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2頁
常歲寧很快在眾人的擁簇跟隨下,走進了刺史府內,直往前廳而去。
聽聞動靜傳來,喻增下意識地抬眼看去。
在江都這數月間,他想到了很多。
隨著說話聲和腳步聲傳近,很快,他便看到了那遠歸的少女。
她自廳外的日光下走來,身形高挑挺直,穿一身青袍,腰間佩劍,在常闊和楚行等人的陪同下跨過了廳門。
有一瞬間,喻增尚未能看清那少女面容,先見到的是其佩劍,其氣勢,於是,他陡然陷入怔忪之中,腦中一陣轟鳴。
廳內已然變得人聲嘈雜,但喻增仍坐在原處未動。
他待人待事一向出了名的冷漠刻薄,自恃慣了,已與常歲寧寒暄罷的潘公公倒未察覺到太多異樣,只笑著提醒道:「喻常侍,常刺史到了,該傳旨了……」
喻增適才緩緩起身,接過一旁內侍捧著的聖旨絹帛。
常歲寧解下佩劍,交給薺菜,撂袍跪身下去,不卑不亢地垂眸抬手:「臣常歲寧,恭聽聖意。」
第447章 升任節度使
繡有銀龍翻飛的聖旨被徐徐展開,常闊等人跟隨常歲寧一同跪下聽旨,廳外院中常歲寧的部將們見狀也紛紛跪了下去。
喻增宣讀聖旨的聲音在寂靜中尤為清晰:「奉天承運皇帝,敕曰:值去歲倭賊來犯,國朝難安,時有寧遠將軍常歲寧,自薦留守江都禦敵,朕排眾議,著爾為抗倭大元帥,時不過一載,爾即肅清倭亂,使江都局面轉危為安,威懾異域,揚大盛之國威,實未負朕望——」
「爾固年少,為女子身,然智卓絕,文武齊全,於國有功,治下有方,已堪為國朝砥柱,朕上承天命,為國朝生民而慮,特開此先例,賜爾雙旌雙節,領正二品淮南道節度使職,仍兼任江都刺史,望爾護佑一方,勿負朕望,不失本心,欽哉!」
喻增的聲音落畢,廳內有著一瞬的寂靜。
跪在常歲寧身後的王岳神情震動,激動難當。
——淮南道節度使!
大盛疆域劃分十五道而治,因地方政治需求不同,至多同時設下過十位節度使,但從未有過如他家大人這般年少的!
古往今來,不過一人爾……
而他何德何能,甫一出山,便跟隨見證了這樣一位威懾四方的年少奇才的崛起啊!
王岳心下震顫間,斗膽微微抬首,只見一行內侍有序入內,手中皆捧有朱漆托盤。
王岳心想,這是要授予旌節了……
那些內侍手捧之物不一,有淮南道節度使的信符,門旗,龍虎旌,及麾槍二支……
另有一節,為杖形,金銅所制,上鑲龍頭,龍頭之上懸掛朱旄。
喻增雙手托起此節,連同捲起的聖旨,捧至常歲寧面前:「請常節使,接旨持節受命。」
常歲寧抬手,捧過,雙手攥托起微涼的節杖。
常歲寧身後眾人,無不靜靜注視著那雙持節的手。
那雙手還很年輕,看起來也並不厚重,但十指纖長有力。
這雙手接下此物,便代表著淮南道十三州,這十三州內土地,軍政,財政今後皆在她管轄調動之內,並掌控治下賞殺大權。
「臣常歲寧,領旨。」
那道青色的背影持節拜下,而後在眾人的注目下緩緩起身。
眾人跟隨拜下起身後的一瞬間,廳內變得嘈雜涌動。
常歲寧起身之際,對上了喻增的眼睛。
她微微一笑,如常道:「有勞常侍。」
喻增向她微頷首,心下驚疑之感卻不減反增。
「恭喜常節使了!」潘公公端著笑臉,上前抬手作揖,感慨道:「想去年夏時,咱家才帶來了常刺史的任命敕書……如今時隔不過一載,常刺史便又升任淮南道節度使……節使大人不單年少英才,又這般得聖人信重青睞,實在是羨煞旁人吶!」
他是代表著天子而來,言辭間自然更偏向於天子的用人之能,以此讓這位銳氣過盛的新任節使大人多記兩分帝王的好。
但實則,他心中又如何能不清楚,賞罰制度在此,大功在此,大賞必不可少,區別只在於怎麼賞——
淮南道節度使之位空缺已有兩載,朝中各派覬覦此位者不計其數,但徐正業之亂在前,曾受聖上信任的淮南王李通又已病故……在節度使的人選之上,便需格外慎重。
朝中本有人藉機委婉地提議,如今常歲寧在淮南道之威愈盛,必須要趁早確定新任節度使的人選了……
但帝王和一些大臣不這樣想,值此關頭,如若讓一個功勳和威名都比不上常歲寧的人出任淮南道節度使,只恐根本彈壓不住她,也彈壓不住各州並不安分的官員武將——
只恐到頭來,壓制不成,反而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讓淮南道再度陷入亂局之中。
對於如此大功之人,朝廷當下絕不能吝於封賞,更不能急於將猜忌之舉擺在明面上,否則只會更失人心。
如此種種思量之下,方才有了這一道封賞的旨意送達江都。
滿面笑容的潘公公,內里心情很複雜,想當初,對方主動請任江都刺史,他前來宣旨時,還在內心想著,如此年少輕狂者,來日必會跌落得很慘……
可眼下瞧著這景象,一時半刻,倒是很難跌下來了……
潘公公暗嘆之餘,令人奉上了賞賜之物的清單。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聽聞動靜傳來,喻增下意識地抬眼看去。
在江都這數月間,他想到了很多。
隨著說話聲和腳步聲傳近,很快,他便看到了那遠歸的少女。
她自廳外的日光下走來,身形高挑挺直,穿一身青袍,腰間佩劍,在常闊和楚行等人的陪同下跨過了廳門。
有一瞬間,喻增尚未能看清那少女面容,先見到的是其佩劍,其氣勢,於是,他陡然陷入怔忪之中,腦中一陣轟鳴。
廳內已然變得人聲嘈雜,但喻增仍坐在原處未動。
他待人待事一向出了名的冷漠刻薄,自恃慣了,已與常歲寧寒暄罷的潘公公倒未察覺到太多異樣,只笑著提醒道:「喻常侍,常刺史到了,該傳旨了……」
喻增適才緩緩起身,接過一旁內侍捧著的聖旨絹帛。
常歲寧解下佩劍,交給薺菜,撂袍跪身下去,不卑不亢地垂眸抬手:「臣常歲寧,恭聽聖意。」
第447章 升任節度使
繡有銀龍翻飛的聖旨被徐徐展開,常闊等人跟隨常歲寧一同跪下聽旨,廳外院中常歲寧的部將們見狀也紛紛跪了下去。
喻增宣讀聖旨的聲音在寂靜中尤為清晰:「奉天承運皇帝,敕曰:值去歲倭賊來犯,國朝難安,時有寧遠將軍常歲寧,自薦留守江都禦敵,朕排眾議,著爾為抗倭大元帥,時不過一載,爾即肅清倭亂,使江都局面轉危為安,威懾異域,揚大盛之國威,實未負朕望——」
「爾固年少,為女子身,然智卓絕,文武齊全,於國有功,治下有方,已堪為國朝砥柱,朕上承天命,為國朝生民而慮,特開此先例,賜爾雙旌雙節,領正二品淮南道節度使職,仍兼任江都刺史,望爾護佑一方,勿負朕望,不失本心,欽哉!」
喻增的聲音落畢,廳內有著一瞬的寂靜。
跪在常歲寧身後的王岳神情震動,激動難當。
——淮南道節度使!
大盛疆域劃分十五道而治,因地方政治需求不同,至多同時設下過十位節度使,但從未有過如他家大人這般年少的!
古往今來,不過一人爾……
而他何德何能,甫一出山,便跟隨見證了這樣一位威懾四方的年少奇才的崛起啊!
王岳心下震顫間,斗膽微微抬首,只見一行內侍有序入內,手中皆捧有朱漆托盤。
王岳心想,這是要授予旌節了……
那些內侍手捧之物不一,有淮南道節度使的信符,門旗,龍虎旌,及麾槍二支……
另有一節,為杖形,金銅所制,上鑲龍頭,龍頭之上懸掛朱旄。
喻增雙手托起此節,連同捲起的聖旨,捧至常歲寧面前:「請常節使,接旨持節受命。」
常歲寧抬手,捧過,雙手攥托起微涼的節杖。
常歲寧身後眾人,無不靜靜注視著那雙持節的手。
那雙手還很年輕,看起來也並不厚重,但十指纖長有力。
這雙手接下此物,便代表著淮南道十三州,這十三州內土地,軍政,財政今後皆在她管轄調動之內,並掌控治下賞殺大權。
「臣常歲寧,領旨。」
那道青色的背影持節拜下,而後在眾人的注目下緩緩起身。
眾人跟隨拜下起身後的一瞬間,廳內變得嘈雜涌動。
常歲寧起身之際,對上了喻增的眼睛。
她微微一笑,如常道:「有勞常侍。」
喻增向她微頷首,心下驚疑之感卻不減反增。
「恭喜常節使了!」潘公公端著笑臉,上前抬手作揖,感慨道:「想去年夏時,咱家才帶來了常刺史的任命敕書……如今時隔不過一載,常刺史便又升任淮南道節度使……節使大人不單年少英才,又這般得聖人信重青睞,實在是羨煞旁人吶!」
他是代表著天子而來,言辭間自然更偏向於天子的用人之能,以此讓這位銳氣過盛的新任節使大人多記兩分帝王的好。
但實則,他心中又如何能不清楚,賞罰制度在此,大功在此,大賞必不可少,區別只在於怎麼賞——
淮南道節度使之位空缺已有兩載,朝中各派覬覦此位者不計其數,但徐正業之亂在前,曾受聖上信任的淮南王李通又已病故……在節度使的人選之上,便需格外慎重。
朝中本有人藉機委婉地提議,如今常歲寧在淮南道之威愈盛,必須要趁早確定新任節度使的人選了……
但帝王和一些大臣不這樣想,值此關頭,如若讓一個功勳和威名都比不上常歲寧的人出任淮南道節度使,只恐根本彈壓不住她,也彈壓不住各州並不安分的官員武將——
只恐到頭來,壓制不成,反而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讓淮南道再度陷入亂局之中。
對於如此大功之人,朝廷當下絕不能吝於封賞,更不能急於將猜忌之舉擺在明面上,否則只會更失人心。
如此種種思量之下,方才有了這一道封賞的旨意送達江都。
滿面笑容的潘公公,內里心情很複雜,想當初,對方主動請任江都刺史,他前來宣旨時,還在內心想著,如此年少輕狂者,來日必會跌落得很慘……
可眼下瞧著這景象,一時半刻,倒是很難跌下來了……
潘公公暗嘆之餘,令人奉上了賞賜之物的清單。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