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4頁
待到諸王入京,形勢只會更複雜嚴峻。
這世道,已無人能夠獨善其身。
就算她先前沒有入京,也避不開太子大婚相邀……
想到此刻李容已然處在漩渦中心,常闊心頭不安。
聽著常闊之言,李潼作出思索之色,片刻,試著開口:「母親當局者迷,此時未必能將一切設想周全……如若侯爺能寫一封信前去勸說提醒母親,想來定能好得多。」
常闊神情頓時不自在起來:「我與她寫什麼信,你們多提醒著就是……」
「母親性倔,輕易聽不進我們這些小輩之言。」李潼煞有其事地道:「但侯爺的話,母親想來總是願意聽一聽的。」
這話是什麼意思?
那女人私下莫非曾表達過對他的狂熱信任與崇拜?
否則李潼這孩子豈會無故說出這樣的話來?
常闊一瞬間想了許多,身形不自覺都更顯得高大了幾分。
迎著李潼的視線,他神情看似肅然而矜持地輕一點頭,算是答應了寫信之事。
接著,又自然而然地問起李潼返回宣州之事:「如此說來,是你母親讓你回宣州去?」
李潼卻搖頭:「恰恰相反,母親有意讓我繼續留在江都。」
她道:「是我昨日與常妹妹商議後,自己決定要回去的。」
起初她堅持留在江都,是為了逃避母親的責問。再之後,是因貪戀在江都的熱鬧日子。且她知道,彼時常妹妹是需要她的。
而今江都各大作坊早已有了成熟的秩序,各處井然有條,已然不缺她一個李潼。
至於回宣州的念頭,則是上次母親自江都離開時埋下的,那時宣州附近起了民亂,她便提起過想和母親一同回去,但被母親拒絕了。
母親表面嫌棄她跟著回去添亂,但她心裡清楚,母親是覺得,如今這般時局下,讓她留在江都更加穩妥。
這次也是一樣,母親依舊無意讓她返回宣州。
可是於她而言,家中若一切都好,在外怎麼玩樂都是安心的。然而如今母親處境不定,家中無主……
她在宣州長大,得宣州百姓供養,卻不該只受著這份供養和榮光——在江都停留這麼久,李潼所見所感,最多的便是「責任」二字。
因有人願意主動承擔起庇護百姓的重擔,方有今時的江都與淮南道。
常妹妹且比她更小三歲,她今年已二十有一,即便能力不如人,只說年紀擺在這兒,也斷然沒有於此等緊要關頭,仍只顧躲在常妹妹身側求生的道理。
就連歲安也在護衛著北境,她又怎好執意做個廢物阿姊?
縱然旁人不嫌棄,她自己卻也要嫌棄自己的。
所以她要回家去,擔起自己的責任,做力所能及之事,讓宣州百姓安心,也儘可能地幫一幫母親……若之後母親果真遇到了難以應對的困境,她不想自己只會哭著干著急,卻什麼事都做不了。
常闊神情幾分感慨,幾分稱讚:「是個有主意的好孩子……有你母親年輕時的樣子。」
不愧是李容一手養大的,倒也果真隨她。
李潼一笑,道:「侯爺,您要多多保重身子。」
常闊點頭,剛也要叮囑李潼幾句時,卻聽她道:「您和歲安是母親最掛念的人,唯有您和歲安平安,母親才能心安。」
常闊微微一怔之後,也只是嘆喟一聲,點了點頭。
他一早就察覺到李潼也是知曉內情的,只是未曾如此時這般明著說過什麼。
這般時局下,似乎每個人都在憂慮分別之後還有無再見的機會,一些本不打算說出口的話,再三思量後還是不願讓它就此埋在心底。
此情此景下,常闊也未再覺得哪裡不自在,只最後溫聲交待道:「之後不管有什麼變故或難處,都記得第一時間傳信來江都。都是一家人,不必見外。」
聽得這聲「一家人」,李潼眼眶微濕,笑著重重點頭。
目送著李潼的身影消失在橋的那頭,常闊雙手緊握著拐杖,心緒一時繁雜。
此時此刻,他倒是突然有些想自家那個臭小子了。
但一想到那臭小子上回來信,滿紙都在緊張地問他妹妹的身世,問了一行又一行……第一次見誰寫信也這麼囉嗦的!
常闊被囉嗦得十分頭痛,因此乾脆沒回信。
現下被勾起幾分不貫表達的愛子之心,倒是想要回信問一問那臭小子的近況了。
常闊在心底嘆息一聲,看向無邊天穹,此刻心中只有一個念頭——若能天下太平,這世上便不會有這樣多令人牽腸掛肚的分別了。
而他與李容這般身份,縱有不得已之處,卻也總好過萬萬千千尋常百姓……他們且如此,百姓們的處境更是可想而知。
可時下這般局面,莫說太平了……若無人能夠匡扶大局,他甚至不敢想像會迎來怎樣的無邊亂世。
所以,他永遠對那些欲圖讓天下止戈之人,抱有最大的敬意與感激。
這便是他堅定跟從殿下多年的根本原因。
常闊看著天際,不知何時亦紅了眼角,直到不遠處傳來無絕一聲又一聲的喊著「老常」,他才扭臉罵去:「……喊個沒完,叫魂呢!」
無絕氣道:「……好心問你吃不吃羊湯麵!」
常闊聞言臉色頓時和藹可親起來,連忙哈哈笑著向無絕走去:「吃,怎麼不吃!入秋喝羊湯,再地道不過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這世道,已無人能夠獨善其身。
就算她先前沒有入京,也避不開太子大婚相邀……
想到此刻李容已然處在漩渦中心,常闊心頭不安。
聽著常闊之言,李潼作出思索之色,片刻,試著開口:「母親當局者迷,此時未必能將一切設想周全……如若侯爺能寫一封信前去勸說提醒母親,想來定能好得多。」
常闊神情頓時不自在起來:「我與她寫什麼信,你們多提醒著就是……」
「母親性倔,輕易聽不進我們這些小輩之言。」李潼煞有其事地道:「但侯爺的話,母親想來總是願意聽一聽的。」
這話是什麼意思?
那女人私下莫非曾表達過對他的狂熱信任與崇拜?
否則李潼這孩子豈會無故說出這樣的話來?
常闊一瞬間想了許多,身形不自覺都更顯得高大了幾分。
迎著李潼的視線,他神情看似肅然而矜持地輕一點頭,算是答應了寫信之事。
接著,又自然而然地問起李潼返回宣州之事:「如此說來,是你母親讓你回宣州去?」
李潼卻搖頭:「恰恰相反,母親有意讓我繼續留在江都。」
她道:「是我昨日與常妹妹商議後,自己決定要回去的。」
起初她堅持留在江都,是為了逃避母親的責問。再之後,是因貪戀在江都的熱鬧日子。且她知道,彼時常妹妹是需要她的。
而今江都各大作坊早已有了成熟的秩序,各處井然有條,已然不缺她一個李潼。
至於回宣州的念頭,則是上次母親自江都離開時埋下的,那時宣州附近起了民亂,她便提起過想和母親一同回去,但被母親拒絕了。
母親表面嫌棄她跟著回去添亂,但她心裡清楚,母親是覺得,如今這般時局下,讓她留在江都更加穩妥。
這次也是一樣,母親依舊無意讓她返回宣州。
可是於她而言,家中若一切都好,在外怎麼玩樂都是安心的。然而如今母親處境不定,家中無主……
她在宣州長大,得宣州百姓供養,卻不該只受著這份供養和榮光——在江都停留這麼久,李潼所見所感,最多的便是「責任」二字。
因有人願意主動承擔起庇護百姓的重擔,方有今時的江都與淮南道。
常妹妹且比她更小三歲,她今年已二十有一,即便能力不如人,只說年紀擺在這兒,也斷然沒有於此等緊要關頭,仍只顧躲在常妹妹身側求生的道理。
就連歲安也在護衛著北境,她又怎好執意做個廢物阿姊?
縱然旁人不嫌棄,她自己卻也要嫌棄自己的。
所以她要回家去,擔起自己的責任,做力所能及之事,讓宣州百姓安心,也儘可能地幫一幫母親……若之後母親果真遇到了難以應對的困境,她不想自己只會哭著干著急,卻什麼事都做不了。
常闊神情幾分感慨,幾分稱讚:「是個有主意的好孩子……有你母親年輕時的樣子。」
不愧是李容一手養大的,倒也果真隨她。
李潼一笑,道:「侯爺,您要多多保重身子。」
常闊點頭,剛也要叮囑李潼幾句時,卻聽她道:「您和歲安是母親最掛念的人,唯有您和歲安平安,母親才能心安。」
常闊微微一怔之後,也只是嘆喟一聲,點了點頭。
他一早就察覺到李潼也是知曉內情的,只是未曾如此時這般明著說過什麼。
這般時局下,似乎每個人都在憂慮分別之後還有無再見的機會,一些本不打算說出口的話,再三思量後還是不願讓它就此埋在心底。
此情此景下,常闊也未再覺得哪裡不自在,只最後溫聲交待道:「之後不管有什麼變故或難處,都記得第一時間傳信來江都。都是一家人,不必見外。」
聽得這聲「一家人」,李潼眼眶微濕,笑著重重點頭。
目送著李潼的身影消失在橋的那頭,常闊雙手緊握著拐杖,心緒一時繁雜。
此時此刻,他倒是突然有些想自家那個臭小子了。
但一想到那臭小子上回來信,滿紙都在緊張地問他妹妹的身世,問了一行又一行……第一次見誰寫信也這麼囉嗦的!
常闊被囉嗦得十分頭痛,因此乾脆沒回信。
現下被勾起幾分不貫表達的愛子之心,倒是想要回信問一問那臭小子的近況了。
常闊在心底嘆息一聲,看向無邊天穹,此刻心中只有一個念頭——若能天下太平,這世上便不會有這樣多令人牽腸掛肚的分別了。
而他與李容這般身份,縱有不得已之處,卻也總好過萬萬千千尋常百姓……他們且如此,百姓們的處境更是可想而知。
可時下這般局面,莫說太平了……若無人能夠匡扶大局,他甚至不敢想像會迎來怎樣的無邊亂世。
所以,他永遠對那些欲圖讓天下止戈之人,抱有最大的敬意與感激。
這便是他堅定跟從殿下多年的根本原因。
常闊看著天際,不知何時亦紅了眼角,直到不遠處傳來無絕一聲又一聲的喊著「老常」,他才扭臉罵去:「……喊個沒完,叫魂呢!」
無絕氣道:「……好心問你吃不吃羊湯麵!」
常闊聞言臉色頓時和藹可親起來,連忙哈哈笑著向無絕走去:「吃,怎麼不吃!入秋喝羊湯,再地道不過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