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6頁
「大人,人心和脾胃離得最近,待大人跟著那常節使吃上了肉,胃裡舒坦了,到時心裡自然就美了。」謀士笑眯眯地道:「且心裡一時再不是滋味,也總比腦袋離了脖子不是滋味來得好……」
光州刺史聞言苦笑一聲:「不得不說,先生今日之言……竟字字句句都說到了我的心坎兒上,徹底解了我多日的憂慮不定。」
大約是心中已有決定,有了心情玩笑一句:「倒像是得了哪路神仙指點似得。」
謀士只是捋著鬍鬚笑著。
「那便讓人準備準備吧……」光州刺史道:「我便親自去江都看看,這位被傳得神乎其神的新任節度使,到底是個什麼模樣。」
謀士笑著起身施禮:「大人英明。」
當晚,光州刺史回到家中,總算沒有再挨老爹的罵。
謀士回到住處,對著書房中的客人深深一禮:「此事已成,多謝錢先生指點!」
以半張面具遮臉的駱觀臨微點頭:「此乃光州百姓之福。」
謀士不住地喟嘆:「先生之言,實是字字切中要害……」
尤其是那句淡然而霸氣的——【橫豎要反,何必舍強求弱?】
如此姿態,簡直是直接殺死了這場對峙。
不是要反嗎,那大家一起好了——只是在反之前,先攢點家底,擴充勢力,順帶搞搞民生,多積累聲望,也很正常吧?
這便是駱觀臨此行策反對方的核心所在。
想著日後的前景,謀士心潮澎湃,當即要令人備酒,與錢先生共飲。
錢先生婉拒了:「待來日江都見時,再聚不遲。」
既然此處已定,他便要趕往下一處了,遂向謀士問道:「不知閣下的書信可曾備妥?」
謀士忙取出備好的書信,雙手遞上。
他們這幾州之間,私下都有聯絡,謀士間也有自己的一套關係網。
若能藉由他們之間的關係來叩門,策反起來便更加事半功倍。
駱觀臨接過,道謝後,便從此處趁夜離開了。
謀士目送其離開,感慨道:「如此人才,卻又如此敬業,何愁大業不成啊。」
駱觀臨離開光州後,一路往西,趕往申洲。
光州西面臨近申洲,申洲之下即是安州與黃州,這四州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都處在淮南道邊沿地帶,不易被圍堵封鎖,這也是他們不甘從於常歲寧的依仗所在。
其中安州西臨山南東道,與荊州隔著漢水相望。與江南西道的岳州,也僅隔著一個沔州。
岳州為卞春梁大軍所占,李獻守於荊州已有大半載。
是夜,荊州城外,一名探兵歸營,帶回了一封密報:「大將軍,我等截獲一封自安州傳往岳州的密信……安州刺史邵文勛,私下欲勾結卞春梁起事!」
信中,邵文勛慫恿卞春梁先攻下富庶的淮南道,再攻向京師,而安州願意為卞春梁打開淮南道大門。
案後,李獻看罷那封密信,抬起了眉。
「大將軍,安州刺史已起反心,可要即刻傳信報於聖人,告知淮南道節度使?」
李獻「嗯」了一聲,抬手示意探兵退下。
探兵退出帳外之際,李獻將密信置於油燈上方,看著信紙被點燃,嘴角浮現一抹笑。
他只是奉旨守住荊州,誅殺卞春梁而已……安州歸淮南道管轄,同他有什麼關係?
若淮南道因安州而出現什麼閃失,那只能說明新任節度使無能。
再者,卞春梁若果真改道攻取淮南道,反倒可解荊州與京畿之危,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啊。
當然,他也不會什麼都不做,他已向聖人立誓,本月必會收復岳州。
為此,他已準備妥當,只待明日發兵了。
中軍主將帳內,肖旻正在反覆同部將確認明日動兵岳州事宜。
肖旻自趕到荊州支援李獻以來,已與卞軍交戰數次,但先前只守,此次要攻。
出乎肖旻意料的是,李獻雖對他十分不滿,二人多有意見相悖之時,但此次收復岳州的計劃,李獻卻多聽從了他的安排,並未再起爭執。
這讓肖旻鬆了口氣之餘,又隱約覺得異樣,所以才反覆確認明日的作戰計劃。
一切準備就緒後,眾部將各自離開,肖旻也出了帳子透氣。
他遙遙望向淮南道的方向,從懷中摸出了拿紅線穿著的銅板。
每當被緊張的戰事和身邊亂糟糟的人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時候,他總是格外懷念昔日在寧遠將軍身後撿功勞的美好日子。
肖旻握著開光銅板,似消解緊張般道:「願寧遠將軍佑我軍此戰大捷……」
遠在江都的常歲寧打了個噴嚏,燈火一陣搖曳。
第470章 準備聘禮還是嫁妝?
四月初的清晨,陽光已經有些刺眼,空氣中也開始有了兩分熱意。
常歲寧早起練功罷,換下被汗濕的衣袍,簡單地沐浴罷,換上了清爽乾淨的細綢常袍,待重新束了發,剛準備用早食,只聽喜兒進來通傳,說是「容娘子」過來了,一同前來的還有李潼。
宣安大長公主是來辭行的。
一則她此番來江都,前後已有一月余,離開得算是久了,也該回宣州看看了。
二則,宣州傳來了急信,道是宣州附近有流匪和亂民起事,揚言要跟從卞春梁,殺盡權貴士族,已聚集起了幾股不可小覷的勢力。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光州刺史聞言苦笑一聲:「不得不說,先生今日之言……竟字字句句都說到了我的心坎兒上,徹底解了我多日的憂慮不定。」
大約是心中已有決定,有了心情玩笑一句:「倒像是得了哪路神仙指點似得。」
謀士只是捋著鬍鬚笑著。
「那便讓人準備準備吧……」光州刺史道:「我便親自去江都看看,這位被傳得神乎其神的新任節度使,到底是個什麼模樣。」
謀士笑著起身施禮:「大人英明。」
當晚,光州刺史回到家中,總算沒有再挨老爹的罵。
謀士回到住處,對著書房中的客人深深一禮:「此事已成,多謝錢先生指點!」
以半張面具遮臉的駱觀臨微點頭:「此乃光州百姓之福。」
謀士不住地喟嘆:「先生之言,實是字字切中要害……」
尤其是那句淡然而霸氣的——【橫豎要反,何必舍強求弱?】
如此姿態,簡直是直接殺死了這場對峙。
不是要反嗎,那大家一起好了——只是在反之前,先攢點家底,擴充勢力,順帶搞搞民生,多積累聲望,也很正常吧?
這便是駱觀臨此行策反對方的核心所在。
想著日後的前景,謀士心潮澎湃,當即要令人備酒,與錢先生共飲。
錢先生婉拒了:「待來日江都見時,再聚不遲。」
既然此處已定,他便要趕往下一處了,遂向謀士問道:「不知閣下的書信可曾備妥?」
謀士忙取出備好的書信,雙手遞上。
他們這幾州之間,私下都有聯絡,謀士間也有自己的一套關係網。
若能藉由他們之間的關係來叩門,策反起來便更加事半功倍。
駱觀臨接過,道謝後,便從此處趁夜離開了。
謀士目送其離開,感慨道:「如此人才,卻又如此敬業,何愁大業不成啊。」
駱觀臨離開光州後,一路往西,趕往申洲。
光州西面臨近申洲,申洲之下即是安州與黃州,這四州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都處在淮南道邊沿地帶,不易被圍堵封鎖,這也是他們不甘從於常歲寧的依仗所在。
其中安州西臨山南東道,與荊州隔著漢水相望。與江南西道的岳州,也僅隔著一個沔州。
岳州為卞春梁大軍所占,李獻守於荊州已有大半載。
是夜,荊州城外,一名探兵歸營,帶回了一封密報:「大將軍,我等截獲一封自安州傳往岳州的密信……安州刺史邵文勛,私下欲勾結卞春梁起事!」
信中,邵文勛慫恿卞春梁先攻下富庶的淮南道,再攻向京師,而安州願意為卞春梁打開淮南道大門。
案後,李獻看罷那封密信,抬起了眉。
「大將軍,安州刺史已起反心,可要即刻傳信報於聖人,告知淮南道節度使?」
李獻「嗯」了一聲,抬手示意探兵退下。
探兵退出帳外之際,李獻將密信置於油燈上方,看著信紙被點燃,嘴角浮現一抹笑。
他只是奉旨守住荊州,誅殺卞春梁而已……安州歸淮南道管轄,同他有什麼關係?
若淮南道因安州而出現什麼閃失,那只能說明新任節度使無能。
再者,卞春梁若果真改道攻取淮南道,反倒可解荊州與京畿之危,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啊。
當然,他也不會什麼都不做,他已向聖人立誓,本月必會收復岳州。
為此,他已準備妥當,只待明日發兵了。
中軍主將帳內,肖旻正在反覆同部將確認明日動兵岳州事宜。
肖旻自趕到荊州支援李獻以來,已與卞軍交戰數次,但先前只守,此次要攻。
出乎肖旻意料的是,李獻雖對他十分不滿,二人多有意見相悖之時,但此次收復岳州的計劃,李獻卻多聽從了他的安排,並未再起爭執。
這讓肖旻鬆了口氣之餘,又隱約覺得異樣,所以才反覆確認明日的作戰計劃。
一切準備就緒後,眾部將各自離開,肖旻也出了帳子透氣。
他遙遙望向淮南道的方向,從懷中摸出了拿紅線穿著的銅板。
每當被緊張的戰事和身邊亂糟糟的人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時候,他總是格外懷念昔日在寧遠將軍身後撿功勞的美好日子。
肖旻握著開光銅板,似消解緊張般道:「願寧遠將軍佑我軍此戰大捷……」
遠在江都的常歲寧打了個噴嚏,燈火一陣搖曳。
第470章 準備聘禮還是嫁妝?
四月初的清晨,陽光已經有些刺眼,空氣中也開始有了兩分熱意。
常歲寧早起練功罷,換下被汗濕的衣袍,簡單地沐浴罷,換上了清爽乾淨的細綢常袍,待重新束了發,剛準備用早食,只聽喜兒進來通傳,說是「容娘子」過來了,一同前來的還有李潼。
宣安大長公主是來辭行的。
一則她此番來江都,前後已有一月余,離開得算是久了,也該回宣州看看了。
二則,宣州傳來了急信,道是宣州附近有流匪和亂民起事,揚言要跟從卞春梁,殺盡權貴士族,已聚集起了幾股不可小覷的勢力。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