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2頁
有族人陷入嘆息與沉默,也有人神情寂寥。
「是崔家數百年煊赫,給了我等此煊赫不會消亡的錯覺。」崔據看向眾人,也包括長子:「但事實上,這世間權勢尊貴,本也從來沒有永世長存的先例。」
「君子禮法不會消亡,這世間永遠需要君子與禮法。」崔據蒼老的聲音如古樸的鐘罄聲般肅穆悠長:「會消亡更替的,只是手握君子禮法這柄利器而居高臨下者。」
這高處沒了崔氏,也會有其他人。
所謂唯士族方為高尚真君子,拿來與世人言且罷,若時至今日依舊以此自欺,卻是頑固蠢笨。
崔據這句話幾乎撕開了士族以君子禮法立世的真相,崔洐聞言面色一陣難言的變幻,而後緊繃的肩膀慢慢沉下,久久說不出話來。
他知道父親所言乃是本質,可這世道局面,當真變得太快了,快到他與諸多族人幾乎反應不過來……
他們五大族的存在可追溯到數朝之前,在權勢更迭的風雨中,他們早已成為天下正統禮法的象徵,那時天下文士幾乎悉數出自士族,庶民中很難出現有資格觸及政治天地之人。
如此便出現了天子之姓易換,而士族之姓不改的局面。
大盛開國皇帝之所以能順利登基,也要歸功於幾大士族的扶持與認同。為了加固與士族的緊密關連,大盛皇帝不止一次求娶五大家族之女為後,欲讓皇室宗女嫁入士族,但是清河崔氏等家族根本不屑,也並不願與這些稍縱即逝的皇權綁在一處。
他們始終占據著主動,主導著局面,直到寒門勢力逐漸興起,帝王試圖借寒門來制衡他們的地位,拆分他們的利益。
但彼時他們仍未曾有如臨大敵之感,潛意識中仍默認這世道永遠需要他們來治理引領。
數年前,他們與女帝抗衡之際,尚且有許多族人堅定地認為以文治世方是長久道,如崔璟這般淪為女帝爪牙者不過是玷污門楣,只會將崔氏帶入下層權勢爭鬥的泥沼。
可如今……
他們受手握刀兵者肆無忌憚地挾制卻已無計可施,而那及時庇護了清河族人的,卻是從前遭他們百般斥責詬病,乃至最終被除族的大郎。
這世道下,尊嚴已不能夠僅憑文墨來捍衛,昔日世人與群雄給予他們的膜拜崇敬已被一把把紛亂出世的利刃逐漸卸下。
身處這已被洪流裹挾而無從躲避的認知中,崔氏族人之間瀰漫著沉甸甸的不甘、怨憤,以及沉寂之氣。
「大勢已定,立於原處怨天尤人不過是自取滅亡。」崔據無半句埋怨指摘榮王府或是范陽軍、甚至是女帝之言,他對族人道:「比起范陽王,榮王本就在我崔氏考慮範圍之首……榮王今次之舉,也不過只是將我崔家本該做出的選擇推得更快了一步而已。」
榮王是在提醒他們,該「及時」做出決斷了。
權勢爭鬥,本就不該摻雜任何無用情緒,情緒向來只會讓判斷失去它應有的客觀。
聽得此言,崔洐漸漸冷靜下來。
那些族人也儘量讓自己從情緒中抽離,有人正色問:「家主這是考慮好了,打算要助榮王成事了?」
近兩年來,他們反覆觀望過,認為榮王的確是時下最好的選擇——至於突然起事的范陽王,在他們看來,更像是為他人作嫁衣者。
相較之下,榮王顯露出的心機,雖也用在了他們崔氏身上,但不可否認對方是沉穩善謀的,有耐心有城府,手中亦有兵權,不乏擁護者……並且出身李氏正統,與先皇乃是同父所出,來日收攏局面便註定師出有名,事半功倍。
這種種優勢,皆不是范陽王李復能夠相提並論的。
盧氏也在等著家主的回答,她不願見族中因六郎而影響決策,但若族中的決策與保下六郎並不衝突,身為母親她自然萬分慶幸。
而這時,卻聽上首的老人緩聲道:「還有一個選擇,是我們從未想過的。」
立時有族人問:「家主所指何人?」
崔據:「淮南道,常歲寧。」
堂內倏地一靜,須臾,一向持重的幾名崔氏族人臉上甚至出現了驚惑不解之色。
崔洐的神色也很錯愕。
盧氏跟著愣住,旋即眼睛亮起,腦海中不受控制地冒出一道聲音來——家主的眼光竟獨到明亮到了這般地步?!
她從前單知家主睿智,但卻不知竟睿智到了如此超前的境界……家主已經到了這把年紀,是何時竟又偷偷有了如此長進?!
盧氏莫名激動起來,雙手緊緊攥著帕子,死死壓制住開口贊成的衝動。
那些族人們終於反應過來,有一名老人甚至忍不住離開了椅子,站起身來,身形與聲音皆有些顫巍巍地道:「家主這是何意?那淮南道常歲寧不過是個小女娘,且是外姓,我崔家怎能扶持此等人……」
他有心想說一句「家主莫不是老糊塗了」,但礙於自己更老上七八歲,看起來更像老糊塗,這話也就忍住了。
「之前從未聽家主提起過常歲寧此人……」有族人更為委婉地詢問道:「家主為何會突然考慮她?」
而在這最後的抉擇關頭,家主即便只是將其納入考慮範圍,也已經十分叫人震驚了。
他們崔家反對明後,其中有至少一半原因反對的便是女子當政,可如今……家主竟考慮要扶持另一位橫空起勢的女子,且是個稚嫩的少年女郎?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是崔家數百年煊赫,給了我等此煊赫不會消亡的錯覺。」崔據看向眾人,也包括長子:「但事實上,這世間權勢尊貴,本也從來沒有永世長存的先例。」
「君子禮法不會消亡,這世間永遠需要君子與禮法。」崔據蒼老的聲音如古樸的鐘罄聲般肅穆悠長:「會消亡更替的,只是手握君子禮法這柄利器而居高臨下者。」
這高處沒了崔氏,也會有其他人。
所謂唯士族方為高尚真君子,拿來與世人言且罷,若時至今日依舊以此自欺,卻是頑固蠢笨。
崔據這句話幾乎撕開了士族以君子禮法立世的真相,崔洐聞言面色一陣難言的變幻,而後緊繃的肩膀慢慢沉下,久久說不出話來。
他知道父親所言乃是本質,可這世道局面,當真變得太快了,快到他與諸多族人幾乎反應不過來……
他們五大族的存在可追溯到數朝之前,在權勢更迭的風雨中,他們早已成為天下正統禮法的象徵,那時天下文士幾乎悉數出自士族,庶民中很難出現有資格觸及政治天地之人。
如此便出現了天子之姓易換,而士族之姓不改的局面。
大盛開國皇帝之所以能順利登基,也要歸功於幾大士族的扶持與認同。為了加固與士族的緊密關連,大盛皇帝不止一次求娶五大家族之女為後,欲讓皇室宗女嫁入士族,但是清河崔氏等家族根本不屑,也並不願與這些稍縱即逝的皇權綁在一處。
他們始終占據著主動,主導著局面,直到寒門勢力逐漸興起,帝王試圖借寒門來制衡他們的地位,拆分他們的利益。
但彼時他們仍未曾有如臨大敵之感,潛意識中仍默認這世道永遠需要他們來治理引領。
數年前,他們與女帝抗衡之際,尚且有許多族人堅定地認為以文治世方是長久道,如崔璟這般淪為女帝爪牙者不過是玷污門楣,只會將崔氏帶入下層權勢爭鬥的泥沼。
可如今……
他們受手握刀兵者肆無忌憚地挾制卻已無計可施,而那及時庇護了清河族人的,卻是從前遭他們百般斥責詬病,乃至最終被除族的大郎。
這世道下,尊嚴已不能夠僅憑文墨來捍衛,昔日世人與群雄給予他們的膜拜崇敬已被一把把紛亂出世的利刃逐漸卸下。
身處這已被洪流裹挾而無從躲避的認知中,崔氏族人之間瀰漫著沉甸甸的不甘、怨憤,以及沉寂之氣。
「大勢已定,立於原處怨天尤人不過是自取滅亡。」崔據無半句埋怨指摘榮王府或是范陽軍、甚至是女帝之言,他對族人道:「比起范陽王,榮王本就在我崔氏考慮範圍之首……榮王今次之舉,也不過只是將我崔家本該做出的選擇推得更快了一步而已。」
榮王是在提醒他們,該「及時」做出決斷了。
權勢爭鬥,本就不該摻雜任何無用情緒,情緒向來只會讓判斷失去它應有的客觀。
聽得此言,崔洐漸漸冷靜下來。
那些族人也儘量讓自己從情緒中抽離,有人正色問:「家主這是考慮好了,打算要助榮王成事了?」
近兩年來,他們反覆觀望過,認為榮王的確是時下最好的選擇——至於突然起事的范陽王,在他們看來,更像是為他人作嫁衣者。
相較之下,榮王顯露出的心機,雖也用在了他們崔氏身上,但不可否認對方是沉穩善謀的,有耐心有城府,手中亦有兵權,不乏擁護者……並且出身李氏正統,與先皇乃是同父所出,來日收攏局面便註定師出有名,事半功倍。
這種種優勢,皆不是范陽王李復能夠相提並論的。
盧氏也在等著家主的回答,她不願見族中因六郎而影響決策,但若族中的決策與保下六郎並不衝突,身為母親她自然萬分慶幸。
而這時,卻聽上首的老人緩聲道:「還有一個選擇,是我們從未想過的。」
立時有族人問:「家主所指何人?」
崔據:「淮南道,常歲寧。」
堂內倏地一靜,須臾,一向持重的幾名崔氏族人臉上甚至出現了驚惑不解之色。
崔洐的神色也很錯愕。
盧氏跟著愣住,旋即眼睛亮起,腦海中不受控制地冒出一道聲音來——家主的眼光竟獨到明亮到了這般地步?!
她從前單知家主睿智,但卻不知竟睿智到了如此超前的境界……家主已經到了這把年紀,是何時竟又偷偷有了如此長進?!
盧氏莫名激動起來,雙手緊緊攥著帕子,死死壓制住開口贊成的衝動。
那些族人們終於反應過來,有一名老人甚至忍不住離開了椅子,站起身來,身形與聲音皆有些顫巍巍地道:「家主這是何意?那淮南道常歲寧不過是個小女娘,且是外姓,我崔家怎能扶持此等人……」
他有心想說一句「家主莫不是老糊塗了」,但礙於自己更老上七八歲,看起來更像老糊塗,這話也就忍住了。
「之前從未聽家主提起過常歲寧此人……」有族人更為委婉地詢問道:「家主為何會突然考慮她?」
而在這最後的抉擇關頭,家主即便只是將其納入考慮範圍,也已經十分叫人震驚了。
他們崔家反對明後,其中有至少一半原因反對的便是女子當政,可如今……家主竟考慮要扶持另一位橫空起勢的女子,且是個稚嫩的少年女郎?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