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0頁
只見其人正值中年,衣著樸素,樣貌周正,氣質不俗。
「此乃鄭潮,鄭觀滄先生。」常歲寧正式道:「從今後,便由鄭先生擔任無二院院主之職,統管院內五館事務。」
前後短短兩句話,每句話都在眾人心間引起了波瀾。
「滎陽鄭先生!」蘇愈的反應最大,滿眼驚喜敬佩:「在下蘇愈,久聞鄭先生大名了!」
其他人也紛紛行禮。
鄭潮上前一步,抬手還禮,笑意誠摯:「在下只是一介布衣,有幸得常刺史錯愛賞識,方有機會與諸君共事。鄭某初來乍到,對院內事務一竅不通,日後還要仰仗諸位多多照拂提醒。」
「鄭先生折煞我等了。」蘇愈感嘆道:「能與鄭先生共事,實乃我等之幸也!」
作為一個半生坎坷,抱負難展,曾遭無數次不公冷待與打壓的寒門老秀才,蘇愈自認,自己是有些憤世嫉俗,不齒士族權貴的心態在身上的。
但鄭潮一度捨棄鄭氏家主之位,以草堂先生之名將士族不傳之學授予寒門學子,之後更是徹底背棄士族,在士族間背負罵名,卻依舊遊歷四方,以所學廣濟天下——
這一年來,鄭潮的名聲愈發響亮,尤其是在文人與權貴之間。
就是這樣一個人,拒絕了諸方勢力的示好,卻來到了他們江都,要投身學事……這叫蘇愈如何能不動容?
蘇先生動容之餘,又覺江都前路無限光明。
能讓如此聖賢甘心投來此地,不恰恰說明了如今江都的不同凡響嗎?
蘇愈看向常歲寧的目光,也不由得愈發欽佩敬重。
由此亦可見,這位帶著江都走出困境的刺史大人,如今已得天下一等名士認可追隨……在某種意義上,可見其聲名號召之力,在迅速地飛漲著。
鄭潮擔任無二院院主的消息,很快在學院中傳開,四下轟動之餘,同蘇先生有同樣看法感受的,大有人在。
一些年青年長的學生們,此刻無不振奮。
「……不知觀滄先生,是否也會授課?」
「其它書院的山長,每月得閒時,也會講上幾場的!」
「聽聞去年春時的新科狀元宋顯,便曾得觀滄先生點撥……」
「若我等聽了鄭先生的課,豈非也可稱作鄭先生的學生了?」
拜讀千百年來不外傳之典籍,以名士為師……此生無憾矣!
有激動難當的學子轉身快步而去:「我要寫信將此事告知張逢他們!」
幾人跟上去,邊走邊問:「他們已不在院中,告訴他們作何?」
這名喚張逢的,是去年倭軍在海上攻勢正猛時,煽動了數十名學生從無二院退學之人——
那要寫信的人道:「自然是讓他們悔上加悔!」
有同窗豎起大拇指稱讚:「好人啊……」
可真是天打雷劈的好人啊。
但張逢一群人,的確悔得已經不能更悔了,去年臘月時,據說還私下找了關係,想要回來讀書,卻也未成。
而海上大勝的消息傳回不久,又有諸多學子湧入江都,院中為此再次增設了一場考核,如今文學館與算學館各有四百餘名學生,已是一個也擠不下了。
再之後,有人為了能進無二院,只能劍走偏鋒,報考了其它三館,學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機會接觸藏書!
於是,醫學館,工學館,與農學館招收的名額也很快滿了,如今這三館除了各處舉薦上來的能人之外,已不再對外接收沒有基礎的學徒。
且每館都有定期考核,每旬一小考,每月一大考,連續三月大考被評為丙以下者,會被館內視個人情形決定是否勸退離院。
此舉是為了杜絕占了教學資源,卻渾水摸魚者的存在。
於是,那些衝著藏書而來,入了其它三館做學徒的文人,或中途扛不住自行離開,或含淚搗藥養豬打鐵,也有部分人,已經日漸培養出了興趣與熱愛。
總而言之,如今無二院五館內人數皆已充足,院中對外已有明言,下次設考招生,要等到今秋之時。且考核標準,必然又要拔高。
至於館院是否要擴建,暫時尚無說法。
此時能在院內受教者,無不珍視著這來之不易的機會。
而鄭潮的出現,無疑又為這座書院添上了濃厚而意義非凡的一筆。
鄭潮特殊的身份與名聲,註定了他前來江都的意義不單只在學事之上,同時也代表著某種由文人名士推動的政治指向。
在江都顧家看來,這份政治指向,是極值得思量的。
家主顧修剛從外面回來,便與族人坐了下來議事。
一番商議罷,顧修道:「常刺史升任淮南道節度使……如此喜事,我們也當備一份厚禮相賀。」
族人們贊成點頭之際,只聽二郎在外求見。
顧二郎進了廳內,行禮罷,自薦道:「父親不如將我當作賀禮,送與常刺史吧!」
他方才經過窗下,剛巧聽到了父親要備禮之言——整個顧家上下,還有比他更拿得出手的漂亮賀禮嗎?
此言一出,廳內族人神情皆一言難盡。
「……」顧修抬眼看向次子,擰眉問:「不是你埋怨常刺史行事專橫霸道的時候了?」
「從前是兒子膚淺了!」
就在顧修錯以為次子有所長進時,只聽他一臉嚮往地道:「今日親眼見了常刺史,我才知民間誇讚之言,竟無半分作假。」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此乃鄭潮,鄭觀滄先生。」常歲寧正式道:「從今後,便由鄭先生擔任無二院院主之職,統管院內五館事務。」
前後短短兩句話,每句話都在眾人心間引起了波瀾。
「滎陽鄭先生!」蘇愈的反應最大,滿眼驚喜敬佩:「在下蘇愈,久聞鄭先生大名了!」
其他人也紛紛行禮。
鄭潮上前一步,抬手還禮,笑意誠摯:「在下只是一介布衣,有幸得常刺史錯愛賞識,方有機會與諸君共事。鄭某初來乍到,對院內事務一竅不通,日後還要仰仗諸位多多照拂提醒。」
「鄭先生折煞我等了。」蘇愈感嘆道:「能與鄭先生共事,實乃我等之幸也!」
作為一個半生坎坷,抱負難展,曾遭無數次不公冷待與打壓的寒門老秀才,蘇愈自認,自己是有些憤世嫉俗,不齒士族權貴的心態在身上的。
但鄭潮一度捨棄鄭氏家主之位,以草堂先生之名將士族不傳之學授予寒門學子,之後更是徹底背棄士族,在士族間背負罵名,卻依舊遊歷四方,以所學廣濟天下——
這一年來,鄭潮的名聲愈發響亮,尤其是在文人與權貴之間。
就是這樣一個人,拒絕了諸方勢力的示好,卻來到了他們江都,要投身學事……這叫蘇愈如何能不動容?
蘇先生動容之餘,又覺江都前路無限光明。
能讓如此聖賢甘心投來此地,不恰恰說明了如今江都的不同凡響嗎?
蘇愈看向常歲寧的目光,也不由得愈發欽佩敬重。
由此亦可見,這位帶著江都走出困境的刺史大人,如今已得天下一等名士認可追隨……在某種意義上,可見其聲名號召之力,在迅速地飛漲著。
鄭潮擔任無二院院主的消息,很快在學院中傳開,四下轟動之餘,同蘇先生有同樣看法感受的,大有人在。
一些年青年長的學生們,此刻無不振奮。
「……不知觀滄先生,是否也會授課?」
「其它書院的山長,每月得閒時,也會講上幾場的!」
「聽聞去年春時的新科狀元宋顯,便曾得觀滄先生點撥……」
「若我等聽了鄭先生的課,豈非也可稱作鄭先生的學生了?」
拜讀千百年來不外傳之典籍,以名士為師……此生無憾矣!
有激動難當的學子轉身快步而去:「我要寫信將此事告知張逢他們!」
幾人跟上去,邊走邊問:「他們已不在院中,告訴他們作何?」
這名喚張逢的,是去年倭軍在海上攻勢正猛時,煽動了數十名學生從無二院退學之人——
那要寫信的人道:「自然是讓他們悔上加悔!」
有同窗豎起大拇指稱讚:「好人啊……」
可真是天打雷劈的好人啊。
但張逢一群人,的確悔得已經不能更悔了,去年臘月時,據說還私下找了關係,想要回來讀書,卻也未成。
而海上大勝的消息傳回不久,又有諸多學子湧入江都,院中為此再次增設了一場考核,如今文學館與算學館各有四百餘名學生,已是一個也擠不下了。
再之後,有人為了能進無二院,只能劍走偏鋒,報考了其它三館,學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機會接觸藏書!
於是,醫學館,工學館,與農學館招收的名額也很快滿了,如今這三館除了各處舉薦上來的能人之外,已不再對外接收沒有基礎的學徒。
且每館都有定期考核,每旬一小考,每月一大考,連續三月大考被評為丙以下者,會被館內視個人情形決定是否勸退離院。
此舉是為了杜絕占了教學資源,卻渾水摸魚者的存在。
於是,那些衝著藏書而來,入了其它三館做學徒的文人,或中途扛不住自行離開,或含淚搗藥養豬打鐵,也有部分人,已經日漸培養出了興趣與熱愛。
總而言之,如今無二院五館內人數皆已充足,院中對外已有明言,下次設考招生,要等到今秋之時。且考核標準,必然又要拔高。
至於館院是否要擴建,暫時尚無說法。
此時能在院內受教者,無不珍視著這來之不易的機會。
而鄭潮的出現,無疑又為這座書院添上了濃厚而意義非凡的一筆。
鄭潮特殊的身份與名聲,註定了他前來江都的意義不單只在學事之上,同時也代表著某種由文人名士推動的政治指向。
在江都顧家看來,這份政治指向,是極值得思量的。
家主顧修剛從外面回來,便與族人坐了下來議事。
一番商議罷,顧修道:「常刺史升任淮南道節度使……如此喜事,我們也當備一份厚禮相賀。」
族人們贊成點頭之際,只聽二郎在外求見。
顧二郎進了廳內,行禮罷,自薦道:「父親不如將我當作賀禮,送與常刺史吧!」
他方才經過窗下,剛巧聽到了父親要備禮之言——整個顧家上下,還有比他更拿得出手的漂亮賀禮嗎?
此言一出,廳內族人神情皆一言難盡。
「……」顧修抬眼看向次子,擰眉問:「不是你埋怨常刺史行事專橫霸道的時候了?」
「從前是兒子膚淺了!」
就在顧修錯以為次子有所長進時,只聽他一臉嚮往地道:「今日親眼見了常刺史,我才知民間誇讚之言,竟無半分作假。」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