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8頁
一旁坐著的常闊捋著大鬍子,乍聽謙虛實則毫不謙虛地道:「歷來如此罷了,不值一提爾。」
殿下斬殺傳旨欽差,篡改聖意之舉,他越是琢磨,便越覺得殿下過分貼心。
真正需要這道被篡改後的聖旨的人,是他家殿下嗎?
殿下將聖旨這麼一改,無疑免去了諸多刀兵堵截,而若是真打起來,那些人又豈能攔得住江都軍?不過是平添無謂的死傷罷了。
且值此洛陽失守,尚未能收回之際,若傳出淮南道節度使公然造反的消息,必會再次使人心震盪。
總之殿下之舉,既顧及了大局,貼心地緩衝了震盪幅度,又在一定程度上給足了聖人和朝廷面子——明面上都「遵旨」了,還不夠給面子嗎?這都不夠的話,那還要咋樣嘛!
顯然,常闊對「給足面子」的認知有些不走尋常路。
蓋因常闊自有自己的一套歪理在——殿下思慮如此周全,區區造個反又怎麼了呢?不是他說,有這樣善解人意的反臣,朝廷就偷著樂去吧!
而顯而易見的是,在這座外書房內,同樣信奉常闊這套歪理的人,並不在少數。
王長史看在眼中,一度疑心自家大人是不是擅長什麼蠱惑人心的巫邪之術……不然怎會有人連造反,都能被人夸出花來呢?
更要命的是,他已然覺得這股風氣並不正常,卻也依舊加入了誇讚的隊伍之中——沒法子,大人她行事,就是很好夸啊。
駱觀臨倒是沒說話,他不習慣在這種時候出言附和,那會有拍馬屁之嫌。
但若論認同與否,他也是有幾分認同的。
他知道,常歲寧選擇以「遵旨」的方式率兵趕往洛陽,固然也是為了替江都軍減少阻力,但由此的確可以看出,她行事深思熟慮,時刻心懷大局。
這似乎是一種刻進了骨子裡的操守,正如同縱然興起千軍萬馬,卻不傷半寸農田的細緻心意。
她行事從來果決,在世人眼中甚至透著張揚,但她的果決張揚與善戰,卻從不曾用在挑起戰事之上。
在她這裡,放眼整個大盛,似乎並沒有她真正的敵人,她所顧惜的,是整個大盛江河與子民兵丁。
這份顧惜之心……哪怕她只是裝出來的,卻已足夠令人欽佩,亦為蒼生之福。
駱觀臨沉浸在這份被觸動的心緒中,一時甚至沒能去認真細聽王長史等人與常闊所議之事。
半晌後,駱觀臨微微抬眼,看向坐在那裡的常闊,心底漸漸聚起了一個想法。
這時,書房的門被護衛從外面推開,一道青色的人影走了進來。
書房內眾人止住話語聲,皆轉頭看去,而後紛紛起身相迎。
常歲寧此一去軍中五日余,今日初回府,先拔劍斬殺了傳旨內侍,又下令向洛陽動兵——
然而在接連做出了這些重大舉動之後,此刻她面上並看不出分毫神態變化,她只和往常一樣走進了書房中,在上首坐下,並示意眾人落座,開口先道:「我要離開江都一段時日,之後江都與淮南道事務,便勞諸位多費心了。」
這語氣尋常到好似她只是要出門探個親或踏個青。
而她接下來與眾人的交待,也十分簡單。
常歲寧為此次動兵已準備良多,各方面皆已就緒,故而才能做到一「接到旨意」便可即刻動身。
且如今的江都,已有一套成熟的體系在運作,並不需要常歲寧時刻都在,而常歲寧也很信任她所用之人。
但在駱觀臨看來,若深究常歲寧這份交付出去的信任,根本上卻是源於她的自信。
因為自信,所以相信自己用人的眼光,及馭下的手段。
從常歲寧的身上,駱觀臨得出了一個結論,真正的用人不疑者,一定是足夠自信的。
時至今日,面對這份遊刃有餘的掌控力,駱觀臨仍會時常感到不解,不解這樣的能力為何會出現在一個小女郎身上。
他如今也僅剩下了不解,而再無那份難以言說的不甘……昔日他萬分不甘於這樣的能力,為何不曾降臨在李氏子弟身上。
此刻,常歲寧這簡單的交待中,大致只包含了兩件事。
一是她認為這外書房中,是時候可以增添一些人手了,這些時日來,前七堂中湧現出了不少能力表現出眾者,王長史手中已有一份考察許久的備選名單。
江都刺史府的這座外書房,之所以被江都上下官吏視作無上聖地,正是因為能入此處做事者,便代表著可以直接觸及整個淮南道最機密的政務,除此外,這亦是成為淮南道節度使心腹臂膀的最佳途徑。
因此,此處簡直是江都官吏們心目中的證道聖地。
只是這處聖地,遲遲不曾有過增添人員的跡象,許多官吏們也旁敲側擊地打聽過,但皆無所得。
此番常歲寧親自開口要增添人手,無疑是一個叫人萬分驚喜的好消息。
隨著常歲寧離開,淮南道的事務只會增多而不會減少,而常歲寧之後需要更多可信的心腹來用,此舉便等同是提前培育親近之才了。
常歲寧將此事交給了王長史來辦,並讓姚冉篩選把關。
第二件事,則是常歲寧當著眾人的面,將淮南道的大事決策權移交給了常闊,平日裡由王岳負責與常闊匯稟對接。
這是從前常歲寧離開江都時未有過的先例,但此次情形不同,常歲寧篡改聖旨之舉能瞞住多久,全看那位聖人的考量——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殿下斬殺傳旨欽差,篡改聖意之舉,他越是琢磨,便越覺得殿下過分貼心。
真正需要這道被篡改後的聖旨的人,是他家殿下嗎?
殿下將聖旨這麼一改,無疑免去了諸多刀兵堵截,而若是真打起來,那些人又豈能攔得住江都軍?不過是平添無謂的死傷罷了。
且值此洛陽失守,尚未能收回之際,若傳出淮南道節度使公然造反的消息,必會再次使人心震盪。
總之殿下之舉,既顧及了大局,貼心地緩衝了震盪幅度,又在一定程度上給足了聖人和朝廷面子——明面上都「遵旨」了,還不夠給面子嗎?這都不夠的話,那還要咋樣嘛!
顯然,常闊對「給足面子」的認知有些不走尋常路。
蓋因常闊自有自己的一套歪理在——殿下思慮如此周全,區區造個反又怎麼了呢?不是他說,有這樣善解人意的反臣,朝廷就偷著樂去吧!
而顯而易見的是,在這座外書房內,同樣信奉常闊這套歪理的人,並不在少數。
王長史看在眼中,一度疑心自家大人是不是擅長什麼蠱惑人心的巫邪之術……不然怎會有人連造反,都能被人夸出花來呢?
更要命的是,他已然覺得這股風氣並不正常,卻也依舊加入了誇讚的隊伍之中——沒法子,大人她行事,就是很好夸啊。
駱觀臨倒是沒說話,他不習慣在這種時候出言附和,那會有拍馬屁之嫌。
但若論認同與否,他也是有幾分認同的。
他知道,常歲寧選擇以「遵旨」的方式率兵趕往洛陽,固然也是為了替江都軍減少阻力,但由此的確可以看出,她行事深思熟慮,時刻心懷大局。
這似乎是一種刻進了骨子裡的操守,正如同縱然興起千軍萬馬,卻不傷半寸農田的細緻心意。
她行事從來果決,在世人眼中甚至透著張揚,但她的果決張揚與善戰,卻從不曾用在挑起戰事之上。
在她這裡,放眼整個大盛,似乎並沒有她真正的敵人,她所顧惜的,是整個大盛江河與子民兵丁。
這份顧惜之心……哪怕她只是裝出來的,卻已足夠令人欽佩,亦為蒼生之福。
駱觀臨沉浸在這份被觸動的心緒中,一時甚至沒能去認真細聽王長史等人與常闊所議之事。
半晌後,駱觀臨微微抬眼,看向坐在那裡的常闊,心底漸漸聚起了一個想法。
這時,書房的門被護衛從外面推開,一道青色的人影走了進來。
書房內眾人止住話語聲,皆轉頭看去,而後紛紛起身相迎。
常歲寧此一去軍中五日余,今日初回府,先拔劍斬殺了傳旨內侍,又下令向洛陽動兵——
然而在接連做出了這些重大舉動之後,此刻她面上並看不出分毫神態變化,她只和往常一樣走進了書房中,在上首坐下,並示意眾人落座,開口先道:「我要離開江都一段時日,之後江都與淮南道事務,便勞諸位多費心了。」
這語氣尋常到好似她只是要出門探個親或踏個青。
而她接下來與眾人的交待,也十分簡單。
常歲寧為此次動兵已準備良多,各方面皆已就緒,故而才能做到一「接到旨意」便可即刻動身。
且如今的江都,已有一套成熟的體系在運作,並不需要常歲寧時刻都在,而常歲寧也很信任她所用之人。
但在駱觀臨看來,若深究常歲寧這份交付出去的信任,根本上卻是源於她的自信。
因為自信,所以相信自己用人的眼光,及馭下的手段。
從常歲寧的身上,駱觀臨得出了一個結論,真正的用人不疑者,一定是足夠自信的。
時至今日,面對這份遊刃有餘的掌控力,駱觀臨仍會時常感到不解,不解這樣的能力為何會出現在一個小女郎身上。
他如今也僅剩下了不解,而再無那份難以言說的不甘……昔日他萬分不甘於這樣的能力,為何不曾降臨在李氏子弟身上。
此刻,常歲寧這簡單的交待中,大致只包含了兩件事。
一是她認為這外書房中,是時候可以增添一些人手了,這些時日來,前七堂中湧現出了不少能力表現出眾者,王長史手中已有一份考察許久的備選名單。
江都刺史府的這座外書房,之所以被江都上下官吏視作無上聖地,正是因為能入此處做事者,便代表著可以直接觸及整個淮南道最機密的政務,除此外,這亦是成為淮南道節度使心腹臂膀的最佳途徑。
因此,此處簡直是江都官吏們心目中的證道聖地。
只是這處聖地,遲遲不曾有過增添人員的跡象,許多官吏們也旁敲側擊地打聽過,但皆無所得。
此番常歲寧親自開口要增添人手,無疑是一個叫人萬分驚喜的好消息。
隨著常歲寧離開,淮南道的事務只會增多而不會減少,而常歲寧之後需要更多可信的心腹來用,此舉便等同是提前培育親近之才了。
常歲寧將此事交給了王長史來辦,並讓姚冉篩選把關。
第二件事,則是常歲寧當著眾人的面,將淮南道的大事決策權移交給了常闊,平日裡由王岳負責與常闊匯稟對接。
這是從前常歲寧離開江都時未有過的先例,但此次情形不同,常歲寧篡改聖旨之舉能瞞住多久,全看那位聖人的考量——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