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5頁
「可先生依舊將他列入考慮範圍之內了。」常歲寧並不忌諱,語氣依舊隨意:「只因他如今聲名在外,是個男子,且姓李嗎?」
駱觀臨沒否認,道:「大人不能否認,李氏子弟成事,對天下百姓而言,最為穩妥。」
與現任主公談其他明主人選,哪怕有三年之約在先,也是有些冒昧大膽且不知死活的——
但駱觀臨既真心相談,從另一重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交心」。
而他也看得出,常歲寧此時並未帶有情緒,此等氣量並不多見,是值得欽佩的,所以他的語氣也難得格外平和:「且據我所知,榮王與先太子殿下關係甚篤,昔日也很得先太子殿下信任。」
這等擺在明面上的皇室之事本就不是秘密,再加上先太子殿下去世後數年,逢景陵祭祀之際,榮王曾多次作下悲悼之文,其中有數篇祭文流傳甚廣,那些祭侄文字里皆是入骨悲切,亦可從文中提及的往事裡窺見叔侄之情。
「曾得先太子信任,似乎也說明不了什麼。」常歲寧道:「萬一是先太子看走眼了呢?」
常歲寧出於不想讓自己曾經的眼拙而給旁人帶來錯誤判斷之言,卻叫駱觀臨擰起眉:「大人哪怕說一句人心易變,也比指摘先太子殿下的眼神來得順耳。」
常歲寧聽得出,駱觀臨雖不滿她的「不敬之言」,卻也未曾動怒,可見如今對她是很有些容忍度的。
這可是個很好的兆頭。
常歲寧心情不錯,便生出好奇之心:「先生這般敬重先太子殿下,那我能否問先生一個問題?」
「大人問來便是。」
「倘若先太子殿下是女子之身,先生還會這般嗎?」
「……」駱觀臨眼角抽跳兩下:「何故作此荒謬假設?」
常歲寧抬眉:「先生,這天下荒謬之事多著呢。」
駱觀臨瞥了一眼她面前茶碗:「大人雖未飲酒,卻也醉得不輕。」
他極其仰慕惋惜先太子李效,常歲寧如此「胡言亂語」,他未有訓斥她褻瀆不敬,已是很給面子了。
常歲寧察覺得到已踩到了駱觀臨的某種底線邊緣,便也不再「胡言」,將話題扯回榮王身上,直言問:「先生是想說服我扶持榮王嗎?」
若他只是想自己投去,是不必將此事擺到她面前來說的。
駱觀臨微搖頭:「現在談這個,言之過早,我亦只是隨口一提。」
再加上,他更多是想藉此試一試常歲寧對扶持李氏的態度。
「我也覺得言之過早。」常歲寧微微笑著道:「說不定不久之後,會有更有出息的李家人出現呢。」
見她神態,駱觀臨不由問:「若有值得之人出現,大人果真願意扶持李氏?」
「當然。」常歲寧毫不猶豫地道:「正如先生方才所言,由李家人出面收攏大局,是最穩妥的選擇,既有利於民,我有何不願?」
或是這雙眼睛太過真誠,又或是的確見識到了她的憐民之心,駱觀臨此一刻,只覺被猛然觸動。
「若大人此言為真,果真願為天下生民而慮——」駱觀臨捧起酒盞:「那駱某為天下蒼生,也敬大人一盞。」
這一盞酒中,包含諸多。
常歲寧端起茶碗:「必不叫先生失望。」
或因常歲寧的表態,讓駱觀臨倍覺安心,接下來的談話,也愈發融洽。
但駱觀臨提到了一則不好的消息,他之前曾為常歲寧引薦了三個人,除王岳和唐醒外,還另有一人遲遲未至。經過這些時日的打聽,駱觀臨於不久前得知,他的那位舊友,去年夏時已經不在人世。
「是遭了一群兵匪入戶燒殺劫掠……」駱觀臨提到此處,眼底藏著悲沉憤怒:「那裡已經全無法紀,那些人揚言,要響應效仿卞春梁,殺盡不仁不義的士族與官宦。」
可他那位好友,根本算不上是士族人家,只因家中有藏書,家中曾有子弟入仕,於當地頗具聲名,便被那些人肆意屠戮。
更可恨的是,這已是許多地方的常態。
卞春梁之舉,如一把火,經狂風一吹,火星四散,催生出了許多人心中的貪慾與惡念,以所謂「為民起事」的口號為遮掩,舉刀做盡惡事。
常歲寧只能寬慰駱觀臨兩句,又想到荊州戰況,肖旻如今也在荊州,只望不日能有捷訊傳來,儘快扼制住卞春梁大軍的氣焰。
「對了……」提及好友,駱觀臨不免問:「此次為何未見休困一同回江都?」
這是常歲寧回江都後,第一次有空閒與他單獨坐下來說話,於是他此時才有機會問上一句。
「我未能將他帶回來。」常歲寧道:「此乃我之無能。」
駱觀臨靜了靜,最終嘆息道:「此非大人之過……戰場之上,刀劍無眼,各人命也。」
「……?」常歲寧解釋道:「他只是回了五台山。」
駱觀臨一愣後,恍然點頭,才道:「……這麼多年過去,他竟還是絲毫定不下心來。此乃他之本性,也稱不上是大人無能。」
常歲寧訝然笑道:「沒記錯的話,這是先生第一次安慰我呢。」
這位臭脾氣先生,如今待她,同從前很是不同了。
駱觀臨做出懶得理會之態,心中卻也有思索。
直到常歲寧走後,駱觀臨依舊在院中月下靜立許多,良久的思索之後,眼底卻多了一絲從前未有過的迷茫。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駱觀臨沒否認,道:「大人不能否認,李氏子弟成事,對天下百姓而言,最為穩妥。」
與現任主公談其他明主人選,哪怕有三年之約在先,也是有些冒昧大膽且不知死活的——
但駱觀臨既真心相談,從另一重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交心」。
而他也看得出,常歲寧此時並未帶有情緒,此等氣量並不多見,是值得欽佩的,所以他的語氣也難得格外平和:「且據我所知,榮王與先太子殿下關係甚篤,昔日也很得先太子殿下信任。」
這等擺在明面上的皇室之事本就不是秘密,再加上先太子殿下去世後數年,逢景陵祭祀之際,榮王曾多次作下悲悼之文,其中有數篇祭文流傳甚廣,那些祭侄文字里皆是入骨悲切,亦可從文中提及的往事裡窺見叔侄之情。
「曾得先太子信任,似乎也說明不了什麼。」常歲寧道:「萬一是先太子看走眼了呢?」
常歲寧出於不想讓自己曾經的眼拙而給旁人帶來錯誤判斷之言,卻叫駱觀臨擰起眉:「大人哪怕說一句人心易變,也比指摘先太子殿下的眼神來得順耳。」
常歲寧聽得出,駱觀臨雖不滿她的「不敬之言」,卻也未曾動怒,可見如今對她是很有些容忍度的。
這可是個很好的兆頭。
常歲寧心情不錯,便生出好奇之心:「先生這般敬重先太子殿下,那我能否問先生一個問題?」
「大人問來便是。」
「倘若先太子殿下是女子之身,先生還會這般嗎?」
「……」駱觀臨眼角抽跳兩下:「何故作此荒謬假設?」
常歲寧抬眉:「先生,這天下荒謬之事多著呢。」
駱觀臨瞥了一眼她面前茶碗:「大人雖未飲酒,卻也醉得不輕。」
他極其仰慕惋惜先太子李效,常歲寧如此「胡言亂語」,他未有訓斥她褻瀆不敬,已是很給面子了。
常歲寧察覺得到已踩到了駱觀臨的某種底線邊緣,便也不再「胡言」,將話題扯回榮王身上,直言問:「先生是想說服我扶持榮王嗎?」
若他只是想自己投去,是不必將此事擺到她面前來說的。
駱觀臨微搖頭:「現在談這個,言之過早,我亦只是隨口一提。」
再加上,他更多是想藉此試一試常歲寧對扶持李氏的態度。
「我也覺得言之過早。」常歲寧微微笑著道:「說不定不久之後,會有更有出息的李家人出現呢。」
見她神態,駱觀臨不由問:「若有值得之人出現,大人果真願意扶持李氏?」
「當然。」常歲寧毫不猶豫地道:「正如先生方才所言,由李家人出面收攏大局,是最穩妥的選擇,既有利於民,我有何不願?」
或是這雙眼睛太過真誠,又或是的確見識到了她的憐民之心,駱觀臨此一刻,只覺被猛然觸動。
「若大人此言為真,果真願為天下生民而慮——」駱觀臨捧起酒盞:「那駱某為天下蒼生,也敬大人一盞。」
這一盞酒中,包含諸多。
常歲寧端起茶碗:「必不叫先生失望。」
或因常歲寧的表態,讓駱觀臨倍覺安心,接下來的談話,也愈發融洽。
但駱觀臨提到了一則不好的消息,他之前曾為常歲寧引薦了三個人,除王岳和唐醒外,還另有一人遲遲未至。經過這些時日的打聽,駱觀臨於不久前得知,他的那位舊友,去年夏時已經不在人世。
「是遭了一群兵匪入戶燒殺劫掠……」駱觀臨提到此處,眼底藏著悲沉憤怒:「那裡已經全無法紀,那些人揚言,要響應效仿卞春梁,殺盡不仁不義的士族與官宦。」
可他那位好友,根本算不上是士族人家,只因家中有藏書,家中曾有子弟入仕,於當地頗具聲名,便被那些人肆意屠戮。
更可恨的是,這已是許多地方的常態。
卞春梁之舉,如一把火,經狂風一吹,火星四散,催生出了許多人心中的貪慾與惡念,以所謂「為民起事」的口號為遮掩,舉刀做盡惡事。
常歲寧只能寬慰駱觀臨兩句,又想到荊州戰況,肖旻如今也在荊州,只望不日能有捷訊傳來,儘快扼制住卞春梁大軍的氣焰。
「對了……」提及好友,駱觀臨不免問:「此次為何未見休困一同回江都?」
這是常歲寧回江都後,第一次有空閒與他單獨坐下來說話,於是他此時才有機會問上一句。
「我未能將他帶回來。」常歲寧道:「此乃我之無能。」
駱觀臨靜了靜,最終嘆息道:「此非大人之過……戰場之上,刀劍無眼,各人命也。」
「……?」常歲寧解釋道:「他只是回了五台山。」
駱觀臨一愣後,恍然點頭,才道:「……這麼多年過去,他竟還是絲毫定不下心來。此乃他之本性,也稱不上是大人無能。」
常歲寧訝然笑道:「沒記錯的話,這是先生第一次安慰我呢。」
這位臭脾氣先生,如今待她,同從前很是不同了。
駱觀臨做出懶得理會之態,心中卻也有思索。
直到常歲寧走後,駱觀臨依舊在院中月下靜立許多,良久的思索之後,眼底卻多了一絲從前未有過的迷茫。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