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一刻,他期盼已久的大雨終於慷慨落下。

  第506章 是天下人的節度使

  傳旨的欽差先去的潭州,然而剛到軍中,還未來得及宣韓國公接旨,便先聽聞了韓國公提前謀逆的消息。

  欽差嚇得半死,往下再聽,才擦了擦額角的汗,還好,沒釀成大亂。

  聽說李獻逃去了岳州,並已被拿住,而岳州的瘟疫也得到了控制,他們便又匆匆往岳州趕去。

  入岳州城門時,為首的欽差先問了句:「反賊李獻何在?」

  「喏。」剛好帶人出城的薺菜抬手一指上方。

  一行欽差往後退了退,拿手擋去雨後刺眼的日光,往城樓上定睛一瞧,險些嚇得魂飛魄散——就說哪兒來的臭味兒呢!

  有兩名文官甚至扭頭乾嘔起來。

  為首的欽差連忙讓人將李獻的屍身放下來,有人認為這處置並不妥當,好歹是堂堂國公,又是聖人的親外甥,總該將人押回京師處置才對,怎好將人生生吊死在城樓上?

  且看這模樣,顯然是死前遭受了諸多羞辱折磨。

  事關天子家事,總要多一分體面,而如此死法實在太不體面!

  薺菜已騎馬離開,為首的欽差向城門守衛不悅地發問:「此乃何人授意?」

  那守衛目不斜視地丟出一個名諱:「淮南道常節使。」

  「淮……」那欽差剛開了個頭,舌頭打了個彎,儘量維持住面上威嚴:「……她此刻人在何處?」

  那常歲寧不是該在沔州嗎?

  守衛答:「就在城中。」

  「……」欽差臉色一頓,道:「知曉了,本官這便去見,與她問個清楚明白。」

  他們從潭州急急而來,一路走得都是官道,少見百姓蹤跡,只知李獻已被岳州守衛拿住,但具體細節尚未聽聞,此刻才知城內還有這麼一尊大佛在。

  見了面之後,常歲寧告知了選擇將李獻吊於城樓示眾的原因,一為平息眾怒,二為威懾人心。

  論起平息眾怒,沒有比這更直觀可見的辦法了,無辜受難的百姓怒火需要宣洩,在此處宣洩不出,便會轉向別處。

  而李獻所行惡事,在如今這幾近崩壞的世道間,有著極不好的示範作用,當法令已不能夠約束野心時,人的道德底線便會因「先例」而迅速敗壞。前人每一次的不擇手段,都將是對後來者心中惡念的擴展。

  就是要讓世人看到前人如此行事的下場和代價,才能起到些許挽救惡劣影響之效,以便讓後來者在行事之前,好歹多一份權衡和思量。

  那一行欽差認同地點頭:「常節使言之有理……」

  這麼說來,全是為了朝廷為了大局啊……

  人家都這麼耐心和他們解釋了,他們若再出言問責,豈不顯得不識大體嗎?

  至於礙於對方淫威……這種沒骨氣的事,自然是不存在的。

  將李獻如此「交接」罷,常歲寧便準備動身離開岳州城了。

  與常歲寧一同來此的房廷卻不能離開,房侍郎已聽此番來此的欽差透露,聖人之後會有旨意送達,讓他繼續留下主持岳州重建事宜。並又隱晦透露,朝廷可以撥下來的撫恤銀子不多。

  房廷心頭不妙,又仔細打聽了一番,待得了個大致數目,只覺眼前一黑。

  這叫「不多」?

  這與塞給他一枚銅板,讓他去打兩壺好酒,再去登泰樓置辦一桌上好酒席,再於京師最好的地段上買下一座四進大院,最後再買來百十個奴僕……有什麼區別嗎?

  這已不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事了,根本是連鍋灶都沒有啊。

  讓他說,直接拿這銀子去買張貢桌,再弄些貢果,並一隻香爐三根青香,請一位道士來岳州作法,說不得還能更切合實際些。

  哎,看得出來,朝廷是真的窮到一定境界了。

  常歲寧臨走之際,隱約得知此事,見房侍郎一臉愁容更勝從前,出言勸慰一句:「房侍郎放心,船到橋頭,自有貴人相助。」

  房侍郎苦笑一下,勉強點頭,向常歲寧施禮。

  常歲寧說的倒非空話,旁人她不敢說,但如此情形下,宣安大長公主必是不會置岳州於不顧的。

  所以,誰又能說,那位聖人不正是因為也料准了此一點呢。

  房廷等一行欽差,將常歲寧送至岳州城外時,才見城外兩側道路上,已經圍滿了等候相送的百姓。

  這些百姓大多形容消瘦,此刻無不眼中含淚,紛紛向那當之無愧的救命恩人跪了下去。

  這樣的送別,次日也出現在了沔州外,接近漢水河畔處。

  這次的百姓更多了,除了岳州受到救助的那些百姓外,甚至還有沔州的百姓。後者此番並未受常歲寧恩德,但他們與岳州相鄰,亦是唇亡齒寒,不免同樣為此動容,並且他們也為沔州在這樣一位節度使的管轄之下而感到慶幸,並且驕傲——

  「這可是我們淮南道的節度使!」人群中,便有一群孩子正滿臉驕傲炫耀地同小襖他們如是說道。

  小襖急得小臉通紅,口不擇言道:「……分明是天下人的節度使!」

  「就是!」

  那群沔州的孩子吐著舌頭做起鬼臉,孩子間唧唧咋咋地吵鬧追逐起來,卻也別有一番熱鬧生機。被人扶著的左員外看著這一幕,眼底升起兩分名為希望的笑意。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