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2頁
接下來兩日間,光州迅速集結三萬兵力,壽州和申州則各自平攤了一萬兵力。
對此,邵善同甚覺自己有先見之明——他承認他先前擴增兵力時稍顯放肆了些,但這不是很快就派上用場了嗎?
大人需集兵五萬,他一人便出了三萬,這般當仁不讓的風頭已叫他出盡,日後論起成為大人的左膀右臂,舍他邵善同其誰?
點兵當日,邵善同立足點兵台上,披甲佩劍,威風凜凜,英武非常,言辭抑揚頓挫,並親自擂響了發兵的戰鼓。
隨著一聲昂揚的號角聲,大軍開始離營,陣勢浩大,士氣激盪。
邵善同依依不捨地走下點兵台,他的侍從為他解下佩劍,旋即又為他取下沉重的頭鍪。
刺史大人是不能親自領兵離開光州的,領兵者乃是光州參軍——
至於為何不能領兵征戰,刺史大人還偏要披甲上點兵台,一來是為了激勵士氣,二來……大概就是為了過一把癮了。
旁人或不知,但作為刺史大人的貼身侍從,他很清楚自家大人內里乃是造反癮很大一男的。
他嚴重懷疑,節度使大人之所以在信中特意言明,讓各州刺史不可擅離己位,主要針對的便是他們光州刺史。
邵善同望向大軍離開的方向,心頭激盪久久不能平復。
他之所以一心主張造反,原因有二,一是他不滿當下朝廷已久,心中藏著一股且叫日月換新天的志向。
二來,眼瞅著各州都在反,他著實焦慮得厲害,這種感覺就好比讀書旬試之際,眼看同窗們呼呼奮筆疾書,而自己一個字都沒能憋得出來……他如今每每夢到這舊時場景時,尚且急得夾緊雙腿想要如廁。
造反這種事,便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若不一動一動,來日必有人打上門來。
現下眼看著自家大人打上了別人的門去,邵善同的焦慮便委實緩解不少。
遙遙看著洛陽城的方向,邵善同滿心激盪,眼中藏著望主成龍般的希冀之色——千盼萬盼,只盼吾主爭氣才好!
與此同時,常歲寧所領先行騎兵渡過淮水之後,沿汴水東側行軍已逾百里。
昨日夜間,大軍休整之際,元祥領著一名風塵僕僕的兵卒來到了常歲寧面前。
那兵卒見到常歲寧便跪伏下去,手捧書信,啞聲急求道:「……求常節使馳援汴州!」
這兵卒自汴州而出,按照原本路程,他至少還需兩日才能抵達江都,這一路他心急如焚,又反覆想著,就算常節使願意出兵援助,江都大軍出動也需要時間準備……汴州形勢這般危急,能撐到援兵抵達之時嗎?
然而叫他萬分驚喜的是,他竟在這汴水側,迎面遇上了常節使的大軍!
士卒起初甚至認為這是自己不眠不休趕路之下出現的幻覺,直到他親眼見到了常歲寧。
常歲寧接過士卒手中書信,那是胡粼親筆寫下的求援書。
胡粼於信中提及了汴州與河南道現狀,亦表明了自己不願歸降於范陽王的決心。
來的路上,常歲寧已聽聞范陽王向河南道各州傳檄之事。
此刻她握著胡粼的書信,看向前方:「亂臣賊子竟欺中原無主,妄圖侵吞河南道——」
少女話語中帶有不滿,但在一旁的駱觀臨聽來,倒覺得這話中之意更像是……河南道缺個像樣的主人。
而旁人不知,駱觀臨卻是清楚,他家這主公,選擇從河南道借道,用意可不止一層。
用常歲寧那日在棗樹下的原話來說:【河南道地廣糧豐,如我這般正直之人都有兩分垂涎之心,范陽王又豈會放過這塊近在嘴邊的肥肉呢?】
因此,早在動兵之前,常歲寧便預料到了范陽軍會染指河南道的可能。
而河南道早已人心動盪,隨著范陽王一紙檄文,暗中欲圖倒戈者不在少數,而與汴水相鄰的徐州也在其列。
常歲寧奉旨平亂之事宣揚的十分張揚,但江都傳出動兵的消息,也只不過是五日前的事,消息傳到徐州又需要時間,徐州刺史是昨日晨早才聽聞的此事——
初聽聞時,徐州刺史心頭一陣狂跳,但很快又冷靜下來,江都大軍行路,戰馬輜重糧草備齊均需要時間,往快了說至少也還需十日才能抵達……
而前日裡,范陽王處傳來密信,信中言,汴州刺史胡粼似乎無意歸順。
范陽王遂令徐州出兵從後方圍攻汴州,到時汴州軍的退路也被阻死,便只能選擇歸降。如此一來,范陽軍便可用最小的代價拿下汴州。
聽聞江都準備動兵的消息之後,徐州刺史愈發不敢怠慢,在他看來,當務之急,是要趕在常歲寧抵達之前,將汴州拿下!
汴州是他徐州與洛陽之間唯一的阻隔,只消打通了汴州,他便可與洛陽的范陽軍聯合,范陽王二十萬大軍在此,到時他便也不必懼怕那常歲寧上門了!
徐州刺史這樣想著,遂加緊點兵,於次日清早,親自率兵往汴州方向趕去。
然而,他領兵剛出徐州界不遠,只見前方斥候折返,那斥候當著他的面,竟是連滾帶爬下馬來,仿佛見了鬼一般驚慌失措:「大人……不好了!」
徐州刺史見狀剛要問一句出了何事,只聽那跪趴在地的斥候道:「前方……前方有江都大軍,領兵者正是那常歲寧!」
徐州刺史悚然大驚,不可置信道:「怎麼可能!」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對此,邵善同甚覺自己有先見之明——他承認他先前擴增兵力時稍顯放肆了些,但這不是很快就派上用場了嗎?
大人需集兵五萬,他一人便出了三萬,這般當仁不讓的風頭已叫他出盡,日後論起成為大人的左膀右臂,舍他邵善同其誰?
點兵當日,邵善同立足點兵台上,披甲佩劍,威風凜凜,英武非常,言辭抑揚頓挫,並親自擂響了發兵的戰鼓。
隨著一聲昂揚的號角聲,大軍開始離營,陣勢浩大,士氣激盪。
邵善同依依不捨地走下點兵台,他的侍從為他解下佩劍,旋即又為他取下沉重的頭鍪。
刺史大人是不能親自領兵離開光州的,領兵者乃是光州參軍——
至於為何不能領兵征戰,刺史大人還偏要披甲上點兵台,一來是為了激勵士氣,二來……大概就是為了過一把癮了。
旁人或不知,但作為刺史大人的貼身侍從,他很清楚自家大人內里乃是造反癮很大一男的。
他嚴重懷疑,節度使大人之所以在信中特意言明,讓各州刺史不可擅離己位,主要針對的便是他們光州刺史。
邵善同望向大軍離開的方向,心頭激盪久久不能平復。
他之所以一心主張造反,原因有二,一是他不滿當下朝廷已久,心中藏著一股且叫日月換新天的志向。
二來,眼瞅著各州都在反,他著實焦慮得厲害,這種感覺就好比讀書旬試之際,眼看同窗們呼呼奮筆疾書,而自己一個字都沒能憋得出來……他如今每每夢到這舊時場景時,尚且急得夾緊雙腿想要如廁。
造反這種事,便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若不一動一動,來日必有人打上門來。
現下眼看著自家大人打上了別人的門去,邵善同的焦慮便委實緩解不少。
遙遙看著洛陽城的方向,邵善同滿心激盪,眼中藏著望主成龍般的希冀之色——千盼萬盼,只盼吾主爭氣才好!
與此同時,常歲寧所領先行騎兵渡過淮水之後,沿汴水東側行軍已逾百里。
昨日夜間,大軍休整之際,元祥領著一名風塵僕僕的兵卒來到了常歲寧面前。
那兵卒見到常歲寧便跪伏下去,手捧書信,啞聲急求道:「……求常節使馳援汴州!」
這兵卒自汴州而出,按照原本路程,他至少還需兩日才能抵達江都,這一路他心急如焚,又反覆想著,就算常節使願意出兵援助,江都大軍出動也需要時間準備……汴州形勢這般危急,能撐到援兵抵達之時嗎?
然而叫他萬分驚喜的是,他竟在這汴水側,迎面遇上了常節使的大軍!
士卒起初甚至認為這是自己不眠不休趕路之下出現的幻覺,直到他親眼見到了常歲寧。
常歲寧接過士卒手中書信,那是胡粼親筆寫下的求援書。
胡粼於信中提及了汴州與河南道現狀,亦表明了自己不願歸降於范陽王的決心。
來的路上,常歲寧已聽聞范陽王向河南道各州傳檄之事。
此刻她握著胡粼的書信,看向前方:「亂臣賊子竟欺中原無主,妄圖侵吞河南道——」
少女話語中帶有不滿,但在一旁的駱觀臨聽來,倒覺得這話中之意更像是……河南道缺個像樣的主人。
而旁人不知,駱觀臨卻是清楚,他家這主公,選擇從河南道借道,用意可不止一層。
用常歲寧那日在棗樹下的原話來說:【河南道地廣糧豐,如我這般正直之人都有兩分垂涎之心,范陽王又豈會放過這塊近在嘴邊的肥肉呢?】
因此,早在動兵之前,常歲寧便預料到了范陽軍會染指河南道的可能。
而河南道早已人心動盪,隨著范陽王一紙檄文,暗中欲圖倒戈者不在少數,而與汴水相鄰的徐州也在其列。
常歲寧奉旨平亂之事宣揚的十分張揚,但江都傳出動兵的消息,也只不過是五日前的事,消息傳到徐州又需要時間,徐州刺史是昨日晨早才聽聞的此事——
初聽聞時,徐州刺史心頭一陣狂跳,但很快又冷靜下來,江都大軍行路,戰馬輜重糧草備齊均需要時間,往快了說至少也還需十日才能抵達……
而前日裡,范陽王處傳來密信,信中言,汴州刺史胡粼似乎無意歸順。
范陽王遂令徐州出兵從後方圍攻汴州,到時汴州軍的退路也被阻死,便只能選擇歸降。如此一來,范陽軍便可用最小的代價拿下汴州。
聽聞江都準備動兵的消息之後,徐州刺史愈發不敢怠慢,在他看來,當務之急,是要趕在常歲寧抵達之前,將汴州拿下!
汴州是他徐州與洛陽之間唯一的阻隔,只消打通了汴州,他便可與洛陽的范陽軍聯合,范陽王二十萬大軍在此,到時他便也不必懼怕那常歲寧上門了!
徐州刺史這樣想著,遂加緊點兵,於次日清早,親自率兵往汴州方向趕去。
然而,他領兵剛出徐州界不遠,只見前方斥候折返,那斥候當著他的面,竟是連滾帶爬下馬來,仿佛見了鬼一般驚慌失措:「大人……不好了!」
徐州刺史見狀剛要問一句出了何事,只聽那跪趴在地的斥候道:「前方……前方有江都大軍,領兵者正是那常歲寧!」
徐州刺史悚然大驚,不可置信道:「怎麼可能!」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