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頁
此刻的揚州如重傷的巨人,巨人虛弱之際,總是更容易遭來欲趁虛而入的獸群覬覦。
故而在鄭潮看來,待收服揚州之後,由何人來接任這些要職,其人是否有重建這片土地之心,能否有守得住這片土地的能力,這對遍體鱗傷的江南來說至關重要。
鄭潮拿感慨的語氣,說起記憶中的江南,那裡四季如畫,繁榮安定,文氣昌盛。
他最後道:「鄭某少時記憶中,最嚮往喜歡的去處,便是江南了。」
常歲寧微轉頭,看向江南所在方向,含笑道:「我也很喜歡那裡。」
少女的語氣很隨意,但卻帶給鄭潮一種她口中的「喜歡」,和他口中的「喜歡」,完全是兩種意思的感覺。
鄭潮下意識地看向常歲寧,見她神態,這種感覺愈發強烈了。
他的喜歡,是「此物甚妙,我很喜歡」的喜歡。
而她的喜歡,更像是……「此物甚妙,我很想要」的喜歡。
這個微妙的感知讓鄭潮心中響起了一聲警鐘。
此刻,又聽對方道:「日後如若江南恢復安定,鄭先生可前去講學作客,屆時我來招待先生。」
作客?
招待?
這分明是主人家的口吻吧?是吧?
鄭潮心中的警鐘「咚咚咚咚」敲得太快,已經開始冒火花了。
若說方才她還只是「想要此物」,此刻這句話則像是拎了只麻袋,已經開始把東西往麻袋裡填了!
見他不說話,常歲寧看過去:「鄭先生?」
鄭潮內心打了個激靈,回過神來,露出一個笑:「……鄭某必不失約。」
常歲寧也與他一笑。
四目相對,鄭潮心思百轉,忽然想到方才在外甥房中見到的那位常家郎君……難道說,常家也有在這亂世之中分一杯羹的心思?
可這位寧遠將軍看似行事張揚,卻絕非粗心大意之人,若果真有此心思,為何要透露給他呢?
是想事先鋪墊一下,日後方便拉他入伙?
鄭潮疑心間,只聽身側之人拿談論天氣的語氣問道:「之後天下大勢,先生如何看待?」
她的語氣尋常到,好似在問「你猜明日是晴是雨」。
剛保住一條小命,還未捂得很熱的鄭潮,抄著衣袖下意識地看了眼左右,才敢嘆息一聲,道:「……亂勢已起,而當今聖人只顧守權,行事激進……自然,天子弄權,從不為錯,聖人以外姓女子之身稱帝,若無激烈果決之手段,不足以穩固皇位。」
「然而,天子只顧弄權,又有何人來守天下太平之道。」
聖人自登基之初,即在以鎮壓為目的,不停地清洗異己,斬殺不易掌控的藩王武將,以真真假假的罪名屠殺宗親,斡旋於諸方權勢鬥爭之中,一切政令皆以穩固皇權為先。為固皇位,她做了能做的一切。而此等手段之下,利弊都很明顯。
利在於,她的的確確穩居皇位足足十三載,如此局勢下,縱換作李氏血脈也未必做得到。面對政治鬥爭,她警醒且果決,在鄭潮看來,這是值得欽佩的。
而弊端則在於,其諸多舉措之下埋藏的隱患,註定終有爆發之日。
其拔除士族根基之舉,則在加劇這場爆發。
鄭潮心中憂慮:「所謂士族之亂,只是其一……道州有農者起義,各地藩王早有異心,更有異族虎視眈眈。」
但只是這其中之一的士族之亂,已讓朝廷焦頭爛額,各處空缺難以接手,各地反撲難以平息善後,以致政令難通了。
政令不通,便如洪水堵塞,隨著累積,終有衝垮堤壩之危。
鄭潮搖了搖頭,沉疴難愈,大勢所趨,或許已非那位帝王之力可以扭轉,他並不看好接下來的局勢。
「如若天下必將破亂,便只盼著破後而立,可有人儘快將此亂勢聚合,使天下歸心,救這天下百姓於水火。」鄭潮真心實意地道。
於百姓而言,這江山是誰的不重要,百姓能過上安定的日子才重要。
而今,他也只是這芸芸眾生百姓之一而已。
聽得此肺腑之言,常歲寧口中之言也愈發大膽:「可使天下歸心者,鄭先生心目中可有人選?」
元祥等人在後方八步開外處,二人所談話題固然危險,聲音卻很低,常歲寧鬆弛的語氣之下,是確保無人可窺聽的警惕。
鄭潮笑了一下,搖頭:「鄭某困於滎陽已久,無識人之機,不敢妄斷。」
常歲寧也笑了笑:「那先生此番講學遊歷,便是個好機會了。」
鄭潮連道:「……寧遠將軍慎言,鄭某隻是遊歷而已。」
讓人誤會他是那等專程去擇主造反的貨色,那還得了?
「鄭先生不必恐慌,此言不會有第三人知曉。」常歲寧道:「我只是想拜託先生一件事,如若先生果真得遇可使天下歸心之人,也煩請知會我一聲。」
鄭潮心中又開始敲鼓。
知會她,她想作甚?
投奔扶持?
還是……把人趁早殺了?
這個問題過於刺激,但鄭潮旋即覺得考慮這個為時過早,或許更值得思考的是,若是沒有那麼一個人出現呢?
常歲寧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現下所能喊得上名號的,似乎都不太行啊。
或是如太子李智,能力不行,不足以執掌大權;或是如那些在背後操縱風雲,唯恐天下不亂的大手,品德不行,不足以臣民交付忠心;或是還未來得及占下一席之地的,起點根基不行,不足以在江山毀於外族之手前力挽內部狂瀾。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故而在鄭潮看來,待收服揚州之後,由何人來接任這些要職,其人是否有重建這片土地之心,能否有守得住這片土地的能力,這對遍體鱗傷的江南來說至關重要。
鄭潮拿感慨的語氣,說起記憶中的江南,那裡四季如畫,繁榮安定,文氣昌盛。
他最後道:「鄭某少時記憶中,最嚮往喜歡的去處,便是江南了。」
常歲寧微轉頭,看向江南所在方向,含笑道:「我也很喜歡那裡。」
少女的語氣很隨意,但卻帶給鄭潮一種她口中的「喜歡」,和他口中的「喜歡」,完全是兩種意思的感覺。
鄭潮下意識地看向常歲寧,見她神態,這種感覺愈發強烈了。
他的喜歡,是「此物甚妙,我很喜歡」的喜歡。
而她的喜歡,更像是……「此物甚妙,我很想要」的喜歡。
這個微妙的感知讓鄭潮心中響起了一聲警鐘。
此刻,又聽對方道:「日後如若江南恢復安定,鄭先生可前去講學作客,屆時我來招待先生。」
作客?
招待?
這分明是主人家的口吻吧?是吧?
鄭潮心中的警鐘「咚咚咚咚」敲得太快,已經開始冒火花了。
若說方才她還只是「想要此物」,此刻這句話則像是拎了只麻袋,已經開始把東西往麻袋裡填了!
見他不說話,常歲寧看過去:「鄭先生?」
鄭潮內心打了個激靈,回過神來,露出一個笑:「……鄭某必不失約。」
常歲寧也與他一笑。
四目相對,鄭潮心思百轉,忽然想到方才在外甥房中見到的那位常家郎君……難道說,常家也有在這亂世之中分一杯羹的心思?
可這位寧遠將軍看似行事張揚,卻絕非粗心大意之人,若果真有此心思,為何要透露給他呢?
是想事先鋪墊一下,日後方便拉他入伙?
鄭潮疑心間,只聽身側之人拿談論天氣的語氣問道:「之後天下大勢,先生如何看待?」
她的語氣尋常到,好似在問「你猜明日是晴是雨」。
剛保住一條小命,還未捂得很熱的鄭潮,抄著衣袖下意識地看了眼左右,才敢嘆息一聲,道:「……亂勢已起,而當今聖人只顧守權,行事激進……自然,天子弄權,從不為錯,聖人以外姓女子之身稱帝,若無激烈果決之手段,不足以穩固皇位。」
「然而,天子只顧弄權,又有何人來守天下太平之道。」
聖人自登基之初,即在以鎮壓為目的,不停地清洗異己,斬殺不易掌控的藩王武將,以真真假假的罪名屠殺宗親,斡旋於諸方權勢鬥爭之中,一切政令皆以穩固皇權為先。為固皇位,她做了能做的一切。而此等手段之下,利弊都很明顯。
利在於,她的的確確穩居皇位足足十三載,如此局勢下,縱換作李氏血脈也未必做得到。面對政治鬥爭,她警醒且果決,在鄭潮看來,這是值得欽佩的。
而弊端則在於,其諸多舉措之下埋藏的隱患,註定終有爆發之日。
其拔除士族根基之舉,則在加劇這場爆發。
鄭潮心中憂慮:「所謂士族之亂,只是其一……道州有農者起義,各地藩王早有異心,更有異族虎視眈眈。」
但只是這其中之一的士族之亂,已讓朝廷焦頭爛額,各處空缺難以接手,各地反撲難以平息善後,以致政令難通了。
政令不通,便如洪水堵塞,隨著累積,終有衝垮堤壩之危。
鄭潮搖了搖頭,沉疴難愈,大勢所趨,或許已非那位帝王之力可以扭轉,他並不看好接下來的局勢。
「如若天下必將破亂,便只盼著破後而立,可有人儘快將此亂勢聚合,使天下歸心,救這天下百姓於水火。」鄭潮真心實意地道。
於百姓而言,這江山是誰的不重要,百姓能過上安定的日子才重要。
而今,他也只是這芸芸眾生百姓之一而已。
聽得此肺腑之言,常歲寧口中之言也愈發大膽:「可使天下歸心者,鄭先生心目中可有人選?」
元祥等人在後方八步開外處,二人所談話題固然危險,聲音卻很低,常歲寧鬆弛的語氣之下,是確保無人可窺聽的警惕。
鄭潮笑了一下,搖頭:「鄭某困於滎陽已久,無識人之機,不敢妄斷。」
常歲寧也笑了笑:「那先生此番講學遊歷,便是個好機會了。」
鄭潮連道:「……寧遠將軍慎言,鄭某隻是遊歷而已。」
讓人誤會他是那等專程去擇主造反的貨色,那還得了?
「鄭先生不必恐慌,此言不會有第三人知曉。」常歲寧道:「我只是想拜託先生一件事,如若先生果真得遇可使天下歸心之人,也煩請知會我一聲。」
鄭潮心中又開始敲鼓。
知會她,她想作甚?
投奔扶持?
還是……把人趁早殺了?
這個問題過於刺激,但鄭潮旋即覺得考慮這個為時過早,或許更值得思考的是,若是沒有那麼一個人出現呢?
常歲寧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現下所能喊得上名號的,似乎都不太行啊。
或是如太子李智,能力不行,不足以執掌大權;或是如那些在背後操縱風雲,唯恐天下不亂的大手,品德不行,不足以臣民交付忠心;或是還未來得及占下一席之地的,起點根基不行,不足以在江山毀於外族之手前力挽內部狂瀾。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