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頁
都怪他!
少年哭得愈發大聲,悲痛自責悔恨難當。
馮敏已經被帶了下去。
室內,長孫彥眼底也俱是強忍著的悲怒之色:「依父親之見,此事是否可信……」
雖那馮敏之言聽來毫無破綻,但因對面是明家,此事便需尤為慎重,要當心被人挑撥利用的可能。
長孫垣緊緊扶著太師椅的扶手:「即刻令人將明家母子這些時日的一舉一動細緻查明……要快。」
一無所知之下,輕易查不到被人藏起來的真相。但若先得了「答案」,再逆行推查,往往便容易發現破綻所在,縱抓不住實質性的證據,但辨明真假卻足夠了。
長孫彥應下後,問父親:「若果真是那明謹所為……」
長孫垣:「命償。」
……
常歲寧自然不懼長孫家去查辨真假,既是真的,便不怕查。
她選擇將馮敏送去長孫家,是為借長孫家之力,也是為了保全馮敏這個證人的價值。
長孫家自有手段在,相信很快便能確定此事,到時即會有所動作。
長孫家於朝堂之上可借馮敏這個證人向明後施壓,但單憑此,還不夠。
至少明家對此尚有辯脫的餘地,這場抗衡註定需要雙方相耗許久,但她阿兄耗不起。
長孫家的作用在朝堂、在勢力抗衡之上,於利於情,他們都會堅持為長孫七娘子討回公道,但長孫氏所求的公道,不會精確到救她阿兄性命。
各人所求不同,事實利益便是如此,縱她阿兄枉死在牢中,也並不會影響長孫氏後續要討的公道。
所以長孫氏於她而言只是借力的關係,而非同進同退,可交付一切希望的夥伴。
她常家的兒郎,還需她自己來救。
雨水徹夜未休。
翌日清晨,常歲寧穿上衣袍,系好披風,帶上了崔璟於拜師宴上贈予她的那把可削玉如泥的短刀。
第202章 不退,不逃
一切準備妥當後,常歲寧臨出門之際,忽聽僕從通傳,道是喻公來了。
常府外雖有官差守著,但他們並無權干涉阻攔客人登門,更何況來人是司宮台總管。
常歲寧本已出了居院,聞言便直接去偏廳見了喻增。
見到她的裝扮,坐在那裡的喻增遂示意左右退下。
「你要出門?」喻增擰眉問:「打算去作何?」
他平日待人便無好臉色,眼下又值如此關頭,那雙狹長的眼睛便更添幾分沉冷之氣。
常歲寧並未坐下,只粗略答道:「去辦些事。」
「你又要去冒什麼險?」喻增眼中寫滿了不贊成,訓斥道:「如今是何局面,你還看不清嗎?難道一定要將自己的安危也搭進去才肯死心嗎?」
常歲寧明白,他這些難聽的話是出自一位長輩的好意,至少絕大部分用意是如此。
所以她未有反駁,但也未答他的話,而是問:「喻公今日自正門而入,未曾掩人耳目,所以是奉聖命而來嗎?」
看著那頭腦思緒敏銳清晰的少女,片刻,喻增才道:「有一半是。」
近日他試探過聖人的態度,試著於聖前替歲安盡力謀得一條生路,但聖人的態度已無轉圜餘地,他便知有些路註定是走不通了。
所以,他今日才會親自過來見這個固執的女孩子。
聖人似料到他會有此行,竟讓他從中傳達一言——
「那日你於大理寺外,稱已查到真兇,聖人遂令我問你,可知真兇何人,可有證據在手,若是有,可允你今日隨我一同入宮面聖,當面陳明此事。」喻增先將原話傳達。
但他並不解聖人此舉之意。
真兇何人,雙方心中都有答案,既聖意已決,為何還要聽這個孩子親口「陳明」?
還是說,這個孩子身上,另藏有聖人在意或忌憚之事?
廳外雨聲喧囂,常歲寧將眼睛垂下一刻,掩去其中情緒。
這是給她替阿兄證明清白的機會嗎?
彼此心知肚明之事,她要如何「證明」?要拿出什麼樣的誠意才能「打動」那位聖人?譬如,承認她是李尚嗎?
可即便她將此「誠意」擺出,跪下去求對方,又能換來什麼?可以將清白還給她阿兄嗎?
當然不可以。
她能對明後做出最大的妄想,便是對方或會大發慈悲私下放她阿兄一條生路,罪名仍還是阿兄的,阿兄會在人前死去,至多變成另一個人活下去——
而之後,明後就可憑藉這一點恩情,掌握住她所在意的人和事,及所謂母女身份的天然枷鎖,順理成章地重新掌控她的一切。
常歲寧重新抬起眼睛之際,對喻增道:「我不去。」
若非要選,她寧可去選榮王世子,至少不必跪下相求不是嗎。
且雖是同樣自投羅網,但相較明後,榮王世子還能更好掙脫一些。
喻增看著她。
常歲寧:「便替我回稟陛下,我沒有什麼像樣的證據可以拿到御前證明什麼,此前在大理寺外不過是隨口說來誆人的。」
喻增:「那位馮家娘子是否在你手中?」
「在或不在,已無意義了。」常歲寧道:「總之宮中我不會去,我恐有去無回,被拘禁或是滅口。」
聽得如此直白之言,喻增沉默片刻,道:「我雖不解聖人用意,但不去也好。」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少年哭得愈發大聲,悲痛自責悔恨難當。
馮敏已經被帶了下去。
室內,長孫彥眼底也俱是強忍著的悲怒之色:「依父親之見,此事是否可信……」
雖那馮敏之言聽來毫無破綻,但因對面是明家,此事便需尤為慎重,要當心被人挑撥利用的可能。
長孫垣緊緊扶著太師椅的扶手:「即刻令人將明家母子這些時日的一舉一動細緻查明……要快。」
一無所知之下,輕易查不到被人藏起來的真相。但若先得了「答案」,再逆行推查,往往便容易發現破綻所在,縱抓不住實質性的證據,但辨明真假卻足夠了。
長孫彥應下後,問父親:「若果真是那明謹所為……」
長孫垣:「命償。」
……
常歲寧自然不懼長孫家去查辨真假,既是真的,便不怕查。
她選擇將馮敏送去長孫家,是為借長孫家之力,也是為了保全馮敏這個證人的價值。
長孫家自有手段在,相信很快便能確定此事,到時即會有所動作。
長孫家於朝堂之上可借馮敏這個證人向明後施壓,但單憑此,還不夠。
至少明家對此尚有辯脫的餘地,這場抗衡註定需要雙方相耗許久,但她阿兄耗不起。
長孫家的作用在朝堂、在勢力抗衡之上,於利於情,他們都會堅持為長孫七娘子討回公道,但長孫氏所求的公道,不會精確到救她阿兄性命。
各人所求不同,事實利益便是如此,縱她阿兄枉死在牢中,也並不會影響長孫氏後續要討的公道。
所以長孫氏於她而言只是借力的關係,而非同進同退,可交付一切希望的夥伴。
她常家的兒郎,還需她自己來救。
雨水徹夜未休。
翌日清晨,常歲寧穿上衣袍,系好披風,帶上了崔璟於拜師宴上贈予她的那把可削玉如泥的短刀。
第202章 不退,不逃
一切準備妥當後,常歲寧臨出門之際,忽聽僕從通傳,道是喻公來了。
常府外雖有官差守著,但他們並無權干涉阻攔客人登門,更何況來人是司宮台總管。
常歲寧本已出了居院,聞言便直接去偏廳見了喻增。
見到她的裝扮,坐在那裡的喻增遂示意左右退下。
「你要出門?」喻增擰眉問:「打算去作何?」
他平日待人便無好臉色,眼下又值如此關頭,那雙狹長的眼睛便更添幾分沉冷之氣。
常歲寧並未坐下,只粗略答道:「去辦些事。」
「你又要去冒什麼險?」喻增眼中寫滿了不贊成,訓斥道:「如今是何局面,你還看不清嗎?難道一定要將自己的安危也搭進去才肯死心嗎?」
常歲寧明白,他這些難聽的話是出自一位長輩的好意,至少絕大部分用意是如此。
所以她未有反駁,但也未答他的話,而是問:「喻公今日自正門而入,未曾掩人耳目,所以是奉聖命而來嗎?」
看著那頭腦思緒敏銳清晰的少女,片刻,喻增才道:「有一半是。」
近日他試探過聖人的態度,試著於聖前替歲安盡力謀得一條生路,但聖人的態度已無轉圜餘地,他便知有些路註定是走不通了。
所以,他今日才會親自過來見這個固執的女孩子。
聖人似料到他會有此行,竟讓他從中傳達一言——
「那日你於大理寺外,稱已查到真兇,聖人遂令我問你,可知真兇何人,可有證據在手,若是有,可允你今日隨我一同入宮面聖,當面陳明此事。」喻增先將原話傳達。
但他並不解聖人此舉之意。
真兇何人,雙方心中都有答案,既聖意已決,為何還要聽這個孩子親口「陳明」?
還是說,這個孩子身上,另藏有聖人在意或忌憚之事?
廳外雨聲喧囂,常歲寧將眼睛垂下一刻,掩去其中情緒。
這是給她替阿兄證明清白的機會嗎?
彼此心知肚明之事,她要如何「證明」?要拿出什麼樣的誠意才能「打動」那位聖人?譬如,承認她是李尚嗎?
可即便她將此「誠意」擺出,跪下去求對方,又能換來什麼?可以將清白還給她阿兄嗎?
當然不可以。
她能對明後做出最大的妄想,便是對方或會大發慈悲私下放她阿兄一條生路,罪名仍還是阿兄的,阿兄會在人前死去,至多變成另一個人活下去——
而之後,明後就可憑藉這一點恩情,掌握住她所在意的人和事,及所謂母女身份的天然枷鎖,順理成章地重新掌控她的一切。
常歲寧重新抬起眼睛之際,對喻增道:「我不去。」
若非要選,她寧可去選榮王世子,至少不必跪下相求不是嗎。
且雖是同樣自投羅網,但相較明後,榮王世子還能更好掙脫一些。
喻增看著她。
常歲寧:「便替我回稟陛下,我沒有什麼像樣的證據可以拿到御前證明什麼,此前在大理寺外不過是隨口說來誆人的。」
喻增:「那位馮家娘子是否在你手中?」
「在或不在,已無意義了。」常歲寧道:「總之宮中我不會去,我恐有去無回,被拘禁或是滅口。」
聽得如此直白之言,喻增沉默片刻,道:「我雖不解聖人用意,但不去也好。」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