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9頁
喬央心中沒由來的往下一墜,只聽孟列拿沙啞不清的聲音道:「無絕走了,殿下便也回不來了……」
喬央猛然愣住。
這話是何意?
「老孟……」
「回不來了……」孟列只重複低語著,並不答喬央的問話。
喬央胸口處一股難言的情緒迅速遊走著,他這幾日一直覺得無絕此次患病離世實在古怪,而又不禁想起,十多年前,無絕也曾忽然生過一場怪病,無論請什麼大夫來看都無濟於事……
所以,無絕和孟列……果然是有事瞞著他的?!且此事,與殿下有關!
到底是什麼事?
何為「殿下便也回不來了」?
難道說,在此之前,孟列竟一直抱著殿下還能「回來」的想法?
這近乎荒謬的執念,讓喬央此刻只覺無法可想,腦中嗡嗡亂作了一團。
就在他下意識地生出一絲希望,欲往深處探究時,卻偏偏又清楚地知道,真假已經不重要了,他此行前來想尋求的答案也不重要了——此時的孟列已在宣告著這場妄想的落空與破滅。
起與滅,只在一瞬一念之間。
喬央最終也只是嘆了一口氣。
見夥計服侍著孟列將醒酒湯喝下,喬央囑咐了夥計幾句好生照看孟列,便離開了此處。
晚風中,天邊熾熱滾燙的晚霞逐漸被夜色撕得破碎,掉落消散開,融化為顆顆寥落的星子,掛在夜幕之上,無聲注視著人間離合悲歡。
……
無絕下葬當日,孟列未曾前往。
喻增天不亮便到了,與僧人們一同靜坐,聽著耳邊最後的誦經聲,喻增凝望著那描印著金色梵文的棺木,思緒逐漸飄回到多年之前的軍營生活。
那時,無絕看起來像個和尚,做的卻多是廚子的活兒,夏日制解暑飲子,冬日熬羊湯,還做得一手好麵食。
這些回憶已經很遠了,而回憶中的人,也在逐漸隨之遠去了。
身後有行禮聲響起,喻增微回頭看去,只見是一身灰白衣袍的天鏡國師,他只在殿外站定,未曾進得殿中打攪僧人們最後的誦念。
很快,喬家人也到了,喬玉綿也跟隨父母和兄長,前來為無絕送行。
誦經聲止,棺木被緩緩抬離佛殿,立在殿門外的天鏡靜靜看著棺木從眼前經過,視線一寸寸注視著棺木邊沿處,未曾有片刻偏離。
直到最後一名僧人從殿內跟隨離開,天鏡適才一揮手中拂塵,挽在臂間,含笑步下石階之際,手中掐指,蒼白的長眉舒展開。
他便知曉,此間尚有一線名為「無絕」之生機。
但此生機時隱時現,甚是微妙,他亦難以參透。
悠悠天地,玄機何多,他修行一生,所窺得之奧秘也不過只是微乎其微……
轉瞬間,他已駐足在這京師十餘載了……這一切,都是為了他年輕時途經洛陽明家,偶然留下的那句預言。
而今天機多變,友人遠行……
天鏡望向南方,不見渾濁的眼中有一絲展望之色。
「國師欲出京雲遊——」
聖冊帝聽聞此言,望著眼前辭別的道人,看不出真正的喜怒,微微含笑問:「國師現如今,也不願伴於朕側了嗎?」
「不,貧道正是為了印證搜尋洛陽傳來的禍星之說。」
鬚髮皆白的老道人寵辱不驚:「貧道身居京師多年,蒙聖人多年賞識禮待,安於安樂已久,卻實非修行之道。而今亂禍頻現,正是異象橫生之際,貧道也該是時候入世一觀了。」
四目相視片刻,聖冊帝眼中淡笑不減,頷首道:「如此也好,若國師果真能替朕,替大盛尋到禍星,除去禍星,國師之功德,當被我大盛萬萬子民銘記。」
「如此,朕便於京中恭候國師的好消息了。」
天鏡抬手深深施禮:「必不負聖人相托。」
「為國師此行安危而慮,對外,朕只道國師為大盛祈福而閉關悟道——」聖冊帝看著天鏡,道:「此外,朕會使人一路護送國師,唯有確保國師安然無恙,朕在京師方能安心。」
天鏡應下:「多謝陛下。」
……
親眼看著無絕的棺木落葬後,喬央回到無絕的方丈院中,從一位僧人手中接過了無絕生前的袈裟,小心疊起,放入匣中,才抱著匣子離開。
「阿爹是說……多年前無絕大師也曾得過一場怪病,且生了滿身毒瘡……求醫無數,最後卻不藥而愈?」走出大雲寺的路上,喬玉綿思索著問。
她如今醉心醫道,幾乎是在興寧坊常家扎了根,有時十來日都不回家一趟。這兩日她聽父親說起無絕的病症,總覺得透著蹊蹺。
「是啊。」喬央捧著匣子,看向前方,思緒萬千:「這世間有許多千奇百怪的病症,尚是現知醫理無法攻克的……」
喬玉綿沉默了片刻,是,哪怕她得師父這般能人教授醫術,但她也逐漸意識到一件很「奇怪」的事實——隨著她學得越多,她卻發現這世間能夠被醫治的病症越少。
在面對疑難雜症時,行醫者更多的是束手無策。
大約一月前,她隨父親來上香,父親見無絕大師消瘦了太多,她也曾試著給無絕大師把過脈,也以此請教過師父,給無絕大師開了張方子——
而無絕大師不缺名醫醫治,寺中的醫僧,宮中的醫士,據阿爹說還有民間的名醫,都替無絕大師看過,結果人還是走了,且走得如此之快。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喬央猛然愣住。
這話是何意?
「老孟……」
「回不來了……」孟列只重複低語著,並不答喬央的問話。
喬央胸口處一股難言的情緒迅速遊走著,他這幾日一直覺得無絕此次患病離世實在古怪,而又不禁想起,十多年前,無絕也曾忽然生過一場怪病,無論請什麼大夫來看都無濟於事……
所以,無絕和孟列……果然是有事瞞著他的?!且此事,與殿下有關!
到底是什麼事?
何為「殿下便也回不來了」?
難道說,在此之前,孟列竟一直抱著殿下還能「回來」的想法?
這近乎荒謬的執念,讓喬央此刻只覺無法可想,腦中嗡嗡亂作了一團。
就在他下意識地生出一絲希望,欲往深處探究時,卻偏偏又清楚地知道,真假已經不重要了,他此行前來想尋求的答案也不重要了——此時的孟列已在宣告著這場妄想的落空與破滅。
起與滅,只在一瞬一念之間。
喬央最終也只是嘆了一口氣。
見夥計服侍著孟列將醒酒湯喝下,喬央囑咐了夥計幾句好生照看孟列,便離開了此處。
晚風中,天邊熾熱滾燙的晚霞逐漸被夜色撕得破碎,掉落消散開,融化為顆顆寥落的星子,掛在夜幕之上,無聲注視著人間離合悲歡。
……
無絕下葬當日,孟列未曾前往。
喻增天不亮便到了,與僧人們一同靜坐,聽著耳邊最後的誦經聲,喻增凝望著那描印著金色梵文的棺木,思緒逐漸飄回到多年之前的軍營生活。
那時,無絕看起來像個和尚,做的卻多是廚子的活兒,夏日制解暑飲子,冬日熬羊湯,還做得一手好麵食。
這些回憶已經很遠了,而回憶中的人,也在逐漸隨之遠去了。
身後有行禮聲響起,喻增微回頭看去,只見是一身灰白衣袍的天鏡國師,他只在殿外站定,未曾進得殿中打攪僧人們最後的誦念。
很快,喬家人也到了,喬玉綿也跟隨父母和兄長,前來為無絕送行。
誦經聲止,棺木被緩緩抬離佛殿,立在殿門外的天鏡靜靜看著棺木從眼前經過,視線一寸寸注視著棺木邊沿處,未曾有片刻偏離。
直到最後一名僧人從殿內跟隨離開,天鏡適才一揮手中拂塵,挽在臂間,含笑步下石階之際,手中掐指,蒼白的長眉舒展開。
他便知曉,此間尚有一線名為「無絕」之生機。
但此生機時隱時現,甚是微妙,他亦難以參透。
悠悠天地,玄機何多,他修行一生,所窺得之奧秘也不過只是微乎其微……
轉瞬間,他已駐足在這京師十餘載了……這一切,都是為了他年輕時途經洛陽明家,偶然留下的那句預言。
而今天機多變,友人遠行……
天鏡望向南方,不見渾濁的眼中有一絲展望之色。
「國師欲出京雲遊——」
聖冊帝聽聞此言,望著眼前辭別的道人,看不出真正的喜怒,微微含笑問:「國師現如今,也不願伴於朕側了嗎?」
「不,貧道正是為了印證搜尋洛陽傳來的禍星之說。」
鬚髮皆白的老道人寵辱不驚:「貧道身居京師多年,蒙聖人多年賞識禮待,安於安樂已久,卻實非修行之道。而今亂禍頻現,正是異象橫生之際,貧道也該是時候入世一觀了。」
四目相視片刻,聖冊帝眼中淡笑不減,頷首道:「如此也好,若國師果真能替朕,替大盛尋到禍星,除去禍星,國師之功德,當被我大盛萬萬子民銘記。」
「如此,朕便於京中恭候國師的好消息了。」
天鏡抬手深深施禮:「必不負聖人相托。」
「為國師此行安危而慮,對外,朕只道國師為大盛祈福而閉關悟道——」聖冊帝看著天鏡,道:「此外,朕會使人一路護送國師,唯有確保國師安然無恙,朕在京師方能安心。」
天鏡應下:「多謝陛下。」
……
親眼看著無絕的棺木落葬後,喬央回到無絕的方丈院中,從一位僧人手中接過了無絕生前的袈裟,小心疊起,放入匣中,才抱著匣子離開。
「阿爹是說……多年前無絕大師也曾得過一場怪病,且生了滿身毒瘡……求醫無數,最後卻不藥而愈?」走出大雲寺的路上,喬玉綿思索著問。
她如今醉心醫道,幾乎是在興寧坊常家扎了根,有時十來日都不回家一趟。這兩日她聽父親說起無絕的病症,總覺得透著蹊蹺。
「是啊。」喬央捧著匣子,看向前方,思緒萬千:「這世間有許多千奇百怪的病症,尚是現知醫理無法攻克的……」
喬玉綿沉默了片刻,是,哪怕她得師父這般能人教授醫術,但她也逐漸意識到一件很「奇怪」的事實——隨著她學得越多,她卻發現這世間能夠被醫治的病症越少。
在面對疑難雜症時,行醫者更多的是束手無策。
大約一月前,她隨父親來上香,父親見無絕大師消瘦了太多,她也曾試著給無絕大師把過脈,也以此請教過師父,給無絕大師開了張方子——
而無絕大師不缺名醫醫治,寺中的醫僧,宮中的醫士,據阿爹說還有民間的名醫,都替無絕大師看過,結果人還是走了,且走得如此之快。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