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1頁
姚冉已轉回了頭去,將馬趕快了兩步,跟上常歲寧:「大人……」
常歲寧看向前方景象,輕點頭:「很好。」
「比我想像中還要好。」常歲寧轉頭,向姚冉一笑:「這大半年來,你們所行之事,比信中所寫還要用心。」
這一路來,她看到了許多,但這許許多多嶄新的景象,最終可用二字來概括:進取。
特殊的時局與政令,在一群用心者的努力經營下,在這片本就養分肥沃的土地上,造就出了驚人的進取之氣。
常歲寧呼吸著空氣中生機勃勃的氣息,心中生出無限希望,眼底也變得更加篤定。
戰後的江都可以得此新生,她相信,大盛便也一定可以。
「怎麼還沒到?」
眾人相候的刺史府大門外,常闊拄著拐走來走去,脖子抻得更長了:「都已經午時了!」
這些百姓們怎麼回事,自己不回家吃飯也就算了,竟也不管刺史大人要不要吃午飯的嗎?
常闊說著,站定間,焦躁地敲了敲手中拐杖,而後將拐杖拄在身前,架勢如同拄刀。
王岳在旁勸道:「侯爺稍安勿躁,這正是民心所向啊……」
駱澤在旁也溫聲勸了兩句,並殷勤地扶住常闊一隻手臂——這是祖母的交代,讓他有眼色些,不能讓王望山一人將風頭全搶了去……
沒辦法,在祖母眼中,父親本就不爭氣,而遇如此場合,他那不爭氣的父親甚至不便露面,於是祖母只能將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若問祖母怎不親自前來相迎?
祖母得到消息時,正打算去絲織坊,而刺史大人將歸的消息也未能打斷祖母去絲織坊的腳步,用祖母的話來說:【一如往常做好手中的事,才是最上乘的相迎方式!】
祖母說罷,留給了他一記名為「年輕人,悟去吧」的眼神,便勤勤懇懇地上工去了。
至於他阿姊駱溪……如今吃住都在造船坊內,每日對著那些工造圖紙入魔了一般,根本見不到人影。
這時,被駱澤扶著的常闊眼睛忽然一喜:「……回來了!」
眾人聞言皆看去,卻仍未見到什麼動靜。
隱約聽察到了馬蹄響動的常闊卻很篤定,拄著拐往前迎去。
不多時,果然有官差先行來報,說刺史大人將到。
四下頓時沸騰,一眾等候已久的官員趕忙上前相迎。
這其中大多是刺史府的屬官,以及江都官僚,餘下幾名便是朝廷的欽差了。
這些欽差仍是去年秋末時隨同喻增前來的那幾人,他們本是為監軍而來,但抵達後不久,海上便頻頻傳回捷報,於是他們只能留在刺史府上乾瞪眼。
之後,戰事結束,京師傳來旨意,讓他們與常歲寧交接罷戰事明細再行返京,但誰成想,常歲寧因海上結冰之故,年前並未能返回江都。
一應戰事明細,早已交接完畢,無論是戰亡的,還是有功的將士名單,在經過常闊的核定後,皆已如實呈往京師,甚至封賞也都先後下來了——
如此耽擱著,前前後後,他們愣是在江都呆了有四五個月了。
江都安穩,日子固然不算艱難,但心情卻實在很難舒暢,可聖人不開口,他們也無法擅自回京,更不敢在這刺史府中將不滿發作出來,只能耐著性子咬著牙繼續等。
而半月前,朝廷又有一行欽差太監趕到,這回來的是此前在心中暗暗發誓再不會來江都的潘公公,帶來的是封賞常歲寧的聖旨。
倭國與大盛的議和事宜已經收尾,朝中對此一戰的成果滿意至極,而關於此戰最大功臣的封賞事宜,怎麼著也不宜繼續拖下去了。
這道封賞的聖旨,已由潘公公轉交到了喻增手中,而此刻,喻增正於刺史府前廳靜候。
常歲寧在刺史府外下馬,眾官員們紛紛上前行禮。
「叫諸位久等了。」常歲寧說話間,先看向了常闊,見他氣色很好,便安心下來。
常闊剛要說話,只見一道藏青色人影撲上前去,欲跪身行大禮,被常歲寧眼疾手快地扶住:「王先生……」
「……日盼夜盼,終於盼得大人歸來!」王岳喜極而泣,眼淚橫飛。
駱澤呆了一下,他想跟著撲跪過去,但刺史大人只有一雙手,已經被望山先生全占了……
他也想跟著哭一哭,可他,哭不出來……
算了,他還是等祖母戳著他的鼻子罵一頓好了。
性情內斂的駱澤認命放棄,遵從本心,抬手向常歲寧深深施禮。
常歲寧笑著對他點頭,繼而看向其他人,面孔有熟悉的,也有陌生的,她離開太久,各處官吏增添,她大多只在姚冉送去的信上知曉了名字來歷,而尚未見過真人。
接下來幾日,她要儘快將這些臉和那些名字對號入座。
那幾名欽差也上前端著笑臉:「刺史大人一路舟車勞頓,實在辛苦……」
得王長史方才低聲提醒,已知他們欽差身份的常歲寧含笑道:「諸位大人在江都久等至今,才是辛苦。」
「好了,進去說話罷!」常闊笑著催促道:「喻常侍和傳旨的內侍,且還等著呢!」
「傳旨?」常歲寧露出一瞬間分辨思索的神情。
將她如此反應看在眼中,那幾名欽差只覺一口血嗆在嗓子裡——那麼大一個功勞,換誰不得時刻惦記著領賞之事?她倒還得思索反應一下!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常歲寧看向前方景象,輕點頭:「很好。」
「比我想像中還要好。」常歲寧轉頭,向姚冉一笑:「這大半年來,你們所行之事,比信中所寫還要用心。」
這一路來,她看到了許多,但這許許多多嶄新的景象,最終可用二字來概括:進取。
特殊的時局與政令,在一群用心者的努力經營下,在這片本就養分肥沃的土地上,造就出了驚人的進取之氣。
常歲寧呼吸著空氣中生機勃勃的氣息,心中生出無限希望,眼底也變得更加篤定。
戰後的江都可以得此新生,她相信,大盛便也一定可以。
「怎麼還沒到?」
眾人相候的刺史府大門外,常闊拄著拐走來走去,脖子抻得更長了:「都已經午時了!」
這些百姓們怎麼回事,自己不回家吃飯也就算了,竟也不管刺史大人要不要吃午飯的嗎?
常闊說著,站定間,焦躁地敲了敲手中拐杖,而後將拐杖拄在身前,架勢如同拄刀。
王岳在旁勸道:「侯爺稍安勿躁,這正是民心所向啊……」
駱澤在旁也溫聲勸了兩句,並殷勤地扶住常闊一隻手臂——這是祖母的交代,讓他有眼色些,不能讓王望山一人將風頭全搶了去……
沒辦法,在祖母眼中,父親本就不爭氣,而遇如此場合,他那不爭氣的父親甚至不便露面,於是祖母只能將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若問祖母怎不親自前來相迎?
祖母得到消息時,正打算去絲織坊,而刺史大人將歸的消息也未能打斷祖母去絲織坊的腳步,用祖母的話來說:【一如往常做好手中的事,才是最上乘的相迎方式!】
祖母說罷,留給了他一記名為「年輕人,悟去吧」的眼神,便勤勤懇懇地上工去了。
至於他阿姊駱溪……如今吃住都在造船坊內,每日對著那些工造圖紙入魔了一般,根本見不到人影。
這時,被駱澤扶著的常闊眼睛忽然一喜:「……回來了!」
眾人聞言皆看去,卻仍未見到什麼動靜。
隱約聽察到了馬蹄響動的常闊卻很篤定,拄著拐往前迎去。
不多時,果然有官差先行來報,說刺史大人將到。
四下頓時沸騰,一眾等候已久的官員趕忙上前相迎。
這其中大多是刺史府的屬官,以及江都官僚,餘下幾名便是朝廷的欽差了。
這些欽差仍是去年秋末時隨同喻增前來的那幾人,他們本是為監軍而來,但抵達後不久,海上便頻頻傳回捷報,於是他們只能留在刺史府上乾瞪眼。
之後,戰事結束,京師傳來旨意,讓他們與常歲寧交接罷戰事明細再行返京,但誰成想,常歲寧因海上結冰之故,年前並未能返回江都。
一應戰事明細,早已交接完畢,無論是戰亡的,還是有功的將士名單,在經過常闊的核定後,皆已如實呈往京師,甚至封賞也都先後下來了——
如此耽擱著,前前後後,他們愣是在江都呆了有四五個月了。
江都安穩,日子固然不算艱難,但心情卻實在很難舒暢,可聖人不開口,他們也無法擅自回京,更不敢在這刺史府中將不滿發作出來,只能耐著性子咬著牙繼續等。
而半月前,朝廷又有一行欽差太監趕到,這回來的是此前在心中暗暗發誓再不會來江都的潘公公,帶來的是封賞常歲寧的聖旨。
倭國與大盛的議和事宜已經收尾,朝中對此一戰的成果滿意至極,而關於此戰最大功臣的封賞事宜,怎麼著也不宜繼續拖下去了。
這道封賞的聖旨,已由潘公公轉交到了喻增手中,而此刻,喻增正於刺史府前廳靜候。
常歲寧在刺史府外下馬,眾官員們紛紛上前行禮。
「叫諸位久等了。」常歲寧說話間,先看向了常闊,見他氣色很好,便安心下來。
常闊剛要說話,只見一道藏青色人影撲上前去,欲跪身行大禮,被常歲寧眼疾手快地扶住:「王先生……」
「……日盼夜盼,終於盼得大人歸來!」王岳喜極而泣,眼淚橫飛。
駱澤呆了一下,他想跟著撲跪過去,但刺史大人只有一雙手,已經被望山先生全占了……
他也想跟著哭一哭,可他,哭不出來……
算了,他還是等祖母戳著他的鼻子罵一頓好了。
性情內斂的駱澤認命放棄,遵從本心,抬手向常歲寧深深施禮。
常歲寧笑著對他點頭,繼而看向其他人,面孔有熟悉的,也有陌生的,她離開太久,各處官吏增添,她大多只在姚冉送去的信上知曉了名字來歷,而尚未見過真人。
接下來幾日,她要儘快將這些臉和那些名字對號入座。
那幾名欽差也上前端著笑臉:「刺史大人一路舟車勞頓,實在辛苦……」
得王長史方才低聲提醒,已知他們欽差身份的常歲寧含笑道:「諸位大人在江都久等至今,才是辛苦。」
「好了,進去說話罷!」常闊笑著催促道:「喻常侍和傳旨的內侍,且還等著呢!」
「傳旨?」常歲寧露出一瞬間分辨思索的神情。
將她如此反應看在眼中,那幾名欽差只覺一口血嗆在嗓子裡——那麼大一個功勞,換誰不得時刻惦記著領賞之事?她倒還得思索反應一下!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