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2頁
他欲將這煩人的來信燒了乾淨,然而舉到燈燭上方,卻又收回——燒信不當緊,萬一把屋子點著了就不妙了。
如今甚是惜命的老太傅,拿起方才剪小人兒磕頭圖的剪刀,不服不滿地把信紙剪得稀爛。
剛折返回來的老僕,見得自家老郎主面前的那一堆碎紙,訝然問:「……都要裱起來?」
老太傅哼了一聲:「裱什麼裱!拿去燒了!」
面對如此之大的情緒起伏,老僕卻習以為常,上前將那些碎紙收起之際,卻聽自家老太傅又毫無預兆地「嘿」地一笑。
褚太傅往椅背靠去,怒氣忽而消了七分,大度道:「不知者無錯……」
雖然被認作是旁人的學生,可他的學生最好,此一點卻是有目共睹。
夏夜裡,半開著窗,窗外送來絲絲清涼,太傅轉頭看向窗欞外,見廊角下掛著的那盞花燈暗著,立即道:「花燈怎不見亮著?快快讓人點上……」
老僕連忙帶人點燈去了。
那是一盞兔子花燈,同這座清雅簡樸的居院格格不入,但老郎主卻很是珍視,自上元節夜掛上去開始,便不曾讓人摘下來過。
只是老郎主近來都宿在禮部,這盞兔燈和點燈的僕從便也消極怠工了。
老太傅隔著窗,瞧見那盞燈被重新點亮,散發出溫柔燭光,這才覺得安穩滿意。
他這盞燈,要一直留到他的學生回來為止,有燈就有盼頭,就像從前那樣。
青色的兔燈隨風輕輕晃著,燈火也隨之搖曳,如調皮的孩童手中持一支青青荷葉,在水中拍打滌盪,盪啊盪,便將水面盪出一層層波瀾,夜色也如水面,被這盞小小兔燈的光芒緩緩盪開,直至迎來第一縷天光。
由身在江都的潘公公使人送出的奏請密函,很快抵達了京師,被呈至天子手中。
次日當晚,姚翼自大理寺折返,換下官服後,即去了母親處請安。
姚家老夫人的居院裡,此刻很熱鬧,二房夫婦帶著姚夏兄妹二人都在陪著老夫人說話。
下人都守在外頭,只一個貼身嬤嬤在旁側給老夫人搖著大蒲扇,老夫人聽著孫女的請求,笑著嘆氣搖頭:「阿夏,你不如先問問你母親答應不答應……」
自常歲寧接任了江都刺史一職後,姚夏便在家裡呆不住了,隔三差五便央著要去揚州找堂姊。
今日,又逢姚冉有家書送回,這份心情便更是壓制不住,此刻復又提起此事來。
同走進來的姚翼福身行禮罷,姚夏便走到母親曾氏跟前,晃著母親的手:「母親,您就讓我去吧……」
曾氏拍了拍女兒的手:「阿夏,你得知道,現如今江都的日子並沒有那麼好過……」
「阿娘,女兒不怕苦的!」
曾氏嘆息道:「阿娘的意思是,如今江都的日子本就不好過,常刺史哪裡又方便再養著你這麼個只會吃飯的閒人啊。」
姚夏臉色一苦,竟覺無法反駁。
畢竟,她會的是真不多,吃的是真不少。
「阿爹阿娘……」姚歸聞言忍不住道:「不如兒子去揚州求學吧?」
他可是聽說了,常刺史在江都命百人謄抄世家藏書……且昨日聖人已經准允了常刺史此舉!
他若能去江都求學,便有機會接觸到那些書籍,不單能見到常刺史和冉妹,說不定還能學有所成呢。
姚老夫人玩笑般的話打破了少年的異想天開:「阿歸這想法不錯,不如順道將你大伯的腦袋也一併帶上,那就更為省事了,倒免得來日讓人來砍了……」
「都休要鬧了,誰也不准去。」姚家二老爺難得拿正色說道:「這位常刺史行事張揚,必然已招聖人猜忌。而咱們姚家同別家本就不同,你們大伯在朝為官,與這常刺史之間原先便有些傳聞在……若再將你們千里迢迢送去江都,一旦叫人知曉,那當真是要說不清了。」
姚歸和姚夏聞言互看一眼,隱約知曉了其中的利害關係,一時都如蔫雞一般不說話了。
姚翼落座下去,嘆氣道:「有那兩個在外頭,我已經足夠頭疼了,你們二人就老老實實呆在家裡吧。」
「那兩個」?
哪兩個?
姚家眾人反應了一下,幾乎下一刻便齊齊恍然。
姚夏看著自家大伯,合著大伯不單算上了堂姊,還將常姐姐也算上了……大伯這份給人當外室阿爹之心,竟仍未死。
姚家二老爺對此很是發愁,得,他這廂剛想著和那行事嚇人的常刺史撇清關係呢,大哥倒好,立馬又給拉回來了。
大哥這份想做人野生阿爹的癮,怎就這麼大呢?
對上家人們複雜的視線,姚翼意識到失言,儘量正色道:「總之都不准再去了。」
剩下這兩隻羊羔子們,無論如何得看緊了,就在圈裡,哪兒都不許去了。
姚老夫人拿出姚冉的家書,讓嬤嬤交給姚翼。
姚翼讀罷,看著其上有力的字跡,不禁感慨道:「冉兒變了許多……」
這種改變是由內至外的,從信上措辭與筆跡之上,皆能夠顯現出來。
姚翼也時常收到女兒的單獨來信,他從那一封封信中似乎可以看到,一隻原本被禁錮在籠中、孱弱多傷的雀鳥,一點點褪去了傷羽,延展了骨骼,長出了新的血肉,羽翼逐漸變得豐滿。
而在近來的書信中,姚翼又可感受到,這隻雀鳥有了眺望更遠之處的目光與決心,它想飛得更高,乃至有了勃發的野心。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如今甚是惜命的老太傅,拿起方才剪小人兒磕頭圖的剪刀,不服不滿地把信紙剪得稀爛。
剛折返回來的老僕,見得自家老郎主面前的那一堆碎紙,訝然問:「……都要裱起來?」
老太傅哼了一聲:「裱什麼裱!拿去燒了!」
面對如此之大的情緒起伏,老僕卻習以為常,上前將那些碎紙收起之際,卻聽自家老太傅又毫無預兆地「嘿」地一笑。
褚太傅往椅背靠去,怒氣忽而消了七分,大度道:「不知者無錯……」
雖然被認作是旁人的學生,可他的學生最好,此一點卻是有目共睹。
夏夜裡,半開著窗,窗外送來絲絲清涼,太傅轉頭看向窗欞外,見廊角下掛著的那盞花燈暗著,立即道:「花燈怎不見亮著?快快讓人點上……」
老僕連忙帶人點燈去了。
那是一盞兔子花燈,同這座清雅簡樸的居院格格不入,但老郎主卻很是珍視,自上元節夜掛上去開始,便不曾讓人摘下來過。
只是老郎主近來都宿在禮部,這盞兔燈和點燈的僕從便也消極怠工了。
老太傅隔著窗,瞧見那盞燈被重新點亮,散發出溫柔燭光,這才覺得安穩滿意。
他這盞燈,要一直留到他的學生回來為止,有燈就有盼頭,就像從前那樣。
青色的兔燈隨風輕輕晃著,燈火也隨之搖曳,如調皮的孩童手中持一支青青荷葉,在水中拍打滌盪,盪啊盪,便將水面盪出一層層波瀾,夜色也如水面,被這盞小小兔燈的光芒緩緩盪開,直至迎來第一縷天光。
由身在江都的潘公公使人送出的奏請密函,很快抵達了京師,被呈至天子手中。
次日當晚,姚翼自大理寺折返,換下官服後,即去了母親處請安。
姚家老夫人的居院裡,此刻很熱鬧,二房夫婦帶著姚夏兄妹二人都在陪著老夫人說話。
下人都守在外頭,只一個貼身嬤嬤在旁側給老夫人搖著大蒲扇,老夫人聽著孫女的請求,笑著嘆氣搖頭:「阿夏,你不如先問問你母親答應不答應……」
自常歲寧接任了江都刺史一職後,姚夏便在家裡呆不住了,隔三差五便央著要去揚州找堂姊。
今日,又逢姚冉有家書送回,這份心情便更是壓制不住,此刻復又提起此事來。
同走進來的姚翼福身行禮罷,姚夏便走到母親曾氏跟前,晃著母親的手:「母親,您就讓我去吧……」
曾氏拍了拍女兒的手:「阿夏,你得知道,現如今江都的日子並沒有那麼好過……」
「阿娘,女兒不怕苦的!」
曾氏嘆息道:「阿娘的意思是,如今江都的日子本就不好過,常刺史哪裡又方便再養著你這麼個只會吃飯的閒人啊。」
姚夏臉色一苦,竟覺無法反駁。
畢竟,她會的是真不多,吃的是真不少。
「阿爹阿娘……」姚歸聞言忍不住道:「不如兒子去揚州求學吧?」
他可是聽說了,常刺史在江都命百人謄抄世家藏書……且昨日聖人已經准允了常刺史此舉!
他若能去江都求學,便有機會接觸到那些書籍,不單能見到常刺史和冉妹,說不定還能學有所成呢。
姚老夫人玩笑般的話打破了少年的異想天開:「阿歸這想法不錯,不如順道將你大伯的腦袋也一併帶上,那就更為省事了,倒免得來日讓人來砍了……」
「都休要鬧了,誰也不准去。」姚家二老爺難得拿正色說道:「這位常刺史行事張揚,必然已招聖人猜忌。而咱們姚家同別家本就不同,你們大伯在朝為官,與這常刺史之間原先便有些傳聞在……若再將你們千里迢迢送去江都,一旦叫人知曉,那當真是要說不清了。」
姚歸和姚夏聞言互看一眼,隱約知曉了其中的利害關係,一時都如蔫雞一般不說話了。
姚翼落座下去,嘆氣道:「有那兩個在外頭,我已經足夠頭疼了,你們二人就老老實實呆在家裡吧。」
「那兩個」?
哪兩個?
姚家眾人反應了一下,幾乎下一刻便齊齊恍然。
姚夏看著自家大伯,合著大伯不單算上了堂姊,還將常姐姐也算上了……大伯這份給人當外室阿爹之心,竟仍未死。
姚家二老爺對此很是發愁,得,他這廂剛想著和那行事嚇人的常刺史撇清關係呢,大哥倒好,立馬又給拉回來了。
大哥這份想做人野生阿爹的癮,怎就這麼大呢?
對上家人們複雜的視線,姚翼意識到失言,儘量正色道:「總之都不准再去了。」
剩下這兩隻羊羔子們,無論如何得看緊了,就在圈裡,哪兒都不許去了。
姚老夫人拿出姚冉的家書,讓嬤嬤交給姚翼。
姚翼讀罷,看著其上有力的字跡,不禁感慨道:「冉兒變了許多……」
這種改變是由內至外的,從信上措辭與筆跡之上,皆能夠顯現出來。
姚翼也時常收到女兒的單獨來信,他從那一封封信中似乎可以看到,一隻原本被禁錮在籠中、孱弱多傷的雀鳥,一點點褪去了傷羽,延展了骨骼,長出了新的血肉,羽翼逐漸變得豐滿。
而在近來的書信中,姚翼又可感受到,這隻雀鳥有了眺望更遠之處的目光與決心,它想飛得更高,乃至有了勃發的野心。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