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83章 雪災

  不多日, 岑晚從江州城搬來的救兵們也都達京城,一時間大理寺颳起一陣改換門面的新風。

  對老百姓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岑晚在大理寺的東牆命人鑿開的兩個大洞,上面懸掛兩個小牌子──京城之聲。

  京中凡有老百姓有冤欲申、有案想報, 都可以在這裡先領上一紙待填的表格, 會寫字的自己提筆陳情, 不會寫字的也可以通過口述將冤情告知主簿,由主簿填寫。

  如此一來,百姓們將狀紙呈遞後便可回家等待大理寺派人來訪,這一創舉令百姓們嘖嘖稱奇。

  畢竟平日他們若想報官需得在府衙擊鼓鳴冤,等大老爺換好官服上庭後,再跪在地上,將自己冤情一一道來。

  而公堂上,普通百姓難免膽怯,語無倫次、辭不達意也是常態。遇到耐心的官爺尚願意聽上一聽,可若是急脾氣, 直接打出去也是有的!

  所以大多數百姓報官時,還得請個能言善辯的狀師為自己陳情, 不僅開銷不小, 一通折騰下來已過去大半日。

  岑晚此舉大大降低報案的門檻,一時間「京城之聲」前報案之人絡繹不絕,排起長龍。

  不過大理寺畢竟人手不足, 一些雞鳴狗盜的小案子會被轉去對應的坊間府衙,而倘若發現存在誣告和造謠, 報案人也須得接受相應的懲罰。

  發現這一點後,許多心懷叵測之人也歇了不良心思。京城本就安定, 在人們習慣後,也不再以為這是什麼非要去瞧一瞧試一試的稀罕地方, 只是每當身邊發生不公時,總會下意識說一句:「快去大理寺填張狀子吧。」

  因著報案程序的簡化和辦案受理的高效,短短几個月,大理寺重回京城百姓的視野,不少人甚至納悶:為啥以前報案就想不起來去大理寺呢?

  這些還只是岑晚實施政策對大理寺外部輿論聲望的影響,對內,江州城前來支援的同僚們則作為組長,與岑晚從京城中新招募的能人及原大理寺有意投效岑晚的部下們整合成多個分部。

  這些分部包括了辦案時每一個程序。

  如諦聽部,專職負責案發後死者身份調查、案發現場的周邊環境調查走訪;獬豸部,專門負責對犯罪嫌疑人的審訊工作;白澤部,由仵作和寺正組成,仵作負責檢驗屍體與行兇過程的重建,寺正則履行本職工作,通過現場線索與各部門整合得來的信息斷案。

  原江州城的各部成員早已在岑晚的訓練下身經百戰,掌握了許多超出時代的破案技巧。

  雖然岑晚對很多破案手段只是一知半解,但他可以通過系統給出一個準確答案。久而久之的積累中,捕快們,尤其是仵作,早已今非昔比,說是能在霽朝數一數二也不為過。

  前面這些都是原本大理寺中已有的職務,只是換了個名字,最特別的還當屬畫眉部。

  畫眉部由岑晚招募的畫師們組成,在寫意畫盛行的霽朝,還有這麼一群因為沒有這方面靈氣而難以為繼自身溫飽的傢伙。

  他們或為艷情讀本繪製插畫,或以低廉的工錢在酒樓房樑上勾勒花卉祥雲,為「真正的畫師」所不齒。

  岑晚找到他們,在提刑司為他們謀得一份體面工作──記錄案情。

  這些畫師的手既准又快,不到半個時辰就能將犯罪現場繪於紙面,再加上標註,將每一件重要證物的原始位置標示清楚。不僅如此,死者畫像與犯罪嫌疑人肖像也能畫得栩栩如生。

  剛開始,還有些大理寺老人跑到大理寺卿面前告狀,哭訴岑晚一個少卿,越級更改大理寺規制,不講他們這些前輩放在眼裡,請大理寺卿彈劾這不知天高地厚的毛頭小子。

  可大理寺卿只是苦笑,你們不知道岑晚的身份,我可一清二楚!然後意味深長說些年輕人有想法的車軲轆話,將人趕回去。

  這些人見大理寺卿不願摻合,只當是他老了怕事,又去求助祝文峻,想著這位平時懟天懟地,誰都不怕的樣子,總不會對岑晚服軟。

  沒成想,祝文峻只是皺眉,丟下一句「且看他成效如何」便將他們掃地出門。

  久而久之,這些人看見大理寺的名望不停提升,連帶著自己也越來越受鄰里尊重,偷偷也選擇合適部門加入進去。

  開玩笑,現在在大理寺當差可是香餑餑,自己若繼續怠懶,被趕出去,怕是哭都找不著調兒!連自家媳婦最近都是日日好臉色,再不說自己沒出息了呢。

  幾個月下來,大理寺積案飛速減少,因為百無禁忌,也挖出不少蛀蟲,儼然成為京中最有威望的「衙門」!

  岑晚不僅在民間名聲鵲起,昭帝也對他十分滿意。畢竟拔出蘿蔔帶出泥,這些蛀蟲被挖出來後帶出來的可是金山銀山。

  可惜國庫是充盈不少,隨著天氣轉涼,災禍也接踵而至。

  先是南方發生蝗災,積糧不足,而後北方又遇到十年難遇的極寒天氣。

  起初,只是初雪來得比往年更早些,無人在意。

  直到鵝毛般大雪紛紛揚揚覆蓋了整片北方大地,仿佛一夜之間,天地一片蒼茫,寒風如刀割刺骨。

  田野里還未完全收割的莊稼被積雪壓倒,百姓家中餘糧告急。青草在急凍下枯黃,深埋雪裡,牲畜無處覓食,餓死在田間地頭。

  道路也被厚重的積雪封鎖,交通中斷,商旅不行。

  因為今年冬天來得太早太急,許多人家沒有做好準備,很快陷入糧食短缺、煤炭不足的困境。

章節目錄