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3頁
他再次向她施了一禮,以表謝意:「若無常娘子相助,我與東羅,必將重禍纏身。」
「你也幫了我,準確來說,是你我做了一場互利的交易。」常歲寧坦誠道:「若非如此,大盛與東羅必起戰事,兩面夾擊之下,我亦難以順利剿滅倭賊。」
「大盛與東羅免戰,真正受益的仍是東羅。」金承遠面上有慚愧之色:「東羅免於鑄成大錯,但王兄此前勾結倭國,意圖背叛與大盛盟友,卻也是不爭事實——該承擔的後果,東羅不會逃避。」
常歲寧看著他,忽而道:「你和先東羅王很像。」
金承遠意外地看著他:「常娘子應當不曾見過先父吧?」
「聽過一些事跡,知曉先東羅王對我們大盛文化極為推崇,便覺得你們父子行事作風有相通之處——」常歲寧眼中有欣賞之色:「你們都很明智,在一國大是大非之上,皆是一位合格的君主。」
他們知道誰才是真正值得依靠學習的強者。
對於這些小國而言,立場的選擇,有時會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存亡。
金承遠再次笑了,她還是如此,並不曾為他的身份改變而言辭謙微,收斂她原本氣勢,昔日在京中,很多人便認為她蠻橫自負,但他從不這樣覺得。
她凡行事,必有其底氣。
從前如此,現如今她為江都刺史,今又立下如此威震四海的功勳,這樣的人,世間也僅有一個而已。
她身上有大國的禮儀,亦有大國的驕傲。
她有足夠的資格來評判他們,他應當為她的欣賞而心生慶幸。
金承遠微垂眸,抬手深深施禮:「金憲英勾結倭國,已然自盡謝罪。我為東羅新主,願代表東羅,向貴國上表永世臣服之心。」
常歲寧向他頷首:「好,我會向京師轉達貴國誠意,並陳明一切前因後果。」
此刻大盛內外憂患交加,這份臣服,是有足夠的誠意與信任在的。
鑑於這份明智的誠意,常歲寧允諾道:「如今局勢動盪,兩國之間能夠免戰,此乃大盛與東羅百姓之幸,今後我在江都一日,亦會保證貴國與耽羅島,再不受倭國滋擾脅迫。」
得此允諾,金承遠再次向面前的少女道謝。
之後,他出言邀請她去往東羅休整,順便可以前去觀看他的登位大典。
國不可一日無君,他於動盪中雖已得東羅大臣改口稱為新王,但登位大典禮節繁瑣,亦還須昭告宗主國,故而尚未來得及操辦。
常歲寧聞言不假思索地道:「日子定下了嗎?若不著急的話,我先去一趟倭國。」
她語氣很隨意,好似要去親戚家串個門。
金承遠卻不敢輕視她話中分量,正色問:「常娘子要去倭國?」
這是要親自登門問罪了?
見常歲寧點頭,金承遠思量一刻,道:「我願與常娘子同行前往。」
常歲寧轉頭看向他,他便解釋道:「大典尚未擇定吉日,可讓各處先籌備著,待此事了結之後,再商定日期不遲。」
金承遠身邊的護衛猶豫了一下,到底沒多說什麼。
日子其實已經大致定下了,但新王既然想與大盛主帥同往,顯然自有用意,延後幾日也無不可。
常歲寧從善如流地點頭:「好,那今日便動身。」
讓金承遠一同前往,對兩國邦交形象更有助益,東羅想要表示將功折罪之心,她自也沒道理拒絕。
且東羅率軍同行,也能再替她壯一壯聲勢,何樂不為呢。
常歲寧率軍離開此處之前,耽羅星主也親自前來拜見,並又送上柑橘百筐,無絕見之狂喜,又以「給常大將軍帶些回去,養傷的人愛吃酸口」為由,單獨昧下兩筐。
大軍收繳罷倭軍的物資,休整補充體力之後,便立即向倭國的方向進發。
去往倭國的路上,常歲寧獨自呆在船艙里時,時常翻看傷亡冊上的將士姓名。
有些名字,一看到,眼前便會浮現一張清晰的面龐,因為多是在練兵時見到他們,故而在常歲寧的印象中,他們或年少,或正當壯年,但無不目光炯炯,身形筆挺堅定。
這其中,有常家的老兵部曲,有何武虎從五虎山帶出來的弟兄,亦有薺菜手下的娘子軍,更多的是她不熟悉的,但尋回的屍身上卻掛著紅繩銅板的兵卒。
她總說【功在諸位,罪責在我】,並非虛偽客套之辭,而是她一直這樣認為。
這些士兵在戰場上,無條件遵從她的戰略部署,她將他們帶到戰場上,卻沒能將他們安然無恙地帶回去,便是她的過失。
此次七捷,她挫殺倭軍近七萬之眾,而盛軍將士傷亡人數,亦有接近八千。
這八千人中,有五千出自她親手操練出來的那三萬水師。餘下三千,是江都及沿海各州原本的防禦水師。
八千人,相較倭軍的七萬,似乎是「無足輕重」的,但冊子上的每個人名,對常歲寧而言,都沉重無比。
昨日,她偶然聽到兩名士兵坐在船尾處,嘆著氣說:【聽說太湖水師穿上玄策軍的兵服,便能打退四萬倭軍……你說,若是朝廷肯將京師那三萬玄策軍增派給咱們,那咱們是不是就不用死這麼多兄弟了……】
說到最後,聲音低慢下來,似有些自棄。
片刻後,常歲寧出現,告訴他們:【倭軍固然懼怕玄策軍舊日威名,但若長久對戰下來,這些年來並不常涉水戰的玄策軍,卻未必比你們更加出色。】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你也幫了我,準確來說,是你我做了一場互利的交易。」常歲寧坦誠道:「若非如此,大盛與東羅必起戰事,兩面夾擊之下,我亦難以順利剿滅倭賊。」
「大盛與東羅免戰,真正受益的仍是東羅。」金承遠面上有慚愧之色:「東羅免於鑄成大錯,但王兄此前勾結倭國,意圖背叛與大盛盟友,卻也是不爭事實——該承擔的後果,東羅不會逃避。」
常歲寧看著他,忽而道:「你和先東羅王很像。」
金承遠意外地看著他:「常娘子應當不曾見過先父吧?」
「聽過一些事跡,知曉先東羅王對我們大盛文化極為推崇,便覺得你們父子行事作風有相通之處——」常歲寧眼中有欣賞之色:「你們都很明智,在一國大是大非之上,皆是一位合格的君主。」
他們知道誰才是真正值得依靠學習的強者。
對於這些小國而言,立場的選擇,有時會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存亡。
金承遠再次笑了,她還是如此,並不曾為他的身份改變而言辭謙微,收斂她原本氣勢,昔日在京中,很多人便認為她蠻橫自負,但他從不這樣覺得。
她凡行事,必有其底氣。
從前如此,現如今她為江都刺史,今又立下如此威震四海的功勳,這樣的人,世間也僅有一個而已。
她身上有大國的禮儀,亦有大國的驕傲。
她有足夠的資格來評判他們,他應當為她的欣賞而心生慶幸。
金承遠微垂眸,抬手深深施禮:「金憲英勾結倭國,已然自盡謝罪。我為東羅新主,願代表東羅,向貴國上表永世臣服之心。」
常歲寧向他頷首:「好,我會向京師轉達貴國誠意,並陳明一切前因後果。」
此刻大盛內外憂患交加,這份臣服,是有足夠的誠意與信任在的。
鑑於這份明智的誠意,常歲寧允諾道:「如今局勢動盪,兩國之間能夠免戰,此乃大盛與東羅百姓之幸,今後我在江都一日,亦會保證貴國與耽羅島,再不受倭國滋擾脅迫。」
得此允諾,金承遠再次向面前的少女道謝。
之後,他出言邀請她去往東羅休整,順便可以前去觀看他的登位大典。
國不可一日無君,他於動盪中雖已得東羅大臣改口稱為新王,但登位大典禮節繁瑣,亦還須昭告宗主國,故而尚未來得及操辦。
常歲寧聞言不假思索地道:「日子定下了嗎?若不著急的話,我先去一趟倭國。」
她語氣很隨意,好似要去親戚家串個門。
金承遠卻不敢輕視她話中分量,正色問:「常娘子要去倭國?」
這是要親自登門問罪了?
見常歲寧點頭,金承遠思量一刻,道:「我願與常娘子同行前往。」
常歲寧轉頭看向他,他便解釋道:「大典尚未擇定吉日,可讓各處先籌備著,待此事了結之後,再商定日期不遲。」
金承遠身邊的護衛猶豫了一下,到底沒多說什麼。
日子其實已經大致定下了,但新王既然想與大盛主帥同往,顯然自有用意,延後幾日也無不可。
常歲寧從善如流地點頭:「好,那今日便動身。」
讓金承遠一同前往,對兩國邦交形象更有助益,東羅想要表示將功折罪之心,她自也沒道理拒絕。
且東羅率軍同行,也能再替她壯一壯聲勢,何樂不為呢。
常歲寧率軍離開此處之前,耽羅星主也親自前來拜見,並又送上柑橘百筐,無絕見之狂喜,又以「給常大將軍帶些回去,養傷的人愛吃酸口」為由,單獨昧下兩筐。
大軍收繳罷倭軍的物資,休整補充體力之後,便立即向倭國的方向進發。
去往倭國的路上,常歲寧獨自呆在船艙里時,時常翻看傷亡冊上的將士姓名。
有些名字,一看到,眼前便會浮現一張清晰的面龐,因為多是在練兵時見到他們,故而在常歲寧的印象中,他們或年少,或正當壯年,但無不目光炯炯,身形筆挺堅定。
這其中,有常家的老兵部曲,有何武虎從五虎山帶出來的弟兄,亦有薺菜手下的娘子軍,更多的是她不熟悉的,但尋回的屍身上卻掛著紅繩銅板的兵卒。
她總說【功在諸位,罪責在我】,並非虛偽客套之辭,而是她一直這樣認為。
這些士兵在戰場上,無條件遵從她的戰略部署,她將他們帶到戰場上,卻沒能將他們安然無恙地帶回去,便是她的過失。
此次七捷,她挫殺倭軍近七萬之眾,而盛軍將士傷亡人數,亦有接近八千。
這八千人中,有五千出自她親手操練出來的那三萬水師。餘下三千,是江都及沿海各州原本的防禦水師。
八千人,相較倭軍的七萬,似乎是「無足輕重」的,但冊子上的每個人名,對常歲寧而言,都沉重無比。
昨日,她偶然聽到兩名士兵坐在船尾處,嘆著氣說:【聽說太湖水師穿上玄策軍的兵服,便能打退四萬倭軍……你說,若是朝廷肯將京師那三萬玄策軍增派給咱們,那咱們是不是就不用死這麼多兄弟了……】
說到最後,聲音低慢下來,似有些自棄。
片刻後,常歲寧出現,告訴他們:【倭軍固然懼怕玄策軍舊日威名,但若長久對戰下來,這些年來並不常涉水戰的玄策軍,卻未必比你們更加出色。】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