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5頁
這世道亂得厲害,多得是腹懷惡膽之人。
元祥神情一正,抱拳肅容應「是」。
「時下不比從前,採買軍糧暗中亦涉及各方利益,並非尋常易事。」常歲寧道:「為保證此行順利,我令一人與你同行前往。」
不多時,元祥見著來人,再次意外了一下:「……孟東家?」
元祥之後已知這頭髮花白的「蒙先生」,便是京師登泰樓孟東家本人,而非長相相似的失散叔侄之類……
但得知此事後,元祥又不免琢磨,京師的孟東家為何會來江都,私下幫常娘子打理事務呢?
直到此時,元祥方才生出大徹大悟之感。
他知道了……孟東家必然與常娘子口中的「先人」,有著極深的淵源在。
甚至孟東家有可能便是那位「先人」暗中為常娘子留下的助力之一……如此思慮長遠,很符合他對大人物的刻板印象!
元祥「知道了」之際,孟列也「知道了」——
他總算知道那個讓自家殿下「情願相欠」之人是何方神聖了。
原是昔日被常闊揍了一頓,之後執掌玄策軍,於去年被崔氏除族,如今率兵鎮守玉門關的那位崔大都督。
除了這筆軍餉之外,常歲寧要元祥一併帶給崔璟的,還有一隻箱子,那裡面有她對北狄內部及作戰之道的了解,雖多為舊時所知,但不止是舊時所知,自重活而來,常歲寧便未曾樂觀看待過北境外的這頭惡狼,因此未敢停下過對它的「知己知彼」。
如今她雖未必有崔璟對北狄了解得細緻,但她好歹也是打退過北狄的人,昔日勝者的建議總歸是值得一聽的——在「打架」這件事上,常歲寧向來有著異於常人的自信。
除此外,常歲寧還有句話,想讓元祥向崔璟轉達。
重修北境邊防,是崔璟未雨綢繆的提議,他為此上書數年,才終於得到朝廷應允,得以率兵去往北境,投身戍邊大事,但想要重固邊防,不僅需要巨大的財力人力,還要有足夠的時間——而局面的衰敗速度,出乎所有人的預料,而今國力難支,可以拿來籌謀應對的時間所剩無幾,財力供應也成了足以致命的問題。
誠然,七百萬貫,即便對自認富有的常歲寧而言,也絕不是個小數目,但如此關頭,又怎能再一味指望朝廷?
常歲寧深知崔璟對大盛江山、對她的「不藏私」——先前崔璟認為她有難處,於是便將自己所有毫無保留地送來江都。而今她知北境與他處境艱難,自然也會是一樣的做法。
「替我轉告崔大都督,此次我並非是為了償還抵消他此前雪中送炭之舉——」常歲寧道:「這七百萬貫,不是給崔璟的,是給北境將士的。」
元祥反應了一瞬後,明晰了此中差別,心中忽而生出一股難言的感動。
常娘子此番相助不是為了償還抵消。
常娘子與崔都督互為彼此砥柱支撐,也互為大盛江山之支撐。
此中自有大義,而非只局限於二人之間的那方天地。
而那句「是給北境將士的」,恍惚間,竟叫元祥生出幾分常娘子向大都督「託付大局」之感。
因此,雖「不是給崔璟的」,但此中也自有對崔璟的絕對信任。
因為信任,才有託付。
元祥心內動容之感難以言表,只忽而抱拳單膝跪謝:「屬下替北境同袍將士,多謝大人相援之恩!」
七百萬貫,已足夠在如今這世道間招兵買馬造勢,但面前之人,卻選擇將它送到距離淮南道數千里外的北境,用以戍邊固防——
這一瞬間,元祥站在只屬於崔元祥的角度,真真正正地將常歲寧和其他懷揣野心者徹底區分了開來。
他這一跪,非是因為大都督的關係,非是因為上下之分,只是發自內心。
從這座鮮有人踏足的內書房離開後,元祥擦了擦眼角的淚花,才逐漸找回了幾分「本我」。
他腦子裡開始有兩道聲音盤旋,一是常娘子這般信任自家大都督,那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都督是否也算是「妾身已然分明了」呢?
二是常娘子她究竟擁有怎樣驚人的身世呢?
元祥悄悄看向了身邊同行的孟列。
雖說如今這樣滿臉公事公辦之氣的孟東家,看起來遠不如在京中登泰樓時那般平易近人,但卻也無法澆滅元祥熾熱的好奇心。
元祥試著拿閒談的語氣,笑著迂迴問道:「不知孟東家祖籍何處,原是何方人氏?」
孟列目不斜視地答道:「大盛人氏。」
元祥面上笑意一滯後,「哈」地笑了一聲:「……好巧,在下也是。」
孟列瞥了他一眼,沒說話。
不僅沒能緩解尷尬,反而助長了尷尬的元祥,只有訕訕收起了笑容。
「不必多作打聽。」孟列依舊拿沒有任何波動的口吻說道:「該知曉時,自然會知曉的。」
被戳破內心想法的元祥神情尷尬地點頭,內心卻不聽使喚,忍不住更加好奇了。
次日,元祥和孟列,帶上常歲寧安排好的一千精銳離開了江都城。
比這一千人更早一步動身的是昨日快馬趕往北境的信兵,一千人尚不夠穩妥,崔璟接到信後,會派出玄策軍於中途接應,以防變故發生。
常歲寧可斷然不想讓這割肉拿出的七百萬貫,反成了他人起事的資本。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元祥神情一正,抱拳肅容應「是」。
「時下不比從前,採買軍糧暗中亦涉及各方利益,並非尋常易事。」常歲寧道:「為保證此行順利,我令一人與你同行前往。」
不多時,元祥見著來人,再次意外了一下:「……孟東家?」
元祥之後已知這頭髮花白的「蒙先生」,便是京師登泰樓孟東家本人,而非長相相似的失散叔侄之類……
但得知此事後,元祥又不免琢磨,京師的孟東家為何會來江都,私下幫常娘子打理事務呢?
直到此時,元祥方才生出大徹大悟之感。
他知道了……孟東家必然與常娘子口中的「先人」,有著極深的淵源在。
甚至孟東家有可能便是那位「先人」暗中為常娘子留下的助力之一……如此思慮長遠,很符合他對大人物的刻板印象!
元祥「知道了」之際,孟列也「知道了」——
他總算知道那個讓自家殿下「情願相欠」之人是何方神聖了。
原是昔日被常闊揍了一頓,之後執掌玄策軍,於去年被崔氏除族,如今率兵鎮守玉門關的那位崔大都督。
除了這筆軍餉之外,常歲寧要元祥一併帶給崔璟的,還有一隻箱子,那裡面有她對北狄內部及作戰之道的了解,雖多為舊時所知,但不止是舊時所知,自重活而來,常歲寧便未曾樂觀看待過北境外的這頭惡狼,因此未敢停下過對它的「知己知彼」。
如今她雖未必有崔璟對北狄了解得細緻,但她好歹也是打退過北狄的人,昔日勝者的建議總歸是值得一聽的——在「打架」這件事上,常歲寧向來有著異於常人的自信。
除此外,常歲寧還有句話,想讓元祥向崔璟轉達。
重修北境邊防,是崔璟未雨綢繆的提議,他為此上書數年,才終於得到朝廷應允,得以率兵去往北境,投身戍邊大事,但想要重固邊防,不僅需要巨大的財力人力,還要有足夠的時間——而局面的衰敗速度,出乎所有人的預料,而今國力難支,可以拿來籌謀應對的時間所剩無幾,財力供應也成了足以致命的問題。
誠然,七百萬貫,即便對自認富有的常歲寧而言,也絕不是個小數目,但如此關頭,又怎能再一味指望朝廷?
常歲寧深知崔璟對大盛江山、對她的「不藏私」——先前崔璟認為她有難處,於是便將自己所有毫無保留地送來江都。而今她知北境與他處境艱難,自然也會是一樣的做法。
「替我轉告崔大都督,此次我並非是為了償還抵消他此前雪中送炭之舉——」常歲寧道:「這七百萬貫,不是給崔璟的,是給北境將士的。」
元祥反應了一瞬後,明晰了此中差別,心中忽而生出一股難言的感動。
常娘子此番相助不是為了償還抵消。
常娘子與崔都督互為彼此砥柱支撐,也互為大盛江山之支撐。
此中自有大義,而非只局限於二人之間的那方天地。
而那句「是給北境將士的」,恍惚間,竟叫元祥生出幾分常娘子向大都督「託付大局」之感。
因此,雖「不是給崔璟的」,但此中也自有對崔璟的絕對信任。
因為信任,才有託付。
元祥心內動容之感難以言表,只忽而抱拳單膝跪謝:「屬下替北境同袍將士,多謝大人相援之恩!」
七百萬貫,已足夠在如今這世道間招兵買馬造勢,但面前之人,卻選擇將它送到距離淮南道數千里外的北境,用以戍邊固防——
這一瞬間,元祥站在只屬於崔元祥的角度,真真正正地將常歲寧和其他懷揣野心者徹底區分了開來。
他這一跪,非是因為大都督的關係,非是因為上下之分,只是發自內心。
從這座鮮有人踏足的內書房離開後,元祥擦了擦眼角的淚花,才逐漸找回了幾分「本我」。
他腦子裡開始有兩道聲音盤旋,一是常娘子這般信任自家大都督,那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都督是否也算是「妾身已然分明了」呢?
二是常娘子她究竟擁有怎樣驚人的身世呢?
元祥悄悄看向了身邊同行的孟列。
雖說如今這樣滿臉公事公辦之氣的孟東家,看起來遠不如在京中登泰樓時那般平易近人,但卻也無法澆滅元祥熾熱的好奇心。
元祥試著拿閒談的語氣,笑著迂迴問道:「不知孟東家祖籍何處,原是何方人氏?」
孟列目不斜視地答道:「大盛人氏。」
元祥面上笑意一滯後,「哈」地笑了一聲:「……好巧,在下也是。」
孟列瞥了他一眼,沒說話。
不僅沒能緩解尷尬,反而助長了尷尬的元祥,只有訕訕收起了笑容。
「不必多作打聽。」孟列依舊拿沒有任何波動的口吻說道:「該知曉時,自然會知曉的。」
被戳破內心想法的元祥神情尷尬地點頭,內心卻不聽使喚,忍不住更加好奇了。
次日,元祥和孟列,帶上常歲寧安排好的一千精銳離開了江都城。
比這一千人更早一步動身的是昨日快馬趕往北境的信兵,一千人尚不夠穩妥,崔璟接到信後,會派出玄策軍於中途接應,以防變故發生。
常歲寧可斷然不想讓這割肉拿出的七百萬貫,反成了他人起事的資本。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