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4頁
他想,大抵正是因為王岳方才所言,所謂聲名也不過只是她行事的手段,從來非她真正所圖。
「倒不知大人那邊如何了……」提到此處,王岳面上現出幾分憂色:「那麼多的百姓都染上了瘟疫……想來局面必當格外忙亂。」
這樣大範圍的瘟疫傳播,放眼史書之上也是罕見的。
「朝廷派來的醫者也去了沔州一同救治患疫百姓……」駱觀臨道:「這也算是一件好事了。」
自京中而來的那些醫者,前些時日一直跟著欽差留在岳州附近觀望,直到常歲寧之舉傳到京師,聖人權衡之下,遂令欽差帶著醫者同去沔州醫治百姓——
王岳低聲嘆息道:「大人此番,等同是逼著朝廷救治這些百姓……」
他家大人在沔州安置患疫百姓的消息早已傳開,反觀朝廷派去的欽差和醫者卻遲遲沒有動作,而若他們就此回京,朝廷在這件事情當中,又當如何自處?
即便天子否認了投毒之事,但各處的問責聲仍未能消止,卞春梁甚至依舊藉此在大肆煽動民心……
迫於局勢,天子只能嚴斥了軍中「安置百姓不力」的過失,並讓欽差帶著醫者們去了沔州救治百姓。
隨著收容的百姓越來越多,沔州正是缺人之時,常歲寧對這些醫者的到來也很歡迎——她即便待朝廷不滿,但百姓的安危更重要,如此關頭,她沒有理由拿百姓的性命去與朝廷在此事上別苗頭,置無用之氣。
王岳此時道:「觀此時局面,朝廷恐怕是想就此將真相混淆過去……」
他們都知道真相是怎樣的,始作俑者是何人,但朝廷和天子顯然打定了主意否認一切。
「可是死了那麼多無辜的百姓……」王岳失望而無力地嘆氣,然而隔了片刻,卻道:「但我總又覺得,依大人的性情,應當不會答應——」
不會答應讓朝廷就此混淆揭過此事。
駱觀臨意味不明地道:「但那並不明智。」
朝廷要捂住此事,不外乎是挽救輿論,維護朝廷搖搖欲墜的威信。而若她堅持要揭開此事,便等同站在朝廷和天子的對立面,一個不慎,便很容易招來真正的大禍事。
總之,讓常歲寧出面來做此事,實是下下之策。
「我相信大人不會置之不理的。」王岳篤定道:「且若換作是你,你必然也會去做。」
駱觀臨沒有否認。
王岳又笑了笑:「所以說咱們大人的行事作風,實則是很對你心意的。單憑這一點,你便是捨不得走的。」
王岳這句話中並無發現真相的恍然之感,反而像是早已看透了這一點。
駱觀臨意識到什麼,轉頭擰眉問:「……你既已認定我不會走,何故昨日還在替我倒數離開之日?」
「我這也是為了讓你早日看清心意嘛。」王岳一臉用心良苦,笑著拍了拍好友的肩:「留下好,你我相互扶持的日子還在後頭呢。」
駱觀臨瞥他一眼,兀自拂袖而去。
王岳哈哈笑著追上去。
實則,他也是剛確信好友的心思沒多久——這份確信,要從祭海之日,署名錢甚的那首詩文說起。
王岳便是從那篇詩文中,窺見了好友的心態變化,那份變化,可謂是翻天覆地的。
近日,李獻的心態每日也都在發生著變化。
他率大軍於潭州外紮營多日,而潭州城內的局面,和他起初預想的並不相同。
卞春梁當日退出岳州城時,令患疫的士兵甚至是自己的長子為大軍開路,他率餘下不足五萬大軍突圍而出,雖一路折損嚴重,但於卞春梁而言,卻也並非全無好的一面——
卞春梁在路上折損的兵力,大多是體弱者,如此一來,便等同將患疫者再三篩除。
待卞春梁入得潭州之後,身側僅剩下萬餘從岳州帶出來的士兵,而不久後,卞春梁又做出了一個殘忍的決策——他令人悉數斬殺了那陪他從岳州一路殺出來的萬餘士兵,除了其中百餘名出色的部將之外。
斬殺並焚燒那些士兵屍身之時,卞春梁披上喪服,拔劍自削下一指,並對天起誓,必讓朝廷血債血償。
他將此舉歸咎為朝廷失德,而他這樣做,是為了保護潭州內外的百姓不再受瘟疫之苦。
卞春梁設下祭壇,自跪其上請罪,並請來高人為那些亡靈超度。
此舉傳揚開,潭州城內外民心震動,立時又有不少勢力和百姓對朝廷失望透頂,而主動投向了卞春梁。
這是李獻如何也沒想到的局面——潭州城中瘟疫幾乎已被卞春梁以自斷臂膀的方式殺絕,反倒是他軍中被這延綿不盡的病症所累!雖因預防得當,眼下致死率並不高,但也遲遲不見好。聽軍醫說,此病屬於由瘟疫演變而來的新病,務必好好休養,他便只有耐著性子養著,但近來藥材也逐漸出現了短缺……還不知要養到何時!
每日聽著外面傳回的消息,這一日,李獻再也坐不住了,強行從軍中點兵五萬,欲攻取潭州城。
而李獻前腳點兵離營,後腳他軍中帳前便有士兵高呼:「……有刺客!」
第495章 您想傷幾成重?
隨著這聲喊,守在李獻帳外的士兵立時戒備起來,他們循著聲音傳來的方向看去,只見有幾道黑色的身影如風般掠過,正朝他們後方的那座營帳快速靠近。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倒不知大人那邊如何了……」提到此處,王岳面上現出幾分憂色:「那麼多的百姓都染上了瘟疫……想來局面必當格外忙亂。」
這樣大範圍的瘟疫傳播,放眼史書之上也是罕見的。
「朝廷派來的醫者也去了沔州一同救治患疫百姓……」駱觀臨道:「這也算是一件好事了。」
自京中而來的那些醫者,前些時日一直跟著欽差留在岳州附近觀望,直到常歲寧之舉傳到京師,聖人權衡之下,遂令欽差帶著醫者同去沔州醫治百姓——
王岳低聲嘆息道:「大人此番,等同是逼著朝廷救治這些百姓……」
他家大人在沔州安置患疫百姓的消息早已傳開,反觀朝廷派去的欽差和醫者卻遲遲沒有動作,而若他們就此回京,朝廷在這件事情當中,又當如何自處?
即便天子否認了投毒之事,但各處的問責聲仍未能消止,卞春梁甚至依舊藉此在大肆煽動民心……
迫於局勢,天子只能嚴斥了軍中「安置百姓不力」的過失,並讓欽差帶著醫者們去了沔州救治百姓。
隨著收容的百姓越來越多,沔州正是缺人之時,常歲寧對這些醫者的到來也很歡迎——她即便待朝廷不滿,但百姓的安危更重要,如此關頭,她沒有理由拿百姓的性命去與朝廷在此事上別苗頭,置無用之氣。
王岳此時道:「觀此時局面,朝廷恐怕是想就此將真相混淆過去……」
他們都知道真相是怎樣的,始作俑者是何人,但朝廷和天子顯然打定了主意否認一切。
「可是死了那麼多無辜的百姓……」王岳失望而無力地嘆氣,然而隔了片刻,卻道:「但我總又覺得,依大人的性情,應當不會答應——」
不會答應讓朝廷就此混淆揭過此事。
駱觀臨意味不明地道:「但那並不明智。」
朝廷要捂住此事,不外乎是挽救輿論,維護朝廷搖搖欲墜的威信。而若她堅持要揭開此事,便等同站在朝廷和天子的對立面,一個不慎,便很容易招來真正的大禍事。
總之,讓常歲寧出面來做此事,實是下下之策。
「我相信大人不會置之不理的。」王岳篤定道:「且若換作是你,你必然也會去做。」
駱觀臨沒有否認。
王岳又笑了笑:「所以說咱們大人的行事作風,實則是很對你心意的。單憑這一點,你便是捨不得走的。」
王岳這句話中並無發現真相的恍然之感,反而像是早已看透了這一點。
駱觀臨意識到什麼,轉頭擰眉問:「……你既已認定我不會走,何故昨日還在替我倒數離開之日?」
「我這也是為了讓你早日看清心意嘛。」王岳一臉用心良苦,笑著拍了拍好友的肩:「留下好,你我相互扶持的日子還在後頭呢。」
駱觀臨瞥他一眼,兀自拂袖而去。
王岳哈哈笑著追上去。
實則,他也是剛確信好友的心思沒多久——這份確信,要從祭海之日,署名錢甚的那首詩文說起。
王岳便是從那篇詩文中,窺見了好友的心態變化,那份變化,可謂是翻天覆地的。
近日,李獻的心態每日也都在發生著變化。
他率大軍於潭州外紮營多日,而潭州城內的局面,和他起初預想的並不相同。
卞春梁當日退出岳州城時,令患疫的士兵甚至是自己的長子為大軍開路,他率餘下不足五萬大軍突圍而出,雖一路折損嚴重,但於卞春梁而言,卻也並非全無好的一面——
卞春梁在路上折損的兵力,大多是體弱者,如此一來,便等同將患疫者再三篩除。
待卞春梁入得潭州之後,身側僅剩下萬餘從岳州帶出來的士兵,而不久後,卞春梁又做出了一個殘忍的決策——他令人悉數斬殺了那陪他從岳州一路殺出來的萬餘士兵,除了其中百餘名出色的部將之外。
斬殺並焚燒那些士兵屍身之時,卞春梁披上喪服,拔劍自削下一指,並對天起誓,必讓朝廷血債血償。
他將此舉歸咎為朝廷失德,而他這樣做,是為了保護潭州內外的百姓不再受瘟疫之苦。
卞春梁設下祭壇,自跪其上請罪,並請來高人為那些亡靈超度。
此舉傳揚開,潭州城內外民心震動,立時又有不少勢力和百姓對朝廷失望透頂,而主動投向了卞春梁。
這是李獻如何也沒想到的局面——潭州城中瘟疫幾乎已被卞春梁以自斷臂膀的方式殺絕,反倒是他軍中被這延綿不盡的病症所累!雖因預防得當,眼下致死率並不高,但也遲遲不見好。聽軍醫說,此病屬於由瘟疫演變而來的新病,務必好好休養,他便只有耐著性子養著,但近來藥材也逐漸出現了短缺……還不知要養到何時!
每日聽著外面傳回的消息,這一日,李獻再也坐不住了,強行從軍中點兵五萬,欲攻取潭州城。
而李獻前腳點兵離營,後腳他軍中帳前便有士兵高呼:「……有刺客!」
第495章 您想傷幾成重?
隨著這聲喊,守在李獻帳外的士兵立時戒備起來,他們循著聲音傳來的方向看去,只見有幾道黑色的身影如風般掠過,正朝他們後方的那座營帳快速靠近。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