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8頁
一壺看得直想打寒噤。
崔琅對鏡美滋滋地自問般道:「怎麼就這麼香呢,你說這究竟怎麼調的?」
言畢,自哼著小曲兒起身上榻躺下,枕著手臂,心滿意足地閉上眼睛。
次日,晚睡的崔琅依舊早早起身,叫一壺十分意外。
跟著自家郎君離開屋子時,一壺回頭看了眼那一罐脂膏,只覺喬大夫此物神妙,竟兼具醫治懶散之效。
崔琅前去與族人議事。
接下來,這些崔氏族人們,將會分別去往被常歲寧收復的諸州料理當地事務。
占下一城之後,以兵馬駐守只是第一步,而很多亂世群雄往往也只停留在這一步——若談真正的治理,便需要有文士入場,而尋常起事者,並不具備如此龐大的文士集團作為支撐。
因此,戰事之後多見秩序崩塌,百姓流離失所,勝者雖得一城,卻難得民心。
這也是常歲寧親自趕赴太原的原因之一,她務必要儘早敲定各地治理之事。
此地有崔氏族人數百,而他們很多人背後又有著龐大的文士關係網,有他們在,被范陽軍踐踏過的河北道諸州便有快速重建秩序的希望。
各大士族子弟,自幼學的便是為官治世之道,這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優勢。
縱然士族秩序傾覆,但短短數年間,他們與大多寒門子弟之間的差距卻不可能被迅速拉平,大規模文事學政的更迭需要時間來完成追趕。
常歲寧先前決定與崔璟一同保下滎陽鄭氏族人,讓他們免去被屠,便是憂慮於河洛文化會就此出現斷層乃至倒退,那將是大盛與天下之失。
而昔日投石入水之舉,似乎在今日出現了迴響,滎陽鄭氏有一部分處境艱難的族人,於一月前來信太原,言語間有投奔求助之意。
崔琅等人很快敲定了族人的分配事宜,一封封傳往各處的書信也先後送出了太原。
那些書信或是邀請,或是遊說,大多是崔琅親筆,他以「太原崔氏」家主之名,及三寸不爛之舌,在信上大肆吹捧自家師父常節使,不遺餘力地網羅人才。
此時,常歲寧已經動身離開了太原府,西行而去。
魏叔易一行欽差,護送著朔方節度使的靈柩,歷經一路磨難,終於抵達了關內道。
出京時千名禁軍,至此僅餘五百,折損足足過半。
一路所見所歷,讓餘下的人無不感到悲悽,但他們同時清楚,入了關內道,才是真正危險的開始。
他們將要直面的,是善戰兇悍而對朝廷充滿了怨憤的朔方軍。
關內道節度使的治所在靈州,這裡有著遠高於別處的城牆防線,蜿蜒百餘里,隔絕著風沙,也守護著關內百姓。
風雪中,清瘦許多的魏叔易自馬車中走下,遙遙看向那綿延不絕的城牆,再回頭看一眼朔方節度使的靈柩,眼底壓著繁雜悲涼之色。
護送靈柩的禁軍在靈州外的驛館中落腳。
他們還未來得及入城傳話,便有近千名朔方騎兵冒著風雪而來,拔刀將整座驛館團團圍起。
已疲憊到極致的禁軍們惶然至極。
魏叔易端正了衣冠,未允許禁軍們拔刀對峙,他走上前,於對方的刀光之下,向為首者施了一禮,表明了身份。
那為首者是一名武將,身披獸皮甲,粗壯的腰間佩著刀,鬍鬚雜亂地堆在臉上,一雙眼角微下耷的三角眼裡斂藏著兇橫煞氣。
他並不正眼細看魏叔易,開口道明目的:「且將節使靈柩交與我等。」
「是當如此。」魏叔易道:「在下正要護送岳節使靈柩入城,恰可同行。」
那武將微微掀起一側乾燥起皮的嘴角,冷笑了一聲。
這時,一道聲音從那武將身後響起:「不必了!」
那是一名約十四五歲,披著麻布外衣,額間繫著白綢的少年。
他走上前,雙眸通紅地盯著魏叔易:「我母親不想見到你們這些人!我自來接父親回家!」
「岳郎君。」魏叔易明曉了這少年的身份,神情慚愧地抬手,深深施了一禮。
少年岳春言看著他,眼中怒氣卻更甚:「不必在此惺惺作態!」
「郎君請節哀。」魏叔易直起身,卻再次抬手,道:「也請容許在下入城,親自向夫人與諸位將軍賠罪。」
「賠罪……」少年攥緊了拳:「賠罪有何用,難道能將我父親還回來嗎!」
少年抬起手,指向魏叔易:「是你們害死了我父親!我父親一身戰傷,半生駐守北境,難道還算不得忠心嗎?你們為何非要逼他孤身入京?!」
無人阻止少年的宣洩與質問,他身後的朔方將士們隨著這些話,無不悲憤地紅了眼睛,他們看向魏叔易的眼神愈發痛恨,一時間殺氣四溢。
魏叔易再施一禮,直起身時,平日裡總是談笑風生的一雙眸子,此刻亦是微紅。
至此,他已看出這岳家郎君多半是被人煽動過了。
但他今日必須要隨靈柩一同入靈州城。
賠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他務必要見到岳家夫人及更多有話語權的武將,方才有平息化解朔方軍怒火的可能。
魏叔易很清楚,今日他若不能前往,便不會再有開口說話的機會,事後也不乏會有人藉此指責欽差行事倨傲的可能,以此來煽動朔方軍造反。
他不能只留在這座驛館中,而什麼聲音都不發出,否則此行便是徒勞。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崔琅對鏡美滋滋地自問般道:「怎麼就這麼香呢,你說這究竟怎麼調的?」
言畢,自哼著小曲兒起身上榻躺下,枕著手臂,心滿意足地閉上眼睛。
次日,晚睡的崔琅依舊早早起身,叫一壺十分意外。
跟著自家郎君離開屋子時,一壺回頭看了眼那一罐脂膏,只覺喬大夫此物神妙,竟兼具醫治懶散之效。
崔琅前去與族人議事。
接下來,這些崔氏族人們,將會分別去往被常歲寧收復的諸州料理當地事務。
占下一城之後,以兵馬駐守只是第一步,而很多亂世群雄往往也只停留在這一步——若談真正的治理,便需要有文士入場,而尋常起事者,並不具備如此龐大的文士集團作為支撐。
因此,戰事之後多見秩序崩塌,百姓流離失所,勝者雖得一城,卻難得民心。
這也是常歲寧親自趕赴太原的原因之一,她務必要儘早敲定各地治理之事。
此地有崔氏族人數百,而他們很多人背後又有著龐大的文士關係網,有他們在,被范陽軍踐踏過的河北道諸州便有快速重建秩序的希望。
各大士族子弟,自幼學的便是為官治世之道,這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優勢。
縱然士族秩序傾覆,但短短數年間,他們與大多寒門子弟之間的差距卻不可能被迅速拉平,大規模文事學政的更迭需要時間來完成追趕。
常歲寧先前決定與崔璟一同保下滎陽鄭氏族人,讓他們免去被屠,便是憂慮於河洛文化會就此出現斷層乃至倒退,那將是大盛與天下之失。
而昔日投石入水之舉,似乎在今日出現了迴響,滎陽鄭氏有一部分處境艱難的族人,於一月前來信太原,言語間有投奔求助之意。
崔琅等人很快敲定了族人的分配事宜,一封封傳往各處的書信也先後送出了太原。
那些書信或是邀請,或是遊說,大多是崔琅親筆,他以「太原崔氏」家主之名,及三寸不爛之舌,在信上大肆吹捧自家師父常節使,不遺餘力地網羅人才。
此時,常歲寧已經動身離開了太原府,西行而去。
魏叔易一行欽差,護送著朔方節度使的靈柩,歷經一路磨難,終於抵達了關內道。
出京時千名禁軍,至此僅餘五百,折損足足過半。
一路所見所歷,讓餘下的人無不感到悲悽,但他們同時清楚,入了關內道,才是真正危險的開始。
他們將要直面的,是善戰兇悍而對朝廷充滿了怨憤的朔方軍。
關內道節度使的治所在靈州,這裡有著遠高於別處的城牆防線,蜿蜒百餘里,隔絕著風沙,也守護著關內百姓。
風雪中,清瘦許多的魏叔易自馬車中走下,遙遙看向那綿延不絕的城牆,再回頭看一眼朔方節度使的靈柩,眼底壓著繁雜悲涼之色。
護送靈柩的禁軍在靈州外的驛館中落腳。
他們還未來得及入城傳話,便有近千名朔方騎兵冒著風雪而來,拔刀將整座驛館團團圍起。
已疲憊到極致的禁軍們惶然至極。
魏叔易端正了衣冠,未允許禁軍們拔刀對峙,他走上前,於對方的刀光之下,向為首者施了一禮,表明了身份。
那為首者是一名武將,身披獸皮甲,粗壯的腰間佩著刀,鬍鬚雜亂地堆在臉上,一雙眼角微下耷的三角眼裡斂藏著兇橫煞氣。
他並不正眼細看魏叔易,開口道明目的:「且將節使靈柩交與我等。」
「是當如此。」魏叔易道:「在下正要護送岳節使靈柩入城,恰可同行。」
那武將微微掀起一側乾燥起皮的嘴角,冷笑了一聲。
這時,一道聲音從那武將身後響起:「不必了!」
那是一名約十四五歲,披著麻布外衣,額間繫著白綢的少年。
他走上前,雙眸通紅地盯著魏叔易:「我母親不想見到你們這些人!我自來接父親回家!」
「岳郎君。」魏叔易明曉了這少年的身份,神情慚愧地抬手,深深施了一禮。
少年岳春言看著他,眼中怒氣卻更甚:「不必在此惺惺作態!」
「郎君請節哀。」魏叔易直起身,卻再次抬手,道:「也請容許在下入城,親自向夫人與諸位將軍賠罪。」
「賠罪……」少年攥緊了拳:「賠罪有何用,難道能將我父親還回來嗎!」
少年抬起手,指向魏叔易:「是你們害死了我父親!我父親一身戰傷,半生駐守北境,難道還算不得忠心嗎?你們為何非要逼他孤身入京?!」
無人阻止少年的宣洩與質問,他身後的朔方將士們隨著這些話,無不悲憤地紅了眼睛,他們看向魏叔易的眼神愈發痛恨,一時間殺氣四溢。
魏叔易再施一禮,直起身時,平日裡總是談笑風生的一雙眸子,此刻亦是微紅。
至此,他已看出這岳家郎君多半是被人煽動過了。
但他今日必須要隨靈柩一同入靈州城。
賠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他務必要見到岳家夫人及更多有話語權的武將,方才有平息化解朔方軍怒火的可能。
魏叔易很清楚,今日他若不能前往,便不會再有開口說話的機會,事後也不乏會有人藉此指責欽差行事倨傲的可能,以此來煽動朔方軍造反。
他不能只留在這座驛館中,而什麼聲音都不發出,否則此行便是徒勞。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