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頁
「……」
聽著那些官員口中或鄙夷不屑,或怒不可遏之言,魏叔易微微攏起了眉心。
更多的官員和魏叔易一樣,一時皆沉默著,表情並不樂觀。
曾經的榮光早已做不得數,如今擺在眼前的事實就是江南東海一帶疲憊虛弱,正值戰後混亂交替之際,而那些休養生息了十餘年的倭軍卻必然有備而來。
很快有大臣出列,陳明事實利害。
「……陛下,倭軍向來狡詐陰毒,此事決不可大意待之!」
「請聖人著令潤州、揚州及楚州早做應對,令淮南道共抵倭賊!」
「抵禦倭賊不能只靠一張嘴!」有武官擰眉道:「潤州揚州等地,從官員到百姓,上上下下無不遭徐正業血洗,內亂不過初定,大半官位都是空懸的,軍務更是一塌糊塗,何談抵禦倭賊?」
倭賊不正是看準了這空虛之機,才敢此時來犯的嗎?
那武官道:「單靠他們是行不通的,還需朝廷儘快主持大局!」
「陛下,以臣之見,當務之急,應先行擇選出一位可用的抗倭主帥,並儘快整肅東海防禦!」
聖冊帝看向那些先後開口的武官:「如此,諸位愛卿可有人選?」
這些時日,因戰事頻發,各處提拔上來了不少大大小小的武將。
但水上抗倭不同於其它戰事,不是誰都能夠勝任的。
聽著那些被推薦的人選,聖冊帝遲遲未有表態。
魏叔易試著開口:「論起抗倭經驗,曾隨先太子殿下擊退倭軍的常大將軍當是此次擔任主帥的不二人選,何必捨近求遠呢?」
起先開口的那名武官與常闊是有些熟識的,此刻嘆氣道:「魏侍郎有所不知,常大將軍腿上舊疾最懼濕冷,怕是支撐不了長時間在海上作戰。」
凡是打過海戰的都知曉,船隻一旦上了海,人就得一直在海上飄著,且倭人狡詐至極,短時日內想要徹底清退他們是不可能的。
有文官皺眉:「倭賊當前,事關國土安危,個人傷病得失豈能是值得一提的阻礙?」
那名武官冷笑一聲:「那若常大將軍戰至一半出了閃失,致使軍心渙散,朱大人又是否擔得起這後果?」
雙方你一句我一句,眼看便要掐起來時,忽有內侍入殿來報,道是此番奉旨前往江南的欽差監軍已經折返,如今在殿外求見。
聖冊帝將人宣了進來。
那名監軍太監入得殿內行禮。
歷來,監軍太監負責監察戰事進度,戰事畢,則監軍歸。
而這名監軍太監,此時帶回了有關倭軍的最新急報——潤州之外,東海之上,已經探查到了倭軍的蹤跡,且來勢洶洶,已過耽羅。
百官聞言色變……果然!
有官員驚道:「竟已過耽羅……那耽羅因何不報?」
耽羅島歷來是大盛屬國。
「莫說小小耽羅了……」馬行舟語氣沉冷地道:「倭國如此來勢,必做不到悄無聲息,東羅與倭國之間不過只一道海峽相隔,不是也一樣一言未發嗎?」
東羅為大盛友邦,雙方向來保持著友好往來,此前在國子監內受教的昔致遠,便是東羅人。
「東羅竟也知而不報!」
「果然……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一片討伐聲之下,有著令人心驚的暗涌,倭國進犯,東羅不報……這意味著大盛對整片東海與黃海水域,都已經失去了控制。
有官員提議要問罪東羅,不可失了大國威嚴。
諸聲交雜之下,聖冊帝卻是看向那名奏報的監軍,問道:「既已探查到倭軍動向,常大將軍可有提議亦或良策?」
「常大將軍未有多言,只讓奴據實稟報聖上。」那監軍話至此處,略一猶豫,才道:「但,寧遠將軍有話欲徵得聖人同意……」
魏叔易聞言看向那說話的監軍。
平日凡是被拎來上朝,總要嗆人幾句,今日卻始終未發一言的褚太傅,聞言適才凝神一二。
得了聖冊帝准允,那名監軍太監才往下說道:「寧遠將軍道,倭患當前,她願與常大將軍留守江都之地,率軍擊退倭賊,以衛大盛國土海域!」
褚太傅眉毛一抖,噢,果然不回來了。
百官聞得這主動請纓之言,一時心思各異。
這位寧遠將軍剛立下了大功,按說本該和其父常闊一同回京領賞,抗倭之事,常闊也可以舊疾為由推拒掉……
雖然誰都不說,但在場誰都清楚,抗倭耗時耗力,海上又總要更加兇險,且又是當下這般時局,縱然是從戰事角度出發,也實在不是什麼好差事。
這個寧遠將軍當真是年輕氣盛,遇到什麼戰事,她都想湊上前去打一打,結合其一直以來的作風來看,此刻這主動請纓之舉,便頗給人以「啊,這裡有反賊,我打一下看看。咿,這裡有倭賊啊,沒打過,也打來試試好了」的初生牛犢四處蹦躂之感。
這份好勝心讓人很難評價,但此人的能力,從汴水一戰來看,雖必然有誇大之處,卻多少也應是有一些本領在的……
鑑於這份苦差目前也無更好人選,便有大臣試著道:「陛下,此提議未嘗不可……寧遠將軍雖年少缺乏經驗,但有常大將軍在旁,恰可彌補其短缺。」
有幾人出聲附和。
聖冊帝不置可否,依舊問那監軍太監:「除此之外,寧遠將軍可是還說了什麼?」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聽著那些官員口中或鄙夷不屑,或怒不可遏之言,魏叔易微微攏起了眉心。
更多的官員和魏叔易一樣,一時皆沉默著,表情並不樂觀。
曾經的榮光早已做不得數,如今擺在眼前的事實就是江南東海一帶疲憊虛弱,正值戰後混亂交替之際,而那些休養生息了十餘年的倭軍卻必然有備而來。
很快有大臣出列,陳明事實利害。
「……陛下,倭軍向來狡詐陰毒,此事決不可大意待之!」
「請聖人著令潤州、揚州及楚州早做應對,令淮南道共抵倭賊!」
「抵禦倭賊不能只靠一張嘴!」有武官擰眉道:「潤州揚州等地,從官員到百姓,上上下下無不遭徐正業血洗,內亂不過初定,大半官位都是空懸的,軍務更是一塌糊塗,何談抵禦倭賊?」
倭賊不正是看準了這空虛之機,才敢此時來犯的嗎?
那武官道:「單靠他們是行不通的,還需朝廷儘快主持大局!」
「陛下,以臣之見,當務之急,應先行擇選出一位可用的抗倭主帥,並儘快整肅東海防禦!」
聖冊帝看向那些先後開口的武官:「如此,諸位愛卿可有人選?」
這些時日,因戰事頻發,各處提拔上來了不少大大小小的武將。
但水上抗倭不同於其它戰事,不是誰都能夠勝任的。
聽著那些被推薦的人選,聖冊帝遲遲未有表態。
魏叔易試著開口:「論起抗倭經驗,曾隨先太子殿下擊退倭軍的常大將軍當是此次擔任主帥的不二人選,何必捨近求遠呢?」
起先開口的那名武官與常闊是有些熟識的,此刻嘆氣道:「魏侍郎有所不知,常大將軍腿上舊疾最懼濕冷,怕是支撐不了長時間在海上作戰。」
凡是打過海戰的都知曉,船隻一旦上了海,人就得一直在海上飄著,且倭人狡詐至極,短時日內想要徹底清退他們是不可能的。
有文官皺眉:「倭賊當前,事關國土安危,個人傷病得失豈能是值得一提的阻礙?」
那名武官冷笑一聲:「那若常大將軍戰至一半出了閃失,致使軍心渙散,朱大人又是否擔得起這後果?」
雙方你一句我一句,眼看便要掐起來時,忽有內侍入殿來報,道是此番奉旨前往江南的欽差監軍已經折返,如今在殿外求見。
聖冊帝將人宣了進來。
那名監軍太監入得殿內行禮。
歷來,監軍太監負責監察戰事進度,戰事畢,則監軍歸。
而這名監軍太監,此時帶回了有關倭軍的最新急報——潤州之外,東海之上,已經探查到了倭軍的蹤跡,且來勢洶洶,已過耽羅。
百官聞言色變……果然!
有官員驚道:「竟已過耽羅……那耽羅因何不報?」
耽羅島歷來是大盛屬國。
「莫說小小耽羅了……」馬行舟語氣沉冷地道:「倭國如此來勢,必做不到悄無聲息,東羅與倭國之間不過只一道海峽相隔,不是也一樣一言未發嗎?」
東羅為大盛友邦,雙方向來保持著友好往來,此前在國子監內受教的昔致遠,便是東羅人。
「東羅竟也知而不報!」
「果然……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一片討伐聲之下,有著令人心驚的暗涌,倭國進犯,東羅不報……這意味著大盛對整片東海與黃海水域,都已經失去了控制。
有官員提議要問罪東羅,不可失了大國威嚴。
諸聲交雜之下,聖冊帝卻是看向那名奏報的監軍,問道:「既已探查到倭軍動向,常大將軍可有提議亦或良策?」
「常大將軍未有多言,只讓奴據實稟報聖上。」那監軍話至此處,略一猶豫,才道:「但,寧遠將軍有話欲徵得聖人同意……」
魏叔易聞言看向那說話的監軍。
平日凡是被拎來上朝,總要嗆人幾句,今日卻始終未發一言的褚太傅,聞言適才凝神一二。
得了聖冊帝准允,那名監軍太監才往下說道:「寧遠將軍道,倭患當前,她願與常大將軍留守江都之地,率軍擊退倭賊,以衛大盛國土海域!」
褚太傅眉毛一抖,噢,果然不回來了。
百官聞得這主動請纓之言,一時心思各異。
這位寧遠將軍剛立下了大功,按說本該和其父常闊一同回京領賞,抗倭之事,常闊也可以舊疾為由推拒掉……
雖然誰都不說,但在場誰都清楚,抗倭耗時耗力,海上又總要更加兇險,且又是當下這般時局,縱然是從戰事角度出發,也實在不是什麼好差事。
這個寧遠將軍當真是年輕氣盛,遇到什麼戰事,她都想湊上前去打一打,結合其一直以來的作風來看,此刻這主動請纓之舉,便頗給人以「啊,這裡有反賊,我打一下看看。咿,這裡有倭賊啊,沒打過,也打來試試好了」的初生牛犢四處蹦躂之感。
這份好勝心讓人很難評價,但此人的能力,從汴水一戰來看,雖必然有誇大之處,卻多少也應是有一些本領在的……
鑑於這份苦差目前也無更好人選,便有大臣試著道:「陛下,此提議未嘗不可……寧遠將軍雖年少缺乏經驗,但有常大將軍在旁,恰可彌補其短缺。」
有幾人出聲附和。
聖冊帝不置可否,依舊問那監軍太監:「除此之外,寧遠將軍可是還說了什麼?」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