾矢之的為實。」
「未行至高處,尚無自保之力,便將所懷寶物示出,如小兒持金過鬧市,只會招來殺身之禍——」
「正明李氏血統,乃是大事中的大事,務必要有德高望重者與皇室中人出面證實,才能順理成章真正服眾。而節使若無今時之勢,換作從前,又有誰願意承認節使的身份?那時等著節使的,恐怕是一紙冒充混淆皇室血脈的問罪書!」
「姓氏一字之差,便是天地之別,若世人早知節使身份,各方勢力必將節使視作心腹大患,榮王府對待節使的手段,也絕不會如此前那般『和風細雨』了——」
「榮王府已然動兵又如何?」駱觀臨話至此處,有一聲擲地有聲的冷笑:「就是要讓他動兵才好!狡詐之敵者由暗轉明,既動兵便意味著大計方向已定,而再無更改方向的餘地,看似占儘先機實則也被這先機束住了手腳,縛於人前明面之上!節使在此時正明身份,便可真正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此時此刻,天時地利人和皆備,如何不是最好的時機?!」
隨著駱觀臨一席話落音,堂內眾聲鼎沸,恍然附和聲無數,皆贊主公沉穩英明,人心一時澎湃沸騰到了頂點。
「依節使之令,速傳告四下,節使將設歸宗大典——」駱觀臨目色堅毅,向上側方做拱手之態:「遂迎天子,入太原!」
他話中是「迎」而非「請」,並無相商的打算。
官吏鄭重應下,眾聲依舊嘈雜間,駱觀臨大步而出。
一名官吏跟上詢問:「先生要親自去面見天子?」
「天子與儲君處,爾等使人傳告即可——」駱觀臨腳下未有停留。
如今的天子哪裡值得他親自去請,他要去見一位更重要的人。
駱觀臨坐上馬車,趕去褚太傅處。
車內再無方才的喧囂人聲,猛然清淨下來,卻讓人心間的喧囂愈發無處躲藏。
駱觀臨緩緩呼出一口氣,儘量平復著劇烈涌動著的心緒——節使竟然果真採納了他那個大逆不道的提議,就此答應冒充李氏血脈!
這個大逆不道的想法,是駱觀臨特意為自家主公與榮王對峙而量身定做的——想要削弱對手的優勢,最好用的辦法便是將對方的優勢據為己有,唯有如此方能徹底拉平差距。
身世與血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塹鴻溝,既然天然不可跨越,那便索性人為填平它!
節使如今以雄踞之姿,得以手握話語權,便理應擅用,利己而利蒼生,彌天大謊又如何?
姓氏為字,造字便是拿來用的,節使僅用此「李」之一字即可免去千萬萬生靈塗炭,依他看來,這分明是「李」姓之幸,榮幸之至也!
且節使與榮王對峙,也算是為李家清理不肖子孫了,收些報酬也是應當。
至于歸宗大典選在太原也無不妥,雖說冒充人家後人,還在人家祖根兒墳頭上大肆吹打慶賀的舉動略顯囂張……但節使也是出於天下大局而慮,榮王不是號稱要迎回天子與儲君嗎,天子儲君即將移駕太原,且迎去吧!
駱觀臨心間激盪而暢快,忽然想到袖中那封單獨給自己的信,這才顧得上拆開來看。
信上是熟悉的漂亮字跡,說到認祖歸宗之前,寫信之人先驚嘆讚賞了駱觀臨選擇不動兵,而迎天子與儲君入洛陽之舉,將此稱之為:【先生未費一兵一卒,僅以一計,便與榮王府平分功與利,實乃大智大妙也。】
又言:【得大才如先生者,實為吾三生之幸。】
看著那些讚譽之言,駱觀臨面色無波,一目三行掃過,在看到後面的話時,神態卻忽然怔了一下。
他這主公沒別的,向來很擅長誇人,夸罷他在洛陽的種種決策,又誇起他那大逆不道的提議,但誇讚只是開場白,之後她言:【先生之提議甚妙,深得我心,恰與我之打算不謀而合。】
又言:【先生德行厚重,卻願為我行欺世之舉,此心叫我觸動非常。】
再言:【不過巧得很,我剛好是李家人,先生不必為我而向世人行騙了。】
駱觀臨怔然驚愕片刻,瞭然抬眉——這就開始習慣上新身份了是吧?
噢,是當如此,真正高明的謊言,理應先騙過自己,再騙世人。
說來,方才他向那些同僚們解釋「節使先前何以秘而不宣」以及「節使何故選擇在此時宣明」時,也頗有種越說越真,就連自己也要信了的感覺,有一剎那,他甚至覺得節使真的就是李家人,真的就是這樣思慮的……
不,不是他覺得,而是這就是真的!
從今日起,此事只能是、也務必是真的!
駱觀臨心間一派清明堅定,向車夫催促道:「再快些!」
馬車很快來到褚家人的住處,駱觀臨下車後便快步而行,去見褚太傅。
路上,駱觀臨想了許多,他猶豫要不要將「真相」透露給太傅,他可以矇騙世人,但恐怕騙不過太傅……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