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8頁
就連朝中一部分中立的官員間,也開始有了異樣的聲音,委婉地勸說太子下旨重新徹查此案,以免釀成冤案,在民間文人中激起反叛之心,若再遭到有心者利用,怕是會致使人心與朝堂震盪。
太子戰戰兢兢地去了甘露殿求見聖冊帝。
聖冊帝未語,卻忽地抬手,拂落了手邊的藥碗。
天子眉間溢出冰冷怒氣——此事在這樣短的時間裡,惹起如此之大的風波,除了崔據之死,更多的必然是榮王在暗中推波助瀾……既是在阻撓她對崔家下死手,亦在煽動人心、毀敗朝廷聲望。
李隱……
聖冊帝於心底念及這二字,眸中浮現出一縷決然殺意。
被帝王拂落的藥碗應聲碎裂,碎瓷迸下御階,太子慌忙跪下叩首,察覺到上方涌動著的天子威怒與肅殺之氣,太子顫顫屏息不敢言語。
同一刻,與京師相隔數百里的洛陽城外,崔琅腰間繫著白綢,朝著京師的方向跪下,鄭重叩首,眼中湧出淚水。
在他身後,餘下二十九名崔氏族人同樣扎束著白綢,齊齊地叩首下去。
那一紙斷親書於兩日前傳到洛陽,昨日便緊跟著傳來崔澔下獄的消息,今日晨早則忽聞崔據自絕的死訊。
繫著披風的常歲寧立於風中,將一壺清酒緩緩灑盡之後,看向京師方向。
她與崔據並無交集,但此刻隔著生死,她卻可體察到對方留下的一縷託付之意。
這樣睿智的一位老人,在赴死之前,用如此手段將崔六郎及身在太原的崔氏族人割離開來,何嘗不是對她的一種信任與託付。
鮮血是權勢爭鬥的附屬品,利益是一切爭鬥的本源,而這種種夾縫之間,卻又時常迸現出人性的光輝與共鳴,這一瞬間的共鳴無關立場對錯,只單純為人心而動容。
崔琅起身之際,抬手擦乾了眼淚,解下了腰間白綢。
他已沒有沉浸在悲痛中的資格,祖父將半數族人交到了他的手中,他不可以讓祖父失望。
崔琅看向無不紅著眼眶的眾族人,聲音里尚存一絲啞意:「今日大軍北上,我等不可帶喪。」
眾人沒有堅持,沒有猶豫,像崔琅一樣解下了白綢。
那些白綢堆放在地上,被一壺點燃焚燒。
崔琅看著燃起的火光,無聲將自己的諸多少年劣性也丟入了火中,就此同它們告別。
喬玉綿站在不遠處看著那道身影,眼眶幾分濕潤。
一隻手將常歲寧手中空了的酒壺接過,常歲寧回過神,看過去:「先生。」
駱觀臨將酒壺放在腳邊,與常歲寧道:「此行北上,大人務必保重。」
他眼底有幾分擔憂:「那些范陽軍殘部雖未必能成大氣候,但大人沒有在北地領兵作戰的經驗,一切還需再三小心。」
洛陽已被收復,但洛陽之上直至范陽,此前一路被段士昂占下的城池還在范陽軍殘部手中,或是被亂軍亂民所占。
常歲寧疑心其中仍有榮王的人,為斷絕再次聚起禍亂的可能,她務必儘快前往,迅速平定河北道這一帶的戰後亂象。
當然,凡她平定之處,過後便是她的了——這是規矩。
若問哪門子規矩,自然是常歲寧自己定下的規矩。
她打仗,她定規矩,再沒有比這更合情合理合適的了。
第558章 與阿尚何其相似
此刻聽著駱觀臨的叮囑,常歲寧與他一笑:「先生放心,年節之前,我必將捷報傳回洛陽。」
這話說得一貫很滿,毫無謙虛的自覺,駱觀臨抬手,卻也跟著效仿,助長這大言不慚的風氣:「大人也請放心,某與大人保證,待大人凱旋時,河南道各州必會第一時間向大人獻上賀禮,屆時二十七州,缺一不可。」
常歲寧笑意直達眼底:「好啊,那我便當作這是先生為我提早備下的凱旋賀禮了。」
兵者打天下,謀者則於後方定人心。
駱觀臨留在洛陽,為得便是替常歲寧平定人心,除洛陽外,河南道二十七州也在他的計劃之內。常歲寧留下了七萬人馬供其調遣,尚不包含那十餘萬范陽俘兵。
有汴州胡粼的支持,鄭州與許州也皆在掌控中,加之有自家主公的聲威做底氣,駱觀臨有信心將整個河南道都裝進自家主公的麻袋中。
常歲寧上馬,率兵十萬,北上而去。
這十萬兵馬中,有六萬江都軍,兩萬淮南道將士,餘下兩萬則是范陽軍中的降兵——常歲寧雖然不缺在北地作戰的經驗,但她手下的將士卻是的確缺乏,有熟知北地地形的范陽軍隨同自然更加穩妥。
但此時已不必稱他們為范陽軍,大軍同行間,唯見常字旗。
玄底金字的戰旗在風中招展,帶著一往無前的士氣,向北方遼闊的天際苫蔽而去。
常歲寧端坐戰馬之上,位於中軍之列,於千軍萬馬中,回過頭去,遙遙看了一眼劍南道的方向。
益州,榮王李隱靜立高閣之上,憑欄而望,視線所往正是洛陽方向。
再次打亂了他的計劃的那個少年女郎,至此,已經成為了他真正的對手。
對方斬斷了他一隻臂膀,並且借一封所謂出自李復之手的《告罪書》,向他正式宣戰了。
數年之前,他從未想過,竟會有這樣一個人出現。
這樣一個人的出現,在他的計劃之外,甚至也在這世間的道理之外。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太子戰戰兢兢地去了甘露殿求見聖冊帝。
聖冊帝未語,卻忽地抬手,拂落了手邊的藥碗。
天子眉間溢出冰冷怒氣——此事在這樣短的時間裡,惹起如此之大的風波,除了崔據之死,更多的必然是榮王在暗中推波助瀾……既是在阻撓她對崔家下死手,亦在煽動人心、毀敗朝廷聲望。
李隱……
聖冊帝於心底念及這二字,眸中浮現出一縷決然殺意。
被帝王拂落的藥碗應聲碎裂,碎瓷迸下御階,太子慌忙跪下叩首,察覺到上方涌動著的天子威怒與肅殺之氣,太子顫顫屏息不敢言語。
同一刻,與京師相隔數百里的洛陽城外,崔琅腰間繫著白綢,朝著京師的方向跪下,鄭重叩首,眼中湧出淚水。
在他身後,餘下二十九名崔氏族人同樣扎束著白綢,齊齊地叩首下去。
那一紙斷親書於兩日前傳到洛陽,昨日便緊跟著傳來崔澔下獄的消息,今日晨早則忽聞崔據自絕的死訊。
繫著披風的常歲寧立於風中,將一壺清酒緩緩灑盡之後,看向京師方向。
她與崔據並無交集,但此刻隔著生死,她卻可體察到對方留下的一縷託付之意。
這樣睿智的一位老人,在赴死之前,用如此手段將崔六郎及身在太原的崔氏族人割離開來,何嘗不是對她的一種信任與託付。
鮮血是權勢爭鬥的附屬品,利益是一切爭鬥的本源,而這種種夾縫之間,卻又時常迸現出人性的光輝與共鳴,這一瞬間的共鳴無關立場對錯,只單純為人心而動容。
崔琅起身之際,抬手擦乾了眼淚,解下了腰間白綢。
他已沒有沉浸在悲痛中的資格,祖父將半數族人交到了他的手中,他不可以讓祖父失望。
崔琅看向無不紅著眼眶的眾族人,聲音里尚存一絲啞意:「今日大軍北上,我等不可帶喪。」
眾人沒有堅持,沒有猶豫,像崔琅一樣解下了白綢。
那些白綢堆放在地上,被一壺點燃焚燒。
崔琅看著燃起的火光,無聲將自己的諸多少年劣性也丟入了火中,就此同它們告別。
喬玉綿站在不遠處看著那道身影,眼眶幾分濕潤。
一隻手將常歲寧手中空了的酒壺接過,常歲寧回過神,看過去:「先生。」
駱觀臨將酒壺放在腳邊,與常歲寧道:「此行北上,大人務必保重。」
他眼底有幾分擔憂:「那些范陽軍殘部雖未必能成大氣候,但大人沒有在北地領兵作戰的經驗,一切還需再三小心。」
洛陽已被收復,但洛陽之上直至范陽,此前一路被段士昂占下的城池還在范陽軍殘部手中,或是被亂軍亂民所占。
常歲寧疑心其中仍有榮王的人,為斷絕再次聚起禍亂的可能,她務必儘快前往,迅速平定河北道這一帶的戰後亂象。
當然,凡她平定之處,過後便是她的了——這是規矩。
若問哪門子規矩,自然是常歲寧自己定下的規矩。
她打仗,她定規矩,再沒有比這更合情合理合適的了。
第558章 與阿尚何其相似
此刻聽著駱觀臨的叮囑,常歲寧與他一笑:「先生放心,年節之前,我必將捷報傳回洛陽。」
這話說得一貫很滿,毫無謙虛的自覺,駱觀臨抬手,卻也跟著效仿,助長這大言不慚的風氣:「大人也請放心,某與大人保證,待大人凱旋時,河南道各州必會第一時間向大人獻上賀禮,屆時二十七州,缺一不可。」
常歲寧笑意直達眼底:「好啊,那我便當作這是先生為我提早備下的凱旋賀禮了。」
兵者打天下,謀者則於後方定人心。
駱觀臨留在洛陽,為得便是替常歲寧平定人心,除洛陽外,河南道二十七州也在他的計劃之內。常歲寧留下了七萬人馬供其調遣,尚不包含那十餘萬范陽俘兵。
有汴州胡粼的支持,鄭州與許州也皆在掌控中,加之有自家主公的聲威做底氣,駱觀臨有信心將整個河南道都裝進自家主公的麻袋中。
常歲寧上馬,率兵十萬,北上而去。
這十萬兵馬中,有六萬江都軍,兩萬淮南道將士,餘下兩萬則是范陽軍中的降兵——常歲寧雖然不缺在北地作戰的經驗,但她手下的將士卻是的確缺乏,有熟知北地地形的范陽軍隨同自然更加穩妥。
但此時已不必稱他們為范陽軍,大軍同行間,唯見常字旗。
玄底金字的戰旗在風中招展,帶著一往無前的士氣,向北方遼闊的天際苫蔽而去。
常歲寧端坐戰馬之上,位於中軍之列,於千軍萬馬中,回過頭去,遙遙看了一眼劍南道的方向。
益州,榮王李隱靜立高閣之上,憑欄而望,視線所往正是洛陽方向。
再次打亂了他的計劃的那個少年女郎,至此,已經成為了他真正的對手。
對方斬斷了他一隻臂膀,並且借一封所謂出自李復之手的《告罪書》,向他正式宣戰了。
數年之前,他從未想過,竟會有這樣一個人出現。
這樣一個人的出現,在他的計劃之外,甚至也在這世間的道理之外。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